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雨水濕盛困脾土 鶴隨羌獨勝濕邪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雨水濕盛困脾土 鶴隨羌獨勝濕邪

    《仙鶴草傳奇•二十四節氣藥仙記》

    第二十二回•

    一•雨水濕盛困脾土

    雨水節氣,中央土運之地的軒轅之丘被一層灰黑色的「土濕霧」籠罩,霧氣中夾雜著細密的雨絲,如蠶絲般纏繞著萬物。清晨的東風帶著泥土的腥氣,掠過田間地頭,將剛出土的麥苗壓得東倒西歪,葉片上凝結的水珠並非清澈透亮,而是泛著渾濁的土黃色,仿佛摻了泥漿。路邊的槐樹垂著濕漉漉的氣根,根須上掛滿了成團的水藻,綠中透黑,觸之粘膩如痰,輕輕拉扯便有汁液滲出,散發出酸腐的氣息,正是「土濕不運,水濕蒸騰」的征兆。

    軒轅丘的百姓們拖著沉重的步伐行走在粘稠的泥漿路上,每一步都需用力拔起鞋底,發出「噗嗤噗嗤」的聲響。他們大多面色萎黃如陳年舊紙,眼瞼浮腫透亮,雙頰卻泛著不正常的青灰色,嘴唇蒼白無華,許多人腰間纏著粗布腰帶,緊緊勒住腹部,以緩解泄瀉帶來的不適。街頭的醫館外,長隊蜿蜒至街角,患者們個個手按關節,神情痛苦︰有的扶著拐杖,膝蓋腫脹如球;有的佝僂著背,扶著腰際,步態蹣跚。

    青瑤身著「羌活防風裘」,裘衣以羌活、防風粉末混合羊脂浸染而成,羊皮表面泛著淡綠色的藥光,行走間散發出辛香的氣息,卻仍難抵空氣中的潮濕。她路過一片農田,見一位老農蹲在田埂上,雙手按壓著膝蓋,眉頭緊鎖。田中積水沒過腳踝,禾苗萎黃不振,根部浸泡在積水中,輕輕一提便整株拔出,根系短小發黑,毫無生氣,此乃「土濕傷根,脾陽不振,水谷不化」的典型征象。

    更駭人的是孩童的泄瀉流行病。青瑤見一母親抱著啼哭的幼兒匆匆而過,幼兒的褲襠濕透,便質清稀如水,夾著未消化的乳塊,氣味酸腐卻無熱氣,此乃「脾虛濕盛,乳食不化」的表現。母親邊走邊抹淚,輕聲呢喃︰「已瀉了七日,喝了姜湯也不見好……」青瑤搖頭嘆息,深知此證需健脾滲濕,非辛溫之劑可愈。

    二•著痹重癥農婦疾

    在軒轅丘北巷的「培元農舍」內,四十五歲的農婦張桂蘭蜷縮在竹榻上,雙膝關節高高隆起,如倒扣的陶碗,表面皮膚緊繃發亮,色白如瓷,觸之不溫,關節周圍敷著的布帛已被滲液浸透,散發出濃重的藥味。她的面部扭曲,冷汗順著鬢角滑落,雙手緊緊攥住榻邊的竹欄,指節因用力過度而泛白。

    「俺這膝蓋跟灌了鉛似的,」她聲音顫抖,帶著濃重的鼻音,「一到陰雨天,就跟有千百只螞蟻在啃咬,又痛又麻,腫得沒法打彎。白天還好些,夜里痛得根本沒法合眼,只能坐著熬到天亮。」說著,她抬起手,青瑤見其指甲淡白如貝殼,甲床泛青,腕部「太溪穴」凹陷不起,提示腎精虧虛,濕邪深入骨節。

    觀其舌象︰舌質淡胖如水腫,邊緣有深如刀刻的齒痕,舌苔白膩厚如豆腐渣,覆蓋全舌,舌根處尤為凝重,刮之黏膩難去,露出底下淡紫的黏膜,正是「脾虛濕盛,寒濕阻絡」的典型表現。診其脈︰寸關脈濡緩無力,如水上浮木,輕取即得,重按卻空,尺脈沉細欲絕,此乃「脾虛濕盛于內,寒濕閉阻于外」的危候。

    張桂蘭從枕邊取出一個布包,里面裝著前醫開具的藥方,青瑤展開一看,方中盡是獨活、桑寄生、細辛等辛溫之品,不禁嘆息︰「獨活寄生湯雖能祛風濕、止痹痛,卻偏于溫補,你脾虛濕盛,燥藥傷脾,反致泄瀉加重。此證需健脾祛濕為主,兼以祛風,方為正治。」張桂蘭點頭稱是︰「喝了那藥後,關節痛是輕了點,可肚子每天拉稀七八次,腿都軟得站不住,俺就趕緊停了。」

    三•羌活勝濕鶴草方

    青瑤決定以「羌活勝濕湯」合「參苓白術散」化裁,配伍仙鶴草、干姜,方名「鶴羌勝濕湯」。她先取「川羌活」二兩、「川獨活」二兩——羌活產自四川汶川,根睫粗壯,氣雄烈,善祛上部風濕;獨活產自四川綿陽,根睫細短,氣較淡,善祛下部風濕——分別用黃酒拌炒至表面微焦,黃酒用量為藥材重量的五分之一,「黃酒炒羌獨,借酒之辛散,增強祛風除濕之力,同時引藥入經,直達病所,《本草匯言》言羌活『散肌表之寒濕,利周身之百節』,獨活『逐下焦之寒濕,通利腰膝』,二者相須為用,如上下夾擊,驅濕外出。」

    仙鶴草的炮制尤為講究︰取其全草,除去雜質,切段後用黃酒炒至焦黑,存性,再用姜汁浸泡三時辰——姜汁用量為仙鶴草重量的十分之一——撈出曬干。「酒炙仙鶴草,能增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力,」青瑤展示炮制後的仙鶴草,其色深褐,散發著酒香與姜香,「姜制則溫中和胃,防止祛風藥傷脾,《滇南本草》言其『治寒濕痹痛,腸風下血,久瀉久痢』,實為標本同治之良藥。」

    干姜選用「炮姜」,將干姜塊與河砂同置鐵鍋中,文火炒至表面焦黑,內里棕黃,篩去河砂,「炮姜溫中散寒之力緩和,長于止瀉,與白術相伍,可溫脾陽、祛寒濕,《醫學入門》言其『溫脾胃,治里寒水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四•土釜米泔煎濕邪

    煎藥選用「黃土釜」——此釜以黃河中下游沖積土燒制而成,釜底刻「地天泰」卦象,象征天地交泰,內膛涂以灶心土混懸液,經九次煆燒而成。青瑤先將川羌活、川獨活、 本、防風投入釜中,加入五升「米泔水」——取淘洗大米的第二遍水,靜置澄清,性甘平,能養胃氣——浸泡二時辰,待藥材吸飽水分,水面浮起一層灰黃色泡沫,此乃濕濁之氣,用竹筷輕輕撇去。

    「煎濕邪為病之藥,需文火慢煎,如土得火而溫,方能化濕而不傷正,」青瑤點燃「栗炭火」,栗炭燃燒時發出輕微的爆裂聲,火勢溫和穩定,「栗炭性溫而穩,與土釜相濟,能助脾陽運化濕邪,正如《黃帝內經》所言『火生土,土勝水』。」待藥液煮沸,轉文火慢煎,同時每隔半個時辰添加「黃土水煎」——取灶心土二兩,加水煮沸,靜置澄清,取上清液——保持藥液量不變,「黃土水煎,以土補土,增強健脾祛濕之力,如老農耕作,深耕細作,土旺則水濕自消。」

    三時辰後,藥液煎至一升,青瑤加入「炒薏米」三錢——薏米以文火炒至微焦,散發著谷物的焦香——攪拌均勻,「炒薏米健脾利濕之功更勝,《本草綱目》言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與諸藥相伍,可使濕邪從小便而出,此乃『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經典法則。」

    五•拔罐藥浴雙祛濕

    配合藥物治療,青瑤采用「拔罐療法」,于辰時79點)——脾經當令,土氣旺相之時——施術。她取「竹罐」二十四個,以新鮮青竹制成,筒口打磨光滑,先以生姜汁浸泡半日,再投入沸水中煮熱,「竹為草木,得東方木氣,木能疏土,生姜辛溫,能散濕邪,竹罐加生姜汁,可奏『木疏土壅,濕隨氣出』之功。」

    先在「大椎穴」——諸陽之會——扣罐,迅速拔出罐內空氣,可見罐內皮膚瞬間充血,呈現紫紅色瘀斑,「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交會穴,拔罐此處,能激發陽氣,驅散周身濕邪。」接著在「脾俞穴」「胃俞穴」「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依次扣罐,留罐十五分鐘,起罐後可見局部皮膚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珠,此乃濕邪外出之象。

    同時,采用「藥浴燻蒸」療法︰取羌活、獨活、防風、艾葉、仙鶴草各二兩,裝入紗布袋,置于特制的柏木浴桶中,倒入沸水五斗,蓋上桶蓋,燻蒸半小時後,待水溫降至適宜,讓張桂蘭褪去衣物,坐入桶中,浸泡全身。「藥浴之法,可使藥性通過皮膚腠理滲入經絡,直達病所,」青瑤解釋道,「《理瀹駢文》雲『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此法治濕痹,尤能直達病處,勝似口服。」

    六•濕化氣行痹瀉止

    三劑「鶴羌勝濕湯」後,張桂蘭的病情出現明顯轉機︰第一劑服後,當日陰雨綿綿,關節疼痛卻未加重,泄瀉次數減至每日三次;第二劑服後,關節腫脹開始消退,能緩慢屈伸,泄瀉便質轉稠;第三劑服後,關節疼痛大減,已能扶著榻邊站立,泄瀉僅每日一次,便質成形。青瑤診其脈,寸關脈濡緩漸轉和緩,每分鐘增至七十次,尺脈微顯,重按可得細弱搏動;觀其舌,舌苔白膩變薄,舌根處露出淡紅舌質,齒痕變淺。

    調整藥方時,青瑤加「黃 」三錢、「當歸」二錢,黃 用蜜炙至表面微焦,當歸用酒炒至微黃色,「黃 甘溫,補氣固表,蜜炙後增強補氣之力;當歸辛溫,養血活血,酒炒後活血而不滯,」她解釋道,「此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法,氣血充足,濕邪易去。」減去羌活至一錢,避免辛散過度耗氣。

    服藥七日,張桂蘭已能扶著拐杖在院內行走,雙膝關節腫脹完全消退,疼痛消失,泄瀉已愈,面色轉潤,舌淡紅,苔薄白,脈緩而有力,如春風拂柳,和緩均勻。青瑤以「參苓白術散」善後,方中人參易太子參,加炒薏米、砂仁,囑其用「炒米茶」送服,「炒米茶健脾和胃,與參苓白術散相伍,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七•黃帝論道釋土機

    是夜,中央黃帝在「昆侖土宮」召見青瑤,宮中暖意融融,案頭擺放著青、赤、黃、白、黑五色土,象征「土居中央,周流四旁」。黃帝身著「稼穡黃袍」,袍上繡著農耕、藥草、仙鶴等紋樣,腰佩「土德黃琮」,琮體上的水紋與土紋相互纏繞,如陰陽魚般旋轉。

    「雨水節氣,土濕水旺,乃土運不及,水反侮土,」黃帝以玉尺指點五行生克圖,圖中土氣薄弱,水氣強盛,形成「土虛水盛」之勢,「張桂蘭之病,脾虛是本,濕盛是標,如地基潮濕,房屋傾頹。你用羌活勝濕湯祛風除濕,如開窗通風,驅散濕氣;參苓白術散健脾滲濕,如加固地基,防止水侵;仙鶴草固腸止瀉,如修補漏洞,此乃『標本兼治,次第有序』。」

    青瑤叩首請教︰「為何用竹罐加生姜汁拔罐,能增強祛濕之力?」黃帝笑道︰「竹者,木也,木能疏土,土疏則濕易去;生姜者,辛溫之品,能宣發濕邪,兩者相合,如刮風掃地,濕邪自無滯留之所。更妙在藥浴燻蒸,借熱力使毛孔開張,濕邪隨汗而出,此乃『開鬼門』之法,與『潔淨府』利小便)相呼應,使濕邪有出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論道畢,黃帝取出一枚「土水勝濕丹」,丹體呈土黃色,內有白術、仙鶴草、羌活、獨活等藥的碎屑,如土壤中埋著祛濕的金石,「此丹集健脾、祛風、除濕之法于一體,可預治土濕水盛之證。待驚蟄節氣,可攜往東方木運之地,試其與天麻、鉤藤相佐之妙——天麻平肝息風,鉤藤清熱平肝,與仙鶴草相伍,可治肝風眩暈,此乃『土生金,金制木,以靜制動』之理。」

    青瑤領命退出,見軒轅丘的雨霧已漸散,東方天際的土黃色曙光中,張桂蘭正在院內晾曬衣物,腰間掛著青瑤贈送的「仙鶴草祛濕香囊」,香囊以黃土布縫制,內裝羌活、白術、仙鶴草、艾葉等藥末,在晨風中輕輕晃動,散發出溫暖的藥香。遠處,雨水的細雨與藥釜中升起的熱氣相互交融,在低空形成一層薄薄的彩虹,那是土氣漸旺、濕氣漸消的征兆,為即將到來的驚蟄節氣預示著生機與希望。

    結語

    雨水節氣的著痹與泄瀉,是「土濕水盛」導致的復雜病癥,涉及脾胃、經絡多髒。青瑤以仙鶴草為「祛濕固腸之使」,巧妙配伍羌活勝濕湯與參苓白術散,結合拔罐、藥浴等外治療法,演繹了「祛風除濕、健脾滲濕」的治療智慧。其間貫穿五行生克、藥物炮制、時辰醫學、外治療法等中醫精要,更揭示了「濕邪為病,需分消走泄」「脾旺則濕自化」的深層邏輯。世人常畏濕邪黏滯難愈,卻不知中醫通過整體調理,可使土旺濕消,經絡通暢。此回以「土濕水盛」起,以「土旺氣行」終,正應了「土載四行,萬物歸藏」的自然之道,亦彰顯了中醫「祛濕健脾,以土御水」的至高境界。

    贊詩

    雨水紛紛濕土疆,著痹泄瀉困農桑。

    羌獨逐風通百節,鶴苓滲濕固三焦。

    竹罐拔開寒濕路,藥湯蒸散霧雲鄉。

    二十四氣藏真趣,土健身康歲月長。

    預告

    且說驚蟄節氣,青瑤奉黃帝之命,攜「土水勝濕丹」前往東方木運之地。時值「桃始華,倉庚鳴」,東方木運之地卻陽氣躁動,肝風內動,民多「肝風眩暈」︰頭暈目眩,如坐舟車,甚者突然僕倒,肢體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數。更有一書生患「眩暈欲僕」,每因思慮過度而發作,伴見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絳苔少,脈弦細而數。青瑤按「金制木」之理,擬以天麻鉤藤飲化裁,配伍仙鶴草、白芍、石決明,平肝息風,清熱養陰。且看她如何以「耳穴壓豆」療法,刺激「肝穴」「腎穴」,調和肝腎,更有「以靜制動」的導引術——正是︰驚蟄陽升肝風動,鶴伴天麻息躁煩。欲定眩暈風木癥,且向耳端尋靜關。

    第二十二回完)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雨水濕盛困脾土 鶴隨羌獨勝濕邪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雨水濕盛困脾土 鶴隨羌獨勝濕邪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