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租界。
巴黎電影院。
門口排著一長串隊伍等著購票。
今晚電影院播放的是風雲兒女,吸引了許許多多年輕人來觀影。
這年頭,可娛樂的東西不多,電影算是其中之一。
因此,不管是大家族的小姐,還是殷實人家的兒女,都喜歡看電影。
至于普通人家的兒女,一張電影票是全家幾口人好多天的伙食費。
電影院門口十分熱鬧,喧囂聲不絕于耳,一些擺攤小販在門口賣力吆喝,有賣小吃糕點的,也有賣糖葫蘆的,還有賣汽水和冰棍的。
在電影院門口西側的台階上,站著一名高挑婀娜的女性,穿一襲米色長裙,烏黑的長發盤成發髻,用一根玉簪子束起,一張美艷十足的臉蛋,白皙如玉,五官立體感十足,眼眸似星辰大海一般,瓊鼻高挺,紅唇鮮艷欲滴。
她的氣質十分好,只是靜靜站在台階上,給人一種華貴端莊的感覺。
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名大家族的千金小姐。
不管是穿著打扮,還是自身由內而外的氣質,無一不透露出她的身份。
此刻。
她一雙美眸泛著一絲絲喜色,眼神在人群中不斷張望,一顆心在歡呼跳躍。
從武漢回來已有數月,李季從未聯系過她,而她也听從李季的囑咐,不打听,不聯系,像以前一樣去生活。
但在內心深處,在武漢那些日子的經歷,像電影畫面一般,時刻縈繞在她腦海之中。
她今天上午還在回憶,武漢那個平凡小院,銀杏樹下,她和李季一邊吹著清爽的風,一邊吃著普通的飯菜。
那段時光,成了她人生中的一道亮光,久久揮之不去。
而且,李季英俊不凡的面容,在她腦海中越發清晰。
她回到上海之後,閑來無事,學會了素描,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把自己關在房間中,一遍遍畫著李季的素描圖,但每次畫出來的神態都不一樣。
她到現在都記得,從武漢回來的前夕,他們約好一起去看電影,但最終因李季的失約,沒有看上這場電影。
今天接到李季的電話,她腦海中第一個念頭,是彌補上次的遺憾,讓遺憾不再是遺憾。
所以,她拒絕了李季在江邊的邀請,把見面地點定在了巴黎電影院。
在掛了電話後,她精心打扮了一番,來到電影院門口等著。
短短幾分鐘,對她而言,格外的漫長,人群之中,始終沒有李季的身影。
天色漸晚,街邊商鋪的燈火,一盞接一盞的亮起,一些青年男女,成雙成對的從街頭走過。
她美眸中閃過一絲絲羨慕,或許是心中埋藏了一份心事的原因,她現在變得有些多愁善感,每當看到街頭十指緊扣的年輕戀人,她腦海中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李季,那個穿軍裝長靴的青年。
突然。
一只大手落在了她肩膀上。
她嬌軀猛的一顫,美眸泛著驚喜之色,轉身看去,一名穿西裝的年輕男子,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清澈的眼神中不含一絲雜色。
她微微有些失神,從武漢回來之後,他的這張臉龐時時刻刻出現在她腦海中,此刻他本人站在她面前,她大腦卻是一片空白,仿佛一瞬間,忘卻了所有事,忘了所有人,忘了身處何地。
“怎麼,這麼快就不認識了?”李季微微一笑,數月不見,她比在武漢的時候更漂亮了,只是她的眼神中多了一絲傷感。
秦華微微怔在當地,心中如同做夢一般。
她曾不止一次想過再見之時的場景,也想過再見時他的模樣……。
“你……你好。”
秦華不知道該說什麼,出于女兒家的矜持,飽含思念的話到了唇邊,卻又被理智所打斷。
“你好。”
李季心中有些訝然,這才過了數月而已,他們倆就這般生疏了?
不過,他也沒當回事。
“這是電影票。”
秦華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麼,忙從手提包拿出兩張電影票。
作為大家族的千金,她自是不會像普通人一般去排隊購票。
她來到電影院門口,安排司機去找黃牛買了兩張票。
李季接過電影票看了一眼,笑道︰“今晚的電影是風雲兒女,值得一看。”
說罷,他看了一眼街邊賣花的小姑娘,道︰“等一下。”
旋即,他邁著矯健有力的步伐,朝小姑娘走過去,買了一束花,又在旁邊的擺攤小販,買了兩個橘子味冰棍,兩瓶汽水,還買了一些吃食。
就小吃而言,民國電影院門口的小吃,比後世電影院門口的美食街也是不遑多讓,各種地方小吃,應有盡有。
他提著一堆東西來到秦華面前,把鮮花塞到她手中︰“我們進去。”
“嗯。”
秦華接過鮮花,一張美艷天成的臉蛋,涌過一抹開心的笑容。
她以前雖然也喜歡花,但不喜歡別人送的。
李季微微一笑,提著一堆東西,與秦華並肩從電影院門口進去。
巴黎電影院的裝修最是奢華,水晶吊燈,紅木地板,就連座椅都是皮革的。
兩人來到前排的座椅坐下,這會兒電影還沒開始,大廳中十分嘈雜,各種聲音充斥在一起,喧囂聲不絕于耳。
兩人坐下之後,誰也沒說話。
秦華眼角的余光,一直關注著李季的神情變化,見他表情淡然,神色溫和,心中泛起一絲絲甜蜜。
一會兒後。
電影開始。
說實話,民國電影的畫質十分不好,有些模糊,但演員都是清一色的純天然長相,沒有微調,也沒有歪嘴,更沒有翻白眼。
風雲兒女這部電影在民國時期十分爆火,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就九一八之後,兩名知識青年從甘淪為日寇鐵蹄下的奴隸,從彷徨到清醒,走向抗爭的故事。
其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更是被後來者定為國歌,由此可見,這部電影在民國時期掀起了何等波浪。
可以說,這部電影在民國時期,達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讓千千萬萬的知識青年,從迷茫走向抗爭,加入了抗戰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