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傷寒論中麻黃方》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傷寒論中麻黃方》下卷

    第六章叔和整理,方證始分明

    西晉太康年間,太醫令王叔和坐在洛陽的太醫署里,面對著一堆散亂的竹簡——那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殘卷。戰亂讓這部醫典散失大半,其中關于麻黃方劑的記載,更是殘缺不全。王叔和輕撫竹簡上“麻黃湯主之”的字樣,想起年輕時在南陽行醫,曾用這方子救活過一個“傷寒表實”的驛卒,那時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部醫典重見天日。

    他花費十年功夫,將殘卷拼湊、校勘,終于整理出《傷寒論》十卷。對于麻黃湯,王叔和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明確其適應癥“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他還補充了“服湯後”的調護“若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這是對張仲景“不可令如水流灕”的細化,提醒醫者勿過汗傷陽。

    對小青龍湯,王叔和特別標注“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將張仲景方後的“或然證”配伍規範化,讓後世醫者一看便知“隨證加減”的規矩。有個江南醫者,按王叔和整理的小青龍湯加減,治好了一個“咳喘兼渴”的漁民,感嘆“若無叔和整理,仲景之方,如散珠無串,何以傳世?”

    王叔和的整理,讓麻黃方劑從“臨床經驗”變成“規範方證”,像給散亂的軍隊制定了軍規,後世醫者才有章可循。他在序中寫道“仲景之書,活人之術也;麻黃之方,其中關鍵,不可不察。”

    第七章孫思邈衍化,方隨證變活

    唐代永徽年間,華原的孫氏莊園,孫思邈正對著《傷寒論》中的麻黃湯沉思。有個病人,患“傷寒表實”,卻兼“胃寒嘔吐”,用麻黃湯則吐得更凶。思邈想起張仲景“隨證加減”的思想,在麻黃湯中加了干姜、半夏,病人喝了,既汗出表解,又不嘔吐。他在《千金要方》中記“麻黃湯治傷寒表實,若兼胃寒嘔逆,加干姜、半夏,名‘麻黃加半夏湯’。”

    這是對麻黃湯的第一次衍化。此後,孫思邈根據臨床經驗,創制了一系列“麻黃類方”治“傷寒表實兼里熱”,用麻黃湯加黃芩,名“麻黃黃芩湯”;治“小兒傷寒無汗”,用麻黃湯減量,加蔥白,名“麻黃蔥白湯”。有個三歲孩童,高熱無汗,咳喘,思邈用麻黃蔥白湯,僅服半碗,汗出熱退,其母泣道“孫真人的方子,比神仙還靈!”

    對小青龍湯,思邈發現“若咳甚,加杏仁”“若喘急,加甦子”,讓化飲平喘之力更專。他還將麻杏石甘湯用于“小兒肺炎喘嗽”,減麻黃量,加石膏,說“小兒髒腑嬌嫩,麻黃不可過用,石膏需倍之,防其溫燥。”這一調整,後世稱為“兒科麻杏石甘湯法”。

    孫思邈的貢獻,在于讓麻黃方劑“活”了起來——不再是刻板的條文,而是能根據病癥靈活變化的“活方”。他在《千金翼方》中說“仲景之方,如規矩;後世之變,如方圓,守規矩而能變,方為良醫。”

    第八章朱肱辨脈,誤治救逆明

    北宋元佑年間,吳興的惠民藥局,朱肱正為醫者講解《傷寒論》。有個醫者誤用麻黃湯治“太陽中風”(有汗惡風),病人汗出如洗,心慌乏力。朱肱趕緊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救逆,病人方得安穩。

    “為何誤用?”朱肱問眾醫者。有人答“皆為傷寒,何異?”朱肱指著脈案“仲景言‘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者,麻黃湯主之;脈浮緩,有汗者,桂枝湯主之’,此‘脈證’之別,不可不辨!”

    他在《南陽活人書》中,特別強調麻黃湯的禁忌癥“脈浮緩有汗者忌用,體弱者慎用,陰虛者禁用。”有個書生患“傷寒”,脈浮緩有汗,醫者欲用麻黃湯,朱肱制止“此為中風,當用桂枝湯,若用麻黃,必致汗多亡陽。”書生服桂枝湯而愈,感嘆“辨脈真如辨敵,錯認則兵敗身亡。”

    對麻杏石甘湯,朱肱拓展其應用“不僅治‘汗出而喘’,凡‘肺熱咳喘’,無論有汗無汗,皆可用之。”有個僧人,咳喘十年,痰黃帶血,朱肱用麻杏石甘湯加桑白皮,僧人服五十劑而愈,說“此方能清肺中積熱,如掃十年塵埃。”

    朱肱的辨析,讓麻黃方劑的“適應癥”與“禁忌癥”愈發清晰,後世醫者稱“讀朱肱書,知麻黃湯不可輕用,亦不可畏用,在‘脈證相符’耳。”

    第九章金元四大家,各從學派發

    金代大定年間,河間學派的劉完素,以“火熱論”闡釋麻黃方劑。他認為“傷寒表實”是“寒邪閉火”,麻黃湯非僅散寒,更能“開郁透火”。有個病人,高熱無汗,煩躁,劉完素用麻黃湯加知母、黃芩,病人汗出熱退,煩躁立止。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說“麻黃湯,非獨散寒,亦能散火,火散則寒自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同期的李東垣,從“脾胃論”出發,用麻黃湯必加白術、茯苓,說“傷寒表實,多兼脾胃虛弱,加健脾藥,庶不致發汗傷脾。”有個農夫,患傷寒無汗,兼納差乏力,東垣用麻黃湯加白術,汗出病愈,食欲亦振。

    元代朱丹溪,創“滋陰論”,慎用麻黃,卻善用麻杏石甘湯治“肺熱陰虛咳喘”,加麥冬、玉竹,說“麻黃性燥,需佐滋陰藥,燥潤相濟。”有個文人,咳喘痰少,咽干,丹溪用麻杏石甘湯加麥冬,咳喘止而陰不傷。

    金元四大家的發揮,讓麻黃方劑融入不同學派思想,如同一味藥融入不同菜系,既能做川菜的麻辣,亦能做粵菜的清潤,卻始終不失其“宣通”本色。

    第十章明清醫家繼,方證入精微

    明代萬歷年間,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力主“錯簡重訂”,將麻黃湯列為“太陽病正治之方”,強調“麻黃為君,非此不能開表”。他治一個“傷寒表實”的武將,麻黃用到五錢,汗出如洗,三日而愈,說“體壯者,藥必足量,如猛將帶兵,非千軍不能破城。”

    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將麻杏石甘湯用于“溫病肺熱咳喘”,說“溫病初起,邪在肺衛,麻杏石甘湯可宣肺泄熱,不必拘于‘傷寒’。”有個商人,患“春溫”,發熱咳喘,葉用麻杏石甘湯加蘆根,熱退喘平。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創“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傷寒”(陽虛外感),雖是仲景方,卻拓展了麻黃在“陽虛證”中的應用。他說“麻黃發太陽之汗,附子溫少陰之陽,細辛通上下,三藥相伍,溫陽散寒,並行不悖。”

    王清任,則從“瘀血論”出發,用麻黃配桃仁、紅花治“瘀阻經絡,兼有表寒”,說“麻黃開表,桃仁通瘀,一外一內,氣血暢則病愈。”有個跌打損傷後,復感風寒,肢痛無汗,清任用麻黃湯加桃仁,汗出瘀散,痛止。

    明清醫家的探索,讓麻黃方劑的方證愈發精微,從“太陽病”到“溫病”,從“外感”到“內傷”,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卻始終緊扣“辨證施治”的核心。

    第十一章現代臨床驗,古方煥新生

    民國時期,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善用麻黃治“肺炎”“水腫”,創“麻黃加知母湯”,說“知母性寒潤,能解麻黃之燥,治傷寒表實兼煩躁。”有個學生,患肺炎高熱無汗,喘促,錫純用麻黃四錢,知母六錢,兩劑而熱退喘平。

    當代,麻黃湯被用于治療“感冒、流感”屬風寒表實者;小青龍湯治“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屬寒飲者;麻杏石甘湯治“肺炎、支氣管炎”屬肺熱者;麻黃加術湯治“類風濕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越婢湯治“急性腎小球腎炎”屬風水者——這些現代病癥,都能在仲景的方證中找到對應。

    藥理研究更證實麻黃中的麻黃堿能興奮汗腺、緩解支氣管痙攣(對應“發汗平喘”);偽麻黃堿能利尿(對應“利水消腫”);桂枝中的桂皮醛能增強麻黃堿的發汗作用(印證“麻黃配桂枝”的合理性)。這些發現,從現代科學角度,印證了仲景方劑的科學性。

    第十二章千載方不朽,一脈貫古今

    如今,在中醫院的藥房里,麻黃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等方劑,仍是常用之方。醫生開方時,會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兼證調整劑量與配伍給老人用麻黃湯,常加黃 ;給小兒用麻杏石甘湯,多減麻黃加石膏;給孕婦用小青龍湯,必去半夏加砂仁——這正是對張仲景“隨證加減”思想的傳承。

    在南陽張仲景祠,每年都有醫者來祭拜,獻上麻黃標本,緬懷這位“醫聖”。祠內的石碑上,刻著《傷寒論》中關于麻黃方劑的記載,字跡雖已斑駁,卻仍能讓人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智慧。

    有個年輕醫生,在臨床中用小青龍湯治好了母親的哮喘,他在日記中寫道“仲景之方,如陳年佳釀,越品越醇。麻黃的辛烈,桂枝的溫通,杏仁的降氣,石膏的寒涼……這些草木的性子,被仲景用配伍的藝術編織成網,網住了千變萬化的病邪,也網住了中醫‘辨證施治’的魂。”

    結語方證相契,醫道永恆

    《傷寒論》中的麻黃方劑,從張仲景的臨床實踐,到王叔和的整理,孫思邈的衍化,朱肱的辨析,金元四大家的發揮,再到明清醫家的精微,乃至現代的臨床應用,像一條奔流不息的江河,源頭是《神農本草經》的記載,中游是仲景的創制,下游是歷代醫家的拓展,卻始終保持著“方證相契”的清澈。

    這些方劑的生命力,在于它們不是刻板的條文,而是“辨證施治”的活教材——麻黃湯的“表實無汗”,小青龍湯的“寒飲咳喘”,麻杏石甘湯的“肺熱汗出”,麻黃加術湯的“風寒濕痹”,越婢湯的“風水水腫”,每個方證都對應著清晰的病機,每個配伍都蘊含著“因病施治”的智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從建安年間的瘟疫,到今天的常見病,麻黃方劑始終守護著生靈。它告訴我們最好的方劑,永遠是“證與方合”;最好的醫者,永遠是“知常達變”。仲景的偉大,不在于留下多少方劑,而在于留下了一種思維——讓草木的本性與人體的病機相遇,在配伍中找到平衡,這便是中醫的“大道”。

    贊詩

    仲景傷寒論,麻黃方最神。

    湯成能破雪,飲化可消塵。

    石甘清肺熱,加術去痹身。

    越婢通水氣,千載活生人。

    尾章

    在南陽醫聖祠的百草園里,種著一片麻黃。每年清明,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者,在這里誦讀《傷寒論》中關于麻黃方劑的條文。陽光穿過麻黃的細葉,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像無數個跳動的生命。

    一個學醫的少年,指著麻黃問導師“這些方子,用了近兩千年,為什麼還不過時?”導師笑著說“因為它們抓住了‘人’與‘病’的本質。麻黃的辛烈,是草木的本性;人的寒熱虛實,是生命的常態;而仲景的配伍,是連接兩者的橋梁,這橋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風拂過百草園,麻黃的睫稈輕輕搖曳,像在回應這跨越千年的對話。那些刻在竹簡上的方劑,那些救死扶傷的故事,那些醫者的探索與傳承,都化作了這株草的生命力,在時光里生生不息,告訴我們真正的經典,永遠活在臨床中,活在對生命的敬畏里。

    (全文終)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傷寒論中麻黃方》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傷寒論中麻黃方》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