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前提示︰本章是非正文章節,盡管沒有任何劇情,但將會解釋一些在後續章節會可能會繼續出現的概念,對理解本卷的主題也會有所幫助;)
此外,這一章除了對著這本書的意義之外,對于讀者們在未來做出重大的人生決定,比如要不要把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放入股市中,或許也能起到一些參考作用。)
一,陰線\陽線︰
陰\陽線來自k線圖,而k線圖也被稱為“蠟燭圖”,是金融市場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分析工具。每一根k線都承載著四個關鍵信息︰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和最低價。
如果收盤價高于開盤價,這根k線就被稱為“陽線”,代表該時間段內買方力量佔優;反之,如果收盤價低于開盤價,就形成了“陰線”,表示賣方獲得了勝利。
有趣的是,不同文明對于陰陽線的顏色標準截然不同。在以美股為代表的西方金融市場中,陽線通常顯示為綠色,而陰線顯示為紅色。但在以a股為代表的中國股市中,情況恰恰相反,陽線是紅色的,陰線是綠色的。
這種差異源于深層的文化傳統。在中華文化中,紅色象征著喜慶、繁榮和好運,因此被用來表示股價上漲;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往往與危險、警告和鮮血聯系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下跌的標志;綠色則被視為成長的象征,用來表示上漲。
但無論顏色如何,上漲與下跌的本質不會改變,只是不同的視覺呈現方式卻可能影響投資者的心理感受。
……
二,保證金
保證金這個概念,盡量不要單獨理解,可以和在上上章的“作者有話說”中的杠桿聯系在一起︰
在金融市場中,這個“銀行”就是券商或交易平台。它們可以借錢給你,讓你上杠桿,但有一個鐵律——絕對不能讓你虧掉他們借給你的錢。
假設你有20萬本金,用5倍杠桿買入了價值100萬的股票。如果股票跌了20,變成80萬,那麼這時︰
券商借給你的80萬本金安然無恙,但你的20萬保證金將會全部蒸發;
屆時,為了防止你繼續虧下去虧到券商借給你的錢),系統會在你的虧損接近保證金數額時強制平倉——無論你自己願不願意,無論市場多麼地不理性,無論你多麼確信股價會反彈。
這就是保證金交易最殘酷的地方︰它不僅放大了你的盈虧,更潛在地剝奪了你選擇繼續“扛一扛”的權利。
在沒有杠桿的情況下,即使股票跌50,甚至是99,你依然是這些股票的絕對主人,可以選擇繼續持有等待反彈。
但在杠桿交易中,一旦虧損幅度達到觸發強制平倉線,你的游戲就結束了,除非你願意將你保證金賬戶里的錢充值到游戲開始時的水平。
保證金制度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券商的資金安全,實際上創造了一個非常完美的財富收割機制︰
它誘使那些但資金量很是弱小,但又渴望著憑借這高杠桿一夜暴富的人,用更少的錢參與更大的游戲,然後在最不合適的時機強制清理這些人離場。
大體上來說,保證金杠桿制度的存在,會使弱者更弱,強者更強——
你如果看到了1個窮人因杠桿而變得財務自由,那麼就會有至少1000個窮人因杠桿而變得更窮,不僅傾家蕩產,還欠下巨額的債務!
若你有交易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資產的實踐經歷,可以在那些k線上發現頻繁出現的上影線和下影線,這些操作一般被稱之為“插針”;而這些操作的意義,就是為了在一輪趨勢開始前,把那些自以為很聰明,于是開了很高倍杠桿的家伙給弄到爆倉。
……
三,滑點——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滑點是指預期成交價格與實際成交價格之間的差異。在理想情況下,當你下達一個市價單或者止損單被觸發時,應該能夠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成交。
但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殘酷得多。
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滑點通常很小,可能只有幾個基點一個基點=0.01)。比如,你按100美元掛一張市價賣單,但你的實際成交價卻是99.99美元,滑點只有1個基點。
這種小幅滑點的存在是正常的,因為金融市場本質上是一個撮合系統。當你想要立即賣出時,系統必須為你找到願意立即買入的對手方。這些買家的報價可能略低于你期望的價格,但差距通常在可接受範圍內。
但在極端行情中,特別是流動性枯竭的時候,滑點可能大到令人絕望的程度。
流動性是影響滑點大小的關鍵因素。在一個流動性充足的市場中,總是有足夠的買家和賣家願意以接近市場價格的價位進行交易。交易深度越深,價格越穩定,滑點越小。
然而,當市場出現單邊行情,特別是恐慌性拋售時,買盤可能瞬間蒸發。想象這樣的場景︰
股價從100美元開始下跌,當觸及90美元時,大量止損單被同時觸發。成千上萬的賣單涌入市場,但此時願意以90美元的價格接盤的人卻寥寥無幾。第一批賣單可能以89美元成交,第二批跌到86美元,第三批可能要跌到83美元才有更多的人願意接盤。
這就像在一個擁擠的劇院里突然有人喊“著火了”——每個人都想第一個沖出去,但出口就那麼大;
在金融市場中,這種“踩踏”就表現為極端的滑點——在下跌趨勢明朗時,你很想趕快把手中的股票賣出去好及時止損,但問題是別人也會這麼想啊。
當滑點損失大到極致的時候,便會“超進化”為跌停︰交易時有滑點還好,起碼能把手里的票賣出去,哪怕賣的價格低了些;但跌停的時候,你想賣都賣不掉,因為沒有人願意接盤!
a股曾有一個財務嚴重造假的上市公司股票以連續47個跌停板退市,大量股民血本無歸,錢都打了水漂的案例。
對于使用杠桿的投資者來說,滑點的威力會被進一步放大,正如上一章中瑞文斯通的遭遇那樣︰
瑞文斯通用5倍杠桿買入股票,設置了10的止損位。在股票價格跌到止損位,清倉賣出時卻出現10的極端滑點,他的止損單被迫以20的跌幅成交。在5倍杠桿的放大下,虧光了他賬戶上所有的錢!
這還挺諷刺的——原本設計用來控制風險的止損單,在極端滑點的作用下,反而成為了加速毀滅的催化劑,而那些看似最安全的保護措施,也可能在你最需要它們的時候背叛你。
滑點最令人絕望的特質在于它的不可預測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觸發止損時會遭遇多大的滑點。可能是溫和的0.01,也可能是致命的20。
這種不確定性讓所有基于歷史數據的風險控制模型都變得不可靠。當黑天鵝事件降臨時,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極端滑點可能瞬間摧毀所有看似合理的風險管理策略。
滑點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真相︰
在市場上,理論與現實之間永遠存在著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那些自大到失去了對市場的敬畏之心,試圖精確計算風險的人,往往會在這道鴻溝面前摔得最慘。
……
四,黑天鵝——不可預測的末日使者
\"黑天鵝\"這個概念由學者納西姆•塔勒布提出,用來描述那些具有三個特征的事件︰不可預測性、極端影響力,以及事後的可解釋性。
1. 不可預測性
真正的黑天鵝事件在發生前是完全無法預測的,因為它們違背了人們基于歷史經驗形成的認知模式。
這種不可預測性源于人類思維的根本缺陷︰我們總是假設未來會延續過去的模式。就像歐洲人在發現澳洲之前,堅信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一樣,金融市場的參與者也會基于歷史數據構建各種精美的模型,然後天真地相信這些模型能夠預測未來。
但現實是,真正改變游戲規則的事件,恰恰是那些從未在歷史中出現過的事件。如果一個事件是可以通過歷史數據預測的,那它就不是黑天鵝,最多只是一只“灰犀牛”——危險但可預見。
2. 極端影響力
黑天鵝事件一旦發生,會對整個系統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遠遠超出正常的市場波動範圍。它們不是簡單的價格調整,而是範式的根本性轉變。
正常的市場波動就像海面上的漣漪,即使是劇烈的波動也只是大一些的浪花。但黑天鵝事件就像海嘯,它不僅會摧毀沿岸的一切,更會永久性地改變海岸線的形狀。
這種極端影響力往往具有蔓延效應。一個看似局部的事件,會通過復雜的金融網絡迅速傳播,最終演變成全系統的危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第一張牌的倒下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最終卻能推倒整面牆。
3. 事後可解釋性
這是黑天鵝最狡猾的特征。當黑天鵝事件發生後,人們總能找到各種\"合理\"的解釋,讓這個事件看起來並非完全不可能。
磚家們會信誓旦旦地分析各種“早期信號”,新聞學學多了的媒體們會挖掘出各種“蛛絲馬跡”,書讀傻了的學者們會構建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這一切。這種事後諸葛亮的智慧往往讓人產生“早就應該預見到”的錯覺。
但這種事後的“合理性”是一種認知陷阱。它讓我們誤以為下一次能夠提前識別黑天鵝,從而更加大膽地承擔風險。實際上,每一只黑天鵝都是獨特的,過去的經驗對于預測未來的黑天鵝毫無幫助。
4. 金融史上的黑天鵝集錦
金融歷史就是一部黑天鵝的編年史,每隔幾年就會有新的“不可能事件”在發生︰
1987年黑色星期一︰道瓊斯指數單日暴跌22.6,比1929年大蕭條期間的任何一天都要慘烈。在此之前,沒有任何模型預測過如此規模的單日跌幅是可能的。
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倒閉︰這個由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設計的“完美”對沖基金,號稱風險接近于零,結果卻在俄羅斯債務危機中轟然倒塌,差點拖垮整個華爾街。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這家擁有158年歷史的投行一夜之間倒閉,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在破產前幾個月,它的股價還在50美元以上,信用評級依然是投資級。
2020年原油期貨負價格︰ti原油期貨價格跌至37.63美元\桶,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商品定價的基本認知。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能想象到“我去買石油還t能被倒貼錢”這種荒誕場景有一天會成為現實啊!
集錦太多了,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在每一次黑天鵝事件發生後,都會重新洗牌整個金融生態,讓無數自認為已經掌握了市場規律的聰明人的資產,瞬間歸零。
更殘酷的是,那些在黑天鵝事件中幸存下來的人,很可能會變得過度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如何應對極端風險。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運氣好而已。下一只黑天鵝可能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現,讓所有基于上一次經驗制定的應對策略都變成廢紙。
這就是黑天鵝最恐怖的地方︰它們不僅會摧毀那些毫無準備的人,也會摧毀那些自以為已經做好準備的人。因為真正的黑天鵝,永遠不會以你預期的方式出現。
在一個充滿黑天鵝的世界里,傳統的風險管理理論都顯得蒼白無力。你無法通過分析歷史數據來預測下一只黑天鵝,也無法通過分散投資來規避系統性風險。
唯一的生存策略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保持足夠的敬畏,永遠為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留下一定的余地。正如塔勒布所說︰“黑天鵝的存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也危險得多。”
不僅僅在金融市場中,在現實中黑天鵝也會出現,一個人的一輩子很長,總會遇到那麼幾次。那些能夠長期存活並保持客觀盈利的投資者,不是因為他們能夠預測黑天鵝,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在黑天鵝降臨時依然保持活著。
……
五,總結以下都是我自己截止2025\7\5日的個人感悟,請以辯證的眼光看待)
當我們把上述這些概念綜合起來,或許就能看清金融市場的部分真實面貌︰
這是一個用k線圖記錄勝負的競技場,一個用杠桿放大人性貪婪與恐懼的實驗室,一個用滑點乃至跌停懲罰天真與無知的教學場,一個被黑天鵝事件不定期更新版本的生存游戲。
在這個游戲中,規則表面上公平透明——每個人都能查看k線圖,都能使用杠桿,都可能遭遇滑點,都會面臨黑天鵝。但掌握規則運用技巧的能力卻天差地別。
那些真正的贏家,不僅要理解這些基本概念,更要深刻洞察概念背後的人性弱點和系統缺陷。他們知道如何利用別人的恐懼獲利,如何在杠桿的陷阱中全身而退,如何在滑點的屠刀下保命,如何在黑天鵝的羽翼下尋找機會。
更關鍵的是,他們理解一個殘酷的真相︰金融市場本質上是一個零和游戲,甚至是負和游戲考慮到交易成本和印花稅)。你的每一分收益,都來自于別人的虧損。財富不會憑空產生,只會從一個口袋轉移到另一個口袋。
而對于大多數參與者來說,他們進入這個市場時往往只看到了收益的誘惑,卻沒有真正理解風險的本質。
他們看到的是股神巴菲特的傳奇,卻忽略了無數倒在路上的尸骨;他們听到的是暴富神話,卻選擇性遺忘了破產的警告;他們相信自己是那個例外,是那個能夠戰勝市場的天選之子。
當黑天鵝降臨、滑點爆發、杠桿反噬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參與的不是投資,說得好听點叫投機,說得難听點,這就是在進行不犯法的“賭博”!
但即使是這種痛苦的覺醒,往往也來得太晚。資金已經歸零,信心已經崩塌,只能在廢墟中反思自己的愚蠢。
然而,即使擁有了一個金融學博士的知識儲備,也不意味著就能在金融市場中賺到別人的錢。知識只是這個游戲的入場券,不是獲勝的保證。
金融實戰時真正的挑戰不在于理解規則,而在于在極端壓力下依然能夠理性決策。
問幾個問題,不著急回答︰
“當你的投資組合在一夜之間蒸發50時,你還能保持冷靜嗎?”
“當所有人都在恐慌拋售時,你還能堅持自己的判斷嗎?”
“誘人的機會出現時,你還能控制住貪婪的沖動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能做到,但如果事實真是這麼簡單的話,那麼在市場上佔比超過了7成“韭菜”們,就不會在最高點買入,在最低點賣出,淪為市場情緒的奴隸了!
真正的挑戰,在于在群體瘋狂時保持獨立思考。金融市場是群體心理學的最佳實驗場,羊群效應、確認偏誤、損失厭惡等心理陷阱無處不在。
真正的挑戰,也在于在面對未知風險時依然敢于行動。過度的謹慎可能讓你錯失機會,過度的冒險可能讓你萬劫不復。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智慧和勇氣。
金融是人性的放大鏡,它會無情地放大你內心深處的每一個弱點︰貪婪、恐懼、自負、僥幸、從眾......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在金融市場中都可能成為致命的缺陷。
它也是強者的財富制造機和弱者的財富粉碎機。但這里的“強者”和“弱者”,不單單是手中指資金量的多少,還要考慮心理素質、知識結構、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
更有趣的是,強者和弱者的身份是動態變化的。昨天的英雄可能成為今天的炮灰,今天的失敗者可能成為明天的傳奇。
這,或許就是金融魅力與殘酷的一體兩面性吧。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絕對的輸家。唯一確定的是,那些能夠長期生存下來的人,都學會了與不確定性共舞,在風險與機遇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這就是我眼中的金融——
一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在時間的長度上沒有限制,難度還會隨著時間段推移不斷動態增加的超大型開放性考試;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復雜游戲;一個映照人性光輝與陰暗的魔鏡。
……
情不自禁地多寫了好多內容,但考慮到這是非正文章節,多寫就多寫了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