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entapu (thunakino)作為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在我國傳統醫學和現代研究中都佔有獨特地位。這種葫蘆科絞股藍屬的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因其含有人參皂 類成分而被譽為"南方人參",具有益氣健脾、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等功效 。然而,絞股藍在中國古代的認知歷程卻頗為曲折,從最初的救荒野菜到被《救荒本草》記載,再到現代被列為"名貴中藥材",經歷了數百年的認知轉變 。
本文旨在系統梳理絞股藍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認知變化,特別是商周巫醫體系、秦漢簡牘記載以及唐宋本草發展階段的具體表現及背後原因,揭示其從"無名野草"到"藥食兩用"植物的歷史演變過程 。通過對歷史文獻、考古發現和現代研究的綜合分析,探討絞股藍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地位變遷及其文化意義。
二、商周巫醫體系中的絞股藍︰人神溝通的媒介
2.1 巫醫同源的早期醫學體系
商周時期是中國醫學的萌芽階段,當時的醫療活動主要由巫覡主持,形成了"巫醫不分"的特點。甲骨文研究表明,早在商代,人們就已開始通過佔卜來詢問疾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這反映了當時"鬼神致病"的觀念。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具有特殊氣味或形態的植物被認為具有溝通神靈的能力,絞股藍可能作為其中之一被巫醫所使用 。
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巫"字和"祝"字的記載,表明巫覡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據考證,"醫"的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