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協谷鎮

第4章 水旱災害背後的故事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艾搭不理 本章︰第4章 水旱災害背後的故事

    “領導,我家地里的水五指深了!”

    “領導,你看看我們家的地,玉米都快泡死了!”

    “領導,我家十畝地,全淹了,你看看,這片都是!”

    ……

    一听說鎮上來核實受災面積,地里泡水的農戶都來了,將鄭為民團團圍了起來大倒苦水。

    鄭為民沒有理會周圍訴苦的群眾,他作為核實災情的人員,必須客觀的評價土地的受災情況。他翻著南高村的地畝冊子,仔細核對著受災情況。地畝冊子是一個村分地的最終憑證,村里哪里有多少地,誰分了多少,白紙黑字記得清清楚楚。

    “保柱,怎麼跟地畝冊子對不上號?”

    隨便翻了幾頁,鄭為民就發現了問題,地畝冊子上面寫著這片有耕地五百畝,但現在放眼望去,這片僅被水泡的耕地至少八百畝開外。

    “這個……”

    甦保柱有些尷尬的撓了撓頭,他倒是知道是什麼原因,但這事真沒法說!

    “咱們的政策不可能說你淹了多少就救助你多少,你們分了幾畝地,地畝冊子上白紙黑字記得清清楚楚,多出來的,到底是侵佔的邊坡還是水溝,你們自己心里有數!”

    鄭為民不用想也知道,土地面積的擴大,肯定是老百姓違法侵佔的邊坡、水溝,這年頭有霸道的連生產路都敢侵佔,別看這些東西不大,零零碎碎加起來也不少了。

    這會還沒有那麼多的鍵盤俠,鎮上的干部還敢站在公利的角度訓斥惹禍的老百姓,如果放到現在,估計鄭為民連來都不來,直接讓村里報個數,然後壓縮掉九成水分之後再發救災款。

    “領導,你先告訴我們,一畝地能賠多少錢吧!”

    雖然被鎮上的領導直接點到了臉上,但村里的老少爺們依然沒有生氣,這年頭有錢的是大爺,這個管著發錢的領導,更是大爺中的大爺!

    “什麼叫賠多少錢,誰賠給你?”

    鄭為民正在氣頭上,一听到“賠”這個字就不樂意了,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上級的救助資金在很多地方被叫做賠償款,這造就了一大批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優秀人才!

    “我們不是遭災了嘛……”

    村民們意識到自己好像真的說錯話了,不過咱協谷鎮的老百姓,最大的優點就是嘴硬!

    “你遭災了就能胡說八道?國家就欠你的?這是政府的救災款,不是你的賠償金,還想訛國家,也不撒泡尿照照!”

    甦保柱見鄭為民的臉色不對,連忙假裝訓斥周圍的村民,鄭為民雖然只是鎮上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但他對上提供的是最關鍵的第一手數字。

    不管甦保忠之後如何去協調,上級也只會將南高村的救災款挪給北邊的平原村。南高村雖然海拔不高,但在整個協谷鎮也算是個山區村,山區村的降雨量再大,也不可能比北邊的平原村受災嚴重,所以到最後的南高村拿到的錢數只可能比這個數字小,不可能比這個數字大

    “領導,您也別跟他生氣,莊稼被淹,我們都急壞了!”

    有機靈的村民立刻反應了過來,甦保柱只不過是村里的會計,哪有資格在村里唱白臉,現在他唱白臉了,顯然是在提醒大伙有些過了。

    “具體能救助多少還不一定,每個村的情況也不一樣,還得跟咱們村里的領導商量決定。”

    鄭為民當然不會將每畝的救助標準告訴他們,這個錢雖然是根據畝數下來的,但是在這種普遍受災的背景下,村里肯定不會只給受災最重的,一般都是大伙多少分一點,受災嚴重的多分點,受災輕的少分一點,省的到時候有人鬧意見。

    這種做法如果放在現在絕對是妥妥的違規,但是在當年這卻是一種相對比較公平的做法。

    “你們真要是受災比較重,生活困難,就趕緊去村里找找甦書記,到時候讓他給你們報上去,咱們撥款都得有組織程序,你們直接來找我也沒用!”

    鄭為民就將球踢回了村里,村里的事還得依靠村兩委來做,鄉鎮工作有個鐵律,那就是︰要想村里工作好開展,鎮上就不能把爪子伸的太長!

    “我的職責就是盡量多給你們報點數,到時候爭取讓縣民政局多撥點錢。不過還是那句話,正常分的耕地受了災,上級會救助,你們私自侵佔的邊坡、水溝、生產路,一概沒有!”

    看著大片的農田被水淹了,鄭為民也非常心疼,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場洪災不僅僅是天災,更多的是人禍!

    雖說前幾天下了好幾場雨,但總的降雨量並不大,正常情況下絕對不會造成洪澇災害,現在大量的農田被淹的真正原因,是農田水利設施的系統化癱瘓!

    最早發生問題的是農田灌溉系統,六七十年代,我國持續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興建了一大批水渠、渡槽。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這些水渠、渡槽逐漸接近使用年限,地方上也沒有能力和動力去維護,這些曾經輝煌過的農業明星逐漸被廢棄。

    當年修建這些設施的時候,用的都是上好的石材,于是雷峰塔的故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遍又一遍的上演。按道理說,破壞農田水利設施,是要負法律責任,但現實中,特別是那些年竟然神奇的沒人去管。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很多老百姓發現自己在水溝、河渠邊的地壟,無法使用聯合收割機等等大型機械采收,如果采用人工去割,無疑將會增加很多無謂的成本。

    分到這些地塊的人家,自然不會甘願吃這啞巴虧,于是很多人家就偷偷“改造”了這些水利設施,于是農田中的排水設施,出現了“大變小、小變無”的趨勢,嚴重影響了雨水下泄的速度。

    隨著糧價長時間在低位徘徊,大伙都發現一個道理,那就是種地真的不是什麼好買賣!為了增收,很多人就開始在田間地頭、河道溝渠里栽種楊樹,一棵成材的楊樹能賣上百塊,這可比種地劃算多了。看到別人賺錢的老百姓,開始大規模搶佔水溝、河道種樹,這又嚴重削弱了河流的泄洪能力。

    進入汛期之後,無處可去的雨水,只能淤積在農田中,這才出現了小雨大澇的現象。

    喜歡從前有個協谷鎮請大家收藏︰()從前有個協谷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從前有個協谷鎮》,方便以後閱讀從前有個協谷鎮第4章 水旱災害背後的故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從前有個協谷鎮第4章 水旱災害背後的故事並對從前有個協谷鎮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