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舉例說明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疾病特征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舉例說明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疾病特征

    不同地域的氣候、水土、生活習慣等環境因素,會導致疾病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特征,這在中醫理論中被概括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以下結合具體地域舉例說明

    1 南方濕熱地區(如嶺南、江南)多濕熱病、濕阻病

    環境特點氣候炎熱多雨,全年濕度大,植被茂密,土壤濕潤,且居民飲食多辛辣、甜膩(如嶺南喜食海鮮、糖水),易助濕生熱。

    疾病特征

    風濕痹證(濕熱型)關節紅腫熱痛,遇熱加重,伴肢體困重、活動不利,舌苔黃膩、脈滑數。因濕邪黏滯,熱邪煎熬,導致濕與熱結,痹阻關節經絡。

    濕疹、痤瘡(濕熱蘊膚)皮膚反復起丘疹、水皰,瘙癢滲液,抓破後易感染,伴口苦、大便黏滯不爽。因濕熱郁于肌膚,氣機不暢,津液代謝失常。

    胃腸濕熱證腹脹腹痛、腹瀉(大便黃臭、黏滯馬桶),或惡心嘔吐、口苦口臭,舌苔厚膩。因濕熱困脾,脾胃運化失常,水谷不化。

    2 北方寒冷干燥地區(如東北、華北)多風寒病、燥證

    環境特點冬季漫長寒冷,風大干燥,室內多暖氣,空氣濕度低,居民飲食偏溫熱(如喜食辛辣、炖菜)。

    疾病特征

    風寒感冒(風寒束表)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流清涕,頭痛身痛(如頸肩、關節僵硬冷痛),舌苔薄白、脈浮緊。因寒邪凝滯,風邪收引,導致肌表閉塞、氣血不暢。

    慢性支氣管炎(寒飲伏肺)秋冬季節反復發作,咳嗽痰多(色白清稀),遇寒加重,伴胸悶氣短,甚至喘息。因長期受寒,肺陽不足,水飲內停,肺失宣降。

    皮膚干燥癥(燥邪傷津)秋冬季節皮膚脫屑、瘙癢,口唇干裂,大便干結,伴咽干鼻燥。因燥邪耗傷肺胃津液,肌膚失于濡養。

    3 沿海潮濕地區(如東南沿海、海島)多濕濁病、痛風

    環境特點常年多雨多霧,空氣濕度高,海風含鹽分,居民飲食多海鮮、生冷(如貝類、生腌),易致濕邪內停,且海鮮屬“高嘌呤”食物,易釀生濕熱。

    疾病特征

    痛風(濕熱下注)突發關節紅腫熱痛(以第一跖趾關節最常見),夜間加重,伴局部發熱、觸痛明顯,血尿酸升高,舌苔黃膩。因濕濁郁久化熱,下注關節,氣血瘀滯。

    過敏性鼻炎(濕濁犯肺)常年鼻塞、流清涕,遇冷空氣或潮濕天氣加重,伴打噴嚏、鼻癢,晨起明顯。因濕濁侵襲肺竅,肺失宣通,鼻為肺之竅,故先受其害。

    4 高原缺氧地區(如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多氣虛、血瘀證

    環境特點海拔高,氣壓低,氧氣稀薄,氣候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人體易因缺氧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疾病特征

    高原反應(氣虛血瘀)初到高原者出現頭暈頭痛、氣短乏力、心慌胸悶,活動後加重,面色紫暗(口唇、甲床發紺),脈細澀。因缺氧致肺氣不足,推動血行無力,氣血瘀滯。

    慢性高原病(久居者)長期頭暈、記憶力減退、肢體麻木,或出現肺動脈高壓、心髒擴大,舌質紫暗有瘀斑。因長期缺氧,氣血耗傷,瘀血內停,心、肺功能受損。

    5 西北干燥風沙地區(如新疆、甘肅)多燥證、風證

    環境特點降水稀少,氣候干燥,風沙大,晝夜溫差懸殊,居民易受燥邪、風邪侵襲。

    疾病特征

    干燥綜合征(燥邪傷津)口干欲飲(飲不解渴)、眼干少淚、皮膚干燥脫屑,甚至吞咽困難,大便干結如羊屎。因燥邪耗傷人體津液,累及肺、胃、肝等髒腑(“肺主皮毛,胃主津液,肝開竅于目”)。

    風沙性皮炎(風燥傷膚)皮膚暴露部位(面部、手背)干燥、瘙癢、脫屑,遇風沙後加重,或起紅色丘疹。因風邪攜燥邪侵襲肌膚,導致肌膚失養,風盛則癢。

    這些例子均體現了“地域環境病因疾病特征”的關聯,也是中醫“因地制宜”診療思想的實踐基礎——即根據不同地域的疾病特點調整治法(如南方清濕熱、北方散寒邪、西北潤燥等),最終實現“天人相應”的整體調治。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舉例說明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疾病特征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舉例說明不同地域環境下的疾病特征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