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季漢演義

第507章 組織民兵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遙寄雲書萬里 本章︰第507章 組織民兵

    在樊建把南中方面的消息送往天水的時候。

    劉諶也接到了兩個消息,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漢水陸晏送來的。

    奏報上詳細的講述了此次軍演的全部過程。

    還有那些當初劉諶要求所有人寫的感想。

    經過陸晏的第一輪篩選後,依然有數百份送到劉諶面前。

    劉諶卻不覺得多,反而覺得有點少。

    此次軍演參與人數過萬,最終卻只有這麼幾百份送過來。

    劉諶是很看重這批水師的,也是大漢最早的一批掃盲軍隊。

    為的就是能夠快速的掌握相關知識,而不是像魏吳那樣只能靠經驗。

    這種刻意為之,讓大漢水師的識字率相當驚人。

    這幾百份根本算不得什麼。

    而跟著這份奏報一起送來的,還有陸晏的弟弟陸機。

    看著這個小小年紀卻表現的相當沉穩的孩子。

    劉諶明白了陸抗的心思。

    陸晏和陸機不一樣。

    陸晏雖然是陸氏的長子,但卻是世家多方投注的產物。

    存的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心思。

    但陸機不同,陸機相當于投名狀。

    陸抗這是在賭他能夠北伐成功,並在將來北伐成功後給陸家留一份功勞。

    對此劉諶不覺得有什麼,幾百年的門閥政治讓他們形成了路徑依賴。

    如果不是自己的話,這種情況會繼續持續幾百年,直到被某個人照著族譜殺的血流成河。

    陸抗此舉是在押注大漢。

    壞消息就是魏軍在退出隴西三郡之後沒多久。

    又有不少人馬從大漢尚未佔據的廣魏郡悄悄殺到隴西三郡。

    尤其是南安和隴西這兩個大漢剛剛拿到手的地方。

    北邊的天氣要比益州干燥的多,干燥就意味著草木容易被點燃。

    尤其是那些帶著油性的豆類作物,一個不小心就能引起大片的火災。

    而這些人也不跟駐防的當地漢軍糾纏,只管破壞生產。

    見到漢軍到來,便借著騎兵的機動性迅速遁走。

    搞得兩郡百姓人心惶惶。

    而對于剛剛在隴西站穩腳跟的大漢來說,這可不光是人心惶惶的問題。

    這還事關當地百姓對大漢的看法以及下一步的征兵和稅收。

    于是姜維一邊把消息送給劉諶 ,一邊派人對這些入境的魏軍嚴防死守。

    劉諶在看到消息之後,不由得一陣哂然。

    這不就是當初自己讓關彝到雍州干的事嗎?

    這會兒三郡被大漢拿下來了,司馬攸就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罷了。

    司馬攸此舉無非就是讓百姓覺得大漢沒有能力保護他們。

    進而對大漢產生抱怨甚至是反感,讓大漢無法在三郡維持統治。

    不過司馬攸恐怕沒有听過一句話,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當初在關彝他們出漢中的時候 ,劉諶就三令五申不許襲擾百姓。

    不僅不準襲擾百姓,有可能的話還要以大漢的名義保護百姓。

    這才讓他們得以在塞外站住腳跟。

    現在你司馬攸想學我的做法,卻是以襲擾百姓為手段。

    無非就是想跟自己玩一個兩敗俱傷。

    等到自己退回漢中,他再從容經營。

    只可惜你司馬攸太小看我了。

    正愁著沒法名正言順的在三郡征兵呢。

    想了想,劉諶讓人把李驤和張凱武一並叫了過來。

    沒一會兒,李驤和張凱武就來到劉諶面前。

    “敢問陛下有何吩咐?”

    李驤開口問道。

    “你們先看看這個。”

    劉諶把姜維送來的消息交到二人手上。

    看完之後,李驤滿臉憤慨的說道︰

    “這個司馬攸真是無恥之尤。”

    “居然如此不顧百姓死活!”

    “此人早晚必亡于大漢之手!”

    張凱武看完後也十分憤慨,但在氣憤之余還多了一絲不解。

    北伐以來,他負責的更多的是後勤事宜,像這種事情應該不必讓自己看吧?

    听到李驤的喝罵,劉諶開口說道︰

    “朕此次叫你過來,是有事要交給你們去做。”

    “這些敵人來去如風,且目標明確。”

    “如果一味的追擊,只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時間一長,必然會讓三郡百姓覺得咱們大漢不過如此。”

    “連這點小麻煩都解決不了,將來又如何保護他們。”

    李驤和張凱武聞言都點頭贊同。

    這些偷偷潛入到隴西等地的魏軍論人數和戰斗力,並不是漢軍對手。

    但他們的目標卻是更加弱小的百姓,反而更容易引起百姓的恐慌以及對大漢的不滿。

    “既然是百姓的事,就得學著讓百姓自己解決。”

    “所以朕打算在隴西、南安和天水三郡成立民兵團練。”

    “以村落為基礎,以里、亭、鄉為架構,層層遞進。”

    “讓他們自己保衛自己的土地和財產!”

    李驤立刻說道︰

    “陛下說的可是類似于鄔堡的存在?”

    鄔堡,萌芽于漢武帝時期,意在對抗外族入侵。

    王莽篡國後開始大肆發展。

    到後來成為地方豪強合法的武裝力量。

    有的甚至有對抗官府的力量。

    听到李驤的話,劉諶搖了搖頭︰

    “這些民兵組織雖然也是為了保衛財產而出現的東西。”

    “但和鄔堡卻不甚相同。”

    “因為他們並不屬于某一個人的力量。”

    “而是由地方百姓和朝廷共同組織起來的非戰斗型士兵。”

    “平時在務農,閑暇之時組織到一起進行操練。”

    “若是遇到敵情,如這次的偽朝襲擾,可以立刻組織起兵馬反抗。”

    “就算無法打退敵人,也可以為朝廷兵馬的到來拖延一些時間。”

    劉諶的這番描述如同畫卷一樣在李驤面前緩緩展開。

    讓李驤想到了秦朝時期的征兵制,但是又跟征兵制有所不同。

    這些被陛下稱為民兵的並不需要替朝廷出征,他們的存在只是保衛他們自己的土地和財產。

    但不得不說陛下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很不錯。

    之前陛下就曾下旨在地方上征兵,雖然是讓他們守衛本土,但效果卻不怎麼好。

    大漢的賦稅低,讓天水百姓已經享受到了一些好處。

    能吃飽飯誰願意去當兵?

    百姓的目光是短視的,但這種短視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智慧。

    他們沒有大人物長遠布局和謀劃的資本,只能緊盯著眼前的這點好處,這才是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但這次不一樣,這次陛下就是讓他們看著自己眼前的這點東西。

    朝廷把你們組織起來,卻不需要你們為朝廷出力,你們只需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財產就好了。

    想必這件事肯定會讓所有人都認真參與吧?

    畢竟要是連自己的好處都不在乎,那人也就不能被稱之為人了。

    “可是陛下,普通士卒從入伍到成為戰兵短則數月,長則數年。”

    “這些百姓根本不知戰法為何物,即便組織起來,也未必會是那些賊兵的對手!”

    “而且他們手中並無兵器,如何抵擋敵人?”

    听到李驤的疑問,劉諶笑著說道︰

    “這就是朕找你們兩個來的原因。”

    “講武堂如今已經畢業了數千人。”

    “可真正能夠參與軍中的不過千余人而已。”

    “剩下的那些人一時半會兒卻派不上用場。”

    “朕準備把這些人全部打散,派駐到三郡的各個村子里面去。”

    “讓他們去訓練那些百姓,並把那些百姓組織起來。”

    講武堂已經畢業了最起碼六期的學生,可除了一二三期這些學子因為是短平快突擊出來的。

    有機會參與到軍中外,剩下的很多講武堂學子並沒有參軍的機會。

    倒不是劉諶不想,這些人是給大漢做人才儲備的。

    劉諶不會給他們下放下去當大頭兵。

    大漢的軍隊數量就這麼多。

    哪有那麼多基層官職來安排他們?

    強行安排下去的話,又會給大漢國力帶來極大的負擔。

    畢竟再小的軍官也是有俸祿的。

    所以那些三期往後的學子,大部分都處在閑置狀態。

    現在,訓練民兵是個很好的機會。

    既能讓他們動起來,不至于養成廢物。

    也可以在實踐中進行鍛煉,將來投軍後這些曾經對民兵的訓練會讓他們在帶真正的士兵的時候做到更快的上手。

    這樣一舉兩得的好事 ,劉諶怎麼會放過。

    當初劉諶執意要讓所有講武堂的學子都用校長來稱呼自己而非陛下。

    目的就是打造一批只對自己忠心的人。

    這些民兵在訓練的過程中 ,也會自然而然的被這些講武堂學子們同化。

    會不自覺的加深對大漢以及自己的印象。

    多麼難得的一個讓形象深入百姓的機會。

    以往百姓對天子的尊敬更多的是一種敬畏。

    是一個儒家特意打造出來的充滿神性的存在。

    而劉諶要走的是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這話听得李驤一陣咋舌。

    別人不知道,他還不知道嗎?

    講武堂的那些學子可是從最基礎的東西培養起來的。

    他們對于士兵如何操練皆熟稔于心。

    陛下這是派出去成千上萬的底層軍官,那些民兵就是他們的部下!

    一旦真有大型戰事發生,這些民兵未必不能迅速組織起來,成為真正的士兵。

    全民皆兵!

    這個念頭出現在李驤的腦海里的時候,把他自己都嚇了一大跳。

    但是另一個疑問也隨之浮現。

    “陛下,這些民兵既然帶個兵字,則須有兵器鎧甲。”

    “否則敵人殺來,豈不是要用血肉之軀相抗?”

    劉諶抬手指了指張凱武。

    “這不是有他嘛!”

    我?

    被劉諶指到的張凱武一臉茫然。

    “繼威掌管大軍軍需,從祁山道打到現在。”

    “軍中多有繳獲,也頗有損耗。”

    “你說說能搜羅出來多少殘破的鎧甲和兵器。”

    听到劉諶的話,原本還在迷茫的張凱武立刻精神一振。

    此次出征,劉諶以張凱武為軍需官。

    張凱武覺得這是劉諶給張家的難得的洗刷恥辱的機會。

    所以從一開始,張凱武便事無巨細,皆要過目。

    包括每戰的繳獲和損耗,原本只是為了報答陛下,報答朝廷。

    不曾想今日竟然派上了用場。

    “啟稟陛下,大軍北伐以來,繳獲的和破損的鎧甲數量總共在萬副上下。”

    “除了已經修補好重新投入使用的。”

    “尚且有數千副堆在庫房中。”

    “至于各種兵器,數目只會更多!”

    听到張凱武的話,李驤大概知道劉諶要干什麼了。

    當即便阻攔道︰

    “陛下不可!”

    “甲冑乃禁品,朝廷歷來看管極嚴。”

    “一下子散出去這麼多鎧甲,萬一事有不測,則悔之晚矣啊!”

    劉諶搖了搖頭說道︰

    “若是沒有鎧甲,憑那些民兵的血肉之軀,如何攔得住全副武裝的敵人?”

    “況且朕這鎧甲又不是隨便給的。”

    “各村以村民計算,每百人分一副甲。”

    “且最多不超過三副。”

    “而且這些甲不能是新甲,只能是殘破的舊甲。”

    “如此一來,便不虞有患!”

    此話一出,李驤頓時松了一口氣 。

    他還真怕劉諶給這些民兵都備甲。

    至于兵器什麼的,倒沒什麼緊要的。

    “除了這些,你再找一些被流竄到各郡的賊兵禍害過的百姓。”

    “朝廷可以補償他們的損失,但是需要他們站出來以身說法。”

    “把那些賊兵如何禍害他們的過程原原本本的講出來。”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能寫成戲文在各郡傳唱。”

    李驤聞言立刻點頭稱是。

    這些東西李驤並不陌生。

    早在大漢奪回漢中後,陛下就在益州和漢中這麼干過。

    只不過這次是把益州和漢中換成隴西三郡。

    原本做這些事情的人,也從陳壽換成李驤罷了。

    李驤和張凱武正要領命而退。

    陸機對著劉諶行了一禮道︰

    “草民在吳郡時就听聞陛下之能,奈何吳郡與成都千里之遙,不能在陛下身邊親臨教誨。”

    “今日一見,果然不凡。”

    “陛下對于此事之謀斷,非我等草民可比。”

    “不過草民倒是有個小小的建議,不知當講不當講!”

    對于陸機的到來,劉諶並沒有避人,所以兩人都知道他的來歷。

    但是听到陸機的話,李驤和張凱武的臉上分別露出了玩味兒和輕視的表情。

    一個十來歲的娃娃,便是再聰慧,又能對軍事有什麼建議?

    劉諶也饒有興趣的看向陸機︰

    “哦?且說與朕听。”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國之季漢演義》,方便以後閱讀三國之季漢演義第507章 組織民兵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國之季漢演義第507章 組織民兵並對三國之季漢演義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