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仙蹤︰二十四節氣醫道傳奇》
第七回 小滿•
第一折•苦菜秀時肝木橫
小滿前五日,江南水鄉的稻田里,秧苗蔫黃如病夫,葉片上爬滿青蟲,啃食聲如細雨沙沙。四十二歲的張佃戶蹲在田埂上,手按右脅嘆氣,指縫間滲出的汗液竟呈暗黃色,滴在泥水中泛起油花。他的妻子端著藥碗走來,碗中湯藥剛入口,便被他一把推開︰“又是白術、茯苓,喝了腹脹更甚!”話音未落,腹中傳來雷鳴般的腸鳴,竟夾雜著股股酸氣上沖咽喉。
村西頭的私塾里,學童阿牛正把泥土塞進嘴里,嘴角沾滿草屑和泥沙。夫子用戒尺輕敲他的手,卻見他目光呆滯,舌邊布滿齒痕,舌苔黃膩如豆腐渣,指甲上長著白色斑點——這是典型的“疳積”之象,民間俗稱“蟲積”。更奇的是,他後頸的“肝俞穴”處生著一片紅斑,形如苦菜葉,觸踫時竟有灼熱感。
芩兒與麥娘、貝母姑娘踩著濕潤的田埂走來,腳下的泥土黏膩如膠,每走一步都能帶起縷縷白霧。芩兒鬢邊的黃芩花此刻呈青黃色,花瓣邊緣生著細小的鋸齒,恰似苦菜的葉片。她伸手輕觸稻葉,葉面上的青蟲竟瞬間蜷縮成球,從葉脈間滲出淡黃色汁液——這是“肝熱生蟲”的外顯。
“太陰濕土主氣,厥陰風木客氣,木克土而土虛,濕隨木動。”芩兒取出通靈根,根須上的青色紋路如藤蔓纏繞黃色紋路,“脾屬土,主運化;肝屬木,主疏泄。今土虛木乘,疏泄失常,致濕熱內蘊,蛔蟲滋生,正如《脾胃論》所言‘木郁則土衰,土衰則蟲生’。”
貝母姑娘的金鈴發出低沉的“嗡嗡”聲,竟與遠處荷塘的蛙鳴相應和。她取出青銅鏡照向張佃戶,鏡中映出的脈象弦滑如按琴弦,關脈尤甚︰“關脈屬肝脾,弦主肝旺,滑主濕盛。此乃‘肝強脾弱,濕熱互結’之證,需‘瀉肝熱,健脾濕,驅蟲積’三法並用。”
第二折•靡草死處遇苦娘
晨霧中,一位身著青衫的女子劃著菱角船而來。她頭戴竹笠,笠檐下掛著苦菜花編成的花環,每朵花的黃色花蕊上都停著一只螢火蟲;腰間懸掛的竹簍里,龍膽草如青蛇盤曲,苦參似鐵杵直立,簍底鋪著新鮮的苦菜葉,葉片上的露水竟呈淡青色,如膽汁滴落。
“諸位可是來解肝脾之困?”女子開口,聲音清苦如飲涼茶,卻帶著一絲銳利,“我乃‘苦娘’,世居天目山苦竹林,專司肝膽之職。今歲小滿,‘滿而不溢’方為順,然木氣過旺,如江河決堤,必致土崩水渾。”她輕拂竹簍,苦菜葉上的露水紛紛飛入她掌心,聚成一枚青色的“利膽珠”,“此乃苦菜之精,得東方木氣與北方水氣交感而成,能入肝膽經,瀉濕熱,驅蟲積。”
麥娘湊近細看,見利膽珠中隱約可見膽汁流動的紋路,如小溪奔涌。“龍膽草苦寒,入肝膀胱經,《本經》言其‘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髒’,能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她捻起一根苦參,其表皮粗糙如蛇蛻,氣味濃烈如黃連,“苦參苦寒,入心肝胃經,《別錄》言其‘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癩眉脫’,與龍膽草相須為用,可增強清熱燥濕之力。”
苦娘點頭,從簍中取出一株白術,其根睫肥碩如拳,表皮布滿細密的朱砂點︰“白術甘苦溫,入脾胃經,《珍珠囊》言其‘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與龍膽草相畏為用,可制其苦寒傷胃之弊,兼健脾土以御木侮。三藥合用,如將勇者智,既能瀉肝,又能補脾,方得‘抑木扶土’之妙。”
第三折•麥秋至時辨蟲積
苦娘話音未落,荷塘中突然騰起青色煙霧,化作一位身著蒼綠色長袍的男子,頭戴蕨類植物編成的冠冕,正是掌管木氣的“木神”。他手持藤鞭,鞭梢卷著幾條蛔蟲,蟲體在煙霧中扭曲掙扎,發出細弱的“吱吱”聲。
“爾等以苦寒伐我木氣,是欲令草木不生乎?”木神聲如裂竹,鞭梢的蛔蟲竟鑽入張佃戶的鼻孔,“木者,萬物之始也,無木則土僵,無木則水滯。今用龍膽草瀉肝,恰似伐倒梁柱,屋舍安能不傾?”
芩兒不慌不忙,取來陶盆,倒入半盆濁水,將龍膽草與白術同置水中。奇妙的是,龍膽草如青蛇戲水,迅速將水中的泥沙吸附在根部,白術則如舟船穩坐,使濁水不致翻涌。“木神明察,肝木需疏泄而不可橫逆,如江河需疏導而不可堵塞。”她指著盆中逐漸澄清的水,“龍膽草瀉其太過之木氣,白術補其被克之土氣,此乃‘損其有余,補其不足’,非伐木,乃正木也。”
苦娘取出玉杵,將苦菜葉、龍膽草、苦參共搗,竟滲出墨綠色的汁液,汁液中漂浮著細小的蟲形虛影。她以竹筷蘸取汁液,在掌心畫出“蟲”字,字跡竟化作無數小蛇,鑽入木神的藤鞭,啃噬其上的蛔蟲。“苦能殺蟲,寒能清熱,此乃‘以偏糾偏’之法。”她解釋道,“《千金方》言‘蛔蟲者,是濕熱之氣所生’,今瀉肝膽濕熱,猶如撤去蟲類滋生的溫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第四折•鹿角解時驗七情
木神凝視汁液,忽然揮手招來一陣狂風,將盆中濁水吹得飛濺而出。奇妙的是,飛濺的水珠竟在空中凝成“肝”“脾”二字,“肝”字青氣繚繞,“脾”字黃氣萎頓。苦娘輕吹一口氣,墨綠色汁液如箭射向“肝”字,青氣竟逐漸轉為淡綠色,“脾”字的黃氣也隨之振作。
“妙哉!此乃‘青入肝,黃入脾’的五色對應。”貝母姑娘輕搖金鈴,發出“角”音木音),“肝”字的青氣竟隨著鈴聲舒展,如枝條抽芽,“角音入肝,可疏泄肝郁;配合苦藥瀉肝,如春風拂去烏雲,使木氣條達而不抑郁。”
苦娘取出天平,左盤放龍膽草三錢,右盤放白術五錢、苦參二錢,天平指針竟微微偏向白術一側,卻有一縷龍膽草的苦氣纏繞住白術,形成環狀。“此乃‘君二臣五佐三’之制。龍膽草為君,量小而力專;白術為臣,量大而固本;苦參為佐,既能助君藥清熱,又能防臣藥壅滯。七情中‘相畏’‘相使’並存,方得攻防兼備。”
木神見狀,從袖中取出一枚“木郁珠”,投入汁液。汁液瞬間變得墨綠如漆,散發出腐臭之氣,其中的蟲形虛影竟膨脹數倍,作勢欲撲。芩兒輕笑,從通靈根上摘下一片黃芩葉,放入汁中。葉片遇毒汁竟化作無數細針,刺破蟲腹,散出縷縷青煙,青煙中隱約可見“健脾”二字。“黃芩苦寒,入脾胃經,可清脾胃伏熱,與白術相使為用,如良臣輔明君,共理中土。”
第五折•小滿動三車施藥餌
未時初刻,苦娘帶著眾人來到“三車坊”水車、牛車、紡車)。這里的水車葉片上爬滿青苔,牛車的木軸因濕熱膨脹而卡頓,紡車的紗線黏成一團。她摘下苦菜花,放入石磨中,加入龍膽草、白術、苦參,以井水研磨成膏。磨盤轉動時,竟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恰似人體腸胃蠕動。
張佃戶服下苦菜膏,片刻後腹中傳來劇烈的腸鳴,如萬馬奔騰。他沖進茅房,竟排出半盆黑褐色的溏便,其中夾雜著數十條死蛔,蟲體表面裹著黃綠色的黏液——此乃肝膽濕熱與蟲積同泄之象。阿牛吃下用苦菜膏拌的小米粥,三日後竟主動推開泥土,吵著要吃飯,後頸的紅斑也褪成淡粉色,如春日桃花。
李郎中摸著阿牛的脈,驚嘆道︰“弦脈轉緩,滑脈轉清,此乃‘肝氣得疏,脾濕得化’之象。《幼科發揮》言‘疳皆脾胃病’,今瀉肝熱以治其標,健脾氣以治其本,真乃‘治病求本’的典範。”
苦娘取出竹管,收集荷葉上的朝露,露水落入裝有苦參的陶罐,竟發出“滋滋”聲,如熱鐵淬火。“朝露得荷葉之清,能增強苦參的燥濕之力。”她解釋道,“此乃‘以清引清’之法,正如以正氣壓倒邪氣。”
第六折•祭車神時話醫理
申時三刻,村落響起“祭車神”的鞭炮聲。百姓們給牛車的牛角掛上苦菜花環,給水車的軸頭涂抹麻油,車轅上貼著用苦菜汁書寫的“車行順利”符。苦娘趁機向眾人傳授“小滿養生訣”︰“小滿者,‘滿而不溢’方為吉,飲食宜苦,起居宜涼,情緒宜緩——苦能瀉火,涼能清熱,緩能疏肝。”
她指著水車上的木軸︰“木軸需潤滑方能轉動,人體肝經需柔潤方能疏泄。今用苦菜、龍膽草瀉其火,白術、茯苓潤其燥,正是‘剛柔相濟’。”
麥娘望著田間補種的綠豆苗,苗葉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綠豆與苦菜同屬苦涼,可作夏日茶飲。此乃‘以苦入心,以涼制暑’,亦合‘心與肝相通’之理,清心即所以瀉肝。”
第七折•夜鶯啼處話玄機
酉時初刻,夜鶯在苦楝樹上啼鳴,聲音清苦如訴。苦娘望著西方天際的木星與土星,此時兩星呈“木克土”之象,卻有金星從中調和,形成“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的循環。
“小滿者,‘小得盈滿’,非大滿也。”苦娘輕撫通靈根,根須上的青色與黃色紋路此刻如太極雙魚,“肝木不可無,亦不可過;脾土不可虛,亦不可壅。今用龍膽草‘小瀉’肝熱,白術‘小補’脾土,正是‘小滿’之道——滿而不溢,缺而不虧。”
芩兒點頭附和︰“《素問•寶命全形論》雲‘土得木而達’,待這些苦菜長成,可在田邊種桑樹,以木疏土,以土養木,必能根治肝脾不和。”
貝母姑娘指著夜鶯棲息的苦楝樹︰“苦楝皮亦是驅蟲良藥,其性苦寒,入肝經,可助苦娘一臂之力。此乃‘同氣相求’,亦合七情中‘相須’之理。”
正說著,丹頂鶴餃著青帝玉簡飛來,玉簡上刻著︰“小滿治肝,需知‘木欲疏而不欲堵,土欲運而不欲滯’。”苦娘微笑道︰“青帝此諭,道破‘治肝如治水,宜疏不宜堵’的玄機。正如這夜鶯啼鳴,看似苦切,實則是木氣條達的自然之聲。”
結語•小滿田塍尋草藥
小滿者,天道忌滿,人道忌全,滿而能溢,溢而能收,方得圓融。芩兒與苦娘以“小瀉小補、剛柔相濟”之法,調肝脾之樞機,化濕熱之膠結,正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至理演繹。看官須知,醫道如天道,需留有余地,忌走極端,此回不過初嘗苦菜滋味,更精彩處,且看下回分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贊詩
《小滿•詠苦菜》
小滿風催苦菜長,苦娘采藥下溪塘。
青膏瀉盡肝中火,白術培來土氣康。
七情調和蟲積散,五行運轉暑濕攘。
最宜茶煮三更後,一枕清夢到瀟湘。
預告•第八回 芒種•螳螂生時清暑毒 反舌無聲養心陰
且說芩兒等別過江南百姓,行至塞北草原,忽見牧草未盛先枯,牧民們面赤煩渴,夜不能寐,更有孩童患“暑疔”,遍體瘡瘍,膿水腥臭。細查之下,方知今歲芒種節氣,少陽相火主氣,太陽寒水客氣,水火交爭,致“熱盛傷陰,毒瘀互結”。正焦慮間,忽聞草原深處傳來馬頭琴聲,一位身著白衣的老者騎馬而來,鬢邊插著金銀花,腰間懸掛的皮囊里裝著連翹、板藍根,衣袂上繡著“清熱解毒”四字……
第七回完)
注︰本回緊扣小滿“滿而不溢”的特性,融入五運六氣濕土主氣、木克土虛)、肝脾理論肝強脾弱、濕熱蟲積)、藥物配伍龍膽草與白術相畏、苦菜殺蟲),通過木神考驗、五行汁液等神話場景,闡釋“瀉肝補脾、清熱燥濕”的中醫思想。苦娘的形象對應苦菜的“苦寒瀉肝”特性,夜鶯、苦楝樹等元素強化其“入肝經、驅蟲積”的藥性。後續章節將圍繞芒種“暑毒盛”的特點,結合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展開“清熱養陰、解毒散瘀”的醫道傳奇。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