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軍制改革緩慢,其他新政推進速度就快多了。
在1735年十二月底時候,鄂爾泰、張照、孫嘉淦等人便已完成警察局,反貪局,檢察局在直隸省保定府、天津府等地落地。
進入1736年,改革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國。
山東省首當其沖,巡撫岳靭接到朝廷指令後,立即投身于改革工作中。
山東作為人口大省,治安與民生問題至關重要。在組建警察局時,岳靭從全省各地的綠營兵和衙役中精挑細選,組建起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警察隊伍。
這些警察迅速走上街頭,維護治安,處理糾紛,讓山東各地的集市、街巷秩序井然。
同時,組建的反貪局也積極行動,深入官場內部,調查各類貪污線索,檢察局依據證據決定是否起訴。
在一次針對鹽政的專項調查中,成功揪出了一批長期貪污鹽稅的官員,有力地整肅了山東官場的風氣。
刑部新式審判制度推行後,在濟南府的一場土地糾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在法庭上依據證據各抒己見,律師也充分發揮專業能力進行辯護,法官公正裁決,讓百姓切實感受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與此同時,山西省的改革也在穩步推進。
巡撫石麟結合山西商業發達的特點,對改革進行了針對性的部署。
在商業重鎮平遙、太谷等地,警察局加強了對商業區域的巡邏防控,保障了商人的財產安全和正常的商業秩序。
反貪局則重點關注商業領域,打擊官商勾結的腐敗行為。
在查處一起涉及票號的貪腐案件中,反貪局的官員們深入調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成功將涉案官員和不法商人一網打盡,維護了山西商業的健康發展。
江南地區,包括江甦、浙江等省份,憑借其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基礎,改革進展順利且成果顯著。
在江甦,甦州、南京等地的警察局積極與商會合作,共同維護城市的治安和商業秩序。
警察局還設立了專門的治安舉報點,方便百姓反映問題,提高了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效率。
反貪局在江南地區的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查處了多起涉及地方官員和富商勾結的腐敗案件,追回了大量贓款。
在杭州府的一場民事借貸糾紛審判中,新式審判的流程和公正性讓雙方當事人都心服口服,贏得了百姓的贊譽。
兩湖地區,即湖南和湖北,在改革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地理和人文優勢。
湖南巡撫楊錫紱和湖北巡撫德沛積極組織力量,推動警察局、反貪局、檢察局的組建和新式審判的推行。
在長沙府、武昌府等地,警察局加強了對碼頭、驛站等關鍵區域的管理,保障了人員和物資的安全流通。
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在改革中不僅注重內陸的治安和司法改革,還充分考慮到沿海地區的特殊情況。
福建巡撫郝玉麟和廣東巡撫楊永斌積極加強沿海地區的治安管理,警察局在沿海港口、漁村等地加強巡邏,防範海盜和走私活動。
反貪局則對涉及海外貿易的官員進行嚴格監管,打擊貪污腐敗行為。
在廣州府的一場涉外貿易糾紛審判中,新式審判制度展現出了其公正、高效的特點,贏得了外商的認可,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截止八月底,除陝甘、蒙古等地外,警察局、反貪局和檢察局已在全國大部分省份落地生根。
借助這三大機構,累計安置綠營士兵近25萬人,有效緩解了裁撤綠營帶來的人員安置壓力,為後續各省軍制整編奠定基礎。
自1735年十月第一期《中華日報》發行以來,憑借豐富多元的內容與對改革理念的大力傳播,逐漸贏得了大眾的廣泛認可,銷量呈爆發式增長。
1735年十月,報紙銷量僅為150萬份,而到1736年八月,這一數字飆升至800萬份。
隨著銷量的大幅提升,報紙帶來的收益也越發可觀。
起初,每份報紙除去成本能賺20文,隨著報紙印刷需求增大,刺激了印刷技術的改進,工匠們在工藝上不斷鑽研創新,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排版技術與材料,使得印刷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下降了五成以上。
相應地,每份報紙的收益增長到35文,隨著各省用報紙發行獲得的收益改善驛站道路交通,驛站公文傳遞速度提高了兩成左右。
原本從京城到廣州需要15天,如今僅需12天。
這一變化極大地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弘歷也因此將《中華日報》從之前的每月一期調整為半月一期。
這一調整,使得朝廷的政令、各地的消息能以更快的速度傳播,百姓對國家大事的了解更加及時,進一步增強了民眾對新政的支持和參與感。
報紙內容也越發豐富多樣,除了繼續刊載皇帝的諭旨、朝廷的新政、各地的民生與軍事動態,還增設了許多實用的板塊。
在農業方面,詳細介紹了各種新農作物的種植技巧和農業生產經驗,幫助農民提高產量;在商業領域,分析各地的市場行情和貿易趨勢,為商人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了讓《中華日報》更好地發揮作用,弘歷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更多的報亭和分銷點,方便百姓購買閱讀。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報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每天清晨,報童們便會將新鮮出爐的報紙送到報亭,供百姓選購。
而在偏遠的鄉村,也會有專人定期送報,讓村民們也能了解到國家的變化。
禮部尚書楊名時主管的西學培訓班,作為改革浪潮中的重要一環,也經歷了巨大的轉變。
那些在留學選拔中遺憾落選的學子,本以為培訓即將終結,自己的西學探索之路就此戛然而止,心中滿是失落與無奈。
誰也未曾料到,弘歷皇帝不僅沒有解散培訓班,反而御賜其“清華大學”之名。
在過去的數月里,清華大學積極拓展師資力量,成功邀請到眾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和經驗豐富的傳教士。
這些學者和傳教士帶來了豐富的知識和多元的思想,為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學校還仿照西方的教育模式,結合大清的實際需求,建立了一套系統且全面的學科體系。
從西洋語言、數理化,到天文歷法、西方歷史文化等領域,每一門學科都經過精心設計,旨在培養出具有廣闊視野和扎實學識的人才。
在嚴謹有序的教學體系和濃厚熱烈的學術氛圍中,學員們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視野得到了極大拓展。
他們不僅深入鑽研西方先進知識,還積極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與大清的國情相結合,為國家的變革和發展出謀劃策。
課余時間,學員們常常聚在一起,熱烈討論學術問題,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從西方科技在大清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到西方文化對大清社會觀念的影響,各種新穎的觀點在交流中不斷踫撞,形成了良好的學術交流風氣。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