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實卻並非他們所想的那樣,他們繼續往前走,來到了一個集市。說是集市,卻十分冷清,攤位上的貨物寥寥無幾,賣東西的人也是一臉愁容。
京師周邊的百姓家里都有點余糧,只要地主不施加壓力,一個荒年,還是能撐得下去的,實在不行去山上打打獵,去地里挖野菜,勉強能熬過這個冬天。
所以並沒有形成流民,而且中國人自古就有有戀家情懷,就連死都是落葉歸根,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離家而走,畢竟一旦流亡,恐怕就再也回不來了。
這時一個賣菜的小販唉聲嘆氣地說道︰“這日子真是沒法過了,菜價跌得厲害,賣出去的錢還不夠買種子的,明年可怎麼辦啊?”
旁邊一個賣布的攤主也跟著抱怨︰“是啊,大家都沒錢,誰還買布做新衣服啊,我這攤子都快撐不下去了。”
“家里就指望著這點布買糧食,吃飯呢!可現在布賣不出去,家里的孩子都餓了一天了,再這樣下去是要死人的。”
朱由校看著這一切,听著百姓的抱怨,心中滿是沉重。他想起了自己在宮中的生活,每餐都是山珍海味,綾羅綢緞更是數不勝數,而宮外的百姓們卻連溫飽都成問題。
不過他倒沒有想改變自己生活條件的想法,只是把罪責加到了當地官府身上,按理來說像這樣的大災之年,官府理應施粥賑災,保證百姓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不然官府設立的糧倉用來干什麼用?難道是給他們中飽私囊的嗎?
朱由校越想越氣,這位新帝的怒火即將席卷順天府地方官場,此次出巡就連朝廷里的一些官員也很難幸免于難。
走著走著,朱由校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書生正坐在街邊,面前擺著一張紙和一支筆,紙上寫著幾行字︰“天災連連,民不聊生,懇請官府開倉放糧,救救百姓。”
書生一臉悲憤,對著路過的人說︰“各位鄉親,我們不能再這樣坐以待斃了,我們要向官府請願,讓他們救救我們!”周圍的百姓們紛紛點頭,卻又面露無奈之色,有人小聲說︰“我們去了又有什麼用,官府會管我們的死活嗎?”
“劉先生,別做這些無用功了,官府根本就不會管我們的死活,都多少天了,要管早就管了。”
“對呀,劉先生,你還有大好的前途,沒必要在這里耗著,還是可以去科考吧!. . . . . .”
听著周邊百姓的勸說,讓書生卻是毫不動搖,即便明年初便是科舉,但他絲毫不在意,聖賢書上所說,為官當為民做主,若不能為民請願,又如何做得了清官。
周邊百姓見狀,也是紛紛搖頭,只希望好人有好福。
朱由校見狀走上前去,問道︰“你覺得官府會听你的請願嗎?”書生抬起頭,看著朱由校,眼中滿是希望與堅定︰“哪怕只有一絲希望,我也要試一試。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官府本就應該為百姓做主。如果連我們的聲音都听不到,那這天下還有什麼希望?”
朱由校心中一動,他沒想到,一個普通的書生竟有如此見識,竟不比朝中大臣差。但朱由校卻不知道,那個初入官場的人不是雄心壯志,不是為民請願做個好官,可是官場上誘惑太多,又有幾人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只能說一旦得了權勢,再想保持初心,真的是太難了,非大毅力者不可。
朱由校對著那書生保證道︰“你放心,你的話我一定會帶到,官府不會不管百姓的死活。”
那書生見狀連忙就想問朱由校是什麼人?
駱思恭在一旁,哪能讓朱由校皇帝的身份暴露,立馬上前亮出錦衣衛的牌子,那書生一見是錦衣衛也不再言語,畢竟錦衣衛的大名他還是听過的,所以也不必再追問。
不知不覺,天色漸晚。朱由校帶著滿心的感慨和沉重的心情,踏上了回宮的路。一路上,他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百姓們那一張張淒慘的面容和無助的眼神。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朱由校神色凝重地踏入紫禁城,剛剛結束城郊微服私訪的他,心中滿是對百姓困苦的憂慮。回宮後,他一刻也未曾耽擱,立即下詔召集朝中大臣,于乾清宮緊急商議救災與減輕百姓賦稅的緊迫事宜。
待大臣們齊聚一堂,朱由校已經端坐在龍椅之上,掃視著殿下眾人,眼中滿是痛惜與決然,緩緩開口道︰“朕此次微服前往城郊,所見所聞,實在令人痛心疾首。百姓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諸多人家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朕身為一國之君,卻讓百姓們遭受如此苦難,實乃有愧于天下萬民吶!”
大臣們听聞此言,紛紛面露震驚之色,面面相覷。內閣首輔方從哲率先出列,跪地說道︰“陛下心懷萬民,實乃我朝之幸,天下之幸。然如今災荒嚴峻,救災與減稅之舉,還需從長計議,斟酌而行啊。”
對于外面的天災人禍,方從哲是有所耳聞的,但是現在大明的財政也不容樂觀,救助百姓,那是理所應當,但要是減少朝廷稅收,則是萬萬不能。
朱由校眉頭微皺,語氣堅定地回應道︰“還計議什麼?百姓已然身處水火,此刻不救,更待何時?朕意已決,從今往後,務必加大救災力度,京城各地府衙即刻開倉放糧,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朕會讓錦衣衛、東廠嚴格監管,若有賑災不利者殺無赦。”
“再者,各地賦稅,該減免的必須減免,絕不能讓百姓在災年還要承受沉重的負擔。”
此話一出,眾臣都是面面相覷,皇帝關心百姓是好事,可也不能不管朝廷啊!
喜歡祖上徐達,開局硬剛努爾哈赤請大家收藏︰()祖上徐達,開局硬剛努爾哈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