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地脈濕瘀祖先蔭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地脈濕瘀祖先蔭

    《岐黃天寶•清明卷︰》

    節氣楔子

    “清明三候,桐始華,田鼠化,虹始見。此時氣清景明,然雨濕偏盛,脾土易困,需醒脾化濕,忌滋膩壅滯。”

    ——《脾胃論•清明祛濕篇》

    第一章 寒食雨冷的濕瘀之癥

    清明前七日,蜀地的雨絲如麻線般纏在墓碑間,織就一張陰郁的網。岐黃撐著油紙傘,走在青城山祖墳群中,靴底踩過濕潤的青苔,發出“噗嗤噗嗤”的聲響,仿佛踩在脾髒的濕濁里。他停在家族祖墳前,只見碑身布滿墨綠色的苔蘚,凝結的水珠呈暗青色,宛如瘀血凝固,指尖觸踫時,那黏膩感竟順著指縫滲入肌理,恰似濕濁困脾的觸感。

    “阿橘,取《千金方》卷十五。”他話音未落,少女已抱著藥箱踉蹌趕來,發辮上別著的菖蒲葉沾著雨珠,“先生,今日來診的百姓增至四十二人,皆言脕腹脹滿如裹濕棉,大便黏滯如溏泥,更有三成夢見祖先衣履潮濕,立于雨幕中嘆息。”

    翻開書頁,“濕濁內阻,脾失健運,發為痞滿,甚則水腫”一句映入眼簾。岐黃的目光落在斜前方的無名墓碑上——碑前的供品早已霉變,饅頭生出孔雀石般的綠毛,三牲祭品化作一灘混濁的漿液,與雨水混合後形成紫黑色的積液,狀如體內瘀滯的濕痰。更詭異的是,墓碑後的松樹根部滲出黑色汁液,沿著樹干蜿蜒而下,在泥土中匯成“困”字形狀,正是脾土被困的讖語。

    辰時初刻,藥廬外來了位特殊的病人。擔架上的中年男子面色萎黃如陳年草紙,眼眶周圍發黑,宛如被人用墨筆圈出兩個深潭。他蜷縮在竹席上,雙手按壓腹部,指節因用力過度而泛白︰“大夫,我這兒……這兒像是住了個水鬼,整日沉甸甸的,連吸氣都要費雙倍的力。”他的兒子扶著擔架,袖口沾著泥土︰“父親自寒食起便如此,昨夜夢見曾祖父渾身滴水,站在門檻外說‘屋漏偏逢連夜雨’,可家里屋頂明明好好的。”

    岐黃診脈時,指下脈息濡弱如水中浮木,重按則陷入泥沼般綿軟,舌苔白膩厚如冬雪覆蓋的田壟,舌邊齒痕清晰如犁過的溝壑。他取出銀針,在“中脕”“陰陵泉”“血海”穴行針,針尖刺入皮膚後,竟流出暗紫色血液,血滴落在青石板上,竟如墨汁般暈染,邊緣呈現鋸齒狀,正是“濕瘀互結”的典型體征。

    “此證非尋常濕癥,乃‘濕瘀交纏,阻滯地脈’。”岐黃皺眉,“速煎‘胃苓湯’加桃仁、紅花,以蒼術燥濕健脾,厚樸行氣除滿,澤瀉利水滲濕,更以桃仁破血行滯,紅花活血通絡。再取三年陳艾,灸‘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七壯,以溫化寒濕,通行氣血。”

    阿橘剛要生火,窗外忽然響起悶雷,雨點砸在青瓦上,竟帶著冰粒,宛如天地在為地脈之瘀而哭泣。藥廬內的燭火忽明忽暗,映得男子臉上的陰影如鬼魅游走,他忽然指著窗外︰“瞧!那些墓碑在動……”

    第二章 土伯的地脈之囑

    子時,岐黃攜赤玉符來到家族祖墳。月光穿過雨幕,在墓碑間投下斑駁的影子,宛如無數只從地脈伸出的手,試圖抓住生者的衣角。他腰間的赤玉符發出溫暖的黃光,竟在濕土上映出一條盤根錯節的根系,根系的末端直通青城山深處的亂葬崗,那里曾是蜀地歷次戰亂的埋骨地,如今荒草萋萋,狐兔夜嚎。

    土伯的身影從祖墳後轉出,黃袍上沾滿新鮮的泥土,手持的耒耜尖端還掛著幾縷草根,腰間別著一串墓前摘下的艾草,葉片上的水珠折射出五色光芒︰“岐黃,汝可知清明為何多雨?非天欲泣,乃地脈瘀塞,濕濁上泛也。”

    岐黃一愣,拱手道︰“願聞其詳。”

    “清明者,‘天清地明’之意,本應氣清景明,然今歲地脈中藏污納垢,無名無主之骨多達三百六十具,如人體經絡中瘀滯的痰濕,致地脈不通,水濕不化。”土伯指向亂葬崗,“彼處乃‘地脈脾經’所在,今瘀塞如脾之大絡,故百姓脾困,祖先難安。”

    岐黃恍然大悟︰“祖先蔭庇與地脈相通,地脈濕瘀,則氣血難行,子孫脾困。此乃‘天人感應’之理,如《黃帝內經》所言‘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髒腑,外絡于肢節’,地脈亦如人體經脈,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土伯點頭,從袖中取出五個布袋,布袋上分別繡著青龍、朱雀、黃龍、白虎、玄武紋樣︰“此乃‘五方土’,青土取東方森林腐殖土,赤土取南方丹霞山土,黃土取中央麥田土,白土取西方鹽堿土,黑土取北方沼澤土,各有歸經,可調和地脈五行。汝以青土補肝,赤土養心,黃土健脾,白土益肺,黑土滋腎,合之可通五脈,兼祭無名之骨。”

    第三章 艾火通脈的祖先之祭

    卯時,岐黃與阿橘來到亂葬崗。這里的空氣凝滯如漿,腐葉下隱約露出白骨,有的顱骨凹陷,有的肋骨斷裂,訴說著生前的慘烈。岐黃焚香三炷,插在亂葬崗中央,香煙竟垂直上升,在雨幕中形成一道青煙柱,宛如地脈的嘆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維清明之吉辰,祭無名之英魂,願五方土安,地脈通,子孫寧……”岐黃朗聲吟誦祭文,聲音未落,五方土已按青、赤、黃、白、黑方位撒出,在白骨周圍聚成五行陣。奇跡般地,陣眼處竟生出五株幼苗︰東方青土中長出桑樹苗,南方赤土中冒出丹參苗,中央黃土中挺起白術苗,西方白土中鑽出百合苗,北方黑土中竄出首烏苗,分別開著青、赤、黃、白、黑五色花,對應五髒。

    阿橘將溫熱的“胃苓湯”灑在陣中,湯汁滲入土中,竟冒出縷縷熱氣,如無數小獸的鼻息。與此同時,遠處的祖墳方向傳來隱隱的鐘鼓聲,那是家族祖先的回應。“先生,白骨上的泥土在動!”阿橘驚呼。

    岐黃望去,只見白骨上的濕泥如活物般蠕動,漸漸干涸剝落,露出干淨的骨殖,泛著珍珠母般的光澤。他取出隨身攜帶的“活絡散”——以乳香、沒藥、川芎、當歸等制成,藥粉中混有麝香,香氣穿透雨幕——均勻撒在白骨關節處,奇跡再次發生︰散架的骨殖竟自動拼接成形,脊椎如串珠般連接,肋骨如屋檐般展開,最終在五行陣中形成一座無名碑,碑身刻著“地脈靈源”四字,筆力蒼勁如老樹盤根。

    第四章 菖蒲化濁的脾胃之治

    巳時,岐黃在藥廬前支起青銅大鍋,鍋中注滿岷江春水,投入菖蒲三斤、艾草二斤、茯苓一斤、白術八兩。阿橘守在爐前,不斷添加松枝,火光映得她面頰通紅,發辮上的菖蒲葉散發著辛辣香氣,與艾草的苦香交織,竟有提神醒腦之效。

    “菖蒲生于水澤,辛溫芳香,《本草匯言》稱其‘醒脾治痞,化濕解毒’。”岐黃攪動藥汁,“艾草純陽之性,可溫經散寒,配茯苓健脾滲濕,白術燥濕強脾,共成‘醒脾化濁’之劑。此膏不僅治有形之濕瘀,更能通無形之靈脈,使祖先蔭庇之路暢通。”

    膏體熬成時,青城山方向傳來鷓鴣的啼鳴,一只五彩斑斕的鷓鴣落在藥鍋旁,竟啄食了一滴膏體。它振翅欲飛時,尾羽上的濕氣竟已消散,羽毛光潔如緞,眼瞳清澈如潭,不復之前的晦澀。“先生,鷓鴣的眼神變清亮了!”阿橘指著遠去的鳥影,“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岐黃微笑︰“此乃‘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驗。脾主運化,濕濁得化,清陽上升,濁陰下降,諸癥自消。”他轉頭望向藥廬內,那位夢見祖先的中年男子正捧著藥碗,碗中“清明醒脾膏”呈琥珀色,表面浮著一層油光,那是藥材的精華凝聚。男子飲下後,忽然劇烈咳嗽,吐出一團膠狀黑痰,痰中裹著水草般的異物,正是地脈濕瘀的象征。

    第五章 民俗起源︰清明艾的蔭庇傳奇

    清明正日,蜀地百姓齊聚青城山亂葬崗,舉行“地脈疏通祭”。祭壇以五色土堆砌而成,中央擺放著巨大的“五方土鼎”,鼎中燃燒著艾草與菖蒲,煙氣裊裊升空,竟在雨幕中架起一道彩虹,正是“虹始見”的應候之象。百姓們身著黃衣,寓意“脾土為尊”,每人手中都捧著一碗“清明醒脾膏”,碗底繪著家族祖先的剪影。

    “清明雨,祖先淚,醒脾化濕通地肺……”岐黃朗聲吟誦祭文,聲音穿透雨幕,“今以五方土安魂,以清明膏醒脾,以艾祭地,願地脈如脾,運化如常,祖先如肺,呼吸清暢,子孫如腎,本源永昌!”他手持木勺,將“清明艾”分發給眾人——艾以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內餡為茯苓、白術、陳皮、砂仁等藥末,外裹菖蒲葉,蒸熟後清香四溢,咬開時糯軟黏韌,藥香與米香交融,甜中帶辛,正是“醒脾而不燥,化濕而不膩”。

    阿橘穿梭在人群中,分發“菖蒲香囊”︰“此香囊以菖蒲、蒼術、厚樸、藿香制成,佩于腰間,可驅濕邪,保一年脾胃安康。香囊上的五方土刺繡,乃土伯親賜,可通地脈。”少女的發辮上已換上新鮮的菖蒲葉,葉片上的水珠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地脈的祝福。

    多年後,蜀地形成“清明祭無名骨、食艾、戴菖蒲囊”的習俗。每至清明,家家戶戶都會蒸制艾,講究的人家還會在中包入紅棗補氣血)、核桃補腎),寓意“天地人共補”。青城山的亂葬崗被百姓尊為“地脈靈源”,清明時節必有人來此添土除草,焚香祭拜,碑前的菖蒲與艾草歲歲重生,宛如地脈的睫毛,眨動間抖落濕濁,迎來清明天地。

    當最後一縷艾煙消散在春風中,岐黃望著滿山新綠,只見剛抽芽的梧桐葉上,雨珠滾動如珍珠,折射出五髒的色彩。他忽然明白︰中醫之道,不僅是草木金石的療愈,更是天地人神的共振。就像清明的艾,以地之濕草,化人之濕濁,以祖先之蔭庇,佑子孫之安康,真正的醫者,當如清明的細雨,洗淨瘀滯,讓生命在清明天地間,重新舒展如新發的桐華。

    章回贊詩

    清明雨細濕雲低,柳線牽風草色迷。

    艾火溫脾通地脈,菖蒲化濁護靈蹊。

    九泉蔭庇子孫健,五土調和疫癘稀。

    且看紙鳶飛處好,藥香漫野鷓鴣啼。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地脈濕瘀祖先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地脈濕瘀祖先蔭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