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下,大家都感受到了來自楊毅的巨大壓力。
他們都明白,自己的命運已然與楊毅的一舉一動緊密相連,這是一場圍繞著權力與生存的較量,更是一次關乎大梁李氏皇族命運的抉擇,正在悄然發生。
兩天後,京城皇宮中氣氛依舊壓抑沉悶,仿佛一塊沉重的烏雲籠罩著整個宮殿。
皇帝李逸風在御書房中焦急地等待著消息,他時而望向窗外,時而在房中來回踱步,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無比漫長。
終于,侍從匆匆來報,大哥李逸塵和二哥李逸雲的書信已至。
李逸風心中一緊,趕忙接過書信,迫不及待地展開閱讀。
只見信中同樣言辭誠懇,皆表達了願意放下過去的恩怨,共同結盟對抗楊毅的想法。
大皇子李逸塵在信中寫道︰“為兄深知如今局勢危急,楊毅勢大,已對我李氏江山構成嚴重威脅。
為兄願摒棄前嫌,听從陛下指令,出兵抵抗楊毅,絕不讓李家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至于日後之事,待消滅楊毅後,再從長計議。”
二哥李逸雲的信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決心︰“為兄也明白唇亡齒寒之理,楊毅野心勃勃,若不聯合抵御,我等皆危在旦夕。
為兄願與陛下和皇兄攜手共進,共抗楊毅,以保我大梁基業。一切都可以商量著來,先解眼前之危。”
李逸風讀完兩封信,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劫後余生般的欣慰,又有對未來局勢的深深憂慮。
欣慰的是,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兩個兄長終于願意放下成見,與自己站在一起;憂慮的是,即便三方聯合,面對勢力如日中天的楊毅,勝算又有幾何?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當下唯一的希望。李逸風深知,必須抓住這個機會,整合各方力量,與楊毅展開一場殊死較量。他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討具體的作戰計劃。
朝堂之上,大臣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有的主張穩扎穩打,先鞏固防線,發展自己的勢力,再尋找楊毅的破綻;有的大臣則建議主動出擊,趁楊毅立足未穩,打他個措手不及。李逸風認真傾听著每一個建議,心中也在權衡利弊。
最終,李逸風做出了決定︰“傳朕旨意,命大皇子李逸塵率其精銳部隊,布防在江西郡到淮南郡一線,從正面牽制楊毅,吸引其注意力;
另外, 命二皇子李逸雲率部迂回到江南郡,一旦前方開戰,馬上從後方截斷楊毅的糧草補給;朕親率京畿、河東、關內三郡之軍,正面迎敵。
到時候三路大軍相互配合,務必一舉擊敗楊毅!”
大臣們紛紛領命,一場關乎大梁王朝生死存亡的大戰,就此拉開了帷幕。
李逸風望著殿外的天空,眼神中透露出決絕與堅定,他深知,這一戰,要麼力挽狂瀾,重振李氏江山;要麼一敗涂地,萬劫不復……
隨著李逸風一聲令下,各方勢力迅速行動起來。大皇子李逸塵回到駐地後,立刻集結自己麾下最為精銳的部隊。
他身披戰甲,站在點將台上,目光堅定地掃視著台下的將士們。
“兄弟們!如今楊毅妄圖篡奪我李氏江山,我們身為大梁子民,怎能坐視不管!此次出征,我們定要讓楊毅知道,你們都是爺們!”將士們齊聲高呼,士氣高昂。
隨後,李逸塵率領六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朝著東路進發,一路上塵土飛揚。
二皇子李逸雲這邊也不甘示弱。他深知截斷糧草補給對于一場戰爭的重要性,絲毫不敢懈怠。
他精心挑選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將領和士兵,組成了一支三萬人都輕騎部隊。
出發前,李逸雲對將領們再三叮囑︰“此次任務至關重要,你們務必小心行事,避開楊毅的耳目,成功截斷其糧草。若能完成任務,你們皆是大梁的功臣!”輕騎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如鬼魅般朝著西路疾馳而去。
而皇帝李逸風則親自坐鎮中軍,統領京畿、河東、關內三郡之軍。他身著華麗的龍袍戰甲,頭戴金盔,端坐在戰車上,身旁旌旗獵獵作響。
大軍開拔之時,他望著遠方,心中默默祈禱這場戰爭能夠取得勝利,挽回岌岌可危的大梁江山。
然而,楊毅這邊也並非毫無防備。他在得知李逸風、李逸塵和李逸雲三人結盟的消息後,立刻召集謀士和將領商議對策。
一位謀士說道︰“大帥,如今李家三兄弟聯合,來勢洶洶,但他們之間畢竟心存間隙,並非鐵板一塊。我們可利用這一點,各個擊破。”
楊毅微微點頭,沉思片刻後說道︰“不錯,他們雖結盟,但各自為戰的心思恐怕並未消除。
我們一方面要加強防線,防止他們突襲;另一方面,需派人密切關注三路敵軍的動向,尋找破綻。一旦發現機會,立即出擊,全殲敵軍。”
于是,楊毅迅速做出部署。他命令所有守城的軍隊堅守城池,加固防御工事;
他則是親自率領五萬軍隊,準備趁機拿下大皇子李逸塵的淮南郡和二皇子李逸雲的河南郡,徹底斷其後路。
同時,他派出大量探子,密切監視朝廷大軍的一舉一動。
隨著雙方軍隊逐漸靠近雙方,空氣中的緊張氣氛愈發濃烈。一場大戰一觸即發,整個大梁王朝的命運都懸在了這即將到來的戰火之上。
這場戰斗,究竟是李氏三兄弟齊心協力,擊退楊毅,重振大梁江山;還是楊毅憑借卓越的智謀和強大的軍隊,一舉擊敗對手,改寫歷史?
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而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也將成為這個動蕩時代的關鍵轉折點。
喜歡回到古代從一無所有開始請大家收藏︰()回到古代從一無所有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