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黃土救荒錄•驢拉秧傳奇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黃土救荒錄•驢拉秧傳奇

    楔子︰赤地千里旱魃狂,靈草隱土待時昌

    黃土高原的褶皺里,流淌著千年的苦難與生機。明崇禎年間,陝甘一帶遭遇“百年大旱”,連續三年滴雨未下,涇河、渭水縮成細流,河床裸露出干裂的肌膚,如老者手背的皺紋。太陽像個燒紅的銅盤,懸在天上,烤得黃土冒煙,草木枯黃,連最耐旱的沙棘都垂下了頭。

    這場大旱,按《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推算,恰是“水運不及”之年,“太陰濕土”不得其令,反被“陽明燥金”乘之,天地間燥氣橫行,卻又因河床積水、腐草霉變,在燥邪之下暗藏“濕毒”——百姓先是口渴唇裂,繼而肚腹脹滿,四肢浮腫,小便短少,肌膚按之如泥,村醫稱之為“燥中夾濕”的“腫癥”,謂“天旱則水不行,人腫則水不通,天人一理也”。

    在慶陽府安化縣的“柳樹溝”,村民們已挖光了草根,剝光了樹皮。有位叫王老栓的老農,守著最後一頭老驢,眼看著它日漸消瘦,肋骨如琴鍵般凸起。一日,老驢掙脫韁繩,跌跌撞撞跑到村外的鹽堿灘,對著一叢貼地生長的帶刺藤蔓啃食起來。那藤蔓睫如鐵絲,葉呈掌狀,邊緣帶鋸齒,睫上的小刺沾著黃塵,在烈日下毫不起眼。誰也沒想到,這被當地人叫做“驢拉秧”的野草,竟藏著救荒與療疾的雙重生機……

    第一卷︰旱魃為虐赤地裂,老驢啃秧得生機

    一)三年大旱草木枯

    柳樹溝的土地,裂開的口子能塞進拳頭。崇禎六年的夏天,太陽把黃土曬得滾燙,赤腳踩上去能燙出水泡。村東頭的龍王廟,泥像早已被拆了當柴燒,只留下一個土台,上面插著幾根干枯的香。村民們眼神空洞,像曬蔫的向日葵,有氣無力地倚在土牆上。王老栓的三畝薄田,麥粒癟得像芝麻,收上來還不夠塞牙縫。

    二)家驢瀕死尋野草

    王老栓家的老驢“灰灰”,是他唯一的念想。這日清晨,灰灰突然掙斷韁繩,拖著瘦骨嶙峋的身子,朝著村外的鹽堿灘挪去。王老栓拄著拐杖跟過去,見它趴在一叢野草前,貪婪地啃食著帶刺的嫩葉,嘴角被刺劃破滲出血珠,卻毫不在意。那草貼地生長,藤蔓相互纏繞,在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竟泛著一點可憐的綠。

    三)驢愈人疑試草葉

    連續三日,灰灰都去啃那野草。奇跡發生了︰原本耷拉的耳朵豎了起來,浮腫的肚子漸漸消了,排尿也多了起來,雖然還是瘦,卻有了精神。王老栓看著眼紅,家里的小孫子已腫得睜不開眼,肚腹如鼓,小便一日只滴幾滴。他摘了幾片嫩葉,用清水淘洗,放進嘴里嚼了嚼,初時苦澀,繼而舌面發麻,最後竟有一絲清涼感從喉嚨滑下。

    四)煮草救孫見奇效

    王老栓心一橫,把嫩葉洗淨,和僅存的一把麩皮一起下鍋,煮成一鍋綠糊糊。小孫子餓得直哭,閉著眼咽了半碗。當夜,孫子竟尿了一大泡,雖然還是黃赤,但腫脹的小腿明顯松軟了些。王老栓又煮了兩日,孫子不僅尿量增多,眼楮也能睜開了。消息傳開,村民們紛紛涌向鹽堿灘,爭搶著采摘那救命的“驢拉秧”。

    五)澀口充饑消浮腫

    起初,村民們嫌草葉苦澀帶刺,難以下咽。有個叫二柱子的後生,餓得急了,大把塞進嘴里,被刺得滿嘴是血,卻連說︰“管他娘的,能填肚子就行!”吃了幾日,人們發現,這草不僅能頂餓,更奇的是,身上的浮腫竟慢慢消退,小便也順暢了。村醫摸了摸脈,驚嘆道︰“此草澀中帶苦,苦能燥濕,澀能固腸,竟能治這‘燥腫’!”

    第二卷︰四季采秧分性味,春芽冬根各顯功

    一)春采嫩芽救饑腸

    第二年開春,雖然還是干旱,但驢拉秧竟早早發了芽。嫩綠的芽尖頂著露珠,刺還軟嫩。王老栓教村民︰“春分後采芽,用開水焯過,拌點鹽就能吃,能當菜充饑。”春芽味微苦帶甘,不像老葉那麼澀,最適合給孩子和老人吃。有戶人家的媳婦懷孕水腫,吃了半月春芽,腫消了,氣色也紅潤了,村醫說︰“春芽得木氣,能疏肝利水,最宜婦人。”

    二)夏摘繁葉療燥腫

    入夏後,驢拉秧長得瘋快,藤蔓鋪展如綠毯,葉片肥厚。此時的葉子味極苦,嚼之舌面發澀,但清熱利水之力最強。村民們把葉子曬干,磨成粉,摻在少量雜糧里做餅子。王老栓發現,用夏葉煎水喝,治“燥腫”最效︰“日頭越毒,這草勁兒越足,像能把肚子里的濁水燒開了排出去。”有個老煙槍咳得尿失禁,喝了夏葉湯,咳嗽輕了,尿也能管住了。

    三)秋收種子備荒年

    秋分時節,驢拉秧結出了一串串褐黑色的小種子,如微型葡萄。王老栓帶著孩子們采摘,曬干後裝在陶罐里。“這籽能磨面,也能留著當種子,”他叮囑道,“今年多種點,明年就有指望了。”秋籽味澀帶甘,炒熟後有股清香,既能當零食,又能止瀉——拉肚子的人吃點炒籽粉,很快就好轉,此“秋收主收斂,澀能固腸”之理。

    四)冬挖老根溫脾腎

    冬至後,地上的藤蔓枯萎,王老栓卻領著人挖根。驢拉秧的根須粗壯,呈黃白色,帶著泥土的腥氣。“冬根埋在土里,得火氣藏于內,不似葉那麼寒,”他教大家,“根須洗淨炖蘿卜,能治老人的‘冷腫’。”有個老婆婆常年怕冷浮腫,喝了根須湯,竟能下床走動了,說︰“這根比葉子溫乎,喝著心里踏實。”

    五)四氣分明應五髒

    村醫根據王老栓的經驗,總結出驢拉秧的“四氣歸經”︰春芽微寒,入肝、脾經,疏肝健脾;夏葉苦寒,入心、膀胱經,清熱利水;秋籽平澀,入大腸、腎經,固腸縮尿;冬根微溫,入脾、腎經,溫陽化濕。“就像老天爺給咱配的藥,一年四季都能用,”王老栓感嘆道,“啥時候該吃啥,草自己都告訴咱了。”

    第三卷︰五行相生克旱毒,刺葉根睫合陰陽

    一)金刺固澀如鎧甲

    驢拉秧最顯眼的是睫上的小刺,形似微型狼牙棒,色呈青褐。王老栓發現,刺越硬的植株,治水腫效果越好。“這刺像鐵釘子,能把濕氣釘住排出去,”他不懂五行,卻說出了門道——刺屬金,金能生水利尿),又能固澀止泄),故既能利水又不致瀉脫。有次二柱子吃壞了肚子,又腫又拉,王老栓用帶刺的睫煎水給他喝,竟兩全其美。

    二)木藤蔓延通經絡

    藤蔓匍匐生長,左旋纏繞,如人體的經絡。村民們用老藤曬干編筐,發現常接觸藤條的手,冬天不易凍裂。村醫受此啟發,用藤條煮水燻洗關節,治好了好幾個老人的風濕腫痛。“藤屬木,木主疏泄,能通經絡,”村醫解釋,“就像疏通水渠,經絡通了,濕氣就走了。”

    三)火葉苦寒清燥熱

    驢拉秧的葉片在烈日下格外精神,葉色深綠近黑,屬火。其味苦性寒,最能清解“燥中夾火”之毒。有個書生中暑,高熱煩躁,小便短赤,王老栓搗了鮮葉敷在他額頭,又煎水灌下,半日便退熱了。“這葉就像夏天的樹蔭,能擋住頭頂的火氣,”村民們說,“難怪太陽越毒,它長得越旺。”

    四)水根潤下利水道

    冬根埋在地下,吸收水分,性平偏潤,屬水。它不像葉那麼苦寒,能利水又不傷陰。村里的教書先生,長期伏案,小便澀痛,王老栓用根須炖豬腰給他吃,連吃五日,竟好了。“根在土里吸水,人吃了也能吸水排尿,”先生文縐縐地說,“此乃‘同氣相求’也。”

    五)土性調和養脾胃

    驢拉秧能在貧瘠的黃土、鹽堿地生長,得土氣最厚。無論是葉、睫、根、籽,經炮制後都能入脾胃,助運化。村民們吃了太多粗糧,脾胃虛弱,王老栓便用炒過的驢拉秧籽拌在粥里,“炒過就不寒了,能幫著消化”。這體現了土能調和四行,正如脾為後天之本,能運化水谷,也能運化水濕。

    第四卷︰五運六氣應旱澇,驢拉秧性隨天變

    一)水運不及燥腫甚

    崇禎六年是“水運不及”年,天旱地裂,百姓多“燥腫”——皮膚干燥卻浮腫,口渴欲飲又尿少。王老栓發現,這年的驢拉秧葉片格外厚實,苦味更重。“天不下雨,草就把勁兒都攢在葉里了,”他讓村民多采葉煎水,配點麥冬潤燥),果然消腫更快。這符合“運不及則其氣衰,物代之盛”的規律,驢拉秧以強盛的苦寒之性,彌補天之水運不足。

    二)土運太過濕腫生

    崇禎八年,天公稍作美,下了幾場雨,卻又釀成“土運太過”,雨水積在低窪處,滋生濕氣,村民多患“濕腫”——皮膚黏膩,浮腫按之凹陷不起。此時的驢拉秧,根須長得特別粗壯。王老栓教大家挖根,與蒼術燥濕)同用,“今年根壯,能管住這爛泥似的濕氣”。土運太過則濕盛,驢拉秧以土性之根,助脾運化,體現“土能克水”。

    三)木運平年長勢勻

    崇禎十年,“木運平氣”,風調雨順了些。驢拉秧長得不高不矮,睫葉勻稱。村民們發現,這年的草,無論芽、葉、藤、根,藥性都比較平和,“不那麼苦,也不那麼澀,正好當菜吃”。王老栓說︰“老天爺公平了,草也懂事了,啥都適中。”木運平則氣機調暢,草木得自然之性,藥性也平和。

    四)陽明燥金當令時

    每年秋分後,“陽明燥金”當令,氣候干燥,村民易生“燥咳”兼“尿澀”。此時的驢拉秧藤睫堅韌,王老栓便用藤配杏仁潤肺),煎水喝。“藤能通,杏仁能潤,正好治這又干又堵的毛病,”他解釋道。燥金主收斂,驢拉秧藤卻以疏泄之性,佐以潤肺之品,使斂中有散。

    五)太陽寒水主事冬

    隆冬“太陽寒水”當令,寒邪盛,村民多“寒腫”——怕冷,浮腫以下肢為主。王老栓取驢拉秧根,用酒炒過去寒),配生姜、蔥白,煮水喝。“酒能壯陽氣,姜能驅寒,根能利水,”喝了渾身發熱,小便增多,浮腫漸消。這是“用熱遠熱”冬季用溫藥)的靈活運用,借天之寒水,助草之利水,又以溫熱藥防其太過。

    第五卷︰四氣五味細分辨,歸經治病有專攻

    一)苦寒清泄治熱淋

    經過多年實踐,王老栓和村醫總結出驢拉秧的“四氣五味”︰葉,味苦性寒,入膀胱經,善治“熱淋”——小便灼熱刺痛,尿色黃赤。有個趕車的把式,跑長途憋尿,得了這病,痛得直打滾。王老栓取鮮葉搗汁,兌點蜂蜜矯味)給他喝下,片刻便覺尿道清涼,如久旱逢甘霖。“這葉就像給膀胱開了窗,熱乎氣全散了。”

    二)辛澀發散透表濕

    春芽和嫩藤,味辛帶澀,性微溫,入肺經。能治“表濕”——惡寒發熱,頭身困重,小便不利。村里的放羊娃淋雨感冒,王老栓用春芽煮水,加了點蔥白發汗),喝後蓋被出汗,汗出後小便一通,病就好了。“辛能發汗,澀能固表,汗出不太過,濕邪隨汗解。”

    三)甘淡滲利消水腫

    驢拉秧的老根,經酒蒸後,味轉甘淡,性平和,入腎經。專消“腎虛水腫”——腰膝酸軟,下肢浮腫,小便不利。有個老太太,常年浮腫,用根炖羊肉吃,半月後竟能自己走路了。“甘能補,淡能滲,補而不膩,利而不傷,”村醫說,“這根最懂老人的身子骨。”

    四)酸澀收斂止滑脫

    秋籽味酸澀,性平,入大腸、腎經。能治“滑脫”之癥——拉肚子、遺尿、遺精。有個小孩尿床,王老栓把秋籽炒香,磨成粉,每晚睡前給一勺,果然見效。“澀能收,就像給關不緊的門加個栓,”他解釋道,但又強調,“不能多吃,吃多了會便秘,得配點麻子仁。”

    五)歸經有序治三焦

    驢拉秧的不同部位,歸經各有側重︰葉入上焦肺、膀胱),清熱利水之上源;藤入中焦脾、肝),疏利中焦之氣機;根入下焦腎、膀胱),溫化下焦之水濕。治全身水腫時,王老栓會全草合用,“葉開上源,藤疏中流,根利下游,像疏通整條河,水就順了。”

    第六卷︰七情配伍增效用,相須相使救荒年

    一)相須車前草,利水功倍增

    治重癥水腫,王老栓必用驢拉秧葉配車前草。“這倆草是一對兒,”他說,“一個苦寒清熱,一個甘寒利水,加起來比單用好十倍。”有個挖煤的礦工,下肢腫得像水桶,用這兩味草煮水,喝了半月,腫全消了。這是“相須”,同類相從,功效倍增。

    二)相使麩皮粥,養胃減苦寒

    饑荒時,村民們常把驢拉秧葉切碎,摻在麩皮粥里煮。“光吃草太寒,傷肚子,加把麩皮就溫和了,”王老栓解釋,麩皮甘溫,能健脾養胃,制約驢拉秧的苦寒之性,這是“相使”,一主一輔,相得益彰。

    三)相畏生姜片,制寒護脾胃

    體質虛寒的人,吃了驢拉秧容易拉肚子。王老栓就加幾片生姜同煮。“生姜辣乎乎的,能管住草的寒氣,”這是“相畏”,生姜能減輕驢拉秧的副作用,保護脾胃。

    四)相殺甘草梢,解刺防過敏

    少數人對驢拉秧的刺過敏,接觸後皮膚紅腫發癢。村醫便用甘草梢煎水給他們洗,“甘草能解百毒,專門對付這刺的小脾氣”,這是“相殺”,一種藥物能消除另一種的毒性或不良反應。

    五)單行應急用,簡便顯奇效

    對于輕癥,比如輕微浮腫、小便不暢,村民們常單采驢拉秧的某部分用︰葉煮水當茶,藤曬干當柴燒後的灰也能利水),根泡酒喝。“急了的時候,一味藥也能頂事,”王老栓說,這體現了“單行”的妙用,簡單直接,適合荒年。

    第七卷︰救荒醫道傳民間,驢拉秧名入典章

    一)民謠傳唱記功過

    柳樹溝的孩子們,會唱一首關于驢拉秧的民謠︰“驢拉秧,驢拉秧,荒年能當糧。刺兒扎,味兒苦,消腫尿水長。春吃芽,夏吃葉,秋冬根籽藏。老天爺,不睜眼,留條活路給咱闖。”這民謠口口相傳,成了最早的“藥用說明書”。

    二)方志記載救荒事

    清代《慶陽府志•物產》記載︰“驢拉秧,又名草,生鹽堿地,睫葉有刺,可救荒。味苦寒,能利水消腫,治五淋,民間多用之。”《救荒本草》也收錄了它,注明“采嫩葉,焯後淘淨,可食,止瀉痢”。這些記載,正是對民間實踐的認可。

    三)農書收錄備荒策

    《農政全書》的“救荒篇”里,提到驢拉秧︰“可種于貧瘠之地,耐旱耐鹽堿,既作救荒草,又作治腫藥,一舉兩得。”還記載了種植方法︰“春播,密植,可當綠肥,改良土壤。”

    四)醫案流傳驗實效

    民國《陝甘醫案》記載︰“某村大旱,民多腫,用驢拉秧葉,或煎或搗敷,腫消者十之八九。其效在‘苦燥清利’,能去‘燥中之濕’。”醫家還發現,用驢拉秧與西瓜皮同用,治“暑濕水腫”更效,這是對七情配伍的發展。

    五)現代研究證其功

    現代研究表明,驢拉秧草)含有的成分,具有利尿、抗炎、抗菌作用,能促進尿液排出,減輕水腫,對尿路感染有治療作用。在西北一些地區,仍有用其治療腎炎水腫、尿路感染的民間驗方,與幾百年前的救荒經驗一脈相承。

    結語︰黃土有情生救草,旱年無糧出醫方

    驢拉秧的故事,是黃土高原上一曲生存與智慧的贊歌。在赤地千里的大旱中,它以帶刺的身軀,既充當了果腹的“救命糧”,又成為了療疾的“濟世藥”,完美詮釋了“藥食同源”的古老理念。

    它的苦寒清泄,應和了旱年“燥中夾濕”的病機;它的四季可采,順應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它的五行屬性,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它的七情配伍,展現了先民“揚長避短”的用藥智慧。從王老栓發現老驢啃草,到村民們總結出“驢拉秧,荒年糧,利尿消腫保健康”的諺語,再到被載入典籍,這株平凡的野草,走過了一條“實踐—經驗—理論”的升華之路。

    它告訴我們,最珍貴的藥物,往往就生長在最貧瘠的土地上;最深刻的醫道,常常蘊藏在最樸素的生存實踐中。

    贊詩

    《詠驢拉秧》

    黃土坡上驢拉秧,帶刺含辛救饑荒。

    苦能燥濕消浮腫,澀可固腸保健康。

    春采嫩芽填饑腹,冬挖老根利腎湯。

    莫道平凡無足取,一株野草有陰陽。

    尾章︰秧草猶茂古風存,旱年智慧照今人

    如今的柳樹溝,早已不是當年的不毛之地,梯田層層,果樹成行。但在田埂邊、荒坡上,驢拉秧依然默默地生長著,仿佛在訴說那段艱難的歲月。當地的老人,還會在春天采些嫩芽做菜,夏天用葉煮水給孩子喝,預防痱子和尿路感染。

    現代藥理研究,為驢拉秧的功效提供了科學佐證;而民間的使用經驗,則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這株曾救萬民于饑荒的野草,如今仍是中藥寶庫中的一員,其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驢拉秧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救荒傳說,更是“實踐出真知”的生動例證,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先民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如何觀察、總結、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生生不息。黃土高原的風,還在吹過田埂,吹動著驢拉秧的藤蔓,那尖刺上的陽光,依然閃爍著跨越時空的智慧光芒。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黃土救荒錄•驢拉秧傳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黃土救荒錄•驢拉秧傳奇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