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內,弘歷眉頭緊鎖,手中緊攥著江南地區的密報。
盡管兆惠與田文鏡的抓捕行動成效顯著,江南各地表面上平靜了下來,但密報中詳實的信息表明,民間排斥西學的暗流依然涌動。
街頭巷尾,到處都能听到百姓私下里議論紛紛,指責朝廷暴力鎮壓學子,一些地方士紳趁機煽風點火,四處散布謠言,搞得人心惶惶。
面對愈演愈烈的輿論,弘歷沉思片刻後,當即傳旨,命令中華社刊發系列報道,揭發抵制國子監改制背後力量,以此引導民眾正確認識西學,推動改制順利進行。
中華社領命後立即精心策劃,接連推出三期深度報道,直擊抵制國子監改制背後的黑幕。
首刊《錢權交易,抹黑改制》,將甦州、揚州等地官紳勾結的丑態公之于眾。
甦州布政使收受豪紳價值連城的瓷器與巨額金銀,對豪紳焚燒西洋書籍的惡行視而不見,還派衙役保駕護航。
揚州知府每月收取高額賄賂,為士紳出謀劃策,偽造公文欺瞞上級,致使抵制活動愈演愈烈。
次刊《科舉積弊,排斥革新》指出,盡管科舉尚未納入西學內容,但士紳階層擔憂,一旦西學普及,以四書五經為核心的傳統教育體系將被撼動,進而失去在科舉中的優勢地位。
當下,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僵化,墨守成規,部分學政官員與士紳狼狽為奸,僅以八股文定乾坤,真正有學識、有見解的人才往往被埋沒。
而西學涵蓋數學、天文地理等實用知識,將西學與傳統科舉內容有機結合,取長補短,既能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能彌補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短板,必能為國家選拔出兼具深厚文化底蘊與實干能力的棟梁之材。
三刊《守舊逐利,螳臂擋車》指出,廣州青雲書院中,士紳以金銀為誘餌,蠱惑家境貧寒的學子帶頭抵制改制,部分學子受利益驅使,在校園內散布錯誤言論,致使校園秩序混亂不堪。
《中華日報》的系列報道如同一股強勁的旋風,迅速席卷江南各地。
起初,士紳們還妄圖封鎖消息,命令家丁不許傳閱報紙,可大街小巷都在熱議報道內容,消息根本無法阻擋。
在甦州,平日里趾高氣揚的王士紳,看著自家下人們私下傳閱報紙,怒不可遏,正準備發作,卻听見管家憂心忡忡地說︰“老爺,如今百姓們都信了報紙上的話,咱們要是再硬來,怕是犯了眾怒。”
揚州的張士紳不信邪,執意將寫好的狀紙散發出去,結果剛張貼出去,就被憤怒的百姓撕了個粉碎。
一位曾被士紳蒙騙的年輕人,指著張士紳的鼻子罵道︰“你們這些人,為了一己私利,勾結貪官,打壓西學,現在還想污蔑朝廷,簡直是天理難容!”
隨著輿論的一邊倒,許多士紳慌了神,不少原本參與謀劃的人紛紛退縮,那些還想負隅頑抗的頑固分子,在民眾的聲討和朝廷的威懾下,也只能偃旗息鼓。
在這場輿論交鋒中,支持朝廷改制的呼聲愈發高漲,各地的學堂里,學子們對西學的熱情空前高漲。
在京城的各大府邸中,一些原本抱著“看戲”心態的高官,面對江南輿情的逆轉,震驚得合不攏嘴。
禮部尚書府中,幾位平日里自恃清高的官員圍坐在一起,臉上滿是不可思議。
“原以為朝廷這一抓,會激起千層浪,沒想到一篇篇報道,竟讓民意瞬間倒向朝廷。”一位侍郎一邊搖頭,一邊感慨。
“這中華社的報道,如同一把利刃,將那些士紳的陰謀撕得粉碎,不僅沒引發民憤,還讓百姓看到朝廷改制的決心,贏得一片贊譽。”禮部尚書楊名時放下手中的報紙,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敬佩。
和親王府深處,弘晝指尖捏著報紙,目光定在字里行間,臉上滿是驚嘆。
“皇兄好深的謀略,此前早早布局《中華日報》,先借兆惠、田文鏡的抓捕行動穩定局面,再靠這報紙揭露真相,把輿論導向拿捏得恰到好處,徹底扭轉了局勢!”
管家站在一旁,看著若有所思的弘晝,小聲說道︰“王爺,听聞翰林院已經聯名上書,支持在全國推行西學新政,宮外民間的西學集會也是一場接著一場,支持朝廷的呼聲越來越高。”
弘晝微微點頭,思索片刻後,他轉身對管家吩咐道︰“密切留意朝堂動向,暫停與反對新政官員的往來。”說罷,他望向窗外,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皇兄的新政布局了。
隨著民間西學熱潮如野火般蔓延,大清民眾的思想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平日里,茶館酒肆、街頭巷尾,人們熱議的話題不再僅僅局限于家長里短,科舉制度弊端逐漸成為眾人探討的焦點。
不少開明官員紛紛指出,八股取士的模式嚴重束縛了人才發展,學子們為求功名,日夜沉溺于八股文的死板套路。
學子們熟讀四書五經,卻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學知識與現實需要嚴重脫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以水利工程為例,傳統科舉培養出的官員,雖能妙筆生花、引經據典,可面對堤壩修築、河道疏浚等實際事務,卻茫然無措,拿不出有效的應對之策。
而且科舉逐漸淪為了士紳階層的特權游戲,在科舉考場內外,賄賂考官、舞弊代考等黑幕層出不窮。
士紳憑借雄厚的財富和廣泛的人脈,為子弟打通關節,鋪平仕途。相反,寒門子弟即便天賦異稟,卻因無力打點關系,難以嶄露頭角,報國無門。
這些反思之聲,如潺潺溪流,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弘歷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變化,決意趁熱打鐵,將科舉制度改革提上日程。
早朝之上,弘歷目光如炬,威嚴地掃視殿下群臣,聲音在大殿中久久回蕩︰“朕近來听聞,民間對科舉之弊議論紛紛,革新科舉,乃是民心所向。
朕思量許久,決定下屆科舉,增設數學、天文地理等實用知識考核。此外,進士錄取名額翻倍!”
這話如驚雷炸響,朝堂瞬間沸騰。
工部尚書鄂爾奇快步出列︰“陛下聖明!此舉堪稱絕妙。數學、天文地理知識,在工程建設、水利治理、航海通商等事務中起著關鍵作用。
如今不僅增設科目,還提高進士錄取名額,必定能廣納賢才,為國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然而,部分守舊官員眉頭緊鎖,滿臉憂慮。一位禮部老臣上前一步,躬身進諫︰“陛下,科舉是國家掄才大典,歷經數千年傳承,維系著國之根本。
如今貿然更改科舉考試內容,還大幅增加進士名額,恐怕會導致選拔標準失衡,沖擊傳統秩序,動搖國本啊!懇請陛下三思。”
弘歷神色冷峻,毫不退讓︰“時代已然變遷,若科舉依舊因循守舊,只重經史文章,又怎能為國家培養出能應對時代挑戰的人才?
此次增加實用科目、擴充進士名額,就是要打破舊制束縛,讓更多有識之士為國家效力。朕意已決,諸位不必再議!”
朝會結束,弘歷當即下旨,命各地巡撫張貼告示,將科舉革新的舉措昭告天下,諭令言辭懇切,不僅闡明增設數學、天文地理等科目的重要性,還特意強調進士名額翻倍,意在廣納賢才,激勵有志青年踴躍應試。
與此同時,《中華日報》積極響應朝廷號召,迅速在頭版頭條刊發專題報道,以詳實的文字、生動的案例,對科舉革新進行全方位解讀。
一時間,報紙供不應求,街頭巷尾處處可見人們爭相傳閱的身影。
京城最熱鬧的朱雀大街口,告示一經張貼,便吸引無數百姓圍觀,眾人踮腳引頸,試圖看清告示上的內容。
一位私塾先生大聲誦讀告示,聲音激昂︰“科舉增設新科,進士錄取名額翻倍,這可是朝廷給咱平頭百姓的機會啊!”
人群中頓時響起一陣熱烈的議論聲,寒門子弟們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曙光。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