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

遠志的藥用起源與炮制應用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作者李涌輝 本章︰遠志的藥用起源與炮制應用

    的歷史演變

    一、遠志的藥用起源︰漢代《神農本草經》的奠定

    遠志作為中藥材的最早記載可追溯至東漢時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該書將遠志列為上品,稱其“味苦,平。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這一記載明確了遠志的性味、功效及長期服用的保健作用,標志著遠志正式進入中醫藥體系。漢代遠志的應用以野生品種為主,主要用于治療咳嗽、心腎不交之驚悸失眠等癥,其炮制方法尚未明確記載,推測以生用為主,直接采摘干燥後入藥。

    值得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成書于秦漢時期,托名“神農”,實際為漢代醫家總結先秦至漢初藥物學經驗的集體成果。書中對遠志的記載雖簡略,但“利九竅,益智慧”的描述與現代遠志“化痰開竅、交通心腎”的功效高度吻合,為後世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魏晉至南北朝︰炮制方法的初步探索

    魏晉時期,遠志的應用逐漸從單純藥用向養生領域擴展。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到“夫上藥養命,中藥養性”,遠志作為上品藥,被視為養生佳品。此時遠志的炮制方法仍以自然干燥為主,但已出現初步加工,如《名醫別錄》提到“九月采花,陰干”。

    南北朝時期,《雷公炮炙論》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制藥學專著,首次系統記載了遠志的炮制方法︰“遠志凡使先須捶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悶,去心了,用熟甘草湯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這一方法強調去心以消除毒性,並通過甘草湯浸泡緩和藥性,成為後世遠志炮制的基礎。此外,該書還提出“去心”的理論依據,即遠志心木質部)可能引發胸悶等不適,這與現代研究發現遠志心皂 含量極低、毒性較小的結論相呼應。

    三、唐代︰品種分化與外用拓展

    唐代是遠志應用的重要發展期。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了“遠志丸”遠志、石菖蒲、茯苓等),用于治療心腎不交之驚悸失眠,體現了遠志與開竅藥配伍的經典模式。此外,唐代開始區分遠志品種,《本草經集注》指出︰“遠志有兩種,一種葉小,名小草;一種葉大,名大遠志”,明確了藥用遠志與非藥用品種的區別。

    在炮制方面,唐代延續了南北朝的去心和甘草湯浸泡方法,但開始嘗試新的加工方式。如《千金翼方》提到“遠志去心,炒令黃”,首次出現炒制遠志的記載,通過炒制緩和藥性,適用于脾胃虛弱者。此外,唐代還出現了遠志外用的早期實例,如《千金要方》中的“遠志膏”,以遠志配伍其他藥物外用治療癰腫瘡毒,拓展了遠志的應用範圍。

    四、宋代︰官方藥典與炮制規範化

    宋代是遠志炮制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頒布推動了遠志的規範化應用。此時遠志的炮制方法呈現多樣化︰

    1. 淨制︰《聖濟總錄》提到“擇去梗,摘去萼”,《普濟方》要求“去根枝淨”,強調去除雜質以保證藥效。

    2. 蒸制︰《聖惠方》記載蒸制遠志,可能通過蒸制減弱其寒性,增強平肝作用。

    3. 炒制︰《朱氏》提到“微炒”遠志,通過炒制緩和藥性,適用于脾胃虛弱者。

    4. 酒制︰《仁術》《回春》等方書記載酒洗、酒浸遠志,利用酒的辛散之性增強活血通絡功效。

    宋代菊花在臨床應用上進一步擴展,如《局方》中的遠志丸遠志、石菖蒲、茯神、人參、龍齒、朱砂等),通過姜汁炒遠志增強化痰之力,與重鎮安神藥配伍治療心腎兩虛、痰濁內擾之證。此外,宋代還出現了遠志與活血藥配伍的先例,如《雞峰普濟方》中的“寧志膏”遠志、酸棗仁、辰砂、乳香),用于治療心血不足、心脈瘀阻之證,體現了“治痰需調氣血”的整體觀。

    五、明代︰理論體系的完善與炮制創新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遠志進行了系統總結,提出“遠志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專于強志益精,治善忘”,並歸納其三大核心功效︰安神益智、祛痰開竅、消散癰腫。這一理論為後世醫家應用遠志提供了權威依據。

    明代遠志炮制方法進一步豐富︰

    1. 炒遠志︰《普濟方》記載“微炒”,通過文火炒制使花瓣邊緣微黑,增強收斂作用。

    2. 菊花炭︰《外科大成》提出“燒炭存性”,用于止血,如咯血、便血等。

    3. 蜜炙︰部分醫家嘗試蜜炙遠志,以緩和寒性,增強潤肺止咳之功。

    4. 復合炮制︰如《醫學入門》記載“先用甘草、黑豆水煮去骨,後用姜汁炒”,結合甘草解毒、黑豆補腎和姜汁化痰的作用,形成復合炮制工藝。

    在臨床應用方面,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將遠志納入“補陣”,強調其在溫補方劑中的配伍價值,如歸脾湯中配伍遠志,通過交通心腎增強安神效果,避免純補壅滯之弊。此外,明代還出現了遠志與清熱藥配伍的案例,如《證治準繩》中的“遠志散”遠志、黃連、朱砂),用于治療心經實火之失眠、口瘡,體現了“心腎同治”的新思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六、清代︰炮制理論的深化與品種分化

    清代醫家對遠志的炮制理論進一步深化,如《本草害利》提到“或炒黑,或煨炭”,明確了炭藥的止血作用。同時,遠志的品種分化更加明顯,《本草綱目拾遺》記載︰“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療肌熱,入氣分”,區分了黃菊與白菊的功效差異。

    清代遠志的炮制方法還包括童便制,如《本草述》記載用童便浸泡遠志,取其滋陰降火之效。此外,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創新性地將遠志用于治療“肝郁痰擾”所致的情志疾病,如 癥、梅核氣等,體現了“治肝必調氣血,治郁必化痰濁”的思路。

    七、近現代︰科學研究與炮制標準化

    近現代對遠志的研究從經驗總結轉向科學實證︰

    1. 化學成分研究︰遠志含揮發油龍腦、樟腦等)、黃酮類木犀草素、芹菜素等)、綠原酸等成分,其中揮發油具有抗菌作用,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功效。

    2. 藥理作用研究︰現代實驗證實遠志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同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皮膚真菌等有抑制作用。

    3. 炮制標準化︰《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遠志含綠原酸不得少于0.2,含木犀草 不得少于0.080,並明確產地加工方法陰干、焙干、蒸曬等)。不同品種的炮制方法存在差異,如亳菊陰干、滁菊硫燻、貢菊烘干。

    在臨床應用上,遠志的配伍更加精準︰

    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遠志、石菖蒲、茯苓、黨參、龍齒。現代常用于治療神經官能癥、焦慮癥,屬“痰蒙心竅、心氣不足”證型。研究表明,遠志皂 可調節谷氨酸能神經傳遞,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從而發揮抗焦慮作用。

    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雖原方無遠志,但現代臨床常加減加入遠志,增強化痰開竅之力,用于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伴痰濁者。遠志與麥冬、玄參配伍,可防滋陰藥滋膩礙痰,體現“補中有通”的現代配伍理念。

    八、遠志炮制的歷史演變規律

    1. 從生用到炮制︰漢代以生用為主,宋代開始出現蒸、炒、酒制等方法,明代進一步發展出炭制,清代引入童便制,現代則強調標準化加工。

    2. 從單一到多樣︰炮制目的從最初的緩和藥性如炒制),發展到增強功效如酒制活血)、改變藥性如炭制止血)、擴大應用範圍如蜜炙潤肺)。

    3. 從經驗到科學︰古代炮制方法基于臨床經驗總結,現代研究則從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角度揭示炮制機制,如蒸制可增加黃酮類成分溶出率,炒炭可產生止血活性物質。

    九、結語

    遠志從漢代《神農本草經》的一味普通藥材,歷經千年發展,成為中醫治療神志疾病、痰證、心腎不交證的核心藥物。其炮制方法從簡單干燥到多樣化加工,臨床應用從單一功效到多維拓展,體現了中醫藥“因時制宜、辨證施治”的智慧。現代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遠志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機制,為其經典應用提供了科學支撐,同時也為開發新藥、拓展適應癥提供了新思路。未來,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深入,遠志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將進一步被發掘。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方便以後閱讀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遠志的藥用起源與炮制應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遠志的藥用起源與炮制應用並對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