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長安月涼 芎香解煩
王實在長安城外的客棧住了下來。九月的長安,秋意漸濃,街面上飄著桂花的甜香,可他心里卻像壓著塊石頭——同科的舉子們大多出身名門,帶著僕從和精美的文房四寶,唯有他,背著半舊的書篋,腳上的布鞋還沾著蜀道的泥。更讓他心煩的是,連日來的奔波加上考前的焦慮,太陽穴又開始隱隱作痛,像有只小蟲在里面鑽。
夜里,他躺在硬板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窗外的月光透過窗欞,照在書篋上,他忽然想起懷里的布包,忙取出來,打開一看,秦老給的川芎還帶著淡淡的辛香。他按秦老說的,取了一片酒炒川芎,放在嘴里慢慢嚼。
起初有些辛辣,嚼著嚼著,竟生出些微甘。那股熟悉的辛香順著喉嚨往下走,不一會兒,太陽穴的脹痛就減輕了,腦子里像被清風掃過,混沌散去不少。他想起秦老說的“酒炒川芎能補氣血”,原來不是虛言。
次日清晨,客棧里一片嘈雜。隔壁房的劉舉子正抱著頭呻吟,說昨夜頭痛欲裂,一夜未眠,連今晨的卯時文會都怕參加不了。劉舉子是江南才子,平日里總帶著幾分傲氣,此刻卻面色蒼白,額上全是冷汗。
王實猶豫了一下,還是走過去,取出一小塊生川芎“劉兄若不嫌棄,試試這個?嚼著吃,或許能緩解些。”
劉舉子瞥了他一眼,見是塊不起眼的草根,皺著眉道“這能管用?我家帶來的天麻都沒用。”
“不妨一試,”王實笑道,“這是蜀地的川芎,專治頭痛。”
劉舉子半信半疑地接過,放進嘴里嚼了幾下,眉頭立刻舒展開來“咦?這味兒沖是沖,倒真管用!頭里像開了扇窗,亮堂多了!”
文會上,劉舉子才思泉涌,連作三首律詩,引得眾人贊嘆。散會後,他特意找到王實,拱手道“王兄,昨日多謝那‘頭痛草’,不然我可就出丑了。只是這草看著尋常,為何如此神奇?”
王實便把秦老教他的話說了一遍,從“菊花心”說到配伍之道,听得劉舉子連連稱奇“原來一味草藥,竟有這麼多學問!王兄若不介意,能否割愛一些?我願出重金。”
王實擺擺手,分了一半川芎給他“出門在外,互相幫襯是應該的。只是這川芎性烈,劉兄若是風熱頭痛,最好配點菊花;若是血虛頭痛,配點當歸才好。”
劉舉子記下了,從此對王實另眼相看。兩人常常一起討論學問,也聊些草藥的事。王實發現,長安城里的藥材鋪雖多,卻少見有“菊花心”的川芎,藥鋪掌櫃說“蜀地來的川芎金貴,要提前預訂,尋常人還買不到呢。”
第六卷科場風雲 芎香護佑
大比之日,天還沒亮,貢院外就擠滿了舉子。王實隨著人流往里走,心里有些忐忑,手心全是汗。忽然,他看見前面有個舉子腳步踉蹌,捂著額頭就往地上倒,周圍一片驚呼。
“是趙舉子!”有人喊道,“他素有頭風,怕是舊疾犯了!”
幾個衙役想把他抬出去,趙舉子卻掙扎著說“讓我進去……我等了三年了……”
王實心里一動,擠過去,從懷里掏出剩下的川芎,對衙役說“讓我試試,或許能讓他進考場。”他取了些生川芎,又向旁邊藥鋪討了點薄荷,一起嚼碎了,敷在趙舉子的太陽穴上,又讓他吞下一小塊酒炒川芎。
不過片刻,趙舉子的臉色就緩和了,他睜開眼,感激地看著王實“多謝……頭不暈了。”
王實扶著他進了考場。考場上,燭火通明,舉子們奮筆疾書。王實起初有些緊張,寫著寫著,又覺得頭有些沉。他想起秦老的話,悄悄摸出最後一點川芎,放在鼻尖聞了聞。那辛香一入鼻,精神立刻振奮起來,思路也清晰了,筆下的文章一氣呵成。
三場考下來,王實雖有些疲憊,卻沒再犯頭痛。而被他救下的趙舉子,也順利考完了所有場次。放榜那日,王實中了進士,趙舉子也榜上有名。兩人在紅榜前相遇,趙舉子握著王實的手,激動地說“若非王兄的川芎,我這輩子都圓不了科舉夢!這恩情,我記一輩子!”
劉舉子也中了,他擠過人群,笑著說“我說什麼來著?那川芎是仙草!王兄,你這不僅是救了趙兄,更是救了他全家啊!”
三人相視而笑,都覺得這川芎不僅治好了頭痛,更牽起了一段緣分。王實站在紅榜前,望著長安的天空,忽然想起蜀道上的雨,想起岩穴里的火,想起秦老的白發。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除了十年寒窗,還有那株來自蜀地的川芎,和那位不知名的采藥老人。
第七卷官舍行醫 芎方傳世
王實被授了個翰林院編修的職位,在長安住了下來。他雖身在官場,卻沒忘了秦老的教誨,常常研究草藥,還把秦老教的川芎配伍之法記在紙上,編成小冊子。
一日,吏部侍郎的夫人派人來請,說夫人產後頭痛不止,請了好幾位大夫都沒用,人已經瘦得脫了形。王實趕到侍郎府,見夫人面色蒼白,眼眶發黑,脈象細弱如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夫人這是產後血虛,又受了風寒,”王實診脈後說,“血不足,風邪就趁虛而入,堵在頭竅里,所以頭痛。”他想起秦老的四物湯,便開了方子川芎三錢,當歸五錢,白芍四錢,熟地五錢,再加少許防風、荊芥。
侍郎看了方子,皺眉道“川芎性烈,內子剛生產完,身子虛弱,用這個妥當嗎?”
王實解釋道“大人放心,這川芎雖烈,但有當歸、白芍、熟地補養陰血,就像勇猛的將士有了糧草補給,既能驅散風邪,又不會傷了正氣。”
侍郎半信半疑,還是讓人按方抓藥。次日,侍郎府的管家就來道謝,說夫人服了藥,夜里睡得安穩了,頭痛也輕了許多。連服五劑後,夫人竟能下床走動,還特意讓管家送來謝禮,王實卻婉拒了,只說“醫者仁心,本就該如此”。
此事傳開,長安城里許多人都來找王實看頭痛病。有位老將軍,常年邊關征戰,得了“頭風”,遇風就痛,王實用川芎配羌活、獨活,祛風散寒;有位繡娘,因長期低頭繡花,得了“頸源性頭痛”,他用川芎配葛根、桂枝,疏通經絡。漸漸地,人們都知道翰林院有個懂草藥的王編修,尤其擅長用川芎治頭痛。
王實把這些病例都記在小冊子上,取名《芎芷醫案》。他在案中寫道“川芎者,蜀地之靈草也。其性辛溫,能升能降,能散能行,上可通巔頂,下可入血海,然必配伍得當,方能顯其功。”他還特意畫了川芎的形態,標注了“菊花心”的特征,注明“蜀地都江堰所產最佳”。
第八卷歸蜀尋蹤 薪火不息
三年後,王實因母親年邁,上書請求外放,回到了蜀地,在巴州任通判。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他就帶著《芎芷醫案》,往青城山走去,想再見見秦老,把這些年的經歷告訴他。
可到了當年的岩穴,卻空無一人。穴里的茅草枯了,藥簍也不見了,只有石壁上還殘留著掛藥簍的痕跡。附近的山民說,秦老去年冬天上山采藥,遇上大雪,就沒回來,怕是……
王實站在岩穴里,心里一陣發酸。他想起秦老的白發,想起他講川芎時發亮的眼楮,想起那碗溫暖的四物湯。他在岩穴旁種了一株川芎,又在附近找了幾個熟悉草藥的山民,把《芎芷醫案》抄錄給他們,教他們辨認川芎,講解配伍之道。
“秦老不在了,咱們得把這手藝傳下去。”王實對山民們說,“這川芎是蜀地的寶貝,能治病救人,不能讓它埋沒了。”
他還上奏朝廷,請求在都江堰周邊開闢藥田,推廣川芎種植,並請有經驗的藥農指導種植和炮制。朝廷準了,不久後,都江堰邊就出現了大片的川芎田。每到秋分采收時節,藥農們就哼著山歌,用小鋤小心翼翼地挖著川芎,那“菊花心”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王實常常下鄉巡查,看著藥農們采收川芎,就像看到了秦老的身影。他還在巴州建了座“惠民藥局”,免費為百姓診治頭痛病,所用的川芎,都是都江堰產的“菊花心”。藥局里,他親手寫下秦老當年教他的口訣“川芎配白芷,陽明頭痛止;川芎配羌活,太陽頭痛離……”
有一年,蜀地爆發“時疫”,許多人頭痛發熱,王實按照《芎芷醫案》里的方子,用川芎配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又用酒炒川芎配當歸、熟地,扶正祛邪,救了許多人。百姓們都說,這是秦老的在天之靈,也是王通判的仁心。
暮春時節,王實再次來到青城山,當年種的川芎已經長得很茂盛了。他蹲下身,聞著那熟悉的辛香,仿佛又听見了秦老的聲音“這川芎啊,得蜀地的水土,得天地的靈氣,更得人心的護佑……”
他翻開《芎芷醫案》,在最後一頁寫道“草木有靈,醫者有心,二者相遇,便是濟世之道。秦老雖逝,其道不滅,川芎之香,將永遠飄蕩在蜀地的山水間。”
贊詩
《芎緣》
蜀道崎嶇雨濕衣,岩穴幸遇老仙醫。
一根靈草破瘀痛,數句箴言記心扉。
長安月照書生夢,巴州風傳藥草威。
菊心暗蘊天地氣,代代相傳永不違。
結語
王實與川芎的故事,從一場意外的墜崖開始,到一片藥田的繁盛結束,沒有驚天動地的傳奇,卻處處透著人間的溫暖。秦老的仁心,王實的傳承,藥農的堅守,讓這株來自蜀地的小草,從岩縫走向田野,從民間走向醫案,成為連接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民間的智慧,往往就藏在這樣的故事里。山民們或許說不出“性味歸經”,卻知道“頭痛找川芎”;醫者們或許不必刻意強調“七情和合”,卻能在一張張處方中,讓川芎與其他藥草和諧共生。這便是中醫藥的生命力——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口傳心授中不斷豐富,在實踐檢驗中愈發深厚。
尾章
許多年後,巴州的川芎已經聞名全國,《芎芷醫案》也被收入《蜀中醫典》。有人說,在青城山的雲霧里,偶爾還能看見一個青衫老者,背著藥簍,在川芎田里行走;也有人說,在都江堰的月夜下,能聞到川芎的辛香,那香氣里,有秦老的叮囑,有王實的筆跡,有藥農的山歌。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株曾救過王實性命的川芎,如今正生長在蜀地的田埂上,生長在醫者的處方里,生長在百姓的口碑中。它的“菊花心”里,藏著蜀地的水土,藏著人間的善意,藏著生生不息的傳承。而這,或許就是秦老和王實,留給世間最好的禮物。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