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秋金肅降護田畝 草結籽固坤輿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秋金肅降護田畝 草結籽固坤輿

    楔子︰白帝揮戈金氣揚 玄珠落田固八荒

    秋分子夜,邙山之巔,槲葉在霜風中如金蝶翩躚,簌簌飄落。草藤蔓褪去夏日的蔥郁,轉而結出萬千黑亮籽粒,宛如玄珠灑落人間,每一顆都凝結著秋金之氣的精華。其外殼堅硬如鐵,泛著冷峻的金屬光澤,而內里卻藏著溫潤的仁心,恰似剛柔並濟的君子品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秋者,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 草籽于此時成熟,正應了“金氣肅降,萬物收斂”的天道 ,其性收中有散,暗合《周易》中“乾為金,其德剛健,其用收斂”的辯證哲學。

    藥王孫思邈背著青囊,行走在邙山的小徑上。囊中的草籽沙沙作響,仿佛在應和著《太素》中“秋脈如浮,輕虛以浮”的脈象韻律。行至山腳下,一座草廬映入眼簾,廬前竹匾上晾曬的草籽在月光下熠熠生輝,與屋檐下懸掛的“秋分曝藥”幡旗相互映襯,宛如一幅古樸的秋意圖。此季,陽明燥金主氣,太陽寒水司天,燥與濕相互搏擊,在天地間形成一股復雜的氣脈,人們也因此易患“燥痰瘀阻”之證。而草籽卻在此時成熟,無疑是天地降下的潤燥良方,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人間準備的解藥。

    第一回 金風蕭瑟秋淋起 邙山老叟訴沉痾

    重陽前夕,邙山被金黃的銀杏葉所覆蓋,石徑上鋪滿碎金,為秋日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孫思邈叩響了一戶茅廬的柴扉,屋內,一位老叟正扶著梨木拐杖,艱難地挪動著腳步,每走一步都眉頭緊鎖,屏息凝神,時不時用指節叩擊發脹的小腹。見到孫思邈,老叟長嘆一聲︰“入秋以來,小便如同抽絲般不暢,色白而渾濁,夜里更是輾轉難眠,起臥七八次,腰腎仿佛墜著千斤冰疙瘩,又冷又痛。”

    孫思邈為老叟搭脈,感受著脈搏的跳動,寸口脈象浮澀,尺部沉滑,這正符合“秋脈當浮而反澀,濕邪困脾”的病機。再觀其舌,舌苔白厚如積粉,舌邊布滿深深的齒痕,顯示出秋令燥金之氣未能正常肅降,再加上長夏殘留的濕邪,形成了“燥澀與濕濁交結”的復雜病癥,就如同秋霜落在未干的泥路上,難以輕易化解。

    就在此時,一陣金風呼嘯而過,院角草架上的種子紛紛簌簌落下。孫思邈注意到老叟圍裙口袋里露出半把黑籽,籽殼上五道縱紋清晰可見,恰似五行之數。他拾起一粒種子,仔細端詳,種子呈橢圓形狀,宛如腎髒,色黑屬水,表面卻閃爍著金屬光澤,這不正是“金生水”的具象體現嗎?秋金之氣旺盛,方能化生腎水,而堅硬的外殼則是金氣收斂的有力證明。

    第二回 玄珠落盤藏金機 老叟夜話種籽緣

    老叟顫顫巍巍地取出一個布袋,里面裝滿了飽滿的草籽,他說道︰“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止淋籽’,每年秋分過後,我們都會采下這些籽,炒至爆裂,再煎水服用,對通利小便很有效果。”說著,他指向院外的草藤,夕陽的余暉灑在藤蔓上,掛著的種子如同一串串珍珠,在風中輕輕搖曳,“你瞧這籽,外殼堅硬如金,里面卻油潤似水,秋天服用,就好比給干澀的河道注入了潤滑油,能讓水道重新通暢起來。”孫思邈拿起一粒種子輕輕揉搓,籽殼破裂,頓時溢出一股清油,嗅之,有炒芝麻的香氣,又帶著一絲辛涼,沁人心脾。

    “七月開花,九月結籽,”老叟望著藤蔓上的殘花,回憶道,“花開五瓣,五屬土;籽結五子,金屬金。土能生金,所以這籽能夠化濕;金又能生水,故而可利尿。去年我家小兒患了‘膏淋’,尿液渾濁如米泔,就是喝了這籽煎的水才得以痊愈。”孫思邈听聞,大為震驚,這與《河圖》中“天五生土,地十成金”的數理不謀而合。他對著陽光細看種子剖面,種仁分為兩瓣,屬陰,外殼五稜,屬陽,陰陽相互融合,和諧共生,因此能夠調和燥濕。

    三更時分,孫思邈獨自來到草架下。月光透過藤蔓的縫隙,灑在種子上,形成了“兌”卦?)的影子。兌為澤,為金,正與秋季“金氣生水”的卦象相符。他不禁想起《周易•說卦傳》中“兌為口,為毀折”的記載,這草種子外殼堅硬,確實需要經過“毀折”,即炒制,才能入藥,就如同兌卦所示,經歷“毀折”之後,方能化生津液,發揮其藥效。

    第三回 以形治形通秋淋 炒爆玄珠化燥濕

    孫思邈取來老叟家的陶釜,將草籽倒入其中。一邊翻炒,一邊向眾人講解︰“秋淋之癥,就如同河道干涸,卻又被淤泥堵塞。燥就像干涸的河道,濕則如淤泥,想要疏通,需借助金氣肅降之力,既要滋潤河道,又要清除淤泥。”隨著火候的加大,種子在鐵釜中發出“ 啪”的爆裂聲,細小的油星四處飛濺,這正應了《炮炙大法》中“炒者取芳香,能行能散”的要訣,炒制後的草籽,芳香之氣散發,藥效也更易發揮。

    待種子表面微微焦黃,散發出濃郁的油香時,孫思邈倒入山泉水。水煮沸後,鍋中升起青白二氣,青屬木,白屬金,木金相搏,最終在鍋蓋凝成晶瑩的水珠,宛如秋露降臨。“此草籽得秋金之令,”他用竹筷攪動藥汁,只見湯汁黑中透紫,“色黑入腎,味辛入肺,辛能潤燥,黑能利水,正好契合‘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的治水之道。”

    老叟喝下這藥汁,起初只覺辛香滿口,不一會兒,喉頭便泛起回甘,一股涼氣從咽喉直抵丹田。孫思邈觀察老叟的面色,發現他唇裂處竟然滲出了津液,這正是“金生水”的驗證。他指著藥渣,向眾人解釋︰“藥有七情,單用這草籽為君藥,可化除燥濕;配以茯苓為臣藥,能增強健脾之力;佐以陳皮,可理氣防止氣機停滯;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如今老丈燥濕並重,所以君藥需重用,如同秋霜般肅殺燥邪,同時又要像春雨般滋潤身體。”

    第四回 五運六氣融藥灶 四氣五味定方隅

    藥汁濾入碗中,表面漂浮著一層如金箔般的油膜。孫思邈對照《五運歷年紀》推算︰“今歲大運為土,主氣為陽明燥金,客氣為太陽寒水,土生金,金生水,形成‘土金水流’的氣化鏈條。在這樣的氣運下,人體容易出現‘土濕未去,金燥又起’的復雜病機。”他又指著碗中的草籽說︰“這草籽色黑屬水,味辛屬金,經過炒制後性溫屬土,正好能夠貫通三氣,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起天地之氣。”

    “秋令用藥,需要明白‘收’與‘散’的道理,”孫思邈對圍觀的鄉鄰說道,“草籽外殼具有收斂之性,屬金氣,可收斂皮表之燥;種仁具有發散之性,屬水氣,能通利髒腑之濕。一收一散,正符合秋氣‘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的特點。”說罷,他將籽殼與種仁分別放置在兩個盤子里,詳細講解道,殼能治療皮表的干燥,仁能疏通髒腑的濕氣,這便是“一物二用,陰陽分治”的智慧。

    這時,有位書生提出質疑︰“《本草綱目》中記載草是‘睫、葉入藥’,並未提及種子,恐怕用籽入藥並非正途吧。”孫思邈拿出手邊的《雷公炮炙論》殘卷,反駁道︰“早在漢末,雷公炮炙就有‘草子,炒令香,治淋痛’的記載,只是後世醫家大多重視睫葉,而忽略了種子的藥用價值。民間用這籽治療秋淋,已經流傳了百年之久,難道僅僅因為典籍沒有記載,就否定它的功效嗎?”說罷,他將籽仁放入口中嚼碎,舌尖先感受到辛味,隨後轉為潤澤,這正是“金生水”的味覺驗證。

    第五回 金籽爆火生玉液 玄珠化雨潤秋渠

    老叟連續服用三日草籽煎劑後,夜尿次數明顯減少,減至三次,尿液也不再渾濁,逐漸轉清。他顫巍巍地走出茅廬,踩在昨夜新落的霜地上,驚喜地發現自己的腳印不再像往日那樣迅速結冰,這正是“陽氣得固,水液得化”的外在表現。孫思邈見狀,趁機教村民制作“草籽散”︰“秋分後三日采籽,炒至爆裂,研磨成末,用秋露水送服,能夠治療各種秋令淋癥。”

    他帶領眾人來到草田,只見成熟的種子自動裂開,掉落在根旁的土地上。“這便是‘金氣歸土’,”孫思邈彎腰拾起種子,解釋道,“籽落根旁,來年春天又會生長,這就如同人體的津液代謝,需要經過肺金)、脾土)、腎水)三髒的循環。”他指給眾人看,種子掉落後的土地上,已經萌發出細小的白根,這正是“金生水,水生木”的生機延續。

    黃昏時分,邙山被薄霧籠罩,草種子在霧中若隱若現,閃爍如星。孫思邈忽然發現霧氣凝結在種子上,形成了五芒星狀的霜花,這無疑是“五星金木水火土)照臨”的祥瑞之兆。他不禁想起《黃帝內經》中“人與天地相參”的論述,這草種子的形態、成熟時節以及藥效作用,無一不與天地氣化相契合,正是“以天地為藥爐,以時序為方劑”的自然啟示。

    第六回 草木有靈通秋氣 天人感應貫金途

    是夜,孫思邈留宿在山神廟中,睡夢中,他見到西方白帝騎著白虎降臨,白帝手中捧著盛滿草籽的玉盤,說道︰“吾乃西方金德之帝,此籽本是吾座下白澤獸的須毛所化,能夠化除燥濕,通利水道。今歲陽明燥金之氣太過,因此派遣它下界,以解眾生‘秋燥淋痛’之苦。”白帝說罷,將籽撒向人間,種子落地後化作無數白鳥,每只鳥的羽翼上都刻著“金”字紋路。

    夢醒後,孫思邈發現廟前的草籽上結滿了霜,霜花排列成“乾”卦?)的形狀。乾為天,為金,為健,這與草籽“金氣剛健,能破燥結”的妙用不謀而合。他取出竹簡,鄭重地寫道︰“草子,味辛、甘,性溫,無毒。主秋淋,小便澀滯,膏淋白濁。其性溫而不燥,潤而不膩,能入肺、腎二經。蓋肺主肅降,腎主氣化,此子得秋金之氣,能助肺腎相交,水津四布。”

    清晨,孫思邈看到老叟將草籽裝入小布袋,然後縫在棉衣夾層中。老叟笑著說︰“這樣冬天就不怕尿頻了,秋籽藏著金氣,穿在身上,就像有個小太陽溫暖著腎。”孫思邈听後,不禁撫掌贊嘆,這正是民間智慧與醫學理論的天然契合,金氣內斂,故而能夠溫腎;種子藏精,所以可以固本,完美詮釋了“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

    第七回 口傳心授承秋令 青史新載補遺篇

    孫思邈離開邙山時,村民們贈送給他一壇草籽蜜丸,每顆丸子都用梧桐葉包裹,葉上還寫著“秋金”二字,飽含著村民們的感激與敬意。後來,他在《千金翼方》中新增“秋淋門”,專門論述草籽的妙用︰“草子,秋收冬藏,得西方金氣最全。主小便不利,澀痛如淋,兼治膏淋、勞淋。可單味炒香煎服,或配山藥、芡實同用,為秋令治淋之要藥。”

    中原的藥農們將孫思邈的話編成歌謠,在鄉間傳唱︰“秋分采籽炒爆花,辛香入腎化濕邪,白濁隨尿去,腰腎如敷霞。”歌謠中“辛香入腎”對應五行“金生水”,“化濕邪”對應“金能克木,木能疏土”,用簡單易懂的歌詞,將秋季復雜的病機與藥物功效詮釋得淋灕盡致。

    如今,邙山地區依然保留著“秋分食籽”的習俗。老人們會用當年新收的草籽炒芝麻,加入蜂蜜制成膏,他們說這樣可以預防冬季尿頻。每當金風掠過曬場,草籽在竹匾中滾動,如同黑珍珠一般,與旁邊的黍米、大豆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秋金生水圖》,訴說著草木與人體在秋季的奇妙共振。那堅硬的外殼不僅僅是一粒種子,更是天地寫給人類的秋冬密語,只有懂得“天人合一”的智者,才能領悟其中蘊含的溫潤真意。

    結語︰秋金凝籽通水道 一顆玄珠貫古今

    當藥王孫思邈的足跡消失在邙山的秋色之中,草籽的傳說卻在中原大地代代流傳。有人說它的黑色源自玄武大帝的墨硯,有人說籽殼上的五稜是五帝的指紋所化,更有人說秋分夜的草籽會發出鐘聲,那是白帝在敲打金鐘。這些傳說雖然充滿奇幻色彩,卻都暗合中醫“以象達意”的精髓。堅硬的外殼是“金氣肅降”的具體象征,油潤的種仁是“水生萬物”的生動隱喻,而草籽在秋季的妙用,正是天地通過草木給予人類的潤燥智慧。

    從邙山老叟的口傳經驗,到被載入《千金翼方》的文獻記載,草籽的秋季應用完美地詮釋了中國傳統醫學“實踐—理論—實踐”的螺旋上升過程。口傳知識如同草的根系,深深扎入民間的土壤;文獻記載則像藤蔓,不斷向醫學殿堂生長。兩者相互滋養,共同構建起了中醫藥文化的繁茂圖景,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傳承不息。

    贊詩

    《秋金草贊》

    金風肅降萬木收,草結籽黑如眸。

    外殼堅凝藏秋氣,種仁溫潤化冬愁。

    炒爆玄珠通水道,煎成玉液解秋憂。

    莫嘆野草無人識,一顆能安腎水流。

    第四卷預告《冬水潛藏固坤輿 草歸根續前緣》

    且說孫思邈于中原悟得草秋籽妙用後,轉瞬朔風卷雪。時當太陽寒水主氣,厥陰風木司天,五運六氣交相感召,塞北草原多患“寒濕下注”之癥。藥王策馬行至呼倫貝爾,見牧民于雪野挖掘草之根,根形如鐵索沉淵,色紫而韌,破之滲出晶瑩水珠,在零下三十度不結冰。有老族長告曰︰“此草根得冬水之精,埋田埂可防凍土膨脹,煎服能治‘冷淋’,更奇者,冬至夜根脈與北斗隱線相連,刨根時可見地脈熱氣蒸騰如霧。”

    藥王撫根細觀,見其皮紫肉白,紋理如龜甲裂紋,恰合《周易》“坎為水,為隱伏”之象。忽聞草原巫醫唱道︰“冬根似鐵鎖寒江,能固地脈能暖髒。”遂知此根得冬水潛藏之氣,既固土防澇,又溫腎化氣。更見雪下草根須與地下涌泉暗渠纏繞成網,寒風過處,根際雪層竟成六出冰花,與《河圖》“天一生水”之數暗合。欲知草如何以冬水之力固土濟人,且看下回分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秋金肅降護田畝 草結籽固坤輿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秋金肅降護田畝 草結籽固坤輿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