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你說這人怎麼就這麼不惜命呢?”
天水行宮,劉諶捏著成都送來的奏報,對李驤和楊稷低聲說道。
李驤被劉諶話里冰冷的殺意激的渾身一顫。
陛下要殺人了!
成都的奏報是早上送到天水的。
彼時的陛下正在接見從涼州返回的楊稷。
知道了關彝計劃的陛下顯得非常高興。
連連夸贊關彝如今已經成長到能夠獨當一面了。
將來定能替朝廷鎮守一方。
緊接著就接到了南中恐有變故的奏報。
陛下的臉色當時就陰沉了下去。
北伐形勢一片大好,長安已經在望。
大漢幾代人的夢想眼瞅著就要實現。
這個時候,這些世家最應該做的難道不是傾盡全力的支援朝廷北伐。
也好在將來光復大漢後分潤一些好處。
陛下天子之尊,富掌四海。
手指縫里隨便漏一點都是他們幾代人吃喝不盡的好處。
為什麼會蠢到在這種關鍵時間節點來給陛下添堵?
還是說他們真的覺得憑他們的力量能夠動搖得了益州?
南中三郡之事才過去幾天啊!
那血腥味兒都還沒散盡了,就全都忘了?
與之相反,劉諶倒是能想明白這些人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們過慣了高高在上的日子,而自己在益州的種種改革,讓他們覺得他們的利益被觸犯了。
尤其是自己在益州開辦學堂這件事。
從這一點來看,世家大族的目光確實要比普通人看的長遠一些。
他們知道知識普及開來會對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也知道這樣的大漢是沒有他們的生存土壤的。
而他們挑選的時機也很不錯。
南中霍弋早早的就被自己調走。
接替霍弋鎮守南中的範長生在不久前也被自己調到了天水。
此時的南中正處在群龍無首的狀態,再加上自己御駕親征遠離成都。
所以他們及時的抓住了這個機會。
如果自己所料不假的話,最晚會在九月份,也就是秋糧收獲的時候,他們就會動手。
現在已經接近七月,算下來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
只是眼下霍弋正在陳倉和石苞對峙。
範長生也已經打入到廣魏,調他們兩個回來多半是不可能的。
雖然宗預的來信中,說他已經讓漢東的董厥做好了準備,隨時可以調往漢中平亂。
不過劉諶卻並不打算動用漢東兵馬。
因為此時眼前還有一個比董厥更加合適的人選。
“文曹,汝先前隨霍卿鎮守南中。”
“當對南中頗為熟悉,說說你的看法?”
楊稷听到劉諶的話,當即便開口說道︰
“稟陛下,臣自興漢二年跟隨關將軍往塞外之後。”
“便對南中事務不再熟悉。”
“不過以臣先前跟隨霍將軍之所見,此事確實有些棘手。”
“南中諸郡,漢羌雜居,當年霍將軍奉朝廷之命鎮守南中的時候。”
“用的便是恩威並施的手段,先是斬殺了一些不服朝廷管教的人,然後才坐下來和他們好好說話。”
“那些人懾于大漢武力強大,也著實老實了很多年。”
“但其心終是不服,故多年以來,霍將軍都不敢輕易離開南中。”
“如今朝廷北伐,霍將軍和範司農皆不在南中。”
“這些人便覺得有可乘之機,定會興兵作亂。”
“且這麼多年的隱忍,也必然積蓄了很多力量。”
“朝廷若不及時處置,恐有不測!”
“還請陛下早做準備!”
準備嗎?劉諶笑了。
他從登基的那天,就在防著這些人。
他唯一沒有料到的就是這些人居然會這麼心急。
他前腳才剛剛把範長生調走,後腳他們就迫不及待的要動手。
他們倒也聰明,打著打造農具的名義,悄悄的給自己準備了不少鐵料。
不過也該他們倒霉。
當初自己讓那些中舉出仕的人必須參與到農業生產當中去,本質上是為了讓大漢的官實事求是的去做事。
而不是坐在縣衙里腦袋一拍就做決策,絕不管這些決策適合不適合百姓。
沒想到這個叫荀悝的居然會從這樣小小的細節里面發現不對勁兒,並且立刻著手進行調查。
若是劉諶沒有記錯的話,此人應該還是潁川荀氏族人,在他參加科舉的時候就已經暴露了身份。
當時劉諶並沒有刻意的去管他。
只是讓劉諶感到意外的是,士族里居然也能出這麼一個務實之人。
看來有些世家能傳承千年,也不是沒有理由。
“文曹!”
“朕若是讓你帶兵前去平亂,你有沒有信心?”
劉諶看著楊稷說道。
听到劉諶的話,楊稷並沒有第一時間答應,而是認真的開始計較。
這是他在塞外多年生活養成的良好習慣。
孤懸塞外,稍有不慎就是全軍覆沒。
讓他不得不謹慎。
片刻之後,楊稷才再次開口道︰
“不敢欺瞞陛下,陛下登基之後,數次大刀闊斧的改革。”
“已經讓南中大有變化。”
“單論武事,他們不過是烏合之眾。”
“但臣久不在南中,擔心南中變化已非臣所熟知的那樣。”
“萬一誤了陛下的事,臣萬死難贖!”
听到楊稷的話,劉諶笑道︰
“卿言賊為烏合之眾,殊不知在朕眼里,他們連烏合之眾都算不上。”
“卿只管帶兵前往,無需擔憂,朕自有準備、”
有了劉諶這句話,楊稷便有了底氣,當即便應聲道︰
“臣遵旨!”
李驤卻開口說道︰
“陛下,聖人雲不教而誅,謂之虐。”
“教而不化,誅之,謂之王道。”
“現其人未反,如之奈何?”
“陛下派楊將軍前往,必然會引起這些人的警覺。”
“彼時,賊必蟄伏不出,再待時機。”
“于朝廷則是一隱患也!”
“何不再等上一段時間,等他們忍不住主動跳出來。”
“到時候朝廷再把他們一網打盡,豈不是名正言順?”
听到李驤的話,劉諶搖了搖頭︰
“他們多半是打算在秋糧收獲的時候動手。”
“一旦動手,南中諸郡的糧食就會被他們收入囊中。”
“進而影響到糧草征集。”
“此消彼長之下,勢必會對北伐造成影響。”
“朕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的,朕要逼他們提前動手!”
听到劉諶的話,李驤頓感汗顏。
他確實是忽略了這一點。
眼下大漢為什麼沒有肆意的擴張底盤,除了因為陛下說要穩扎穩打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擔心後勤撐不住。
“敢問陛下準備如何做?”
楊稷開口問道。
“如今大漢打下了這個大的地盤。”
“也開出來這麼多的荒地。”
“是時候跟當初購買國債的百姓兌現了。”
劉諶成竹在胸的說道。
听到劉諶的話,楊稷尚在疑惑當中。
李驤的眼楮卻立刻亮了起來。
當初朝廷為了發動北伐,向益州和漢中的百姓以及世家發行過一批國債。
明說了就是朝廷向民間借錢打仗。
這不是什麼稀奇事,稀奇的是陛下兌現這些國債的方法竟然是拿偽朝的土地來兌現。
如此一來,這些人的利益便和大漢緊緊的綁在一起,想要讓自己的錢不打水漂。
那就得全力支持北伐,讓大漢佔領曹魏的土地。
只有這樣,朝廷才能兌現當初賣給他們的國債。
而這些國債中,又以益州世家購買的最多。
因為他們手里有錢,而且是閑錢。
買點土地,贏了皆大歡喜,輸了也無所謂。
而楊稷也在李驤的簡短解釋下,明白了這些國債究竟是什麼東西。
明白過來之後,楊稷不由得驚詫萬分,後勤居然還能這麼弄!
“李卿,替朕擬一道旨意,就說如今朝廷已經盡得隴西三郡。”
“朕為了褒獎那些購買國債的人,準備提前跟他們兌現。”
“不過眼下這些土地數量有限,且都是連片開墾出來的荒地。”
“為了不浪費,就優先給那些購買了國債的世家打理。”
“讓各家的家主親自來天水,朝廷會派人專程護送!”
听到劉諶的話,李驤的臉上頓時露出一絲興奮。
什麼是陽謀,這就是陽謀。
若是這些家主老老實實的奉命來天水听從陛下的安排。
可是來容易,想要回去就難了。
眾所周知,陛下是一個不喜歡浪費的人。
這些土地既然分給了他們,必然要讓他們打理的。
既然都打理了,那自然就要留在天水,或者是一年,或者是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陛下有的是手段慢慢瓦解他們。
要麼這些人得到消息之後,立刻舉旗造反。
這樣楊將軍就可以立刻帶兵前去平亂。
倉皇起兵的戰斗力可想而知,速度夠快的話,根本就影響不了秋收!
甚至平亂之後 ,還能從他們的嘴里摳出點糧食來。
在清理完這些世家後,整個益州便再也沒有人敢生出任何不臣之心。
大漢就會出現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對于正在北伐的大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楊稷也被劉諶的謀劃給驚到了。
這倒底是陛下當初的無心之舉得到的結果,還是陛下從一開始就預料到了今天?!
“楊卿,朕即刻拜你為南中都督。”
“總督南中一切軍事,南中所有兵馬皆任你調遣。”
“另外,朕會給董卿去旨,讓他把那支蠻兵交到你的手上。”
“務必在第一時間堪平動亂,勿要耽誤北伐大事!”
劉諶嘴里的蠻兵,便是那支孟虯支援大漢北伐的兵馬。
在阻擊上庸魏兵一戰後,便一直留在漢東。
此次前往南中,免不了要跟那些羌人打交道。
孟虯的這支兵馬會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听到劉諶的話,楊稷當場拜道︰
“臣遵旨!”
說罷便匆匆離去,整備兵馬準備前往南中。
李驤也匆匆退走,去替劉諶擬旨。
兩人退走後,劉諶又叫進來一人。
“速速前往隴西傳旨,讓廖文他們即刻帶兵西出隴西,前往武威。”
“配合關彝奪取涼州!”
既然已經決定把講武堂學子打散,駐扎到三郡的各個村子里去組織這些百姓對抗魏兵的騷擾。
那再讓廖文他們呆在隴西兩郡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
到時候只需要保持一支機動部隊隨時支援,不讓百姓蒙受太大的損失即可。
在李驤把旨意寫好並派人送往成都的時候。
張凱武也來向劉諶匯報︰
“啟稟陛下,一應講武堂學子所需鎧甲以及分配到三郡各個村落的鎧甲已經準備完畢!”
“一眾講武堂學子也已經準備就緒,隨時都可以听令出發!”
劉諶點了點頭,起身往外走去。
在這些講武堂學子們奔赴三郡各個角落之前。
劉諶有些話要對他們講。
“偽朝見大漢日益強大,心中感到恐慌,使出此等卑劣手段。”
“想要通過襲擾百姓的手段,讓三郡百姓對朝廷產生厭惡之心。”
“豈不知此舉乃滅亡之道。”
“昭烈帝曾言,以人為本!”
“朕亦復言之,更曰百姓者,國之根基也!”
“遂派爾等前往三郡諸村,既為照拂百姓,也為宣揚大漢之德!”
劉諶面對著台下一眾講武堂學子,侃侃而言。
末了,劉諶一揮手,幾個嗓門大的士兵開始對著一眾講武堂學子背誦劉諶早就準備好的東西。
“此次前往諸村落,爾等須有幾件事要牢記。”
“第一,不許自矜身份,傲慢村民。”
“第二,不許輕取百姓一厘一毫,但有所需,皆須公平買賣!”
“第三,不許欺凌婦女!”
“第四,若遇敵情,須身先士卒 ,不許龜縮在後!”
“第五,......”
劉諶林林總總的總結了十幾條。
自然不會指望著這些嗓門大的士兵們背誦一遍就能讓他們 記住。
每個人都準備了一個小冊子,上面記載著劉諶告訴他們的一些注意事項。
同時每人配備了一本《漢語字典》和《百家姓》。
練兵之余,教當地百姓識字,這也是一個深入民心的好機會。
讓這些學子們在約束自身的同時,也能把大漢的好宣傳到三郡的角角落落。
“我等謹遵校長之命!”
數千講武堂學子齊聲應和,聲震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