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快中午時就散了,她只換了雞仔、菜種和瓦罐。
不是她不想多換點,空間里魚還有很多。
今個江花和李香春的話,讓她心里明白這畢竟不是現代,一切還是要小心行事。
在這里一旦出了事可沒有視頻能曝光,封建的王朝時代人命如草芥,倘若真出了事那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她必須好好的活著,謹慎的活著,什麼都沒有她的命重要。
換完了東西收回空間,她迅速回到江花身邊,江花和李香春已經換完了東西。
倆人見她回來了沒說啥繼續東拉西扯,等著其他人都置換完了一起回去。
差不多快中午時,上河村來的村民都換完了東西,里長帶領著村人出了集市往上河村而去。
若不是有井水維持,這回她怕是要昏了。此刻她無比想念那碗苦澀異常的野菜湯。
李桂香會給她留飯吧?拜托一定給她留飯,揉了揉干癟的小肚子期盼著回到家就能喝碗野菜湯。
回去時眾人行走顯然沒有那麼急切了,這倒讓她的小短腿好過了一些。
等到了村里都已經過了中午,餓的不僅是她一個人,進了村大家匆匆忙忙回家吃飯。
她回到家時王婆子在東屋看著元寶,小米在東屋炕上睡著了。
她急匆匆的先奔著廚房而去,果然一碗涼透了的小米水在灶台邊上。
端起碗仰頭喝了干淨,這一碗水還趕不上她空間里一碗井水呢,壓根不頂什麼用。
她回到屋里進了空間又喝了一捧井水,胃才沒有那麼饑餓了。
門前的土地,一面青草已經綠油油一片了,另一邊的野菜也都長起來了,這土地的成熟能力太快了。
相信再要不了幾日她就能吃上野菜了,到時候她一定要多焯點野菜,要是能有大醬或是辣醬就好了,野菜雖苦可要是焯了水蘸醬吃那可是一絕,身為北方人蘸醬菜是靈魂。
以前看過美食節目,當然並不總看所以很多美食她並不會做。
這黃豆醬她只是隱隱記得要用黃豆,蒸熟了榨汁機絞碎放在一個容器里,蓋上布再蓋一個防塵蓋子。
好像是存放十多天後,這東西成了塊狀上面都是霉斑,用刷子刷洗干淨,這就是黃豆醬的引子。
然後用引子放在缸里添水、加鹽……好像是這些步驟,她不確定記得準不準確,畢竟這麼久了。
以後如果有機會她一定要研究研究,這里的調味料太少了,吃的東西清湯寡水就算了,還一點味道都沒有。
不知道村里其他人家的飲食有沒有咸淡?張家的飲食真是淡出個鳥來了,說是放了鹽巴她是真沒吃出來。
她這輩子沒有太大的夢想了,只求在這個封建王朝下平平安安的活著,身體健健康康每天吃的飽飽的,這就是她最大的夢想了。
那些發財致富的夢想她不敢想,這種吃人不吐骨頭的時代,身後沒有背景和依靠,一旦做了什麼生意掙了錢,那覬覦她財富的人紛紛會在背地里整死她的。
所以發財致富、遇上白馬王子、這哪一個都不現實,她不會痴心妄想一個村姑會有不同的人生。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劣勢與優勢。
她的劣勢就是沒有背景一個農村的村姑,她的優勢是有一個無人知曉的空間,必要時可以保自己一命。
所以她要時刻謹慎低調的活著,切不可張揚招人妒忌憎恨。
來到粟米地,她不禁欣慰的笑了,粟米苗已經佔滿了整整一畝地,苗比起昨日又高了十幾厘米。
這可都是她的糧食,這輩子她可以無憂的不用挨餓了。
……當然現在的饑餓都是暫時的。
等粟米都好了就算是用手搓,她也要好好煮一碗濃稠的小米粥喝。
這麼想著她就覺得有盼頭,哪怕此刻饑餓讓她恨不得生吃一條魚,她還是忍住了。
看著竹子樓里的瓦罐和碗,她突然想應該每天撿點枯樹枝留著當柴火用。
再去河邊找點石頭在空間里壘一個灶台,烤個魚煮點吃的用。
當天晚上平安無事,除了吃飯時李桂香說她一早上去找蟲子挺勤快,她回來沒喂雞的事誰也不知道,所以這一晚上倒也相安無事。
之後的幾天她上山開始找枯樹枝,空間里又開闢出一畝菜地,種上了換回來的種子。
去河邊找了幾塊石頭在空間里壘了個灶,另外撿一些石頭,將大門左側的地圍了起來,換回來的雞仔就放進這片地里。
她也想了以後這半畝地就留著她養殖用了,現在她沒糧食只能喂井水,不過給張家喂雞的時候她可以順一點。
另外撿一了些大小不一的石頭,這些石頭是為了以防萬一遇到危險時能用的上。
就在生活簡單忙碌的進行中,夏季接近了迎來了最熱的階段,而空間里的粟米穗已經彎下了,野菜也已經成熟了。
沒有剪刀她就一個穗一個穗的摘,每天摘一些通通放在竹子樓外側的地上。
第一波野菜的收獲讓她如獲至寶,粟米的清香讓她垂涎三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張家偷偷的拿了打火石進空間,在石頭壘的灶里點燃枯樹枝,坐上瓦罐填上井水。
趁著張家上午無人時,她拿了刀去河邊將空間那幾條死魚給收拾了。
她給自己炖了一瓦罐魚肉湯,里面加了野菜。
這是她穿越而來第一次吃到自己做的飯,沒有咸鹽,咸鹽在王婆子那管著。
可即使沒有咸鹽只是嚼著沒有咸淡的魚肉,也讓她喜極而泣,眼淚 里啪啦的往下掉。
她以後再也不用餓肚子了,現在就差粟米如何去殼了。
張家有一個石磨盤在倉房里,她倒是可以趁著張家現在用不上先拿回空間用,日後一定要想辦法自己整一個。
這石磨盤倒是有點像現代的滑板車,石磨盤用整塊石料琢制成的。
盤側邊平直,兩端呈圓弧形,平面呈鞋底狀。
盤底有四個柱狀矮足,石磨盤表面有磨蝕形成的明顯凹陷。與石磨盤配套的石磨棒也由砂岩磨制而成,形式規整,呈細長的圓柱狀。
這東西磨粟米確實費勁,但聊勝于無,有總比沒有強。
一畝地的粟米靠著石磨,也不知道能磨到猴年馬月。
這幾日她每天忙的腳不沾地,雖累心里卻抑制不住的高興。
粟米碾出第一捧小米時,她嗅著粟米的香味眼淚濕了眼眶。
她用瓦罐加了井水煮了第一碗濃稠的小米粥……那滋味……是她此生喝過最好喝的一碗粥。
自那以後她再沒餓過肚子,每天早上在張家喝過小米水,她一定找機會進空間喝一碗粥。
種的青菜胡瓜也好了,不得不說這時候的黃瓜挺小的,但味道卻好極了。
空間移栽的野菜、粟米都被她收了放進竹子樓里。
這回她想試試收獲的粟米當種子,看看能否可行。
收獲的野菜她試過再移栽到土地里,發現竟然無法連成片,貌似只有空間外的青菜移栽進來才會連成片。
她很想再去一次集市,想去換個石磨回來,還想多換點種子,也想再看看其他東西。
可上一次出去是僥幸,這一次再跟著恐怕里長知道了一定會找張家的。
算了,萬事不急于一時,如今她才九歲,只要現在不挨餓,其他的事情慢慢籌謀。
現在空間里大門兩側的土地,右側是野菜,左側是小雞仔。
圍牆左側面是粟米,圍牆右側是種植的青菜。
圍牆後面的地還沒有種植,她最終選種植青菜,正好也就把所有種子都用了了。
在她忙碌的期間,張大順和張大安又去河里抓魚了,可惜抓到的都是小魚。
她覺得不是她的運氣好,是河里的大魚很聰明,它們似乎懂得避開魚籠,而那些小魚不太聰明才會被張大順哥倆抓到。
王婆子看著巴掌大的魚不禁嘆氣,這要是換了以前能抓到這麼大的魚家里也樂壞了。
可和大丫摸得魚一比,王婆子就想嘆氣。
不只是王婆嘆氣,老張家上至拄拐棍的,下至不懂事的,看見魚籠里的五六條小魚,臉上的表情一言難盡。
不過虱子多了也是肉,這魚不大可也是魚吶。
李桂香拎著魚去灶房收拾,今個太晚了只能明天做。
張老漢對著兩個兒子囑咐道“明個該上山拾掇柴火了。”
張大順哥倆點頭“曉得 阿翁。”
張老漢問大兒子“差不多就這幾天了吧?”
張大順想了想“差不多 !”
張老漢點頭“去問問里長哪天去縣里 ?”
哥倆再次應聲“曉得 !”
路有凍死骨……每年冬天餓死的人不計其數。
窮人家哪有錢財買絲綢羽絨的被褥衣服,只能是存錢買一些紙被來抵御風寒。
村里人每年都趕在夏末開始備柴火、紙被,因為這時候賣的紙被多少會便宜一點。
這東西不禁用,用一冬就沒法再用了,剩下的紙被留著,等到來年冬的時候,重新修整一下做衣服。
夏末與秋中旬各村的里長都要去縣里,各家選兩個人去采買入冬要用的東西。
除此之外听說等到九月中旬,還要買秋祭的酒肉,這是每年最重要的節日。
一個是三月,一個就是秋收以後。
平日里趕集都是置換,但去縣里可就要花錢了。
靠著雞下蛋賣錢買紙被遠遠不夠,村里人會趕在月末的時候,去山上砍柴到縣里售賣換錢買東西。
等到了入冬村里人人都不會出村,天天在家待著取暖直到天暖和,才會出門去地里翻地撒種。
至于祭祀的酒肉則是秋收後,有了糧食就可以置換。
這是全村的大事,自然要全村一起拿錢,祭祀完酒肉也會平分給全村
當她听到張大順哥倆要去縣里采買時她動心了,她需要種子,需要石磨,如果可以她也想采買一些厚的布料。
所以她央求張大順帶她一起去縣里,可惜張大順怎麼也不同意。
整個老張家她都求遍了,也沒人同意讓她去,她泄氣的癱坐在老張家的院子里愁眉苦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真可恨她才九歲,人微言輕做什麼都需要大人同意。
五日後村里的人跟著里長出發去了縣城,張家地里的水就靠著李桂香和萬葉子,再加上她和張小米。
看著張大順哥倆背著柴火,拎著雞蛋出發去縣里,她眼楮一直盯著他們直到徹底消失不見。
認命的去地里澆水,頂著炎炎烈日沒多大會功夫她就覺得口干舌燥,渾身濕透了。
汗水順著額頭流到眼角嘀嗒掉入粟米地里,這就是莊稼漢每天必須經歷的,真想快點秋收,忙乎完好讓她趕緊休息,別再往這地里跑。
同樣是種地,空間的地似乎澆一遍井水就不必再管了,且空間的溫度適宜即使收粟米也不覺得遭罪。
上午澆完了一遍後,她們四個拖著疲憊的身體,依靠在大樹下乘涼休息一會。
無力的望著火辣辣的天,心里不禁在想,為啥不能來場雨呢?這要是下了雨哪還用這麼辛苦?
“大丫,你帶著妹妹先回家去吧。”李桂香瞧著閨女又熱又累的小模樣心疼了。
張蘭花此刻連回應都覺得沒有力氣,只是輕輕搖了搖頭。
她倒是想回家了,可她要是也回家,李桂香和萬葉子就更累了。
萬葉子給閨女擦了擦頭上得汗,看閨女曬的黝黑通紅的臉,心疼的直給打扇子。
“大丫,小米才出過刮痧,你帶她先回家,地里的活你們干不了啥。”萬葉子也讓張蘭花帶著張小米走。
張蘭花瞧著被曬的暈暈乎乎的小米,想了想起身拉著小米準備回家。
小米的確還太小,再繼續在大太陽下這麼曬肯定又要中暑。
小米回家喝了水就去東屋找元寶,她則是去了河邊準備再撈幾條魚,今晚給大家伙打打牙祭。
嘆氣,她是真沒想到古代管制的這麼嚴格,連去個集市、縣城都要里長帶領或是有路引才行。
生在村子做農戶在這個時代就是最下等的人,別說什麼士農工商了,她覺得商人都比種地的農戶日子過得好。
士農工商……哼,她想除了那個“士”是人上人,其余的都是賤命一條壓根就不值錢。
抓了十幾條魚,這次她也學精明了,特別大的魚不拿回張家,畢竟次次都拿最大的回去,次數多了張家人或許心里也會生疑的。
就算張家不多想,可她也不敢貿然的拿生命冒險了。
這個空間無論如何她一定要保護好,且她今年才九歲,如今已經不餓肚子了,雖然吃不到什麼好的東西,但天長日久她會慢慢籌謀。
回家拿出三條魚扔進加了水的木盆里,轉身回屋也準備眯一覺。
最近實在太能睡了,時不時就感覺困倦。
這一覺她睡到下午,翻身發現李桂香就在旁邊睡覺。
她沒起身反,而是靜靜的觀察著熟睡的李桂香。
這個瘦弱黝黑的女人,一身黑灰破布處處打著補丁,頭發干枯毛燥。
這樣的女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從接受了自己穿越而來後,她也接受了這個母親以及這家人。
李桂香待她還是不錯的,就是母女倆沒什麼話聊,所以她對李桂香的感情一直都挺淡的,甚至對這個張家她也是淡淡的。
比陌生人熟悉,比熟人又多了幾分信任……其他再也沒有了。
或者可以說她對這個家並沒有歸屬感,對這家人她打從心里也是防備的。
下晌萬葉子要做飯,看見盆里的魚高興壞了,不用問也知道是蘭花摸回來的。
收拾了魚剛剛炖上,大門處張大順哥倆就回來了。
新買的紙被一共三床,一家一床,之前剩的紙被子王婆子準備給每人改成一身衣服。
她好奇的上手摸了摸,這材質……似乎也沒有那麼硬,摸著也算軟和,不過和現代的棉被比起來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這麼薄頂大天就是擋個寒風,哪能真保暖呢?
原本她只想著挨餓的事,如今卻開始擔憂真到了冬天該怎麼辦?
路有凍死骨……她沒辦法真實體會。
可如今看著這紙被,她心里突然生出不好的預感,或許到了冬日才是最難熬的。
可如今她沒有錢,沒辦法去縣里購買,這個冬天她只能和張家人一起扛過去。
想到冬天……幸好這個地界似乎離現代的東北應該很遠。
她要抓緊尋找一些可以過冬的東西,例如蘆葦草、柴火……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她大量的收集枯樹枝、干草,竟然還難得發現了艾草。
這東西她之所以認識,那是因為在現代她是個艾灸迷,家里最不缺的就是艾灸條。艾草也時常在家里備著用來泡腳。
這東西太有用了,搓成絨用紙卷起來就是艾條,驅寒除濕通經絡,甚至對腫瘤也是效果的,尤其是婦科病也有奇效。
就是點燃後味道太大了,不過她喜歡這個味道。
空間里的雞仔倒沒有像青菜苗長的那麼快,不過喝了井水,小雞仔倒是很健康。
雞仔太小了,現在喂的雞食不太適合它們,她時不時的拿小米泡著井水喂給它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除了她在忙碌,張家的人也在忙碌,哥倆除了地里澆水就是去山上砍柴。
十幾日後連續下了幾場雨,讓村民們欣喜之余終于能在家好好休息一番。
夏末幾場連綿不斷的大雨後,終于迎來了入秋,悶熱潮濕的空氣一下就變得清爽舒服,雖然中午的日頭還是那麼足,可比起熱死人蚊蟲又多的夏天不要好太多。
莊稼人這時候也要盼到頭了,再有一兩個月便可以秋收了。
張家的雞蛋存的差不多了,想著到了集市的日子,準備換些鹽巴和白菘回來。
這次無論如何她都想要去一趟,前一天特意拿回張家三條大魚,哄著全家人都挺高興,趁機求張大順帶她去集市。
原本還想拒絕的兩口子,看著閨女可憐兮兮的模樣,再看看端著碗里的魚肉,最後倆人互看一眼也就點了頭同意了。
她雀躍的差點跳起來,太好了可以換點種子回來了。
空間里的青菜、小米、魚可都是她置換的本錢。
第二日一家人早早的吃完飯,跟著村里隊伍出發了。
她特意瞄了一眼隊伍,江花和李香春沒來。
這次去集市,有張大順時不時的背著她走一會,她可輕松不少。
到了集市兩口子先是從頭逛到尾,看看都有什麼置換的東西。
不少農戶都帶著雞蛋出來置換,李桂香先換了一些鹽巴和白崧種子,才帶著剩下的雞蛋找了個位置擺上,看看一會有沒有人來換東西。
兩口子席地而坐,她坐不住了,她又不是來這里看熱鬧的,她要換種子。
和兩口子打了聲招呼,不等倆人回答,她就背著背簍一溜煙的跑了。
剛剛看李桂香換鹽巴,她大概也看明白了。
四個雞蛋能換一兩鹽,李桂香換了五兩鹽。
這鹽類似現代的大粒鹽,甚至比大粒鹽還要大、粗糙。
她沒有雞蛋……準備用小米多換些雞蛋,哪怕不是換鹽巴,她也想多換點雞蛋自己吃。
想想胡瓜炒雞蛋她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換鹽在集市把頭,是官府指定換鹽的地方。
她大概看了一眼,基本都是用雞蛋換取的,倒是沒有瞧見有用粟米換的。
她也怕槍打出頭鳥,這時的糧食多精貴。
尤其是村里的糧食大部分都用來繳納賦稅了,明目張膽用糧食換鹽巴,怕不是嫌自己命太長。
她準備先去換些雞蛋,跑了幾個置換雞蛋的,也了解個七七八八了。
一升粟米差不多1.2斤左右,縣里賣一斤粟米是十五文一升,賣雞蛋是一文三個。
換粟米要用米斗,去把頭官府記錄那可以借,但需要給三個雞蛋才行,三個雞蛋置換雙方一人一半。
她先後換了一百多個雞蛋,又用雞蛋換了一斤鹽,主要是多了官府不給換。
之後她又用魚去換了種子,這次她倒是也換了白菘,只是不知道空間溫暖如春適不適合種植白菘。
她從頭轉到尾沒發現有石磨可以換,換湯不換藥的還是那些個東西。
上次來沒有東西換豬肉,這次她可是換了五斤肥肉和五斤五花肉。
她倒是想多換一些了,可排隊換的人太多了,輪到她也就將將一樣能換五斤,這還是對方看她小多換了一些。
剩下就是換些種子和雞蛋了, 想想空間里就一個罐,應該再多換兩個備用,還有籮筐也換了幾個。
一趟下來光是雞蛋差不多就有一百五十個,看著數量是多,可比起這長長的集市,她換的這點雞蛋真不算什麼。
回了家她一定要蒸個雞蛋糕,可惜沒有鐵鍋,不然她還想炒個雞蛋吃呢。
不過她已經很知足了,在這樣的村子里,自己能偷偷吃上雞蛋糕那已經是人上人的生活了。
等她回到張大順兩口子身邊時,李桂香籃子里剩的雞蛋都換沒了。
見她回來了氣的上去照著她後背就來了一下“死哪去了?你阿翁找你半天 !”
拍這一下李桂香也沒用全力,她就知道李桂香也就是叨叨兩句,所以抱著李桂香的腰嘿嘿傻笑。
李桂香見閨女這個死出,又拍了她一下氣哼哼的道“再敢瞎跑讓你阿翁打折你腿 !”
她連忙搖頭“再不走了阿母。”
等著臨近中午集市也該散了,各村里長帶著自己村里的人離開集市往村里趕。
回去的這一路她心里可高興壞了,心心念念趕緊到家好吃雞蛋。
回去的路上,趴在張大順汗濕透的後背,他身上的汗和一種常年不洗澡的臭味,竟也沒嫌棄還睡著了。
這是她睡的最安穩的、最美的一覺,夢里她一直在吃雞蛋……辣雞蛋、雞蛋糕、煮雞蛋、茶葉蛋、咸雞蛋……
什麼時候到家的她不知道,醒的時候已經是可以吃下晌飯了。
昨天的魚還剩了不少,今晚又吃的魚。
她草草的吃了兩口,就把剩下的都給了李桂香說是不餓。
怎麼說呢,這個年代吃食上你可千萬別客氣,包括跟親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桂香直接端著她的碗,把里面大半的魚扒拉給了張大順。
她借著去茅廁,忍著難耐的氣味進了空間。
雞蛋、雞蛋……她滿腦子都是雞蛋,點燃枯樹枝架上瓦罐添上水,一股腦扔了十五個雞蛋進瓦罐。
一瞬不瞬盯著瓦罐里的雞蛋,太慢了、真的是太慢了……
看著瓦罐里小火咕咚咕咚,她怎麼都覺得慢。
沒有表不知道煮了多久,看著雞蛋殼破了,她心急的拿著草墊著瓦罐把手,趕緊給瓦罐端了下來。
太燙拿不出來,她又舍不得再用井水沖一遍。
只能用碗舀出來幾個雞蛋,小嘴不停的給雞蛋吹氣降溫。
直到她可以下手抓起一個雞蛋,燙的她來回倒手也舍不得扔下。
蛋皮剝了一半,哪怕燙也吹著氣,燙的齜牙咧嘴咬了一大口,里面還是溏心的呢。
這種溏心的她還是第一次吃真香啊……滿足的眯著眼楮,享受著口腔里雞蛋的香氣。
囫圇吞棗得連續吃了四個,才慢下速度開始細嚼慢咽。
一邊吃著,一邊將瓦罐里的雞蛋都舀出來,將瓦罐重新坐在火上,又往里扔了二十個雞蛋。
她起身單手拿著雞蛋,邊吃邊有了閑情逸致轉悠。
此刻看著空間怎麼看怎麼順眼,再次來到大門口,試著推了一下大門還是推不開。
真不知道大門外是什麼樣的?難道這個空間就只是這麼一個院子?
最後一口雞蛋吃沒了?她才摸著小肚子心滿意足的出了空間。
原本的好心情霎時沒有,捏著鼻子往外跑,胃里的雞蛋差點沒吐出來。
這之後她每天都吃一個雞蛋,有了井水、雞蛋、濃稠的小米粥滋養下,她好像長肉了,看著不像之前瘦的那麼嚇人了。
可張家缺營養的人家太多了,各個看著都不單是營養不良,一個個瘦的看著就嚇人。
這一個月時不時有點魚吃,倒是比之前看著精神了點,可這杯水車薪的魚肉還是不夠的。
她也很想靠著空間發家致富,也想讓張家人吃飽穿暖,可這是古代啊,封建制度的朝代。
她不敢貿然去賭運氣,一旦運氣不好那就有可能要了她的命。
要是她現在十六七就好了,起碼明面上抓個魚去集市或是縣里賣賣,換點東西回來也能讓張家人好過。
歸根結底就是現在年紀太小,但凡年紀再大一些,她雖不敢讓張家的日子多富有,但吃飽她還是能做到的。
再等等,萬事不急于一時三刻。
時間飛快,一轉眼秋收的時間到了。
村里開始忙碌起來,里長帶著村里人天天在地里忙碌。
秋收是大日子,也是最累的日子,孩子們負責去采蘆葦草,家里的老人負責扎人形蘆葦草,她很好奇這是做什麼用的,張老漢說準備秋收結束祭祀用。
原本稀湯寡水的湯水,這幾日都增加了不少粟米。
她在空間也試過收粟米時間久了那種腰疼,但采蘆葦草也不輕松,一片發黃的蘆葦地幾天之內就被村子里的孩子采了大半。
每天她還要摸兩條魚回來,魚雖然不大,這也給張老漢高興的直夸她是個福娃。
正是需要體力的時候,下晌飯能吃上滿滿一碗魚肉野菜湯,對于張大順張大安兩家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秋收忙了十幾天後開始了脫殼,里長開谷倉門,粟米分批次進入,用木頭鍬揚起落下來分離粟米上的殼和灰塵。
這脫殼是全村一起干,三老在秋收一旬後要求各村來縣里繳納賦稅。
所以粟米去殼是大事,要集結村子所有人一起干,這樣才不耽誤去縣里繳賦稅。
里長在秋收之前帶了幾個人去縣里領糧袋子,這袋子都由縣衙提供。
這回她也明白了為什麼里長家會有騾車了,村里的粟米裝袋碼放整齊的放騾車上。
剩下裝不下的就放獨輪車上,騾車在前獨輪車在後。
里長敲了一聲鑼,浩浩蕩蕩的帶著隊伍向村外走。
一時間村子安靜無聲,村里大部分人都去了縣里,一瞬間成了空村。
老張家只剩她們兩老三小,她和小米背著筐按著張老漢的囑咐去撿柴火。
最近天天撿柴火倉房都堆了一半了,可就是這些張老漢都覺得太少,就等著地里的事忙完了兩個兒子帶著息婦上山去拾掇柴火。
她穿的是麻料制作的短袖,這衣服原本也不是新的,是李桂香破舊的一套衣服改的,各種新舊補丁佔滿了整件衣服。
最近早晚的確涼了,到了後半夜,她時常會被窗子縫隙鑽進的涼風,吹得睡不踏實。
糧食交完了,村里人回來的時候各個喜氣洋洋,按著規矩三天後就是秋祭了。
所以回來的時候,酒肉、豬、牛、羊、雞、鴨、魚、都已經買回來了。
三天的時間村里人除了休息,也開始準備祭祀的東西,宰牛、殺豬, 肉、扎好的人形蘆葦,被村民們擺放在社場。
長長的案桌擺放了各種糕點、酒水、水果、豬頭、牛頭、雞、鴨、魚、五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三天後的早上,鑼聲震天響,平時跟啞巴似的村子,突然人聲鼎沸一聲聲“祭社、祭社”……
連張家也如此,給她嚇一跳。
昨夜張家人都好生洗漱了一番,鑼聲一向響張老漢往外走率先喊出“祭社……”
張大順、張大安跟在阿翁後面一起大聲喊著“祭社……”
家家戶戶高喊“祭社……”陸陸續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路高喊著往社場而去,一時間村子喊聲震天。
她跟在隊伍後面,黑壓壓一片啥也看不見,隊伍停止後不久,隱約看著前方社場除了長長的供桌,就是里長背對人群面向前方空曠之地。
人群亂哄哄的,可沒一會大家就自發的安靜下來。
里長在前方燃香,開始念祭文
“維文帝十二年,八月十五,王秋
上水村里正孟正風帶領眾人謹以剛鬣牲醴之儀,致祭于天地之靈前曰︰“嗟呼,天地者,萬物之本也。生我養我,恩德無量。顧我護我,威靈無窮。
惟願天地之靈,垂听我等之誠,賜我等以福佑,保我等以安寧。
洪維土神,德澤無疆,神之偉績,玉竹難詳。世代永祭,念念不忘。
茲逢佳節,虔備微儀,薦以馨香。伏祈土神,來格來享,伏惟尚饗。
驅除邪祟,四周安康。鎮山護水,上水永旺,保吾族人,千秋興旺,萬壽無疆。
拜……”
村里男女老少動作整齊劃一跪地磕頭。
“點火……”
此時有人起身將隔著案桌有些遠的人形蘆葦點著,火勢一觸即發,全村人此刻都站起來歡呼、圍著火堆轉圈,嘴里念念有詞“風調雨順、風調雨順……”
“熬粥……”孟里長一聲令下,幾個人開始架鍋生火,金燦燦的粟米扔進瓦缸里,幾桶水倒入沒一會就冒出水蒸氣。
里長又開始吩咐給村民分六畜,糕點每家一塊,酒水管夠……
這陣仗比現代的過年都熱鬧……她還是第一次見秋社,沒想到這麼熱鬧。
她也是第一次見上水村的人笑容這麼……明媚。
每家每戶都能分到一塊豬肉和牛肉,雞鴨魚切吧切吧扔進了煮粥的瓦缸里。
一人高的瓦缸熬煮的粟米粥,每家能分上一小碗,不為吃飽只為祈福,秋社這一日肚子不能空,不然明年一年沒吃食。
她頭一次見村里人也會笑會鬧,還會喝酒比賽,相撲、奇形怪狀的舞姿看的人捧腹大笑。
這一天鬧到晚上月亮高高升起都沒結束,社場火光照耀亮半邊天空,人們圍著火堆喝酒、跳舞好不熱鬧……
秋社結束後村民們也都閑了下來,上山拾柴、規整菜園子重新撒種白菘種。
張大順哥倆白天拾柴,下午也開始了摸魚的活。
王婆子想曬點魚干冬天能多口嚼頭,張大安說摸魚他哥倆比不上大丫,摸魚要帶著她去。
這倒是不算為難,徒手抓魚……讓他們見識見識!
她不能讓他們知道空間,也不能食物共享,但她時不時多抓一些魚,張家自己吃補養身體,或是曬成魚干留著冬天多口吃食,或者能趕上集市的時候去換點物資回來,這對張家來說都是好事。
接連幾場秋雨印證了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陡然下降,張大安兩口子和張大順兩口子,交叉去集市換鹽巴回來。
因著最近時不時能撈到大魚,哥倆去集市也換了兩條肉回來。
加上秋社分的肉,王婆子都用鹽抹上做腌肉,這肉留著過年那天吃。
菜地收的菜大部分都曬成菜干,張大順哥倆摸的魚因為小,都被王婆子曬干了。
張老漢忍不住感嘆“今年能熬過去 ……”
王婆子欣喜的點頭“是 ,今年咱家的嚼頭可多了不少 !”
年年冬天又餓又冷,那日子能挺過來都是老天爺保佑 。
今年嚼頭多了能好好貓個冬,這是張家所有人的想法。
倉房里的柴堆的老高,魚干曬了幾十條,干菜也存了不少。
王婆子算計著今年剩的糧省著吃能堅持到明年開春,有了這些魚、干菜那就能堅持到來年夏天 !
王婆子眉開眼笑,日子真是越過越好 !
轉眼秋去冬來,她也感受到了這邊的冬天雖冷,可比起大北方溫暖多了。
王婆子重新改的紙衣服大家伙都穿上了,東西屋都是炕,要是兩個屋子都生火怪浪費的。
所以到了冬天一大家子就都要擠在東屋,東屋的大炕擠擠巴巴的倒也能躺下這些人。
張老漢和兩兒子躺炕稍,三個孩子躺炕頭,王婆子和倆兒媳婦睡中間。
黃泥茅草屋能有多保暖?破舊的窗戶呼呼透風,屋里又暗又冷,也就是炕上有這麼點溫度。
這炕上鋪的是草墊子,燙人真不至于就是溫乎乎。
一屋子人倒是有熱乎氣,穿著紙衣服蓋著紙被子,再有個熱炕,確實沒那麼遭罪,就是凍腳因為沒有襪子,不過只要不出屋還能忍耐。
生平第一次穿紙衣服心里總感覺怪別扭的,現代只有過世的人家里會給燒紙衣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她貼著黃泥牆縮在一個角落,不習慣這麼多人擠在一個屋里一張炕上,這讓她有些緊張害怕。
張老漢和張大順哥倆輪流玩石子棋,這也是貓冬在家沒意思,算的上的一種娛樂了。
王婆子和兩個兒媳婦難得嘮嘮村里八卦,也不過就是誰家又多生了幾個娃,誰家媳婦和婆婆齟齬,又過去哪個寡婦門前是非多。
灶房得柴火輪流去看著,當然用不上她和張小米。
平時她很少和元寶接觸,這孩子天天被王婆子抱著、哄著,和她也不怎麼親近。
有時她實在待不住,也會下地趿拉上夏天的破草鞋在屋里轉轉,趁他們不注意就蹲在灶房,從空間拿出柴火往里添。
她不是一個能待的住的人,讓她就這麼天天在炕上待到開春,那不是開國際玩笑麼?
這一冬下了兩三場雪都不大,寒風拍打著破門,簌簌聲響回蕩著整個東屋。
西屋不能進人了,窗戶上已經結冰了。
這是她穿越這個時代經歷的第一個冬天,比起饑餓……冬天更遭罪。
尤其上廁所,冬天院里的旱廁沒味道了,可穿越破草鞋凍腳。
她每次借著上旱廁躲回空間,溫暖的溫度瞬間席卷全身,就像套上了保暖衣。
幸好她有空間可以時不時進來保暖,而且還能吃個雞蛋喝碗濃稠的米粥。
小雞仔長大了一些,撒的新菜種正在茁壯成長。
一個冬天她又收獲了不少青菜和粟米,眼瞅著就要過年了。
可村里壓根就不像要過年的樣子,張家只腌制了點咸肉。
或許過年這樣的儀式感,對于朝不保夕的村民來說是奢侈的。
新年那一日張家做了難得的咸肉炖干菜,魚干炖白崧。
咋說呢……味道實屬難吃,但張家人吃的頭不抬眼不睜,今年過年難得吃上一頓肉和魚,誰不吃誰是傻子。
她就是有點傻……咸肉炖干菜,白菘炖魚干,那真是一點味都沒有,怎麼能稱之為咸肉呢?
她吃的很少剩下的都給了李桂香,空間里有肉,雖然沒法炒著吃,但她把肥瘦的五花肉洗干淨加了鹽 了很久。
然後切成片就這麼干吃,雖然腥臊可比起張家做的咸肉炖干菜可好吃太多了。
熬過了冬天就等著地里開化,村里人就要繼續翻地等著暖和了好撒種。
她也等著集市開了,張家人去集市她要跟著去一趟。
空間里的雞又大了不少,相信離下蛋不遠了,她要多換一些籮筐和種子。
听說縣里有賣醬油與大醬的,可惜她去不了,不然真可以賣些空間的青菜、粟米,好換一些回來吃。
村里人開始忙著翻地了,天還是冷的,穿著草鞋沒一會腳就凍透了,所以村里人也不會干的太久,每天都是中午來干一會就回家了。
幸好現在山里也沒啥,她和張小米也不用穿著草鞋去爬山。
開了春天終于暖和了,听說集市也開了,村里人一冬除了自己吃的蛋,近期存的已經不少了。
里長帶著村人去趕集,听說三月還有一場春社,祭祀還要進行。
听王婆子說每年三月的春社就沒有六畜了,簡單的只有一個豬頭和五谷糕點。
她再一次被無情的留下,張大順怎麼也不同意她去。
不去就不去吧,空間里還有雞蛋和咸鹽,就是憂愁粟米存放的地方。
竹子樓雖然保鮮,可粟米去了殼顆粒那麼小,放在鋪著草和葉子的地上,好多小米粒還是往竹子縫隙里掉,這可給她愁夠嗆。
拿什麼存放粟米是個愁人的事,就算去了集市也買不到糧袋子,空間里還有她換回來的籮筐,底部鋪了葉子裝小米倒也挺好,可以她的籮筐太少根本不夠用的。
單手杵著下巴,盤腿坐在竹子樓前,出神的望著大門兩側土地。
撅著嘴,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裝小米。
突然細微的聲音響起,打斷她的神游太虛。
她站起身莫名其妙的四處尋找剛剛聲音的來源,可走動之下似乎又听不見聲音。
她返回竹子樓前站穩,側耳仔細又听了听……是水聲!
的確有聲音,她蹙眉不解的尋找來源,雖然這水聲很小,不仔細听壓根听不到,但她確定絕對有水聲。
她側耳仔細傾听,身子隨著聲音前進,腳步放的很輕很慢。
離大門越近似乎聲音能更清晰一點,但不仔細听還是很難發現。
當她的臉都貼近大門,一側耳朵也緊貼大門……細微的水聲若有若無從門外傳來。
像……下雨的聲音?可因為聲音太小,她听得並不確定。
側耳傾听了好一會,她最終確定,大門外絕對是下雨的聲音,是那種小雨的聲音。
奇怪?門外竟然有雨聲,她再次試著推門還是打不開。
皺著小臉環抱臂膀,蹙眉思考這門外到底是什麼情況?
為什麼會有雨聲呢?這門為什麼打不開呢?
嘆氣,這門從她進入這空間就一直打不開,她以為這空間只是竹子樓和這幾畝地呢。
看來這院子外應該還有什麼東西,可惜這門打不開她也沒法一探究竟,要是這門能自動打開就好了……
“吱嘎……”
木質大門突然發出細微聲響,緊接著大門緩緩打開……
她驚的倒退一步,目瞪口呆看著大門緩緩自動打開……
喜歡魂穿農戶女請大家收藏︰()魂穿農戶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