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奇

第547章 哀牢投誠 ,匈奴中計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王鐘亭 本章︰第547章 哀牢投誠 ,匈奴中計

    卻說東漢初年的高士,最著名的就是嚴子陵,嚴子陵之事跡已見前文第533章中。後來復有扶風人梁鴻,與妻孟光,偕隱吳中。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人,父親梁讓,在王莽在位的新朝時候做城門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鴻那時年紀還小,因為遇上亂世,就用席子卷著把父親埋了。

    後來梁鴻在太學讀書,家境貧寒卻注重節操,飽讀群書,沒有不通曉的,卻不著述。完成了學業,就在上林苑放豬。

    梁鴻曾經不慎失火,蔓延到別的房屋,梁鴻就尋找到受災的人家,問他損失了多少,把豬全部拿來做賠償。那家主人還認為太少。梁鴻說“我沒有別的財產,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做工來抵。”那家主人答應了,梁鴻就給他們做雜務,早早晚晚從不懈怠。那家鄰居的老人們看到梁鴻不是平常人,就都責怪那家主人,並稱贊梁鴻忠厚老實。從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鴻,覺得他很特別,把豬全部還給梁鴻。梁鴻不接受,然後離開,返回了自己家鄉。

    有勢力的人家羨慕梁鴻的高尚節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兒嫁給他,梁鴻都婉言拒絕不娶。同縣姓孟人家有個女兒,形狀肥胖丑陋黝黑,力氣很大,能舉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齡都到三十歲了。

    有一次,一個落魄書生,餓昏在荒野,被孟女發現,背回家救醒,療養月余,漸漸康復,書生漸生好感,對孟女的外貌也就並不在意,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都感到非常滿意,但卻踫了孟女的“冷釘子”,並被數落了一頓“你們讀書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處請托權門。得意時,正眼都不瞧我們;失意時卻饑餓不能自存,還痴心妄想娶媳婦呢?我如果在這時候答應你的求婚,人家會說我趁人之難。你還是不要這樣打算吧!”

    書生只好答謝她的救命之恩,怏怏而去。這件事一傳開,鄉里大為震驚,都佩服孟女的俠義,不少人前往求婚。當地一家財主的兒子求婚,遭到孟女的拒絕之後,頓生羞惱,指斥道“我上門求婚是抬舉你,憑我的財富,找一個漂亮媳婦難道還成問題嗎?瞧瞧你那模樣。”孟女毫不示弱,針鋒相對“有錢就財大氣粗嗎?模樣丑是天生的,你有錢就買‘俊’的,就是買不去我這‘丑’的。”

    縣令的小舅子一听,也決定來踫踫運氣。他盡量打扮得儒雅一些,裝出斯文相,登門求親,與孟女相見,開口夸贊道“久聞姑娘高義,實在佩服!”

    孟女莞爾一笑“高義怎比高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我哪里值得您如此稱道?”縣令的小舅子一听,也就悻悻地走了。

    孟女幾次拒婚以後,再也沒有人敢登門求親了,及至三十歲時,仍是待字閨中。父母終于失去了耐心,問她“女兒,你到底要嫁個什麼樣的夫婿?”

    女兒不假思索地應聲而答,“我要嫁個像梁伯鸞一樣的賢士!”父母以為自己听錯了,請她又說了一遍;又以為是女兒灰心之極說的氣話,但女兒神色安詳,哪像是在生氣呢。父母都認為女兒的這個念頭荒唐至極,絕無實現的可能。

    沒想到,梁鴻听到這個消息後,也听說了孟女的品行仁義有德,竟請人來下聘禮。

    孟家人喜出望外,滿口答應;又唯恐梁鴻反悔,很快議定了嫁娶之期。

    孟女請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紡織用的筐、搓繩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妝打扮進了門。過門七天梁鴻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請求說“我私下听說您有高尚的節義,挑選斥退了幾個女子,我選擇夫婿,也高傲地對待過幾個男子。現在我被您舍棄,哪敢不向您請罪。”

    梁鴻說“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隱居的人罷了。你現在居然穿著綺麗的絹綢衣服,涂脂抹粉,這哪里是我的意願呢?”

    妻子說“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罷了。我自有隱居的服裝。”就重新把頭發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著女人的活計到梁鴻的面前來。

    梁鴻非常高興,說“這真是我梁鴻的妻子啊,能夠服侍我嘍!” 于是給她起了個字叫德曜,取了個名叫孟光。

    自從梁鴻妻子換上麻布衣服,親自紡紗織布以後,夫婦互敬互愛,男耕女織,在家鄉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日子。一天晚飯後,當梁鴻像平時一樣拿起書本時,孟光拉住了他的手,用深情的目光注視了他好久好久,弄得梁鴻疑惑不解。這時,孟光用低沉的聲音對梁鴻說“妾早就知道夫君要遁世歸隱,避開塵世的煩惱。但為何我們至今還不走?難道夫君還要向世俗低頭,委屈自己去入仕嗎?”

    梁鴻猛然驚悟,忙說“賢妻說得好,此處無甚可留戀的,我們即刻歸隱吧。”

    于是就在當天晚上,夫妻二人忙碌了一個通宵,收拾行裝,將必須的生活用品打包裝點,第二天夭剛�o亮,夫妻二人背著包袱,踏著未盡的月色,悄悄地進到了霸陵(今西安市東北)山中,過起了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在霸陵山深處,他們就著岩石,用枯樹枝和茅草搭起了能遮風避雨的草棚,在山谷中開墾出了一片土地,種上了小麥等作物。白天,他們共同勞動;夜晚,梁鴻就著火邊或誦讀經書,或賦詩作文,或彈琴自娛。孟光則或縫衣納鞋,或夫彈妻唱,抒發他們對前代高士的仰慕之情和不為利祿所染的高潔品格。夫妻二人對自西漢初年的四皓以來的高士二十四人都曾給予了高度的贊美,對他們每一個人都作了由衷的頌詞。

    霸陵山的山勢並不幽深、險峻,更不是無人涉足之地。梁鴻夫妻隱居于此山的生活終于被外人知道了,昔日平靜、恬然的日子再也無法保持,經常有人慕名前往尋找他們。有人是去向梁鴻請教經書中的疑難問題;有人是去詢問為人處世的哲理;有人則是去請梁鴻出來為官主政;有人更是懷著好奇的心理去觀看他們的生活情況。為此看來霸陵山已不是梁鴻夫妻生活隱居的世外桃源了。因此,夫妻二人決定從地處人口稠密的關中搬往人煙稀少的關東地區繼續隱居。

    他們東出潼關,取道京師洛陽。看到洛陽城中巍峨、富麗的宮殿群,想到沿途所見老百姓生活的艱難,不禁對剛剛建立不久的東漢有些不滿與失望,他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諷刺統治者追求享樂,浪費民力,歌詞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噫!俯覽壯麗的帝王之都,噫!只見宮室連雲遮日,噫!看不見百姓的辛勞,噫!漫漫遼遼的宮殿,噫!”

    來到吳地,夫妻兩人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廂房,給人做雇工舂米。每當打工回來,妻子就準備好食物,從不敢在梁鴻面前直接仰視,把盛食物的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說“那個打工人能讓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讓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雜事。梁鴻閉門著書十余篇。

    梁鴻已上了年紀,干體力活漸漸力不從心了,皋伯通熱情款待他一家,又非常知趣,沒盤根問底,梁鴻也就安心在皋家住下了。他晚年利用這段衣食不愁的寶貴時光,潛心著述,成書十余篇。他在寫作過程中,為自己定下了兩條原則一是不是前代高士的著作不作評定注釋;二是不涉及抒發自己志向的內容不寫成文字。因此,他的十余篇作品,均是發前人所未發的獨具匠心之作品。

    就在梁鴻致力于寫作的過程中,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由于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繁重的勞動,使他積勞成疾,臥病在床。臨終前,梁鴻對皋伯通說“我听說前代的高士都是不擇生死之地,是隨遇而安葬。我死之後,請您千萬不要讓我的孩子把我弄回故鄉去安葬。我既然死在吳地,就把我埋在吳地吧!”

    梁鴻死後,皋伯通等人將其安葬在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要離冢旁,並說“要離斷臂刺慶忌,是一個壯烈之士;梁鴻終身不出仕,是一個清高之士。就讓他們二人長相依傍吧!”

    葬完,妻子孟光帶著孩子回到扶風老家。

    梁鴻有一友人,名叫高恢,少年時喜好黃老之學,曾經隱居在華陰山中,與梁鴻互相往來,及梁鴻東游思恢,曾作詩雲“鳥嚶嚶兮友之期,念高子兮僕懷思;想念恢兮爰集茲,嗣終因道遠音稀。”

    不復相見,高恢亦終身不仕,相繼告終。

    還有扶風人井大春,單名為丹,少時亦在太學受業,通五經,善談論,京中人相語雲“五經紛綸井大春。”

    建武末年,沛王劉輔等,留居北宮,皆好賓客,遣使者邀請井丹,井丹不能致。信陽侯陰就,為陰皇後之弟,向五王求錢千萬,謂能使井丹應召。

    五王即出資相給。陰就卻暗囑吏役,趁井丹不意,把他強劫到府邸,故意用菜飯餉食。井丹推案起立道“丹以為君侯能供甘旨,故強邀至此,奈何如此薄待呢?”

    陰就聞言後,乃改給盛饌,並親自陪食,食畢就起,左右進輦。井丹從旁微笑道“夏桀常用人駕車,君侯豈也願為此麼!”

    兩語甫畢,盈庭失色,就不得已用手揮輦,徒步趨入,井丹亦揚長自去,卒得壽終,這且不消細敘。

    且說漢明帝在位十余年,國家方盛,四海承平,只有汴渠歷年失修,常患河溢,兗、豫二州(今河南、山東一帶)的百姓為此經常怨聲載道。漢明帝劉莊意欲派員修治,剛好這個時候有人推薦樂浪人氏王景,說此人善能治水,于是漢明帝劉莊召傳王景來到宮闕,詢問治水方略。

    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應對精闢,明帝大為欣賞。加上王景曾經配合王吳成功地進行過浚儀渠工程,于是賜王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等治河專著,于該年夏季發兵夫數十萬人,以王吳為王景助手,實施治汴工程。

    王景親自勘測地形,規劃堤線。先修築黃河堤防,從滎陽(今鄭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東利津境內),長千余里,然後著手整修汴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汴渠引黃河水通航,溝通黃河、淮河兩大流域,是始于戰國時期的重要水運通道。它從鄭州西北引黃河,經過開封、商丘、虞城、碭山、蕭縣,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由于黃河溜勢經常變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穩定是一大難題。汴渠位于黃河以南平原地區,黃河南泛時往往被沖毀。黃河汛期時,引水口控制不好,進入渠內的水過多,汴渠堤岸也有潰決危險。王景在對汴渠進行了裁彎取直、疏浚淺灘、加固險段等工作後,又“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潰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

    雖然王景注意節省費用,耗資仍達100多億錢。漢明帝在完工後親自沿渠巡視,並按照西漢制度恢復河防官員編制。王吳等隨從官員,都因修渠有功升遷一級,王景則連升三級為侍御史。

    永平十五年,王景隨漢明帝東巡到無鹽(今山東汶上以北約15公里)。明帝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為贊賞,又拜王景為河堤謁者。

    建初七年,王景遷徐州刺史,次年又遷廬州太守。當時廬江一帶,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術,雖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糧食常苦不足。境內有始建于春秋時期,由孫叔敖創立的芍(音卻)陂(在今安徽壽縣),方圓百余里,但多有廢弛。王景組織百姓修復,並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廣牛耕,大片土地得到開墾。王景還將養蠶技術教授給當地百姓,境內由是日益富庶。

    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工程完成不久,漢明帝頒詔中說“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復了黃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黃河不再四處泛濫,泛區百姓得以重建家園。

    王景治河之後,黃河相對安瀾近八百年。後任廬江太守期間,王景還修復芍陂、發展農業,不多時境內富饒、五谷豐足。王景忠于熱愛的水利事業,科學規劃,詳細調查,實事求是,制定出了一套完備而可行的治河方案並取得較好的實施效果。王景治河的歷史貢獻,長期以來得到很高的評價,有“王景治河、千載無恙”之說。

    相傳白族的始祖是一個婦人。在遠古時候,她就住在哀牢山下,那里有一個哀牢國。名雖稱為國,可是那個時候,天地初分,人跡罕見,而在那里只住著一個女子,她的名字叫沙壹,她有時候會到河邊捕魚,有時會上山去采集野果。

    據說她精通鳥類的語言,會辨別水族生物的聲音。那個時候,沒有船只。她下河的時候,是把一節大木頭用藤條拴在樹干上,然後放進水里,自己就騎在木頭上在河面上用作好的撈魚工具撈魚。

    有一天沙壹正在用老辦法撈魚,突然間樹干上綁好的藤條斷裂了,木頭也漂走了。沙壹一下子掉進水里,正想拼命掙扎著想要游出來,忽然看見下游方向有一段黃木頭逆水漂來,她立即抓住那個木頭騎了上去。那木頭在她肩膀下面一起一伏地浮動著,不用手劃,就把她馱到了岸邊。

    從此以後,她每次騎著那個黃木頭捕魚,回回都會撈到很多的魚。沙壹感到非常高興,于是把那個黃木頭用藤條拴在了岸邊,把它當作自己的打魚船。而黃木頭也成了她唯一的伙伴;白天一起打魚,晚上有的時候還恍惚覺得有男子與自己同穴共枕。

    過了一個月,沙壹隱隱約約地感到自己懷了身孕。又過了八九個月,沙壹的肚子已經高高隆起來了。一天,她感到腹中一陣疼痛,然後就一個接一個地生下了十個皮口袋。她看著自己居然生出來十個皮口袋,嚇得暈倒過去。

    當她醒過來的時候,看見那些皮口袋還在,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辦。于是沙壹在洞口喊了一陣,來了一條母狗,走進來替她把一個個“皮口袋”舔開,真是奇怪,母狗舔開一個皮口袋,里面就鑽出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嬰孩。

    十個小嬰孩出來後,都爭著向她的懷里爬過去摸著她,沙壹見狀,一個個地抱起嬰孩,挨個地給他們喂奶。

    這時候,一條黃龍爬了進來,開口就對沙壹說“我的人兒呀!你生孩子受了驚了,我來幫幫你!”

    原來那個黃木頭是那個黃龍變化而成。龍生九子,並不是說龍只有九個兒子,九是數字里面最高的一個數字。

    龍與牛交媾生子囚牛,囚牛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形象。

    龍與狼交媾,生子睚眥,睚眥平生好斗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形象。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與鳥類交媾,生子嘲風,形似羽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和行什。據說嘲風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龍與蟾蜍交媾,生子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形象。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大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與獅子交媾,生子狻猊,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

    龍與龜交媾,生子霸下,喜負重。

    龍與虎交媾,生子狴犴,龍與蚌交媾生子負篬氶@胗 嘟繪派ソ恰>菟登釔妗Ⅶ梓脛 啵 參 幀br />
    話回正題,卻說沙壹這個時候知道自己生下了黃龍的孩子,黃龍帶著十個兒子離開,沙壹時亦驚避,待龍去後,返回尋覓十個孩兒,卻是一個不少,惟幼孩從容坐著,毫不慌張。沙壹是是蠻人,聲同鳥語,常謂背為九,坐為隆,因此取名幼孩為九隆。這個故事過于荒誕。後來諸孩長大,九兄弟以幼弟為父所舐,必有吉征,乃共推為王。

    可巧牢山下有一夫一婦,生得十個女兒,剛好與沙壹十個兒子相配,遂各娶為妻室,真是無巧不成話。輾轉滋生,日益繁衍。九隆回溯所生,不忘本來,因此令種裔各刻畫身體紋身,狀似龍鱗,且背後並垂一尾,綴諸衣上。到了九隆病死,世世相繼,遂就牢山四面,分置小王,隨地漁獵,逐漸散處,惟與中國相距甚遠,未曾交通。

    到了建武二十三年間,哀牢王賢栗,督率部眾,乘筏渡江,擊鄰處部落鹿籮,鹿籮人不及預備,多被擒獲。不意天氣暴變,雷雨交作,大風從南方刮起,撼動江心,水為逆流,翻涌至二百余里,船筏多有沉沒,哀牢人溺死數千名。

    賢栗心尚未死,再次派遣六部酋進攻鹿籮。鹿籮部酋正擬興兵報怨,聞得哀牢又來擾境,當即傾眾出戰。這番接仗,與前次大不相同,鹿籮人個個憤激,個個勇敢,殺得哀牢部眾東倒西歪。哀牢六王,不知兵法,還想與他蠻斗,結果是同歸于盡。殘眾搶回尸骸;分別 葬,當夜被老虎發掘,把尸骸一頓大嚼大吃,食盡無遺。

    哀牢王賢栗得報,方才驚恐,召集部眾與語道“我等攻掠邊塞,也是常事,今進擊鹿籮,偏遭天譴,摧殘至此,想是中國已有聖帝,不許我等妄動,我等不如通使天朝,願為臣屬,方算上策。”

    大眾齊聲應諾。乃于建武二十七年間,率眾東下,至越貯太守鄭鴻處乞求投降。

    鄭鴻當即奏聞,有詔封賢栗為哀牢王,令他鎮守原地。嗣是歲來朝貢。到了永平十二年,哀牢王賢栗早死,其嗣王叫做柳貌,又攜五萬戶內附。漢明帝遣使者勘查安撫,得接復報,遂決議建設郡縣,即將柳貌屬境,分置哀牢博南二縣,罷去益州西部都尉,特置永昌郡,並轄哀牢博南,始通博南山,度蘭滄水。惟山深水湍,跋涉維艱,行人多視為畏途,曾作歌雲“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蘭滄,為他人。”

    中國人素憚冒險,即此可見一斑。歌謠雖是如此,但往來使人,每歲不過數次,卻也無甚關礙。再加西部都尉鄭純,調任永昌太守,為政清平,化行蠻貊,自哀牢王柳貌以下,各遵約束,歲貢維謹,西南一帶,帖然相安,不在話下。

    惟北匈奴明里為與漢朝廷修和,暗地里仍然為寇侵犯漢地,燒殺搶掠。

    僕射耿秉,耿蓞之從子。屢上書請求進擊北匈奴,漢明帝尚不欲貿然討伐,令顯親侯竇固,及太僕祭彤等,商議進止。

    眾臣建議以為應遣將出屯,相機進取。漢明帝乃拜耿秉為駙馬都尉,副以騎都尉秦彭,竇固為奉車都尉,副以騎都尉耿忠,耿蓞之子。並委置從事司馬,出屯涼州。

    轉瞬間已是永平十六年,耿秉等急欲邀功,奏請出塞北伐,漢明帝因而命祭彤出發征討,使與度遼將軍吳棠,征集河東河西羌胡各兵,及南單于兵萬一千騎,出高闕塞;再遣竇固耿忠,率酒泉敦煌張掖甲卒,及盧水羌胡萬二千騎,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隴西天水募兵,及羌胡萬騎,出居延塞;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雁門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各郡兵馬,及烏桓鮮卑兵萬余騎,出平城塞,四路兵共同討伐北匈奴。

    竇固、耿忠行至天山,剛好與北匈奴西南呼衍王相遇,一番交戰綏斗,斬首至千余級,追殺至蒲類海,取得伊吾廬地,特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廬城。

    耿秉、秦彭,襲擊北匈奴南部勾林王,頗有殺獲,進至絕幕六百余里,直抵三沐樓山,四望無人,乃收兵南歸。

    來苗、文穆,來到勾河水上,虜兵皆奔走,無從截奪,也即退回。

    祭彤、吳棠與南匈奴左賢王信,出高闕塞,馳行九百余里,不見一個虜兵,只前面有一山相阻,山勢不甚高峻,南匈奴左賢王賢信卻指為涿耶山,說是岡巒回阻,不便前進,因此勒馬下寨,好幾日不聞動靜,只好卻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其實王信與祭彤,兩不相合,所以妄言誤事。嗣經朝廷察覺,說吳棠與祭彤逗留畏懦,將他革職,召還系獄。祭彤系故征虜將軍祭遵從弟,素性沈毅,屯邊有年,王信及外夷,此次坐罪被系,當然有人替他救解,不過數日,便即釋出。

    祭彤且慚且恨,竟至嘔血不止,臨終囑語諸子道“我蒙受國家深厚的恩德,接受使命沒有完成,一點功勞都沒有建立,即使人死了心中也實在慚愧遺憾。按道義不能沒有功接受獎賞,我死後,你把我所得到的賞賜的東西全部登記交給朝廷,你自己到部隊去,效力前線,來滿足我的心願。”

    言訖遂逝。遺恨無窮。長子逢依囑上簿,具呈遺言。漢明帝已知祭彤忠誠,再擬任用,陡聞祭彤病重身亡,不勝驚悼,因召祭逢入見,詳問乃父病狀,悲嘆不已,撫恤有加。

    到了祭彤葬後,次子祭參遵父遺命,投入奉車都尉竇固營中,隨征車師,後文另表。

    烏桓鮮卑,統慕祭彤威信,有時使人入京,每過祭彤冢前,必拜謁號泣。遼東吏民,因祭彤前為太守,卻寇安邊,追懷功德,特為立祠致祭,四時不懈。生雖失榮,死俱含哀,可見得公道尚存,雖死猶生呢?好作後人榜樣。

    是年秋季,北匈奴復大舉入寇,直指雲中,太守廉範,督率吏士,出城拒敵。吏士看見匈奴虜眾勢盛,恐自己兵少難支,乃請示廉範回城保守,移書他郡求援。

    廉範微笑道“我自有卻敵的方法,何用多憂!”說著,遂令軍士安營靜守,不準妄戰。好在虜兵初至,倒也有意休息,未曾相逼。

    到了日暮時分,廉範令士兵們各自綁兩個火把,舉在頭上,軍營中就像繁星。敵人遠遠看到火光很多,以為漢兵救援部隊來了,很是感到震驚。敵人等到天明將要撤退,廉範于是命令犒勞士兵,早晨沖殺,消滅敵人好幾百,敵人自相踐踏,死了一千多人,從此不敢再侵犯雲中。廉範後來歷任武威、武都兩郡的太守,隨當地風俗教化訓導百姓,都有政績。

    廉範,字叔度,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世為邊郡牧守。益州刺史廉丹的孫子。

    廉範的父親遭遇戰亂,死在蜀漢地區,廉範于是流離借居在西州。西州平定以後,回到故鄉。十五歲時,告別母親到西州接回父親的靈柩。蜀郡太守張穆,是廉丹的老部下,于是送給廉範許多財物,廉範都沒有接受,和他的門客徒步背著靈柩回到葭萌關。所坐的船踫到礁石沉沒,廉範抱著靈柩,一起沉到水中,眾人被他的孝心感動,用桿子把他鉤出來,治療救護才幸免于死。張穆听說以後,又派人騎馬帶著先前送給他的財物追趕廉範,廉範又堅決推辭了。回到故鄉安葬了父親靈柩。

    廉範守孝完畢,到京城拜師學習,侍奉博士薛漢。京兆、隴西二郡都請他做官,都沒有接受,永平(漢明帝年號)初期,隴西太守鄧融準備禮物征聘廉範為功曹(官職名),恰逢鄧融(被人告發)被上級審查,廉範知道鄧融不好解脫,打算以自己的能力救他,于是托病要求離開,鄧融不明白他的意思,非常怨恨他。廉範于是向東到了洛陽,更名改姓,請求擔任廷尉(官職名)的獄卒。不久,鄧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陽關在監獄,廉範于是得以在他身邊侍奉,盡心盡力,非常勤勞。鄧融奇怪他長的像廉範卻很不明白,于是對他說“你怎麼長的像我從前的一個部下。”廉範斥責他說“您因為困窘看花眼了。”不再跟他說話。鄧融因病被押解出去養病,廉範跟隨他贍養探視,直到鄧融病死,都沒有說明身份,親自趕車送鄧融的靈柩到南陽(地名),安葬完畢才離開。

    後來廉範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漢因為楚王的案子被處死,他的故人、門生都不敢探視,只有廉範前去替薛漢收殮安葬。官吏告訴了皇帝,漢明帝(又叫漢顯宗)大怒,召廉範入宮,質問並斥責他說“薛漢和楚王一同密謀,惑亂天下,你是公府的官員,不和朝廷保持一致,反而替罪犯收殮,為什麼。”廉範叩頭說“我愚蠢粗魯,認為薛漢等人都已認罪被處死,忍不住師生的情誼,罪該萬死。”皇帝才稍稍息怒,問廉範說“你是廉頗的後代嗎。和右將軍廉褒、大司馬廉丹有沒有親緣關系。”廉範對他說“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漢明皇帝劉莊說“難怪你有膽子敢這麼做。”並賞賜他。廉範因此出名。

    廉範被推薦為秀才,幾個月後,升任為雲中太守。恰逢匈奴大舉進兵入關,烽火連天。廉範用計打敗了匈奴。

    廉範在蜀地數年,坐事免歸,居家考終。先是廉範與洛陽人慶鴻為刎頸之交,始終不渝,當時人們就說前有管鮑,(管仲,鮑叔),後有慶廉。慶鴻亦慷慨好義,位至瑯琊會稽二郡太守,所至俱有政聲,不消絮述。會由益州刺史朱輔,在汶山以西地區實施“宣示漢德”政策,通過派遣通曉夷語的犍為郡掾田恭深入諸夷部落,了解其風俗習慣並建立溝通渠道。此舉使白狼、盤木、唐等百余部落首領主動歸附,所轄人口達130余萬戶、600萬以上,實現“舉種奉貢,稱為臣僕”的政治成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為鞏固邊疆治理成果,朱輔命田恭將白狼王唐創作的夷語歌詩翻譯為漢文,形成《遠夷樂德歌詩》《遠夷慕德歌詩》《遠夷懷德歌詩》三章。該翻譯過程遵循“譯其詞語,述其異俗”的原則,《白狼歌》成為現存最早的漢語記音少數民族詩歌文獻。

    翻譯完成後,朱輔派遣從事史李陵與田恭共同護送白狼王赴洛陽獻詩,漢明帝對此予以嘉許,將詩歌收錄于《東觀漢記》。

    漢明帝頒下史官,備錄歌詩,第一章是“遠夷樂德歌”,歌雲

    大漢是治,與天意合。吏譯平端,不從我來。聞風向化,所見奇異。多賜繒布,甘美酒食。昌樂肉飛,屈伸悉備。蠻夷貪薄,無所報嗣。願主長壽,子孫昌熾!

    次章為“遠夷慕德歌”,歌雲

    蠻夷所處,日入之部。慕義向化,歸日出主。聖德深恩,與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溫時適,部人多有。涉危歷險,不遠萬里。去俗歸德,心向慈母。

    末章為“遠夷懷德歌”,歌雲

    荒服之外,土地磽確。食肉衣皮,不見鹽谷。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攜負歸仁,觸冒險狹。高山岐峻,緣崖石。木薄發家,百宿到洛。父子同賜,懷抱匹帛。傳告種人,長願臣僕!

    白狼以外,又有盤木等百余部落,俱在西南寨外,素與中國不相往來,至此皆舉種稱臣,奉獻方物。端的是東都昌盛,不讓西京。

    有詩詠道

    哀牢內附白狼歸,萬里蠻荒仰漢威;

    讀罷夷歌三迭曲,炎劉火德慶重輝。

    南夷既已歸附漢朝廷,乃更從事西戎,又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英雄,底定前功。欲知此人為誰,待至下節發表。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濟公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濟公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濟公傳奇第547章 哀牢投誠 ,匈奴中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濟公傳奇第547章 哀牢投誠 ,匈奴中計並對濟公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