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芎芷記︰坡仙籬下草木心》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芎芷記︰坡仙籬下草木心》下卷

    下卷

    第六回攜藥草赴前路,隨宦轍續芳蹤

    元豐八年的春風,帶著關輔的塵土氣息,卷進鳳翔府的庭院。甦軾接到調令,要移任汝州。收拾行裝時,他特意讓阿福把晾干的川芎、白芷根睫用綿紙仔細包好,又裝了些新收的種子——這些從蜀道江南而來的草木,他要帶它們繼續上路。

    "先生,帶這些藥草干啥?到了汝州,再種就是了。"阿福不解,背著行囊的手勒得發紅。甦軾撫摸著紙包上的褶皺,那里還沾著鳳翔的泥土"它們跟著我在關輔扎了根,也算有了情分。汝州的水土不知合不合它們的性子,帶著種子,心里踏實。"

    赴汝州的路,走了整整兩個月。渡黃河時,船遇風浪,顛簸得厲害,同船有個老婦人暈船,吐得渾身發軟。甦軾從行囊里取出些川芎粉末,用溫水調了,讓她服下"這藥能行氣和中,試試或許能好些。"半個時辰後,老婦人果然不吐了,拉著甦軾的手謝個不停"先生真是活菩薩!這是什麼神藥?"

    "不過是蜀地來的川芎罷了。"甦軾指著岸邊的蘆葦,"它生在山里,卻能解水上的暈,草木的靈性,比人想象的更寬。"老婦人不懂什麼靈性,只把川芎當成救命符,小心翼翼地收了剩下的藥末。

    到了汝州,官舍的後院也有片荒地。甦軾親手翻土,把帶來的川芎、白芷種子撒了下去。春日的陽光暖洋洋的,新翻的泥土散發著腥氣,他蹲在地里,看著種子入土的瞬間,忽然想起鳳翔的藥畦——那些曾讓他心生慚愧的草木,如今成了他漂泊路上的牽掛。

    夜里寫家書給甦轍,他特意提了帶藥草赴任的事"芎隨我至汝,芽已破土,翠色如新。念其生蜀道,經關輔,今又臨汝水,雖輾轉千里,芳甘未改。反觀自身,貶謫數載,初心何曾稍移?"筆鋒停在紙上,墨痕漸漸暈開,像極了川芎在土里蔓延的根須。

    第七回汝水畔新苗秀,借微物慰民心

    汝州的夏日,比鳳翔濕潤。後院的川芎苗長得格外旺,翠睫挨挨擠擠,把畦面鋪得像塊綠絨毯。甦軾公務之余,總愛來藥畦邊坐坐,看蜻蜓停在白芷的花苞上,听蟋蟀在川芎根下鳴唱。官舍外的百姓漸漸知道,這位甦通判不僅會寫詩,還懂藥草,常有鄰里抱著孩子來求診,他從不推辭。

    城西有個織錦的張婆,常年低頭趕活,得了頭痛病,發作時連針線都拿不住。甦軾看她舌苔發白,脈沉而緊,知道是風寒入絡,取了自家種的川芎,配伍細辛、防風,讓她煎湯外洗。"您這頭痛是累出來的,氣血淤在頭頸,"他指著藥畦,"這川芎能鑽到經絡里,把淤住的氣理順,洗時用熱毛巾敷著,效果更好。"

    張婆半信半疑地回去,三日後來謝,說頭痛輕了大半,竟能織完一匹錦了。她帶來塊繡著藍紫花紋的帕子,說是照著川芎花繡的"先生的藥比藥鋪的靈,許是沾了您的仙氣。"甦軾笑著收下帕子,指著藥畦"是這草木本身有靈,我不過是借了它們的力。"

    消息傳開,來求藥的人更多了。有產婦月子里受了寒,他用川芎配老雞炖湯;有學子讀書傷了神,他用川芎配薄荷泡茶。他總說"草木是天地的信使,能通人倫。你待它們誠,它們便肯盡力。"阿福在一旁記錄藥方,發現先生用川芎時,總不忘加些當地的草藥——在汝州加茵陳,在黃州加蘆根,像給異鄉的草木找個"本地朋友"。

    秋分那天,甦轍寄來和詩,筆跡里帶著暖意"兄言芎性堅韌,弟觀兄心更似之。江南白芷雖未親見,想來亦如兄般,在異鄉安好。草木有本心,宦途多輾轉,唯守"芳甘"二字,便不懼風雨。"甦軾把詩稿貼在書房牆上,正對著窗外的藥畦,風過時,紙頁與葉片一同輕顫,像在低聲唱和。

    他忽然明白,那些讓他"慚"的草木,原是在教他謙卑——人縱有經天緯地之才,終不如草木活得純粹不爭不搶,卻能在每個角落散發芬芳;不怨不艾,卻能在輾轉中滋養眾生。

    第八回貶黃州藥畦續,風雪里見真如

    紹聖元年的寒冬,貶謫的詔書像塊冰,砸在甦軾心頭——他要被貶往黃州,那是長江邊的蠻荒之地。收拾行裝時,風雪正緊,官舍後院的川芎已收了根,他讓阿福把種子裝在貼身的布袋里,指尖觸到冰涼的種子,忽然想起母親當年塞給他藥包的溫度。

    赴黃州的路,比赴汝州更艱險。長江的風浪比黃河更烈,船行至九江時,阿福染了風寒,高燒不退,說胡話時總喊"川芎"。甦軾解開布袋,取出些川芎根睫,用雪水煮沸,又撕了塊貼身的衣料蘸藥汁,反復擦拭阿福的額頭、手心。藥香混著汗味,在搖晃的船艙里彌漫,竟壓過了江水的腥氣。

    三日後,阿福的燒退了,望著甦軾布滿紅血絲的眼楮,哽咽道"先生,這川芎真是救命的藥。"甦軾笑了,眼角的皺紋里還凝著霜"不是藥救了你,是它教我們熬——熬得過風雪,就能見著春陽。"他望著艙外翻涌的江浪,布袋里的種子仿佛在發燙,像團小小的火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到了黃州,寄居在臨皋亭,簡陋的住處連個像樣的院子都沒有。甦軾在窗下闢了片巴掌大的地,把帶來的川芎種子撒了下去。春日的雨水帶著江南的濕氣,種子竟也發了芽,細弱的睫稈在風中搖晃,卻透著股不肯折的勁。

    他穿著粗布衣裳,在東坡開荒種地時,總不忘給窗下的川芎澆水。有鄉鄰見了,笑他"甦學士竟種起藥來",他笑著答"這藥比詩管用,能治頭痛,也能治心窄。"他用東坡種的糧食換了些紅糖,給鄰村坐月子的婦人送去,總不忘帶上幾塊川芎"用陶罐炖雞,能暖身子。"

    夜里寫《東坡志林》,他在"藥說"篇記下"芎生蜀道,歷關輔、汝水,至黃州,凡三徙,根愈堅,味愈辛。蓋草木之性,愈歷苦寒,愈顯其用。人亦如是。"燭火搖曳,映著他鬢邊的白發,也映著窗下那叢新抽的川芎苗,翠色如洗。

    第九回兄弟和詩寄意,草木心照肝膽

    元佑元年的春日,甦軾遇赦北歸,赴登州任。路過江寧時,與閑居在此的甦轍相聚。兄弟倆坐在秦淮河畔的小館里,窗外的柳絮飄進茶碗,甦轍笑著取出一封舊信——正是甦軾在汝州寫的那封,說川芎"輾轉千里,芳甘未改"。

    "兄當年寄來此信,弟徹夜未眠。"甦轍摩挲著信紙邊緣的磨損,"那時弟在績溪,也種了些川芎,看它們在江南的雨里生長,便想起兄在關輔的藥畦。草木雖微,卻成了我們兄弟的信使。"他從行囊里取出個小布包,里面是績溪產的川芎,斷面的菊花心比蜀地的更細密,"這是弟去年收的,給兄帶在路上,若遇風寒,也好有個照應。"

    甦軾接過布包,藥香混著江南的水汽,竟與記憶里母親藥畦的味道重合。他想起少年時,兄弟倆在眉山老宅的藥畦邊讀書,母親端來川芎茶,說"你們兄弟要像這芎芷,同氣連枝,互扶互持"。如今鬢已星星,竟真如母親所言,借草木傳遞心意。

    "弟還記得那首《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嗎?"甦軾舉杯,眼底泛著淚光,"兄寫"��Σ涫擔 源宋ぐ鋝quot;,弟當時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如今才懂,這"慚"不是愧,是敬——敬它們不爭,敬它們不棄,敬它們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生長,默默成全。"

    船離江寧時,甦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把一包川芎種子塞進甦軾手里"到了登州,若水土不合,就寄信來,弟給你寄新的。"甦軾點頭,望著岸邊弟弟的身影越來越小,忽然覺得,那些隨他漂泊的川芎,早已不是普通的藥草,是母親的叮嚀,是兄弟的牽掛,是他半生宦海沉浮里,最安穩的錨。

    第十回老來歸憶舊畦,草木語證初心

    建中靖國元年,甦軾從儋州北歸,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回到常州,寓居在顧塘橋畔的舊宅,他讓家人在院子里種上川芎、白芷,像回到了鳳翔、汝州、黃州的歲月。春日的陽光透過藤架,落在他布滿皺紋的手上,也落在新抽的藥苗上,溫暖得讓人發困。

    有晚輩來探望,見他對著藥畦出神,笑問"公為何總對這川芎情有獨鐘?"甦軾咳了幾聲,聲音沙啞卻清晰"這藥陪我走了大半生,從蜀道到關輔,從汝水到黃州,再到海南的煙瘴之地,它從沒變過——根是根的樣子,香是香的味道,不像我,頭發白了,背也駝了。"他摘下片川芎葉,放在鼻尖輕嗅,辛香依舊,嗆得他打了個噴嚏,卻笑了,"你看,它還認得我。"

    病中,甦轍來看他,兄弟倆坐在藥畦邊,看著藍紫色的川芎花在風中搖曳。甦轍說"兄當年寫"猶不失芳甘",如今看來,這"芳甘"不僅在藥里,更在兄心里。"甦軾點頭,握住弟弟的手,那雙手也布滿了老年斑,卻像年輕時一樣溫暖"草木比人活得明白,不爭高下,只問本心。我這一輩子,寫了不少詩,做了不少事,到頭來,倒不如這川芎,活得純粹。"

    彌留之際,他讓家人取來些曬干的川芎,放在枕邊。藥香縈繞中,他仿佛又回到眉山老宅的後院,母親在藥畦邊擇藥,陽光穿過藤架,在她鬢角的白發上跳。他想伸手去夠,卻只觸到一片溫暖的光——那光里,有蜀道的青崖,有關輔的秋霜,有汝水的清波,有黃州的東坡,還有一路追隨他的川芎,正開著藍紫色的花,在風里輕輕唱。

    贊詩

    蜀道芎帶露生,關輔漂泊仍含英。

    三遷不改芳甘性,百折猶存金石聲。

    翠睫承露涵清趣,�� 源縲某稀br />
    坡仙與共宦途路,草木為銘見赤情。

    結語

    甦軾與川芎的緣分,跨越了大半生的宦海沉浮。從蜀道到關輔,從汝水到黃州,這株看似平凡的藥草,既是他案頭的清供、行囊的慰藉,更是他精神的鏡像——歷經苦寒而不改芳甘,輾轉千里而堅守初心。詩中"對此微物慚"的喟嘆,何嘗不是一位智者對草木精神的敬畏?

    那些被他帶在身邊的種子,在不同的水土里生根發芽,正如他在不同的貶謫之地,總能找到與民相親的方式用川芎治頭痛,用詩文書心,用初心對抗風霜。草木無言,卻以最堅韌的生長,見證了一位文人的赤子之心;宦途坎坷,卻因這株藥草的陪伴,多了幾分草木般的從容與通透。

    這或許就是中國文人與自然的默契于微物中見大道,于漂泊中守本心。當甦軾寫下"猶不失芳甘"時,他贊的是川芎,更是每個在逆境中堅守真我的靈魂。

    尾章

    常州顧塘橋畔的舊宅,藥畦里的川芎年年生長。後來的人說,那里的川芎開的花,比別處的更藍,香得更久,像是帶著東坡先生的詩味。有人從蜀地來,見了這川芎,總會想起那句"芎生蜀道",想起那個帶著藥草漂泊一生的文人,想起他如何在草木的芬芳里,把坎坷的人生,活成了一首雋永的詩。

    而那些散落在關輔、汝州、黃州的川芎種子,也早已在異鄉的土地上扎了根,年復一年地發芽、開花、結果,像無數個沉默的注腳,詮釋著那句"漂流到關輔,猶不失芳甘"——原來真正的堅守,從不需要聲張,只需要像川芎一樣,把根扎在土里,把香留在風里,把初心刻在時光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芷記︰坡仙籬下草木心》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芎芷記︰坡仙籬下草木心》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