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藥商尋珠 利欲燻心
太白山的雪化了又積,山神廟的香爐換了又換,石根的孫子石守業已經能獨當一面。他不像祖輩那樣只懂挖藥,還跟著山外的貨郎學了認字,能把豬苓的藥性記在麻紙上"利水滲濕,治水腫、淋濁"
這年秋天,白河邊來了個穿綢緞的商人,自稱姓胡,帶了兩個隨從,騎著高頭大馬,馬鞍上掛著個沉甸甸的錢袋,叮當響。他一進村子就打听"听說太白山有種黑珠,能治百病?"
村民們沒敢接話,只指了指山神廟的方向"問守業吧,他是山神的記名徒弟。"
胡商人找到石守業時,他正在山神廟前曬豬苓,黑褐的珠串掛在繩上,像串倒垂的星子。"小兄弟,"胡商人掏出塊銀子,在手里掂著,"我出十倍價錢,收你所有的豬苓。"
石守業頭也沒抬"不賣。"
"二十倍!"胡商人又掏出塊更大的銀子,"我運到京城,給王爺治病,能讓你這破村子富得流油。"
石守業放下手里的麻紙,指著廟門上的字"上面寫著"取三留七",我留的比取的多,哪有那麼多賣?"
胡商人眼珠一轉"那你帶我去挖,挖出來的,我分你一半。"
"山神不讓。"石守業收拾起豬苓,"貪心的人進不了山。"
胡商人"嗤"地笑了"什麼山神?我在五台山見過真佛,在泰山拜過玉帝,還怕你這小土坡的石頭神?"他留下兩個隨從盯著石守業,自己帶著個懂草藥的老伙計,偷偷往太白山的南坡去了——他打听到,南坡的豬苓最多。
進了山,老伙計果然有本事,憑著"土腥甜"的氣味,很快找到片豬苓窩。胡商人眼楮都紅了,指揮老伙計"挖!全給我挖出來!連須根都別剩!"
老伙計猶豫"老板,山里的規矩"
"規矩能當銀子花?"胡商人一腳踹在他屁股上,"挖!"
他們挖了整整一麻袋,連剛冒頭的幼苓都沒放過,土刨得像被野豬翻了個底朝天。胡商人背著麻袋往回走,嘴里哼著小曲,沒看見身後的林子里,霧氣正像蛇一樣慢慢纏過來。
七、霧鎖南坡 幻境驚魂
走到南坡的"一線天",胡商人突然覺得不對勁——剛才還響的鳥叫沒了,風也停了,四周靜得能听見自己的心跳。他抬頭一看,嚇得腿一軟兩邊的山壁上,滾下來白茫茫的霧,像兩堵牆,把窄窄的山道堵得嚴嚴實實。
"怎麼回事?"他推了推老伙計,老伙計卻直挺挺地站著,眼楮發直,嘴里念叨"銀子好多銀子"
胡商人這才發現,老伙計陷在幻境里了——他看見的不是霧,是堆成山的銀子,正伸手去抓,結果抓了把空氣,摔在地上。
"醒醒!"胡商人扇了他一巴掌,自己卻也頭暈起來。霧里飄來個聲音,像他爹的,又像他小時候欺負過的藥農的"小胡子,我的豬苓呢?"
他猛地回頭,看見個黑影站在霧里,肚子脹得像鼓,皮膚亮得透光,正是他老家死于水腫的鄰居。"不是我!不是我挖的!"胡商人嚇得往麻袋上踹,"是這破珠子自己滾進我袋里的!"
黑影沒說話,只是往前挪了挪,胡商人聞到股腐葉的腥氣,和豬苓窩里的味道一模一樣。他突然想起石守業的話,想起村民們敬畏的眼神,一股寒意從腳底板竄上天靈蓋。
"山神爺!我錯了!我把豬苓還回來!"他解開麻袋,把豬苓往霧里扔,可豬苓剛出手就掉回來,砸在他臉上,疼得他直咧嘴。
更可怕的是,他的肚子開始發脹,像被氣吹起來,皮膚越來越亮,跟幻境里的黑影一個樣。"疼疼死我了!"他抱著肚子打滾,眼淚鼻涕糊了一臉,"我再也不貪心了!我只要三顆!不,一顆都不要!"
他把麻袋里的豬苓全倒出來,對著霧里磕頭,額頭磕出了血,混著豬苓上的泥土,糊在臉上。磕到第七下時,老伙計突然"啊"地叫了一聲,指著前方"老板,路路出來了!"
霧真的散了條縫,能看見外面的陽光。胡商人連滾帶爬地往外鑽,老伙計跟在後面,兩人都沒敢回頭,麻袋扔在原地,像塊沒人要的破布。
等他們跑出一線天,肚子的脹痛突然消失了,像從沒疼過。老伙計癱在地上,哭著說"老板,咱走吧,這山邪性,咱惹不起。"
胡商人看著自己的手,剛才抓銀子的地方,沾著點黑泥,像豬苓的皮。他打了個哆嗦,再也不敢提豬苓的事,騎著馬連夜離開了白河村,據說後來在洛陽開了家藥鋪,賣的藥全是平價,再也不敢哄抬價錢。
八、守業護珠 山規新生
胡商人的事傳到石守業耳朵里,他沒意外,只是多了個心眼——在太白山的各個入口,都豎起了木牌,用彝漢兩種文字寫著"豬苓乃山神所贈,挖三留七,違者霧鎖迷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他還做了件祖輩沒做過的事帶著村里的年輕人,在豬苓生長的地方搭了木架,蓋上茅草,像給豬苓搭了間間小房子,既能擋雨,又能防野獸刨。"山神護咱,咱也得護著珠。"他對年輕人說。
有年春天,山里鬧蟲災,蝗蟲把樹葉啃得只剩光桿,眼看就要往豬苓窩爬。石守業急了,帶著人往豬苓周圍撒艾草灰——艾草是驅蟲的,這是他從老麻紙上學的。
夜里,他夢見太白山神站在望人石上,對著他笑"你比你爺爺聰明,知道護,也知道變。"
第二天,他發現蝗蟲真的繞著豬苓窩走,像被什麼東西擋著。更奇的是,撒過艾草灰的地方,長出了些紫色的小花,花謝後結的籽,落地就生根,蟲子一吃就死。
"這是山神給的新規矩。"石守業把花籽收集起來,分給村民,"護珠,不光要留,還得想辦法讓它長得更好。"
他開始研究豬苓的脾氣喜陰怕曬,就種上藤蔓給它遮陰;喜濕怕澇,就挖排水溝;和蜜環菌是伴,就特意在豬苓窩旁埋上帶蜜環菌的木頭。太白山的豬苓,長得越來越旺,連以前沒豬苓的北坡,都冒出了新的菌絲。
山外的藥農听說了,都來向石守業取經。他不藏私,把自己記在麻紙上的"護苓經"抄了幾十份,分發給大家"豬苓是山的,也是大家的,護好了,誰都能有得用。"
有人問他"守業,你就不想多挖點,換座大房子?"
他指著太白山"山就是最大的房子,豬苓就是最好的家當。"
九、珠傳千里 神恩永駐
石守業的麻紙越記越厚,後來被山外的秀才抄錄下來,取名《太白山豬苓譜》,里面不光有豬苓的挖法、護法,還有各種配藥的方子豬苓配白術,治脾虛水腫;豬苓配茯苓,治濕熱淋證
有個走西口的藥商,帶著《豬苓譜》到了蒙古,用太白山的豬苓治好了牧民的"水臌病"(一種嚴重的水腫)。牧民們沒見過豬苓,以為是黑珍珠,對著太白山的方向磕頭,說要感謝"東方的珠神"。
消息傳回太白山,石守業把牧民的感謝詞刻在山神廟的石碑上,旁邊畫了頭駱駝,駝著串豬苓。"山神的恩,傳到天邊了。"他對著石碑笑,眼里的光,像望人石上的露珠。
他老了以後,把"守珠人"的擔子交給了兒子石念山。念山比他更有學問,進過縣城的學堂,知道豬苓的學名叫"polypor ubelt",知道它的利水作用是因為含有"豬苓多糖",但他還是像祖輩那樣,進山前必燒香,挖苓後必填土。
"科學是道理,山神是情理。"他對學堂的先生說,"道理讓我們知道豬苓是什麼,情理讓我們知道該怎麼對它。"
先生听了,把這話寫進了書里,說太白山的人"懂天,也懂地"。
如今的太白山,成了著名的"豬苓之鄉"。每年春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藥農,來這里學習種豬苓、護豬苓。他們會先去山神廟祭拜,再去石守業的後人那里討張"護苓經",然後才小心翼翼地走進山林。
太白山神的冰晶宮里,萬象珠映著山下的景象穿著各色衣服的人,在豬苓地里忙碌,有人在搭遮陰棚,有人在撒菌料,有人在給豬苓澆水,臉上都帶著敬,眼里都帶著暖。
山神摸了摸胸口的萬象珠,珠里映出最初的那顆豬苓,黑褐發亮,斷面的白紋里,能看見石生的破簍子,石根的木牌,石守業的麻紙,石念山的書本像一串珠子,把人與山的緣分,串了起來,亮閃閃的,永遠不會斷。
結語
太白山的豬苓,從來不是普通的藥材,是山神的悲憫,是人與自然的契約。從石生的敬畏,到石守業的守護,再到石念山的傳承,一代代人用行動詮釋著"取三留七"的真諦——不是被動的遵守,是主動的感恩;不是對神靈的恐懼,是對自然的尊重。
當豬苓的故事傳到蒙古草原,當"護苓經"被寫進書本,我們看到的,是最樸素的生態智慧山給予的,人要珍惜;人取走的,要以另一種方式歸還。太白山的霧,依舊會在貪心者面前升起,卻不再是懲罰,而是溫柔的提醒;太白山的豬苓,依舊藏在腐葉下,卻不再是考驗,而是人與山心照不宣的約定。
山神的淚,早已化作漫山的豬苓,在太白山的腐葉里,在藥農的笑容里,在每一個懂得"取之有度,還之有恩"的人心里,靜靜發光。
贊詩
太白山頂玄鐵淚,
滴入塵泥百年培。
黑珠一顆濟蒼黔,
水腫消弭笑顏歸。
挖三留七存仁心,
霧鎖迷途警貪杯。
千年護得珠常在,
山與人兮兩不虧。
尾章
101novel.com18年,"太白山豬苓栽培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石家後人在接受采訪時,手里捧著顆黑褐的豬苓,對著鏡頭說"我們石家守了十八代豬苓,就守著一句話——山把最好的給了我們,我們也要把最好的還給山。"
采訪的鏡頭掃過太白山,漫山的豬苓在腐葉下泛著幽光,遠處的望人石上,霧氣繚繞,隱約能看見個玄鐵身影,正對著山下微笑。山風吹過,豬苓葉沙沙作響,像在重復那句說了千年的話
"取珠有度,還山以恩。"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