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即見如來

第95章 藏拙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大道鴻蒙 本章︰第95章 藏拙

    天道無情︰聰明過人者的宿命

    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生而聰敏,才華橫溢,甚至在幼年就震驚世人。然而,他們往往英年早逝,成為歷史的一顆流星。項橐、甘羅、曹沖、王勃……這些名字帶著璀璨的光芒,卻都早早隕落。他們的故事令人嘆惋,但更值得深思。

    是什麼讓這些人無法長壽?是天妒英才嗎?是權謀傾軋嗎?還是他們自身的無知與桀驁?回顧他們的經歷,我們似乎可以窺見一絲天道的無情與人性的深邃。聰明過人者,若不能藏拙,便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最終付出慘烈的代價。

    項橐的故事︰七歲師孔子,十歲命歸黃泉

    項橐,七歲便以才智名震天下。他的故事始于孔子周游列國途中的一次偶遇。

    孔子行車趕路,途經一群孩童嬉戲,其中一名小孩用沙土堆了一座“城”。孔子讓車夫鳴鐘示意他們讓路,但那名小孩卻不閃不避。孔子下車問︰“為何不避車?”小孩項橐答道︰“從古至今,車繞城而行,豈有城避車之理?”孔子听後大驚,覺得這小孩非同尋常,于是決定試探項橐的學識。

    孔子接連提出四十多個問題,涵蓋天文、地理、倫理、自然等各種領域︰

    什麼山沒有石?

    什麼水沒有魚?

    什麼門關不上?

    什麼牛不能生犢?

    什麼馬不能生駒?

    什麼刀沒有環?

    什麼火沒有煙?

    什麼男人沒有妻?

    什麼女人沒有夫?

    面對這些刁鑽的問題,七歲的項橐不慌不忙地一一作答︰“土山、井水、空門、泥牛、木馬、砍刀、螢火、仙人、仙女……”

    每一答都簡潔精準,滴水不漏。孔子聞之連連稱贊︰“善哉!善哉!”

    孔子試圖邀請項橐同行,項橐卻拒絕得有理有據︰“我有嚴父,需侍奉;有慈母,需奉養;有兄長,需順從;有弟弟,需教導。家中責任尚重,怎能隨君游歷?”孔子又提議博弈,項橐坦然拒絕︰“博弈無益,學生博弈則忘讀詩書,農民博弈則荒廢田地,君子焉能沉溺于此?”孔子再提議平天下,項橐又以邏輯嚴密的論述駁斥了他。

    最後,孔子感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言下之意,他將項橐視為自己的老師。這句話流傳千古,卻也為項橐帶來了殺身之禍。

    你想想

    孔子想與項橐一起周游列國,可人家壓根就不和他玩。

    孔子又不死心,說我們博弈一番?試圖找回場子,人家還是不和他玩,孔子又問了好多及其刁鑽的問題,他都能精準回答。

    直接把孔子整懵逼了。孔子可能當時在想,你踏馬的天生克我吧。

    這都不是完敗,這是完虐。

    原文原話真的太精彩了,建議有時間細讀一下,沒時間就略過。

    項橐之死︰聰明的代價

    項橐的聰明才智遠超常人,但他的生命止步于十歲或十三歲)。關于他的死因,史書雖未詳載,但民間流傳的幾種說法令人心寒︰

    1. 被齊國和吳國武士殺害

    項橐的才名讓諸侯覬覦,齊國、吳國等國都試圖將他招致麾下。他拒絕了齊國的邀請,最終被吳國武士刺殺。

    2.被齊國君主燒死

    齊國國君擔心項橐將才華奉獻給敵國,便派人將他燒死在山林中。

    3. 因拒絕仕途被害

    項橐不願為任何國家效力,這一態度讓諸侯們心生忌憚,最終遭到暗殺。

    4. 被割下頭顱

    在齊國與吳國爭搶項橐的過程中,他被吳國武士斬首以絕後患。

    無論哪種版本,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局︰項橐的聰明才智招致了殺身之禍。他的死,是天道無情,也是人性險惡的體現。

    而孔子,是否真的對項橐懷有敬意?抑或,他以極高的聲望捧殺了項橐?一個七歲的天才,被天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公開稱為“老師”,既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孔子的稱贊讓項橐成為眾矢之的,各國為爭奪他不惜動用暴力。一句“我拜七歲小兒為師”,既是孔子的謙虛表演,也可能是項橐的催命符。

    甘羅︰十二歲丞相,權謀之中的犧牲品

    甘羅,同樣是早慧的代名詞。他十二歲時,以聰明才智為秦國贏得城池,被封為上卿丞相級別)。他的智謀為秦國立下大功,但也注定了短暫的人生。

    甘羅之死,史書多無記載,但有傳聞他死于宮廷斗爭。十二歲的孩子成為權力中心的一枚棋子,他的結局並不意外。他的死,與項橐有著極其相似的命運——智慧超群,卻無法在復雜的環境中自保。

    曹沖︰神童的短暫人生

    曹沖,曹操之子,因“曹沖稱象”聞名。五六歲的他聰慧過人,被曹操視為最佳繼承人。然而,他的早慧卻讓兄長曹丕忌憚,最終在十三歲時離世。有人說他死于疾病,也有人說他死于兄長的迫害。

    曹沖的死,揭示了一個更殘酷的事實︰在權力斗爭的漩渦中,早慧者往往成為眾矢之的。聰明是一種財富,也是一種危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王勃︰才華橫溢的苦命詩人

    王勃,以《滕王閣序》名動天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名句。然而,這位天才詩人卻在二十幾歲時溺水而亡。

    王勃的才華讓他名揚四海,但也擋住了許多人的路。他的死,是天妒英才,還是人為陷害?無人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過早展露鋒芒,注定會招來禍端。

    天道無情︰藏拙的智慧

    項橐、甘羅、曹沖、王勃,這些名字的背後,是一個共同的命運︰聰明早慧,卻英年早逝。他們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不幸,也是天道與人性的博弈。

    天道無情,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便是對他們命運的最好注解。在這個世界上,聰明是一種稀缺資源,而稀缺資源總是讓人垂涎。然而,過分的聰明反而會引來殺身之禍。正如老子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的大智慧,是懂得隱藏鋒芒,懂得韜光養晦。

    歷史上那些真正成大事者,無一不是深諳“藏拙”之道。漢高祖劉邦,雖出身布衣,卻能隱忍不爭,終成帝業;司馬懿,韜光養晦多年,最終成為三國的勝者;朱元璋,一代草根天子,更是將隱忍發揮到極致。

    反觀那些過早展露才華的人,他們的下場往往令人唏噓︰項橐、甘羅、曹沖、王勃……天才無所不知,卻不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

    天道的平衡︰留三分聰明,藏七分鋒芒

    天道講究平衡,萬物皆有代價。聰明不能用盡,福氣不能佔盡,力量不能榨盡。一旦觸踫了天道的平衡,就必然要付出代價。

    有句俗語說得好︰“十分聰明要給子孫留三分。”人生如棋,過于凌厲的棋子,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聰明人懂得“藏拙”,在適當的時候示弱,而不是鋒芒畢露。

    正如古人所言︰“潛龍勿用,飛龍在天。”在不合適的時機,聰明如龍也要隱藏在深淵中,等待時機成熟,才能展翅飛翔。

    結語︰天道酬勤,亦酬藏拙者

    項橐、甘羅、曹沖、王勃的悲劇,警醒了後人︰聰明過人不是問題,如何駕馭聰明才是關鍵。人生如逆水行舟,過分鋒芒畢露,只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天道無情,卻也公平。它不會讓一個人獨佔所有的好運,也不會讓一個人徹底被命運遺棄。聰明的人,要懂得“藏拙”,懂得留白,懂得以退為進。只有如此,才能在天道的平衡中立足,最終化潛龍為飛龍。

    聰明是一種天賦,但藏拙是一種智慧。而智慧,才是渡過人生大河的真正橋梁。

    喜歡人性即見如來請大家收藏︰()人性即見如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人性即見如來》,方便以後閱讀人性即見如來第95章 藏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人性即見如來第95章 藏拙並對人性即見如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