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中華日報》頭版以通欄大字標題刊發朝廷政令。
“定國旗國歌,凝華夏魂魄——聖諭昭告天下,舉國奉行”,全文詳述新龍旗形制、《中華魂》歌詞及推行細則。
政令要求所有學堂需在操場立桿懸旗,每日晨讀前齊唱國歌,祭祀場所展旗奏歌,以敬炎黃,官營企業、地方衙署需將國旗懸于正門最高處,官吏入職需在國旗下起誓。
無論士農工商,凡年滿十二歲者,須能完整傳唱國歌,否則影響賦稅減免與科舉報名。
政令一出,京城率先掀起波瀾。
北京大學內,學子們圍著新制龍旗議論紛紛,曾留洋的學子指著黃底黑龍感嘆。
“此旗簡約卻有千鈞力,遠勝西洋諸國的繁復紋章!”
而教傳統經史的大儒雖皺眉,卻也對著歌詞逐字批注︰“‘一脈炎黃凝血氣’句,倒合《春秋》大一統之意。”
城郊的祭祀廟宇,工匠們正拆除舊有儀仗,將新龍旗升至祭台側桿。
前來祭拜的老者們起初抵觸,認為“換旗如換儀,是對祖宗不敬”,但听禮官講解“黃底承肌膚,黑龍聚魂魄”的寓意後,有人撫須點頭︰“只要敬的還是炎黃,旗色變一變也無妨。”
中華服裝公司門口,工人扛著木桿豎旗,圍觀的商販嘖嘖稱奇。
“這黑龍瞧著真精神,比舊旗上的青龍騰得有勁兒!”
旁邊布莊老板已連夜趕制小旗,插在攤位前招攬生意,笑道。
“朝廷讓掛,咱就掛,听著國歌里‘鐵骨錚錚護華人’,買賣都做得踏實!”
朝廷公文與《中華日報》隨著驛路車馬流向各省,驛站官吏拆開火漆時,新龍旗圖案與國歌歌詞已在遞鋪卒間傳開。
至府縣衙門,官吏們捧著公文臉色肅穆,當即召集工匠趕制旗桿。
鄉紳們聚在祠堂傳閱報紙,有人捻須贊“此舉可聚民心”,也有人將報紙拍在案上。
“不過一面旗、幾句歌,竟要家家戶戶學唱,簡直是小題大做!”
甦州府學門口,幾個酸儒看著工匠豎旗,其中一個秀才將長衫一甩,指著龍旗冷笑。
“黃底黑龍?既非五爪金龍,又失朱紅正色,簡直是離經叛道!”王宇說罷竟沖上前,扯下剛掛上的旗子揉成一團,掏出火折子就要點燃。
“住手!”巡邏的警察聞聲趕來,為首的隊長李信一把奪過旗子,見邊緣已被火星燎焦,臉色驟變。
王宇梗著脖子喊︰“不過一塊破布,燒了又如何?”周圍百姓嘩然,有人驚呼“這是違逆聖諭”,也有人悄悄後退。
李信當即掏出鐐銬將其鎖上,揚聲道︰“朝廷政令已明,辱旗者從嚴處置!”
無獨有偶,揚州一家中華香煙分店店長金曉東嫌掛旗礙事,夜里將店里的龍旗扔進灶膛。
次日被鄰居舉報,警察破門時,灶灰里還飄著未燒盡的黃綢碎片。
金曉東癱在地上哭嚎︰“我就是嫌佔地方……”卻被硬生生拖走。
數日後,《中華日報》頭版刊登了判決結果,甦州那位焚燒國旗的秀才王宇因“尋釁辱國”,被判剝奪功名,服徭役三年,揚州的店主金曉東因“故意損毀國旗”,被判監禁三年,家產罰沒三成。
判決一出,各地震動,原本抱著“形式而已”心態的百姓,見真有人因焚旗獲罪,再不敢怠慢。
武昌茶館里,有人壓低聲音罵“朝廷小題大做”,立刻被鄰座瞪回去。
“沒見甦州那秀才的下場?少說兩句吧!”也有老夫子對著歌詞嘆氣︰“好好的詩經不學,偏要唱這白話調子,真是世風日下。”卻只敢在家里念叨,絕不敢踫旗子一根手指頭。
歷經大半月,這場圍繞國旗國歌的推行總算在磕絆中見了些眉目。
各州府衙署的門樓上,新制龍旗已齊刷刷地飄起來,黃底襯著黑龍,在風里舒展得格外精神。
官營的鹽廠、瓷窯門前,工匠們每日上工前都要抬頭看一眼旗桿,管事們捧著政令反復叮囑,連掃地的雜役都知道“踫不得那旗子”。
民間的情形卻要復雜些,街巷里的商鋪多半還空著門楣,偶有幾家綢緞莊、茶葉鋪掛起小旗,也是小心翼翼地插在櫃台角落,生怕風吹雨打壞了惹來麻煩。
百姓們路過時會多看兩眼,私下里卻少有人主動張羅——畢竟甦州秀才和揚州店主的案子還在坊間傳得沸沸揚揚,“焚旗剝奪功名”“毀旗抄沒家產”,即便心里覺得掛旗是正經事,也怕自己掛得不合規矩,反倒招來禍事。
養心殿。
弘歷見奏報里說民間百姓因怕不慎損壞旗幟獲罪,連正經懸掛都戰戰兢兢,不由得眉頭微蹙。
“朕立國旗,是要聚民心,不是要困民心。”弘歷放下朱筆,對身旁太監李玉道。
“傳朕口諭,著《中華日報》再發一篇聖諭解讀,明說百姓懸掛國旗,若遇風雨撕扯、頑童誤踫等非惡意損壞,一概不論罪,只需及時更換便是。”
次日,《中華日報》頭版又登出御筆親批的告示,字里行間透著體恤。
“國旗乃國之象征,當敬而非懼。凡非故意損毀者,免罪。若有破損,能及時補換者,朝廷亦當嘉許。”
緊接著,內閣又下文,令各地官員“以身作則,凡公務之余,多往懸掛國旗的商鋪走動,以示鼓勵”。
京城里,順天府尹帶頭走進掛著新龍旗的瑞錦祥總店,笑著對老板李欣說。
“你這旗子掛得周正,本官瞧著順眼,今日就從你家訂做三件新衣服。”
消息傳開,原本觀望的商戶們動了心思——官老爺都肯照顧掛旗的鋪子,這旗子不只是規矩,竟還成了生意的體面。
江南甦州府,巡撫徐士林帶著幕僚走進一家掛旗的甦記茶行,特意吩咐賬房︰“往後府衙采買茶葉,便定點這家。”
甦記茶行老板甦誠捧著茶壺的手止不住地抖——眼前可是巡撫大人!雖說甦記在江南茶行里也算有些名氣,往來客官不少,但能得官府這般“定點”,卻是從未有過的體面。
他忙將茶壺往案上一擱,親自沏了壺新采的碧螺春,指尖觸到茶盞時還帶著顫。
“大人肯賞光,是小店三生有幸……”
鄉野驛卒們傳遞公文時,除了講“不故意損壞無罪”,又多了句。
“城里官爺都去掛旗的鋪子買東西,咱村里要是掛了旗,保不齊稅吏來收糧時,都能多給兩分情面。”
有農戶試著在自家代銷雜貨的小棚子前插了面小旗,沒過幾日,果然見下鄉的里正多看了兩眼,結賬時還笑著說。
“你這旗子插得好,是個懂規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