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苓霧語》下卷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苓霧語》下卷

    《苓霧語》

    下卷

    五、霧谷傳藝 七情顯妙

    入秋時,太白山的霧有了新脾氣。清晨的霧貼著地皮滾,帶著腐葉發酵的暖意;午後的霧往崖上爬,裹著松脂的清苦。李守義背著半簍豬苓從迷魂谷出來,衣襟上總沾著些濕意,那是霧留下的痕跡——自從上次野豬引路,他每隔天就會進谷一趟,漸漸摸出了規律帶金紋的野豬總在辰時到潭邊拱土,拱過的地方準有新的豬苓冒頭,像是特意為他準備的。

    這天他剛采完豬苓,正蹲在潭邊洗手,忽听身後傳來細碎的腳步聲。回頭一看,是個面黃肌瘦的少年,背著個破布包,見了他就"撲通"跪下"李大叔,求您救救俺娘!"

    少年是鄰村的,叫狗剩。他娘得了怪病,渾身發黃,眼白像涂了層桐油,尿水也是深茶色,村里的郎中說是"黃疸",開了幾副藥都不見好,反而越來越重,如今連飯都咽不下了。李守義想起柳先生說的"豬苓能滲濕",心里一動黃疸多是濕熱郁于肝膽,豬苓入膀胱經,能把濕熱往下引,說不定管用。

    他帶著狗剩往破廟趕,柳先生正對著一堆藥材發愁。見了李守義,老郎中嘆道"這月黃疸病鬧得凶,我這茵陳、梔子都快用完了,可光靠這兩味藥,去濕有余,利水不足啊。"李守義把豬苓遞過去"先生,您看這東西能配著用不?"

    柳先生眼楮一亮,拿起豬苓聞了聞,又摸出茵陳放在一起"茵陳苦辛微寒,能清熱利濕退黃;豬苓甘淡微寒,能利水滲濕。二者配伍,茵陳疏肝利膽,豬苓通利水道,正是"相須"——就像兩個伙計,一個在前頭開路,一個在後面推車,把濕熱從尿里趕出去!"他又加了把梔子,"梔子苦寒,能瀉火除煩,這三味湊在一起,就是治黃疸的"三駕馬車"。"

    李守義幫著把藥材配齊,狗剩揣著藥連夜趕回家。三天後,少年歡天喜地地跑回來,說他娘的黃疸退了些,眼白不那麼黃了,也能喝點稀粥了。消息傳開,附近村子得了黃疸的都來找柳先生,廟里的藥爐從早燒到晚,飄出的藥香混著霧谷的濕意,漫過半個秦嶺。

    這天李守義進谷采藥,剛走到潭邊,就見那頭帶金紋的野豬正用鼻子拱著一株植物。那草長得奇特,睫稈紫紅,葉片像心形,沾著露水閃著光。野豬見了他,用鼻子把草往他跟前推了推,又拱了拱旁邊的豬苓,喉嚨里發出低低的哼哼。

    李守義認得這草,是"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能清熱解毒。他忽然明白過來野豬是在教他配伍!最近村里有人得了瘡瘍,紅腫流膿,單用豬苓利水不夠,得加紫花地丁清熱解毒。這兩味藥,一利濕,一清熱,正是"相使"——豬苓為君,引濕外出;地丁為臣,清熱解毒,相輔相成。

    他采了紫花地丁回去,柳先生見了連連點頭"好個生靈指路!這配伍比單用豬苓強十倍,瘡瘍本是濕熱聚于皮肉,光利水不解毒,就像光掃院子不除根,遲早還會復發。"兩人用這方子治好了不少瘡瘍病人,李守義每次進谷,都會特意給野豬留些剛采的野果,那金紋巨獸也不躲閃,只是用琥珀色的眼楮看著他,像是在說這才是山里的規矩。

    六、寒來暑往 運氣體察

    轉過年開春,太白山下起了連陰雨。一下就是四十天,坡地變成了爛泥塘,屋里的牆皮滲著水,不少人得了"濕痹",關節又腫又痛,屈伸都費勁。柳先生的藥庫里,防己、獨活這些治風濕的藥很快見了底,他急得嘴上起了燎泡"這雨再下下去,怕是要出大事。濕邪最善鑽空子,趁人陽氣虛的時候往骨頭縫里鑽,光靠驅寒藥頂不住啊。"

    李守義想起霧谷的豬苓。往年春雨多的時候,他采的豬苓外皮更厚,斷面的紋路也更密。他對柳先生說"要不試試豬苓?去年大旱,豬苓能利水;今年多雨,它說不定也能祛濕。"

    柳先生搖了搖頭"濕痹是濕邪郁于經絡,豬苓雖利水,卻偏于走下焦,入膀胱,怕是到不了關節。"他沉吟片刻,"除非配上周身上下都能走到的藥。"

    兩人翻遍藥庫,找出些"威靈仙"。這藥辛咸溫,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最善走竄,人稱"通經絡的快船"。柳先生眼楮一亮"有了!威靈仙走竄,能帶著豬苓的藥性往關節里鑽;豬苓利水,能把威靈仙趕到的濕邪從膀胱排出去。這叫"一升一降",正好對付濕痹!"

    他們把豬苓和威靈仙配伍,加了些生姜溫通經絡,煮出來的藥湯帶著股辛香,喝下去身上暖洋洋的,關節的腫痛漸漸消了。李守義進谷謝野豬,卻見潭邊的泥地上,野豬用蹄子畫出了奇怪的紋路左邊是太陽,右邊是月亮,中間是豬苓的形狀。

    他把這事告訴柳先生,老郎中撫著胡須沉思道"這是說,豬苓的性子會隨陰陽變化。晴天屬陽,它利水之力強;雨天屬陰,它祛濕之效增。就像五運六氣,每年的氣候不同,藥材的功效也會變,用藥得跟著天走,跟著地走,跟著人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那年冬天來得早,大雪封了山。李守義進谷時,霧谷的潭水結了層薄冰,豬苓藏在冰層下的腐土里,挖出來時帶著冰碴,掰開來,斷面比平時更白,像凍住的雪。他剛把豬苓裝進簍子,就見野豬嘴里叼著塊黑乎乎的東西走過來,放在他面前。

    那東西外皮皺縮,像塊老樹皮,是"附子",辛甘大熱,能回陽救逆、散寒止痛。李守義恍然大悟冬天陰氣重,豬苓微寒,單用恐傷陽氣,配附子能溫陽散寒,制約豬苓的寒性,這是"七情"里的"相畏"——附子畏豬苓的寒,豬苓畏附子的熱,卻又能互相制約,讓藥性更平和。

    他帶著附子回去,柳先生見了嘆道"生靈比人懂醫道啊。冬天人陽氣藏于內,用寒涼藥容易傷陽,加附子正是"扶陽以利水",這才是順應"冬藏"之道。"兩人用豬苓配附子,治好了不少因寒飲引起的咳喘,藥湯里飄著的熱氣,混著霧谷的冷香,在雪天里格外暖心。

    七、傳承有道 霧語留痕

    李守義的名聲漸漸傳開了。不僅秦嶺南北的藥商來找他收豬苓,連西安府的大醫館都派人來請他去坐堂。可他舍不得霧谷,舍不得柳先生,更舍不得那頭帶金紋的野豬。他對來人道"我就是個藥農,懂的都是山里教的,離開這霧,離開這土,啥也不是。"

    他收了個徒弟,是狗剩。那少年自從娘病好後,就跟著他進谷采藥,手腳勤快,心眼實。李守義教他認豬苓,不是看外形,而是聞氣息"真正的好豬苓,聞著有股霧谷的濕甜,不是土腥,是草木喝飽了水的香。"他教他采藥的規矩"只采露在外面的,藏在土里的留著,給野豬留三成,給明年留三成,咱只取四成。"

    狗剩問"師父,為啥要給野豬留?"李守義指著潭邊的蹄印"這豬苓是人家先發現的,咱不過是借光。山里的東西,誰也不能獨吞,獨吞了,山神就收回去了。"

    那年秋天,霧谷來了個陌生的藥商,帶著幾個壯漢,想把豬苓一網打盡。他們不听李守義的勸,拿著鋤頭在潭邊亂挖,連帶著蜜環菌的菌絲都刨了出來。李守義急得跟他們爭執,被推搡在地。就在這時,霧谷的霧突然濃了起來,白茫茫一片,伸手不見五指。

    等霧散了,那幾個壯漢傻了眼——挖出來的豬苓全變成了黑乎乎的泥塊,藥簍里空空如也。更奇怪的是,他們怎麼走都離不開潭邊,繞來繞去總回到原地,像是被霧困住了。直到李守義走過去,指著來時的路說"順著露水重的地方走,別踩那些剛冒頭的豬苓苗。"他們才跌跌撞撞地出了谷,再也沒敢回來。

    那天晚上,李守義夢見了那頭帶金紋的野豬。野豬對他說"豬苓是霧養的,霧是山養的,山是人養的。人不敬山,山就收了霧;霧沒了,豬苓也就沒了。"他醒來時,發現窗台上多了塊豬苓,比平時的大,斷面的紋路像幅畫,畫著山、霧、豬和人,緊緊依偎在一起。

    柳先生年紀大了,眼楮漸漸花了,卻總愛坐在藥爐邊,听李守義講霧谷的事。老郎中說"我年輕時以為醫書是根,現在才明白,大地才是根,生靈是葉,醫書不過是葉上的露珠。"他把那本《秦嶺藥譜》交給李守義"你把豬苓的事寫上去吧,別讓後來人忘了,這藥是咋來的,該咋用,該咋敬。"

    李守義接過藥譜,在"豬苓"那頁寫下"生于霧谷,野豬拱之,甘淡微寒,利水滲濕。采之有度,用之有節,順天應人,方得始終。"寫完,他把藥譜傳給狗剩"記住,咱采的不是藥,是山的情;咱用的不是藥,是天的道。"

    八、苓香永續 霧語千年

    又過了三十年,李守義的背駝得像座小山,頭發白得像霧谷的霜。狗剩已經成了壯年漢子,帶著自己的徒弟進谷采藥,藥簍里的豬苓依舊飽滿,藥香混著霧的濕意,漫過秦嶺的千溝萬壑。

    柳先生早已作古,臨終前他對李守義說"豬苓的故事,不該只在石泉村傳。你得讓更多人知道,藥是天地的饋贈,不是誰的私產。"李守義記著這話,每年開春,都會帶著豬苓樣本,走村串鎮,教山民辨認,講采藥的規矩,說野豬引路的故事。

    有人問他"那帶金紋的野豬,真是山神變的?"李守義總是笑"是不是山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教咱的理——山里的東西,你敬它一尺,它敬你一丈;你貪它一分,它就躲你十分。"

    那天他最後一次進霧谷,夕陽把霧染成了金紅色。那頭帶金紋的野豬還在潭邊,只是毛色淡了些,琥珀色的眼楮卻依舊清亮。它見了李守義,用鼻子蹭了蹭他的手,像是在告別。李守義從懷里掏出塊珍藏的豬苓,放在潭邊的石頭上"我老了,走不動了,以後就靠他們了。"

    野豬用蹄子把豬苓推回給他,又拱了拱旁邊的一株幼苗。那是株剛冒頭的豬苓苗,嫩白的芽尖頂著露珠,在夕陽下閃著光。李守義明白了野豬是讓他放心,只要後人守著規矩,豬苓就會一直長下去,霧谷的霧也會一直淌下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走出霧谷時,听見身後傳來熟悉的哼哼聲,不是一頭,是好幾頭。回頭一看,霧里閃過好幾道金紋,像是一群帶金紋的野豬在目送他。李守義笑了,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順著滿臉的皺紋往下淌,像霧谷的溪流,最終匯入大地。

    許多年後,石泉村的老人們還在講李守義的故事,講霧谷的豬苓,講帶金紋的野豬。有人說,在月圓之夜,還能看見一頭黑亮的巨獸,帶著幾頭小野豬,在潭邊拱土,拱出來的豬苓,在月光下泛著白,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太白山的霧依舊會說話,說的還是那句"山養霧,霧養苓,苓養人,人養山。"這話順著風,淌過秦嶺的溝溝壑壑,淌過藥農的藥簍,淌過郎中的藥爐,最終淌進了一本本醫書里,只是那字里行間,總帶著股霧谷的濕甜,和一絲若有若無的,野豬的哼哼。

    結語

    豬苓的名字,就這麼在秦嶺扎了根。從李守義到狗剩,從藥農到郎中,一輩輩傳下來的,不只是辨認藥材的法子,更是"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規矩。那帶金紋的野豬,成了霧谷的符號,有人說它是山神的化身,有人說它是豬苓的守護者,其實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自然的信使,把"天人合一"的道理,用鼻子拱進泥土,用眼神傳給人心。

    後來的醫書里,寫滿了豬苓的功效利水滲濕,治水腫,療黃疸,通淋濁卻少有人記得,它最初的名字,是一個藥農和一頭野豬,在霧谷里共同起的;它最初的藥性,是用無數個日夜的觀察,用生靈的指引,一點點摸透的。

    或許,這就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根——不在厚厚的典籍里,而在山間的霧里,在獸的蹄印里,在人對自然的敬畏里。就像霧谷的豬苓,默默藏在濕土里,卻把最珍貴的藥香,留給了懂得傾听霧語的人。

    贊詩

    霧鎖幽溪藏玉珍,鳴拱出黑肌勻。

    甘平淡泄膀胱濕,苦辛兼除肝膽塵。

    一草一獸皆天語,半醫半道是生民。

    千年太白山前月,猶照苓香滿藥巾。

    尾章

    乾隆年間的《陝西通志•物產》載"太白山迷魂谷產豬苓,質優,性甘淡,利水滲濕。相傳明季有藥農李守義者,得(野豬)引路,始識此藥,活人無數。谷中常有金紋出沒,護苓如守。"

    而石泉村的《采藥謠》,至今還在唱

    "霧谷深,(野豬)哼哼,拱出黑苓救蒼生。

    采三分,留七成,明年還見苓芽生。

    山有靈,霧有情,一碗藥香天下平。"

    這謠曲里的"情",或許就是李守義當年在霧谷里听見的,最真的霧語。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苓霧語》下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苓霧語》下卷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