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譙周直奔主題,劉諶也就不多廢話,直接開門見山
“譙大夫是不是準備等孤登基之後,便辭官回鄉,專治經典?”
譙周沉默了一下
“不敢欺瞞殿下,臣確實有此打算。”
“孤不許!”
譙周抬眼看著劉諶,想從對方的眼里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但是卻只看到劉諶的一臉真誠。
“殿下這又是何苦?臣曾經勸降陛下,害陛下崩于賊人之手,殿下不責怪臣已經是恩德深厚,臣又怎麼敢貪戀權位不去。”
面對譙周,劉諶自然不會像對待宗預那樣有什麼說什麼。
所以在听到譙周的話後,劉諶說道
“譙大夫乃三朝元老,對大漢如今的處境再清楚不過了,孤不過一宗室爾,父兄皆亡,只能為國家計,忝居大位。”
“正是需要譙大夫這樣德高望重之人安定朝野的時候,如果譙大夫這個時候棄國家而去,那可真是一心盼著大漢亡國了。”
譙周听到劉諶的話,不由得渾身一震,這頂帽子實在是扣的太大了,自己根本就擔不起來。
可是這頂帽子又只能扣在自己頭上,因為先帝正是在自己的影響下,才會開城投降,也間接的導致了老劉家如今就剩下劉諶這一根獨苗。
真要是讓這頂帽子落在自己頭上,就算自己是蜀中大儒,也只能找棵老歪脖子樹,然後自掛東南枝。
“臣豈敢有這樣的想法……”
不等譙周把話說完,劉諶就直接打斷
“既然譙大夫沒有這樣的想法,那從現在開始,就敞開府門,不要再閉門謝客了。”
眼見劉諶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譙周也不好再說什麼,只能點了點頭說道
“臣遵旨!”
強行留下譙周之後,劉諶才說出自己的真正意圖,之前在宗預府上的時候,宗預曾經點出了幾個譙周的學生的名字。
其中自己最熟悉的就是陳壽和李密。
前者就是寫下《三國志》這部巨作的主人。
後者就是寫下媲美《出師表》的《陳情表》的作者。
以一句再普通不過的“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把司馬家的遮羞布給扯了個精光。
這樣的人才,劉諶怎麼可能放過他們。
“譙大夫身為蜀中大儒,也曾經教出過不少的學生,如今大漢廟堂上人才凋零,孤想問問你有沒有什麼合適的人舉薦?”
听到劉諶的這番話,譙周總算是知道劉諶來找自己干什麼來了。
大漢總共經歷了兩次的人才凋零,第一次是夷陵之戰,在昭烈皇帝的一意孤行下,被陸遜一把火把大漢未來幾十年的人才儲備給燒了個干淨。
第二次就是諸葛亮連年北伐,耗盡了幾乎是最後一點人才儲備,如張苞等二代領軍人物凋謝殆盡。
若不是收降了一個魏將姜維,大漢早就已經沒人能夠支應起門面了。
如今朝堂上這些人是什麼人,幾乎都是官二代,或者是官三代。
別的不說,就說剛剛戰死綿竹的諸葛瞻,身為諸葛亮的兒子,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很早就走到了位極人臣的那一步,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綿竹之戰,葬送了成都最後一點可戰之兵,可以說是導致大漢舉國投降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好在諸葛瞻父子以身殉國,所以也沒有人去責備他。
可這恰恰就是大漢現在面臨的最大危機,沒人!
還是那句話,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可能是單一的因素。
這些所有的因素糾纏到一起,才會讓一個國家,一個朝代在滅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什麼歷朝歷代幾乎都能出現一個中興之主,但卻從來沒有出現一個真正能力挽狂瀾之人?
就是因為歷史的發展不以個人的意志作為轉移,他可以拼盡自己的力量踩一下剎車,但也僅僅只是踩一下剎車罷了。
想要興復大漢,劉諶就不能再用那些尸位素餐的官二代,官三代,而是要重新啟用一些人才。
靠他們把大漢這艘已經四處漏水的船修補一下,讓其回到劉諶想讓它前進的方向上去。
于是重新選拔人才就成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而譙周身為蜀中大儒,身邊肯定集結了不少精英人才。
對于治理一州之地而言,肯定是綽綽有余。
高祖劉邦在沛縣一地 就能找到那麼多安邦定國的人才,更遑論整個益州了。
譙周略思索了一下後說道︰
“臣的一些學生確實有治理郡縣的才能。”
“不過一時間臣也不好想起這些人的名字。”
“不如殿下給臣一些時間,讓臣好好的斟酌一番,然後給殿下一份名單如何?”
劉諶點了點頭說道︰
“這兩天孤在為先帝守孝,也無暇顧及國中事務。”
“等到登基大典完畢之後,你把名單交給孤,如何?”
登基大典在三天之後,劉諶給了譙周三天的時間來準備名單。
譙周立刻回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臣必不讓殿下失望!”
劉諶這才拉過譙周的手說道︰
“大漢有譙大夫,實乃是國朝 之幸。請辭之類的話,從今以後就不要再說了。”
“孤離不開譙大夫,大漢也離不開譙大夫!”
譙周臉上雖然沒有表露什麼,但是心里卻是一陣苦笑。
早不說這話,晚不說這話,偏偏在我答應給你準備人才名單之後才說這話。
殿下啊,您真當老臣是傻子不成?
唯一讓譙周值得放心的點是,老劉家似乎都沒有什麼卸磨殺驢的習慣。
既然殿下說了需要自己,那就必然不會再在投降這件事情上跟自己計較。
如此一來,自己也能夠安心的再為朝廷效力。
只是不知道,這位即將登基的殿下,能不能擋得住曹魏接下來的進攻。
曹魏接下來的進攻擋不擋得住,整個季漢上下都不知道。
但是在距離劍閣不遠的葭萌關,有個人的心情卻很不錯。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被劉諶殺的兵敗如山倒的鐘會。
被劉諶打敗之後,鐘會並沒有直接返回洛陽。
而是听從杜預等人的建議,暫時駐扎在了白水關這個距離劍閣最近的關隘。
劍閣外一戰,杜預拼盡全力保全了魏軍大營,和荀愷的驚慌失措,毫無主張一比,高下立判。
所以這些天,杜預代替了荀愷,成了鐘會的座上賓。
鐘會在這里收攏殘兵 ,最後二十萬大軍陸陸續續的跑回來了十三萬左右,讓鐘會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氣。
然後鐘會就駐扎在這里等候成都的消息,期間也曾數次向劍閣派兵,但是每次看到劍閣城頭上林立的旗子後,都是咬牙切齒的頹然返回。
鐘會不是不想返回洛陽,而是不能就這麼回洛陽。
來的時候,自己和諸葛緒以及鄧艾兵分三路,後來自己找了個由頭把諸葛緒押回洛陽。
鄧艾又孤軍深入,自己就成了滅蜀大軍的實際統帥者。
可如今自己兵敗,鄧艾卻佔據著成都。
真要是就這麼回去,自己沒法給大將軍交代,也沒法給整個大魏朝堂一個交代。
所以自己必須在這里等,等成都傳來消息,然後才能決定下一步的動向。
這一等,就是半個多月的時間,這半個月里,鐘會茶不思飯不想。
整個人也沒有了往日的淡定和勝券在握,動不動就在營帳里大發脾氣。
除了持節的衛 和杜預之外,就連荀愷都沒法接近。
這天,杜預從外面帶回來一個乞丐打扮的人來到鐘會的面前,剛一進來一股惡臭立刻沖進鐘會的鼻腔。
讓原本就心情不好的鐘會心中陡然升起一股怒火,整個大魏誰不知道自己是最愛整潔的,難道現在營中已經無法無天到這種地步了?
然而還不等鐘會發泄出自己的怒火,那個乞丐就撲通一聲跪倒在鐘會的面前,哭著喊道︰
“將軍!完了 ,全完了!”
听到這番話,鐘會一腔怒火驟然消失,因為這個聲音自己實在是太熟了︰
“師司馬?你怎麼變成這步田地?”
听到鐘會的話,師纂抹了一把眼淚,對鐘會說道︰
“啟稟將軍,鄧將軍父子和麾下五千兵馬,全都戰死在成都。”
“末將拼命逃脫,才逃出生天,請將軍立刻發兵殺往成都,為鄧將軍他們報仇啊!”
鐘會聞言,臉上頓時一驚,立刻抬頭和杜預互相對視了一眼,果然在杜預的臉上看到了凝重之色。
看來杜預在帶著師纂前來見自己的路上,已經把事情了解的差不多了。
不過讓鐘會感到納悶的是,劍閣兵馬尚在,成都又有那麼多的錢糧軍械。
鄧艾所率之兵又都是精兵。
就算劉諶在打敗自己之後,立刻帶兵返回成都。
那鄧艾起碼也要堅持一段時間。
鐘會在心里默默的估算了一下時間,立刻就感到 一陣古怪。
自己兵敗到現在,才過去了半個月不到,師纂就倉皇的出現在自己的面前。
鄧艾分明就是被剛剛返回成都的劉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打敗了。
這不應該啊?那可是鄧士載啊,他什麼時候菜成這個樣子了?
“師司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你要一五一十的告訴我!”
喜歡三國之季漢演義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季漢演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