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德高雖未曾與那令人聞風喪膽的鐵鷂子正面交鋒,但往昔曾與董志道就此事有過深入探討。
據董志道所言︰“鐵鷂子乃是重裝鐵騎,若妄圖與之正面對決,實非明智之舉。
以吾之見,即便傾盡全力,令我麾下騎兵盡數上陣,恐也難獲全勝。”
听聞此言,童德高趕忙拱手請教︰“咱家斗膽向您討教一事,想當年大帥率軍直逼西華都城之下,究竟是以何種妙法應對鐵鷂子這支勁旅呢?”
董志道不禁長嘆一聲,緩緩說道︰“哎,事到如今,老夫也就不再對童樞密使有所隱瞞了。
彼時,老夫乃是巧用智謀方才取勝。
老夫先是于北路屯集重兵,展開猛烈攻勢,意在誘使西華國君李玄順派遣鐵鷂子前來馳援。
待其中計之後,老夫旋即調遣中路大軍驟然發難,並趁鐵鷂子匆忙自北回援之際,在其必經之路預先挖掘深深的壕溝,構築堅固的營寨。
如此一來,鐵鷂子所倚仗的重騎兵之優勢便難以施展,畢竟再強大的騎兵亦無法輕易沖破堅不可摧的硬寨防線啊!
然而,此計用過一次後,恐怕下一回他們便不會再輕易上鉤嘍。”
這次對話發生在十年前,當時童德高感嘆︰“只可惜,我安木的靜塞鐵騎不在了,否則怎會畏懼這鐵鷂子。”
說起這靜塞鐵騎的故事,那可真是令人感慨萬千、痛心疾首啊!想當年,太祖皇帝宋昂開國之際,國內的牙番重騎兵可謂兵強馬壯、氣勢如虹。
然而,到了太宗宋逸在位時,情況卻發生了劇變。
太宗宋逸一心想要從鑌堅王朝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這塊戰略要地,為此不惜親自掛帥出征。
第一次,他身先士卒,帶領大軍沖鋒陷陣;第二次,則坐鎮後方,運籌帷幄、出謀劃策。
但可惜的是,天不遂人願,這兩場戰役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這一連串的敗仗不僅讓太宗宋逸顏面盡失,更使得國家元氣大傷。
由于戰爭中的巨大損耗,他兄長留下的豐厚家底幾乎被揮霍一空。
面對如此困境,太宗宋逸別無他法,只能痛定思痛,下定決心重新訓練一支精銳鐵騎——靜塞鐵騎。
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努力,靜塞鐵騎終于練成。
這支軍隊在太宗時期展現出了驚人的戰斗力,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勁旅。
曾經有一場戰斗,僅僅三千名靜塞鐵騎就成功擊潰了鑌堅王朝的一萬鐵林軍,而己方僅損失寥寥數人。
此外,就連西華的鐵鷂子這樣的強軍,在與靜塞鐵騎交鋒時也只有被壓制挨打的份兒。
本以為靜塞鐵騎會一直保持強大,為國家開疆拓土、保家衛國。
怎料世事難料,太宗駕崩後,真宗繼位。新帝出于種種考慮,竟然與鑌堅王朝簽訂了所謂的“萬世之盟”,從此兩國罷兵休戰。
在此背景下,靜塞鐵騎也遭到了拆解,其中一部分被分配給了各路將領充當親兵。
起初,這種分配似乎並無大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那些將領們紛紛從靜塞鐵騎中借調人手,久而久之,這支原本強盛無比的勁旅就這樣被一點點地蠶食殆盡,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以至于,安木王朝現在想要拉出來一支對陣鐵鷂子的騎兵都沒有了。
為了應對敵方的重騎兵,童德高給宋錦文寫了申請,要求撥款訓練重騎兵。
宋錦文倒也大方,給他了兩千人的編制,以及對應的餉銀,以及各種裝備。
為了這次對決,童德高準備了十年,他這一次就要和這西華支柱踫一踫,看看鹿死誰手。
想到這里,馬背上的童德高笑了。
喜歡春山煙雨︰九帝姬稱帝還不叫官家請大家收藏︰()春山煙雨︰九帝姬稱帝還不叫官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