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苓心》
下卷
五、贖罪之路 豬苓重生
李寡婦家的娃喝了豬苓湯,腫消得很快,沒過半月就能跑能跳了。娃抱著栓柱的腿喊"叔",喊得他心里像被白龍江的水浸過,又酸又軟。他把自己那半簍普通豬苓全給了李寡婦,說"熬水喝,能除根。"
狗剩看出他不對勁,卻沒多問,只是默默跟著他上山。栓柱挖藥時,總在顯眼處留些記號,像用石頭擺個"心"形,或是折根樹枝指向藥材——那是給後來的藥農留的。狗剩見了,也學著他的樣子做,兩人沒說話,卻像有根繩在心里牽著,比親哥倆還親。
這天,兩人在摩天嶺邊緣挖天麻,狗剩突然"哎呀"一聲"哥,你看這是啥?"
栓柱湊過去,只見腐葉下露出顆豬苓,黑褐發亮,正是上次他丟的那窩同款,只是個頭小些。更奇的是,豬苓旁邊壓著根野豬毛,黑得像漆,沾著點濕泥,像是剛落下的。
"是山神"栓柱的聲音發顫,"山神還肯給咱留藥。"
他挖得格外輕,用手指慢慢扒土,生怕踫傷了根須。挖出來後,他沒往自己簍里放,遞給狗剩"你拿著,換點錢,給你娶個媳婦。"
狗剩紅了臉,又塞回來"哥,你比我更需要。"
兩人推讓著,豬苓掉在地上,滾到塊岩石下。栓柱彎腰去撿,發現岩石上刻著行小字,是用指甲摳的,歪歪扭扭"取三留七,山不絕人。"
"這是"狗剩摸不著頭腦。
栓柱卻明白了,這是山神的教誨——挖藥要留三分,給山留點生機,山才不會虧待咱。他對著岩石磕了三個頭,把豬苓埋回土里,只摘了片葉子做紀念"咱不挖,讓它好好長。"
從那以後,栓柱成了村里最"傻"的藥農。別人挖藥恨不得刨地三尺,他卻總留大半;別人藏著掖著好藥窩子,他卻在村口的老槐樹上掛了塊木板,寫上哪里有豬苓,哪里有天麻,誰去挖都行,只提醒"別忘了留種"。
有人笑他傻"栓柱,你是被山神嚇破膽了吧?"
他只是笑笑"山給咱一口飯吃,咱得敬著。"
奇怪的是,他的日子反而越來越好。每次進山,總能在顯眼處發現好藥材,像是有人特意留給他的;他分出去的藥治好的人,總想著回報他,今天送個玉米餅,明天送雙布鞋,他的茅棚里,總飄著煙火氣。
六、霧鎖迷途 善念破局
轉年春天,白龍江發了場大水,沖毀了河灘上的莊稼。村里斷了糧,不少人得了水腫病,比去年李寡婦家的娃還重。栓柱把自己攢的藥全拿出來,還是不夠。
"得去摩天嶺深處挖"苓王"。"村里的老支書嘆了口氣,"老輩人說,嶺心有窩千年苓王,能治百病,就是有迷霧鎖著,進去的人沒一個能出來。"
栓柱心里一動"我去。"
"哥,你瘋了?"狗剩拉住他,"那地方邪乎!"
"邪乎才得去,"栓柱拍了拍他的手,"上次山神沒要我的命,就是讓我做這事的。"
他背上藥簍,揣著塊玉米餅,獨自往摩天嶺深處走。剛過黑熊界,霧就來了,比上次的更濃,帶著股草藥的清香,不像要害人,倒像在引路。他想起老支書說的"心善的人,霧會讓道",便放開膽子往前走。
走了約莫半天,霧里傳來"哼哼"聲,是那頭黑野豬!它比上次見時更壯,額頭上有撮白毛,像頂著顆星。野豬見了他,轉身就走,走幾步回頭看一眼。
栓柱跟上,心里踏實了——這是山神派來的向導。
野豬把他領到一個溶洞前,洞口掛著串豬苓,黑得發亮,最大的那顆足有碗口大,斷面的紋路像朵盛開的花——正是苓王!
"這是給我的?"栓柱不敢信。
野豬"哼哼"兩聲,用鼻子拱了拱他的藥簍,然後轉身進了溶洞,沒再出來。
栓柱對著溶洞磕了三個頭,小心地取下豬苓,只摘了半串,留了半串掛在洞口"山神,我只取一半,夠救村里人就行。"
往回走時,霧自動分開條路,陽光透過霧縫灑下來,照在他身上,暖洋洋的。他忽然明白,迷霧不是懲罰,是考驗;野豬不是凶獸,是守護者。山神要的不是敬畏,是尊重——尊重山的饋贈,尊重萬物的生機。
七、苓王濟世 平衡之道
栓柱帶回的半串苓王,救了全村人的命。水腫病消了,村民們捧著雞蛋、紅薯來謝他,他全推了,只說"是山神救了咱,要謝就去祭拜黑熊山神。"
那天,黑熊山神的祭壇前擠滿了人,供品擺了三層,有剛蒸的饅頭,有自家釀的米酒,還有孩子們采的野花。栓柱站在最前面,領著大家磕頭"山神爺,謝謝您的恩賜,咱以後再也不貪心了,取三留七,守著山過日子。"
祭完山神,栓柱把剩下的半串苓王分成小塊,用紅布包好,分給村里的藥農"這是種子,種在自家藥圃里,記著,得和蜜環菌一起種,它們是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他還在祭壇旁蓋了間小木屋,自己住了進去,成了守護山神的人。每天清晨,他都會去摩天嶺邊緣巡邏,看見有人貪心挖藥,就上去勸"老弟,留些給山,山才會再給咱。"
有人不听,非要往深處闖,結果剛過黑熊界就被霧困住,嚇得哭爹喊娘,最後還是栓柱帶著野豬(它總在附近晃悠)把人領出來。幾次下來,再沒人敢貪心了。
狗剩娶了媳婦,生了個大胖小子,取名"念山",意思是"念著山的好"。他常帶著念山來看栓柱,念山會指著野豬喊"大黑黑",野豬也不惱,會叼些野果放在孩子面前。
有年秋天,來了個外地藥商,想出高價買苓王的種子,栓柱一口回絕"這是山的東西,不賣。"
藥商不死心,夜里偷偷進山,想自己挖,結果掉進野豬挖的陷阱(其實是野豬拱的土坑),摔斷了腿,還是栓柱把他救出來的。"老弟,山不喜歡貪心的人,"栓柱給他敷藥,"你若真要豬苓,我教你種普通的,一樣能治病,只是慢點。"
藥商又愧又悔,跟著栓柱學了半年種豬苓,回去後果真種出了一片藥圃,還寄來封信"謝謝老哥,我懂了,掙錢得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山。"
八、薪火相傳 霧散心明
栓柱老了,背駝得像座山,走不動路了,就坐在木屋前曬太陽,看著念山和村里的孩子們在祭壇旁玩耍。孩子們會采來豬苓苗,學著他的樣子種在地里,嘴里念叨著"取三留七"。
野豬也老了,行動慢了,常臥在栓柱腳邊,像條老狗。栓柱會把自己的玉米餅分一半給它,摸著它的頭說"老伙計,咱都老了,山還年輕著呢。"
臨終前,栓柱把念山叫到跟前,從懷里掏出個布包,里面是片豬苓葉,是他當年從摩天嶺帶回來的那片,已經干得發脆。"這葉子,你拿著,"他喘著氣說,"記著,山給的,要還回去;拿多的,要補回去。這才是人和山的規矩。"
念山含淚點頭,把豬苓葉貼身收好。
栓柱走的那天,摩天嶺的霧全散了,露出了全貌,青的山,綠的樹,還有漫山遍野的豬苓,像撒了一地的黑珍珠。那頭老野豬趴在木屋前,一動不動,第二天也沒了氣息,念山把它埋在了栓柱的墳旁。
後來,念山成了新的守護者,他把栓柱的話刻在祭壇的石碑上"山養人,人敬山,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方得長久。"
白龍江的水,依舊繞著文縣流,灘上的鵝卵石,依舊曬著太陽。只是摩天嶺的霧,再也沒困住過人,只有在有人貪心時,才會輕輕飄起,像在提醒別忘了栓柱的話,別忘了山的好。
有年春天,念山帶著自己的孫子去種豬苓,孫子問"爺爺,這豬苓真的是山神變的嗎?"
念山指著遠處的摩天嶺,那里的霧像層薄紗,陽光下,隱約能看見一頭黑野豬的影子,正領著個缺指的藥農,在豬苓地里慢慢走。"不是山神變的,"他笑著說,"是人心變的——心善了,霧就散了,路就通了,豬苓也就長出來了。"
結語
迷霧中的抉擇,從來不是山的刁難,而是心的考驗。栓柱從貪心到愧疚,從贖罪到守護,走過的不僅是摩天嶺的山路,更是一條從自私到利他的心靈之路。那頭黑野豬,那窩豬苓,那片迷霧,都是自然的隱喻它不拒絕給予,卻厭惡貪婪;它不渴求崇拜,卻珍視平衡。
白龍江畔的故事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的相處,就像種豬苓,需要"伴"——人伴著山,山伴著人;需要"度"——取三留七,不多不少;需要"心"——敬而不畏,親而不犯。當栓柱的玉米餅分一半給野豬,當念山的孫子學著種豬苓,我們看到的,是最樸素的生態智慧善待自然的,自然也會善待你;懂得平衡的,才能收獲長久。
如今,摩天嶺的豬苓依舊年年生長,白龍江的水依舊歲歲流淌,它們都在訴說著同一個道理迷霧鎖不住心明的人,山神護佑著知禮的人。而那些關于貪心與救贖的故事,早已刻進了文縣的山山水水,刻進了每個與山為鄰的人心里。
贊詩
摩天嶺上霧沉沉,
豬苓藏得有淺深。
貪心誤入迷魂陣,
善念能開指路門。
一取一留存敬意,
半挖半種養山根。
白龍江畔傳佳話,
霧散方知是本心。
尾章
1987年,文縣開展中藥材普查,普查隊在摩天嶺深處的溶洞里,發現了一處古代祭祀遺址,遺址中央的石台上,擺放著一窩完整的豬苓,外皮已碳化,內里卻依舊雪白,旁邊還有具野豬的骸骨,與豬苓形成守護之勢。
考古專家說,這印證了當地"黑熊山神"的傳說,是古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見證。而在遺址的岩壁上,發現了一行模糊的刻字,經辨認,正是"取三留七,山不絕人"。
普查隊的隊長,是念山的兒子,他看著那窩豬苓,忽然想起爺爺常說的話"爺爺的爺爺說,山的規矩,比啥都大。"
如今,文縣的豬苓種植已成規模,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但藥農們始終遵守著"取三留七"的規矩,還成立了"野豬護苓隊",像當年的栓柱一樣,守護著這片山,守護著這份與自然的約定。
霧起時,站在摩天嶺上,還能听見白龍江的水聲,像在輕輕哼唱
"豬苓黑,霧茫茫,
貪心的人兒別想藏。
取三分,留七方,
山神保佑年年昌"
歌聲里,有栓柱的影子,有野豬的腳印,更有文縣人對山的敬畏,對心的堅守。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