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長安,李承乾心情格外激動,甦氏這一胎已經有六個多月了。他和甦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產物,因甦家投向李泰,他還一度遷怒過甦氏,連甦氏生的李厥,他也並不怎麼上心。
回想起過去種種,李承乾不由得苦笑,他對甦氏的荒唐,歸根到底還是他內心不夠強大,不夠成熟,真正強大且長大的人,不會因為外物遷怒身邊人。
李世民見李承乾頻頻往外看,李世民不禁打趣起來︰“怎麼?想杜荷了?”
李承乾當即懟了一句︰“所以,父親不想母親,是因為有舅父陪在身邊?”
李世民啞然,郁悶的半晌,憤憤的罵了一句︰“小兔崽子,你放肆。”
“老爺子,你為老不尊。”
李世民听罷,面上倒是露出了幾分笑容,李承乾在他面前隨性一些,總好過悶沉沉的帶著死氣。
“那就是在想象兒,算起來他去錢塘也有五個來月了。李淳風的意思,要在錢塘待上一年,那就是到了年底才能回來,一時半刻是見不到的。”
提到李象,李承乾有些失神,太子的孩子可以享郡王之尊,可他的李象李覺自始至終都沒得到過皇帝的封爵,同樣是太子,李治的長子李忠可以享親王之尊。
討封的話被李承乾噎在嘴巴里,皇帝給不給不重要,他將來登上帝位,自然可以給自己的孩子封爵。萬一他中途有了意外,沒有寵愛的皇孫反倒是多了兩分安全。
“臣在想太子妃,不知道她會給我生下一個小棉襖,還是一個兒子。”
李世民听明白了,未來的人的女兒叫小棉襖,顧名思義,暖心。
“听你的口氣,是想太子妃給你生下一個女兒了?”
李承乾點頭︰“臣希望是個女兒,不過無論兒女,太子妃生下的,臣都喜歡。”
“房側妃同太子妃月份差不多,我是一次都沒听你提起她。”
李承乾嘆氣︰“人的感情太過有限,沉輪回千年,感情本就比較淡薄。太子妃與象兒同臣有共患難的情義,臣愛象兒,臣對太子妃沒有男女之情,但有夫妻之義,以及長久相處的親情。愛屋及烏,太子妃的孩子臣也愛。”
其實應該還有李覺,可李覺不是李厥,哪怕長的一模一樣,錯了時間也不會是一個人。現在的他,看到李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想到李厥,這一世這個孩子連出生的機會都沒有,他終究欠這個孩子太多了。
“覺兒的啟蒙師傅,我已經擬定出人選,就是不知道太子妃意下如何。”
李世民道︰“覺兒的啟蒙師傅,這種事情,你自己做主,怎麼還要討太子妃的意思?”
“生育是男女共同的結果,教育是父母雙方的事情,覺兒的啟蒙師傅,出身家世,品性如何,自然要太子妃知曉。”
古今思想有沖突,李世民也不願意在此事上多加置評,道︰“你要誰做覺兒的啟蒙師傅?”
“臣打算遷裴行儉為崇賢館直學士,請他教導覺兒。”
李世民道︰“房遺直也是崇賢館直學士,你為何舍近求遠?”
李承乾道︰“房遺直過于溫厚,做個教書先生沒問題,可覺兒是臣之冢子,他的教導不能草率。”
“承乾,你今年才二十三歲,覺兒兩歲了。等到覺兒二十歲,青春年少的時候,你才四十一歲,正值壯年。那個時候,我多半已經作古。
承乾,我是說假如,假如覺兒做了太子,他溫厚仁孝,身強體壯,能力不凡,十分得朝臣愛戴。承乾,你的心里真的不會難受嗎?”
李承乾笑道︰“承蒙父親吉言,真要是可以活到一天,臣主動禪位。”
“你舍得?”
李承乾笑道︰“父親,臣也曾站在高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從低落到塵埃里,任人踐踏。很多時候,放手,是對所有人的成全。”
他為什麼會回來,或許就是因為他對這里的執念,人這輩子,總要學著接受一些東西,比如說,作為兒女,要接受父母不愛你,甚至把你當做工具的現實。
李承乾的臉上,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淡然,李世民莫名有些心慌,他想起了長孫無忌那句話,李承乾不是不好,是太好了,德行、學識、能力、脾性都無可挑剔,好的不太像是人間可以留得住的人。
“那兩本波斯的民間志怪你看完了?”
李承乾點頭︰“單元小故事,同中原的話本子差不多,不過這兩本不全,有斷章,觀感並不太好。臣還是喜歡未來的小說,雅俗共賞。”
“後人的小說,一般寫什麼人?”
李承乾笑道︰“帝王將相,富商巨賈”
“沒有小老百姓嗎?”
李承乾沉默片刻︰“寫老百姓的小說……幾乎沒有……”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可歷史書記載的都不是人民,人們寫帝王將相,是因為歷史書上可以查到帝王將相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服飾文化等等。
至于人民,李承乾自嘲一笑,他生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主要活動都在二十一世紀,若他不是輪回記憶不改,估計都不知道有交公糧這回事,就是知道了,也不會知道當年交公糧的艱辛。
近在咫尺的人民,都被遺忘的如此迅速,遠在千百年前的人民,又有幾人記得?縣志,可以窺見人民的生活軌跡和風貌,可又有幾個人能看得到縣志?
所以,大多數人只會寫帝王將相,因為可供查詢的資料,基本都是帝王將相。很多人,看到帝王將相的奢靡,把自己代入了,就覺得那個封建時代,底層百姓的幸福感很高。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很多人看到這幾句,就覺得開元盛世有多好,覺得老百姓比二十一世紀的人過得舒服,也不想想那一句“公私倉廩俱豐實”是什麼意思,普通老百姓能建的起倉廩?
說到底,寫詩的杜甫,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人家是士大夫階層,沒有安史之亂,杜甫根本不可能接觸到真正的小老百姓。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才是封建社會底層人民的無奈與辛酸。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才是小老百姓,用生命發出的悲歌。
===各位親,點個追更支持下唄===
給大家推薦一本小說《州縣之民》,根據縣志寫的一本小說,很震撼的。故事的背景是清朝,很多人會因為清朝的偏見,而對小說有偏見。欣賞文學作品的時候,是可以放下偏見的。申明一下,我不屬于朝代粉,看的書比較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