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莊嚴的朝堂之上,靜謐得落針可聞,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章申,這位曾在朝堂上叱 風雲的人物,此刻面色凝重如霜,手緩緩抬起,拿起那支決定他命運的毛筆。
他的手,像是被歲月的重負壓得微微顫抖,每一筆落下,都仿佛承載著一生的榮耀與無奈,那是對朝堂的眷戀,也是對權力落幕的不甘。
滿朝文武大臣們屏氣斂息,目光緊緊地盯著他,仿佛在看一場盛大而又悲涼的謝幕演出。
一旁的宋錦文,神色平靜如水,眼神卻透著讓人捉摸不透的深邃,靜靜地看著章申書寫那份告老還鄉的文書。
當章申寫完最後一個字,那支毛筆仿佛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輕輕滑落。宋錦文毫不猶豫地點頭批準,那輕輕的動作,卻如同重錘,敲碎了章申最後的希望。
章申眼神空洞,猶如被抽去了靈魂,失魂落魄地接過文書。他拖著沉重的步伐轉身離去,背影佝僂,仿佛瞬間蒼老了十歲。
他心中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千古不變的鐵律,只是沒想到,自己竟會如此狼狽地退場,曾經的風光無限,如今都化作了無盡的嘲諷。
接下來的一個月,朝堂仿佛被點燃的火藥桶,章申昔日的門生故吏們紛紛上書請求罷官。
他們懷著對恩師的忠誠,以這種極端的方式向宋錦文施壓,試圖改變他對章申的處置決定。
一時間,奏章如雪片般飛向御案,宋錦文卻異常鎮定從容,他深知這些人的心思,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一場分而治之的大戲悄然拉開帷幕。
他首先將目光投向那些立場搖擺不定的官員,這些人就像牆頭草,在權力的風中左右搖晃。
宋錦文或是許以高官厚祿,或是言辭懇切地安撫,手段用盡,終于成功拉攏了這批人,讓他們成為自己陣營中的棋子。
而對于那些堅決不肯妥協的死硬派,宋錦文毫不留情,一紙辭官命令,將他們徹底踢出朝堂,自己罷官正好免得宋錦文去分辨章申的死黨了。
反正朝廷官職有限,正好為自己信任的人騰出空位。
與此同時,今年的科舉考試即將來臨,對于這屆考生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
眾多職位空缺,他們只要有真才實學,便能在官場一展抱負,實現自己的凌雲壯志。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中書令章申告老還鄉後,那位德高望重的老樞密使也主動讓出了權位。
這位老樞密使是東太後凌向櫟派系之人,他的讓位並非是為了施壓,而是順應時勢,積極配合宋錦文的施政方針,給新君留出足夠的空間安插親信。
面對這兩個重要職位的空缺,宋錦文迅速做出決定,委任景萊擔任中書令,童德高擔任樞密使。
這個任命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景萊為官多年,人望不錯,眾人雖有微詞,倒也勉強接受。
可童德高呢?一個宦官,一條閹狗!竟然要主導中樞!
樞密使素有武丞相的別名,一些脾氣火爆的武將當場就破口大罵,認為這是對武將的侮辱,是對朝廷的褻瀆。
宋錦文早就料到會有這般場景,他精心策劃了一場好戲。
在童德高即將就任樞密使的前一天,他召集西府元帥董志道入京匯報工作,並特意安排童德高出面迎接。
董志道,在武將中威望極高,堪稱軍中之魂。他曾帶領軍隊南征北戰,差一點就將西華國徹底剿滅,威名遠揚,令敵人聞風喪膽。
那一天,安木王朝稍有地位的武將們都早早來到道路兩旁,整齊排列,等待著董志道的到來。
董志道身著耀眼的金甲,騎著一匹矯健的汗血寶馬,威風凜凜地朝著汴梁城門口緩緩行進。陽光灑在他的盔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戰神下凡。
當他抵達城門時,一眼便看到了身著紫袍、微笑出城相迎的童德高。
董志道趕忙翻身下馬,快步向前,滿臉笑容地說道︰“哎呀,原來是童老弟啊!許久未見,听聞老弟不日便要入主中樞,擔任樞密使之職,愚兄打心眼里高興!”
在場的武將們見狀,心中皆是一驚。他們中不少人知道童德高曾在董志道的軍隊中擔任監軍,雖有傳聞他立下赫赫軍功,封了節度使,但仍有部分人不服。
可此刻,親眼看到董志道對童德高如此親切,眼神中滿是欣賞與贊譽,他們心里明白,這位童公公怕是真有過人之處。
畢竟,董志道性格孤傲,能得到他的認可,絕非易事。這場風波,或許就此平息 ,而朝堂的格局,也將在宋錦文的掌控下,悄然發生改變。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宋錦文的時代到來了。
喜歡春山煙雨︰九帝姬稱帝還不叫官家請大家收藏︰()春山煙雨︰九帝姬稱帝還不叫官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