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李時珍與太子參的本草神話》 第一卷 紫金山下靈根現(1)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李時珍與太子參的本草神話》 第一卷 紫金山下靈根現(1)

    《紫參仙蹤李時珍與太子參的本草神話》

    楔子混沌初開本草魂

    天地未分之時,混沌如雞子,清陽升而為天,濁陰降而為地。陰陽交媾,五行始判,青帝掌木德司春,赤帝掌火德司夏,白帝掌金德司秋,黑帝掌水德司冬,黃帝掌土德居中。草木得五行之氣而生,或根如虯龍,或葉似鳳羽,各秉天地靈秀,暗藏醫道玄機。上古有神農氏,嘗百草而辨四氣五味,立藥物歸經之雛形;至軒轅黃帝,問岐伯而著《內經》,明陰陽五行之奧理,醫道始成體系,與天地大道相契。

    時維明代,楚地蘄州有李時珍者,生而有異,幼承庭訓,嗜醫如命。其母誕之夕,夢紫微星墜于庭前,化作靈草一株,葉如翠羽,根若珊瑚。及長,李時珍遍歷名山大川,志在重修本草,以正古今之誤。一日,于武當山遇隱者授書,言金陵紫金山有靈草未彰,其性中和,可補五髒之虛,需待有緣人采之。遂束裝東行,一路觀山川形勝,察草木榮枯,感五運六氣之流轉,悟天人合一之至理,竟不知已踏入金陵地界,一場與仙藥的奇緣,正待春陽初動時開啟。

    第一卷 春生卷紫金山下靈根現

    第一回 東風解凍入金陵 客店寒舍遇疾影

    時當孟春正月,東風初解黃河冰,那料峭春寒卻仍在江南水鄉徘徊。金陵城朱雀門外的青石板路上,晨霜尚未曦盡,便被早行的腳步碾作一灘灘水漬。李時珍背著半舊的藥簍,竹篾縫隙里還沾著武當山的雲霧,青布長衫下擺已被露水浸得微潮。他駐足城門下,仰觀那“金陵”二字——榜書雄渾如古鼎鑄文,匾額縫隙里竟鑽出幾株嫩綠的瓦松,在晨曦中泛著晶亮的光,恰似天地陽氣穿透千年王氣,于堅冷處萌生出的一絲生機。

    “好個‘龍蟠虎踞’之地!”他喃喃自語,忽見一隊餃泥的燕子擦著飛檐掠過,翅尖沾著秦淮河的水汽,將空中那道微茫的虹光剪碎。河對岸的畫舫正卸下竹簾,船頭老艄公正用吳語唱著“春江水暖鴨先知”,歌聲隨槳聲蕩開,驚起岸邊柳叢中宿著的白鷺,那雪色羽翼掠過煙柳畫橋,竟在半空劃出一道陰陽魚般的弧線。李時珍望著這幕天地交泰之景,忽覺藥簍里的《本草》殘卷微微發燙,仿佛有靈草在呼喚。

    轉過文德橋,“悅來客店”的酒旗在柳絲間若隱若現。旗角是褪色的朱紅,卻繡著朵鮮活的迎春花,風一吹,花瓣似要抖落下來。店主王掌櫃正蹲在門檻上劈柴,斧頭落下處,松木截面滲出晶瑩的松脂,香氣混著灶間飄出的米糠味,竟有種土火相生的暖意。“客官可是打尖還是住店?”王掌櫃直起腰,見李時珍藥簍上掛著串曬干的艾草,便知是行醫人,連忙拍掉手上的木屑,“小店有上房,臨窗能望鐘山呢。”

    安頓在西廂房時,已近未時。窗外那株老梅開著最後幾朵殘花,枝椏間卻冒出了嫩紅的芽苞。李時珍剛鋪開醫書,後堂忽然傳來“撲簌簌”的響動,接著便是壓抑的咳嗽,那聲音似破鑼拉鋸,每一聲都帶著痰涎的滯澀。他擱下筆,見王掌櫃端著空碗從走廊走過,眉頭鎖得像打結的麻繩。“掌櫃的,後堂是何人不適?”

    王掌櫃放下碗,粗糙的手掌在圍裙上搓了又搓“不瞞先生說,是拙荊……從去年臘月初就咳,請了三位郎中,吃了二十多劑藥,什麼‘四君子湯’‘六君子湯’都試過,眼下卻連粥都喝不下半碗。”他指向牆角的藥渣筐,里面堆著黃 、黨參的根須,“您瞧這藥,補是補了,可她吃了總說心口燜得慌,夜里還盜汗,唉……”

    李時珍隨他進了後堂。內室光線昏暗,窗欞糊著的桑皮紙已泛黃,唯有一縷陽光從破洞處漏下,正照在臥床的王氏臉上。她瘦得顴骨高聳,眼皮像蒙著層薄紗,呼吸時胸口輕微起伏,恰似風中殘燭。枕邊散著幾個洗淨的草根,色白中透黃,形狀如幼童手指蜷縮,頂端還沾著紫金山的紅壤。忽然,一陣風從窗縫鑽入,卷起枕邊草根,那清甜味竟穿透藥味與汗味,直抵李時珍鼻竅——那氣味初聞如春溪融雪,繼而似新麥抽芽,細品竟藏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奶香,恰如土氣升騰、木氣生發時,天地間醞釀的中和之氣。

    “這是……”李時珍拈起一根草根,指腹觸到其表面的細密縱紋,竟似摸到嬰兒頭頂的囟門,溫潤中透著股靈動的生氣。草根斷面滲出一滴汁液,在陽光下凝而不散,宛如辰砂入藥前的“水飛”之態。王掌櫃搓著手道“前兒小兒去紫金山拾柴,見這草長得稀奇,挖回來煮了充饑。拙荊吃了兩頓,倒說腹中沒那麼脹了,吵著還要吃……”

    李時珍忽覺指尖微涼,那草根的汁液竟順著指脈流向勞宮穴,恰似春風潛入凍土,喚醒蟄伏的生機。他望著王氏舌上那層薄白而膩的苔,又搭了搭她細如游絲的脈,心中已有計較——此前用藥皆重參 之溫燥,卻不知脾為太陰,喜潤惡燥,此草根甘溫而不燥,恰如仲春之陽,暖而不烈,莫非正是《奇經八脈考》中所言“得東方少陽之氣”的靈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第二回 舌辨五味識藥性 心通陰陽斷病機

    李時珍將那枚紡錘形的草根置于掌心血池穴上,指腹摩挲間忽覺掌心微麻——草根表面的細密縱紋竟如先天八卦圖般排列,乾卦位對應根頭,坤卦位指向根尾,其余六卦沿縱軸均勻分布。他迎著窗欞漏下的光束細看,見根皮上滲出的汁液凝作珠串,在陽光下折射出青、赤、黃、白、黑五色光暈,恰似五行之氣在草木中凝結的具象。這奇景令他想起《太素》中“草生五色,五色入五髒”的記載,指尖不由得微微震顫。

    輕咬草根的剎那,舌尖先觸到層薄如蟬翼的甘潤,如晨露沾唇,隨即一股清陽之氣從舌根升起,順著任脈直抵羶中穴。這甘味不同于黨參的厚重,亦異于甘草的綿柔,倒似春分時節初熟的麥粒,帶著泥土的腥甜與禾苗的青澀,在味蕾上化作兩股氣——一股溫煦如朝陽初升,沿脾經走向流注;一股涼潤似山澗清泉,順肺經路徑漫溯,恰在中脕穴處交匯成太極圖的陰陽魚。他閉目凝神,只覺周身氣血隨這股藥氣緩緩流轉,原本因旅途勞頓而凝滯的足太陰脾經竟漸漸通暢。

    “好一味水火既濟之藥!”李時珍睜開眼,見草根斷面的放射狀紋理在光線下宛如太陽光芒,中心木質部色黃如土,外圍韌皮部色白似金,木質部與韌皮部之間竟有一圈淡紅色的形成層,恰似火煉金丹之象。他忽然領悟此草根色白屬金,金能生水,故有潤肺生津之功;味甘屬土,土能生金,故可培土生金;性溫屬火,火能生土,故可溫煦中焦;其質潤屬水,水能涵木,故可柔肝體而助疏泄;根睫入土屬木,木能疏土,故善助脾胃運化。五行相生之理,竟在這寸許草根中渾然天成。

    再觀王氏舌象,舌體胖大邊有齒痕,此為脾虛濕盛;舌面津液不足,乃氣陰兩虛之兆。前醫所用參 雖能補氣,卻性溫燥,猶如以烈火烹小鮮,雖暫補其氣,卻更傷陰液,致使脾土燥熱如焦土,反礙運化。而這太子參甘溫不燥、潤而不膩,恰似春雨潤土,既非驟雨滂沱致水濕泛濫,亦非久旱不雨令土地龜裂,而是以綿綿之力,使脾土恢復“喜燥惡濕”的平和之性。其氣輕清上浮,可入肺經補肺氣;其味甘潤下潛,能走脾經滋脾陰,恰如天地之氣交感,使中焦斡旋有權。

    忽听窗外老梅樹枝“ 嚓”一響,新抽的嫩芽頂破堅殼,李時珍循聲望去,見那嫩芽上掛著的露珠正墜入泥土,被草根般的細根吸收。他心中豁然開朗人身如天地,脾胃猶中央土,需得木氣疏泄、火氣溫煦、金氣收斂、水氣滋潤,方能運化如常。此草生于春令,得木氣之先,其性靈動如少陽升發,恰能助脾土疏泄;其溫性如火之微明,不似夏火之亢烈,故溫而不燥;其潤性似水之涓涓,不似冬水之凝滯,故滋而不膩;其甘味如土之敦厚,能培中宮而統四髒;其色白似金之潔淨,可肅降肺氣而通水道。此五行和合之妙,非人力所能炮制,實乃天地造化之功。

    此時王氏又輕咳數聲,李時珍見她咳時右肩微聳,知是肺金受邪,而脾土虛弱不能生金。他將太子參橫切薄片,見切面角質樣透明,宛如琥珀中裹著春芽,忽然想起《神農本草經》“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之說——此草得天地中和之氣,當為上藥之列,既可治已病,更能防未病。恰如春季養生,不可過用辛散以伐肝木,亦不可妄用滋膩以困脾土,唯有此平和之品,方能順天時、養天和,使人體與天地之氣同步升華。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李時珍與太子參的本草神話》 第一卷 紫金山下靈根現(1)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李時珍與太子參的本草神話》 第一卷 紫金山下靈根現(1)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