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奇

第441章 序侯封功定朝儀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王鐘亭 本章︰第441章 序侯封功定朝儀

    卻說漢高祖劉邦誘執韓信,回到洛陽,便大赦天下,頒發了詔書。大夫田肯前來王宮之中祝賀道︰“陛下捉到了韓信,又建都秦中。秦地是得地勢之便的地方,依山靠河以為險阻,和諸侯們相隔千里,諸侯如有百萬的軍隊,秦地有兩萬士兵就可以抵擋他們。秦地勢便利,從這里發兵攻打諸侯,好比從高屋之上傾倒瓶中之水。還有齊地,東有瑯琊縣、即墨縣的富有,南有泰山的險固,西有濁河的險阻,北有勃海的便利。土地方圓二千里,諸侯軍隊百萬,但齊地在千里之外,只要有二十萬軍隊就可以抵擋他們了。所以秦地和齊地可以稱為東秦、西秦。不是陛下的親族子弟,就不能讓他到齊地做王。還望陛下審慎後行!”

    漢高祖劉邦听了田肯的建議,恍然有悟說道︰“汝言甚善,朕當依從。”

    漢高祖劉邦贊同田肯的意見,賞賜給他黃金五百斤。田肯乃退,群臣在旁听著,總道以為漢高祖即日下令,會封子弟為齊王。而想不到齊王的封詔,並未頒下,過了幾天,那赦免韓信的諭旨,卻傳遞出來。

    大眾才知田肯所言,不是徒請分封子弟,並且寓有救免韓信的意思。韓信第一次功勞,是定三秦,第二次功勞,就是平定齊國,田肯不便明說,卻先將韓信提出,再把齊秦形勝,略說一遍,叫漢高祖自去細思。漢高祖卻也乖覺,便隨口稱善,且思韓信功多過少,究未曾明露反狀,若把他下獄論刑,必滋生眾人議論。因此決意赦免,但降封韓信為淮陰侯。敘出田肯高祖兩人的微意,心細似發。

    韓信既然遇赦免,不得不入朝謝恩。及退回寓邸,時常悶悶不樂,托病不入朝。漢高祖已然奪他權位,料無能為,因此也不再計較。

    漢高祖劉邦將韓信赦免,降韓信的楚王為淮陰侯。

    惟功臣尚未封賞,諸將多半爭功,聚訟不休,漢高祖不得不選出數人,封為列侯,約略如下︰

    蕭何封侯,曹參封平陽侯,周勃封絳侯,樊噲封舞陽侯,酈商封曲周侯,夏侯嬰封汝陰侯,灌嬰封潁陰侯,傅寬封陽陵侯,靳歙封建武侯,王吸封清陽侯,薛歐封廣嚴侯,陳嬰封堂邑侯,周封信武侯,呂澤封周呂侯,呂釋之封建成侯,孔熙封蓼侯,陳賀封費侯,陳封陽夏侯,任敖封曲阿侯,周昌封汾陰侯,即周苛從弟。王陵封安國侯,審食其封闢陽侯。

    還有張良、陳平,久參帷幄,功在贊襄,漢高祖劉邦特將張良召入,使他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張良答說道︰“臣在下邳避難,聞陛下起兵,乃至留邑相會,這是天意舉臣授陛下。陛下听用臣謀,幸得有功,今但賜封留邑,臣願已足,怎敢當三萬戶呢?”

    漢高祖劉邦于是封張良為留侯,張良拜謝而退。接著又召入陳平,因陳平為戶牖鄉人,就封他為戶牖侯。陳平拜讓道︰“這不是臣的功勞,請陛下另封他人。”漢高祖道︰“我用先生計劃,戰勝攻取,為何不得言功?”陳平答說道︰“臣若非魏無知,怎得進事陛下?”漢高祖嘉嘆道︰“汝可謂不忘本了!”乃傳見無知,特賜千金,且令陳平仍然受封。陳平與無知一同謝恩,然後退出。張良陳平兩人,畢竟聰明智慧。

    一班有功戰將,看到張良、陳平,俱得封侯,心下已有些不服,暗想兩人有謀無勇,也受榮封,真是萬幸!但賞雖溢功,總還說得過去。唯獨有蕭何安居關中,毫無特殊的功績,卻反將他封為侯,食邑獨多,究竟什麼理由?因此即約同一起進見,齊向漢高祖質問道︰“臣等披堅執銳,親臨戰陣,多至百余戰,少亦數十戰,九死一生,才得邀受恩賜。今蕭何並無汗馬功勞,徒弄文墨,安坐論議,如何賞賜獨隆,出臣等上?臣等不解,還請陛下明示!”

    漢高祖說道︰“諸位見過打獵嗎?”

    諸將回答說︰“見過。”

    漢高祖劉邦說︰“撒腿猛追,逮住野獸的是獵犬,而指揮獵犬的是獵人。說一句玩笑話,諸位攻城克敵,就如同獵犬逮住了野獸罷了,這不過是獵犬的功勞;而蕭丞相善于指揮你們去,使得你們成功克制敵軍就如同獵犬听指揮追逐到野獸一樣,這才是獵人的功勞呢!請大家想一想,獵犬的功勞怎麼能和獵人的功勞相比呢?況且蕭何能聚全族人跟隨我打天下,多有數十人,而諸位從我能有數十人過來投靠我嗎?因為這些我所以重賞蕭何,請你們不要再懷疑了?”

    諸將聞言,方才不敢再言,惟有心中總還未有愜意。後來排置列侯位次,漢高祖又欲舉何為首,諸將慌忙進言道︰“平陽侯曹參,攻城略地,功勞最多,宜就首位。”

    漢高祖劉邦不覺沈吟,正想設詞諭答,湊巧有一謁者官名。鄂千秋,出班發表議論道︰“平陽侯曹參,雖有攻城略地的功勞,究竟不過是一時的戰績,回憶主上與楚相爭,先後共歷五年,喪師失眾,屢致敗北,虧得蕭何居守關中,遣兵補缺,輸糧濟困,才得轉危為安,這乃是功傳萬世,比眾不同。臣意以為少百曹參,漢尚無患,失一蕭何,漢必無成,奈何欲將一時戰績,掩蓋萬世豐功!今當以蕭何為第一,次屬曹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漢高祖喜顧左右道︰“如鄂君言,才算公平。因即命蕭何列第一位,特賜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一面又褒獎千秋,謂進賢應受上賞,加封千秋為安平侯。”

    迎合上意,究竟投機取巧。諸將拗不過漢高祖,紛紛趨退。

    漢高祖返入內殿,又想起從前時事,由泗上赴咸陽城,別人各送錢三百,惟蕭何送錢五百,贐儀獨厚,現在我為天子,應該特別酬報,遂又加賞蕭何食邑二千戶,並封蕭何父母兄弟十余人。二百錢得換食邑二千戶,真好的一種大交易呀。

    諸將雖然不免私議,但究竟與蕭何又無仇怨,倒也就包含容忍了過去。惟韓信曾做過大帥,所有許多戰將,統皆隸屬麾下,想不到世事變遷,升降無定,之前時的部將,多得有的封侯,而自己亦不過一個侯爵,反要與他稱兄道弟,真正冤苦得很。

    一日悶坐無聊,韓信乃乘著輕車,出外消遣。一路行來,經過舞陽侯樊噲的宅門,本意是不願意進去的,偏偏被樊噲聞知,連忙出來迎接,執禮甚恭,仍然如前時在軍時候,向韓信跪拜,自稱臣僕。樊噲且語韓信道︰“大王乃肯下臨臣家,真是榮幸極了!”

    韓信至此,自覺難以為情,不得不下車答禮,入門小坐,略談片刻,便即辭出。樊噲恭敬地送他出門,待到韓信登車,方才返入。

    韓信不禁失笑道︰“我乃與樊噲等為伍麼?”

    說著,便匆匆還邸。嗣是更深居簡出,免得撞見眾將,多惹愁煩。何不掛冠歸休?這且慢表。

    且說漢高祖既封賞功臣,復記起田肯的計劃建議,要將子弟分封出去,鎮撫四方。將軍劉賈,系是漢高祖之從兄,隨戰有功,應該首先加封。次兄劉仲與少弟劉交,更是同父所生,亦應賜他們封土,列為屏藩。于是乃分楚地為二國,劃淮為界,淮東號為荊地,把原來的楚國一分為二︰封堂兄劉賈為荊王,封弟弟劉交為楚王;將齊地七十三座縣邑封給庶長子劉肥,立劉肥為齊王。

    而代地自陳余受戮後,久無王封,因此將劉仲封為代王。齊國有七十三縣,比荊楚代的地方闊大,特將庶長子肥,封為齊王,即用曹參為齊相,輔佐劉肥同去。分明是存著私見。

    于是同姓諸王,共得四國。惟從子劉信不得分封,留居櫟陽。後來劉伯之妻帶著兒子劉信求封,劉太公說及,還疑是高祖失記,漢高祖憤然說道︰“兒並非忘懷,只因劉信之母度量狹小,不願分羹,兒所以尚有余恨呢。”

    原來阿嫂原是器量狹小,阿叔亦非真大度。劉太公默然無言。漢高祖見父意未愜,乃封劉信為羹頡侯。號為羹頡,始終不肯釋嫌。看官試想,漢高祖對著佷兒,還是這般計較,不肯遽封。他如從征諸將,豈止二三十人,前此蕭何等得了侯封,無非因他親舊關系,多年莫逆,所以特加封賞。此外未曾邀封,尚不勝數。大眾多半向隅,免不得互生嗟怨,隱隱有感高祖違言。

    一日漢高祖在洛陽南宮,徘徊瞻顧,偶然從復道上望將出去,看見諸將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也不知道在議論什麼事情。高祖劉邦就詢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

    張良故意危言聳听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

    漢高祖劉邦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要謀反?”

    張良答道︰“陛下起自布衣,是用了這些人才爭得了天下。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蕭何、曹參您喜愛的人,而誅殺您生平所仇怨的人。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漢高祖劉邦听了張良說的這些話,憂郁地問道︰“那該怎麼辦?”

    張良問︰“您平時最憎惡的,且為群臣共知的人是誰?”

    高祖劉邦答道︰“雍齒與我有敵,曾數嘗窘辱于我,我起兵時,曾叫他留守豐邑,他無故降魏,卻由魏走趙,由趙降張耳。張耳遣令助我攻楚,我因天下未平,轉戰需人,不得已將他收錄。及楚為我滅,又不便無故加誅,只得勉強容忍,想來實是可恨呢。我想殺了他,但他有不少功勞,所以沒忍心。”

    公元前209年,劉邦反秦,雍齒隨從。但雍齒素來輕視劉邦,在劉邦領兵外出的時候,雍齒卻獻出豐邑投靠了魏國周�,劉邦大怒,回兵攻打豐邑沒攻下,劉邦因此對雍齒非常痛恨。收編碭縣兵馬再次攻打豐邑,又沒打下。最後向項梁借兵,第三次攻打豐邑,最終把雍齒打跑。

    後來雍齒從屬趙國,再降劉邦。

    張良听後,說道︰“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

    于是,高祖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並當場封雍齒為什邡侯,還催促丞相、御史們趕快定功行封。

    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張良此舉糾正了劉邦循私行賞的弊端,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動亂。他這種安一仇而堅眾心的權術,也常常為後世政客們如法炮制。

    轉眼間已是夏令時節,高祖劉邦居洛陽多日,回憶思念家眷,因此啟蹕回至櫟陽,省視太公。劉太公是個鄉間出身,見了高祖,無非依著家常情事。漢高祖守著為子之道,每朝乃父,必再拜問安,且酌定五日一朝,未嘗失約,總算是孝思維則的意思。獨有一侍從太公的家令,見高祖即位已久,如何劉太公尚無尊號,急切又不便明言,乃想出一法,進向太公說道︰“皇帝雖是太公的兒子,究竟是個人主;太公雖是皇帝的父親,究竟是個人臣,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呢!”

    劉太公聞所未聞,乃驚問家令,須用何種禮儀,家令教他擁迎門,才算合禮。劉太公便即記著,待至漢高祖劉邦入來朝面,急忙持帚出迎,且前且卻。漢高祖劉邦大為詫異,慌忙下車,扶住太公。劉太公道︰“皇帝乃是人主,天下共仰,為何因我一人,自亂天下法度呢。”

    漢高祖劉邦猛然省悟,心知有失,因而將太公扶入房屋,婉言盤問。劉太公樸實誠愨,就把家令所言,詳述了一遍。高祖也不多說,辭別回宮,即命左右之人取出黃金五百斤,叫他賞給太公家令。一面使詞臣擬詔,尊太公為太上皇,訂定私朝禮儀。于是太公得坐享尊榮,不必擁迎門了。高祖稱帝逾年,尊母忘父,全是不學無術,何張良等亦未聞入請?可見良等不過霸佐,未足稱為帝佐。

    但劉太公生平,喜樸素不喜奢華,愛動而不愛靜,從前鄉里逍遙,無拘無束,倒還清閑自在,偏做了太上皇,受了許多束縛,反而比不得居鄉時候,可以隨便游行,因此常提及故鄉,有意東歸。鄉村風味遠比皇都為勝,可惜俗子凡夫,未能了解此趣!高祖劉邦略有所聞,且見劉太公多有憂慮而少歡樂,也已瞧透了三分,乃使能工巧匠吳寬,奔馳前往豐邑,把故鄉的田園屋宇,繪成圖樣,攜入洛陽,就地選擇櫟陽城附近的驪邑地方,照著圖樣建築。竹籬茅舍,容易告成。復由豐邑召入許多父老,及婦孺若干人,散居是地,乃請太上皇閑暇時前往游玩,與父老等人列坐談心,不拘禮節,太上皇方才得言笑自如,轉憂愁為喜樂。這也未起始非是曲體親心,才有此舉呢。不沒孝子之思。漢高祖又改名驪邑為新豐,垂為紀念。

    且說漢高祖劉邦既安頓了太上皇,復想到一班功臣,舉止粗魯豪迅,全然沒有禮法,起初是狠秦法之苛禁,而改從簡易,不料刪繁就簡後,反生出了許多的弊端,有功諸將,任意行動,往往入宮宴會,喧嘩言語于一堂,此夸彼競,張大己功,甚至醉後起舞,大呼大叫,拔劍擊柱,鬧得不成樣子。似此野蠻舉動,若再不加禁止,朝廷將變作吵鬧場,如何是好!

    可巧有個叔孫通,薛縣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官橋鎮)人。中國秦漢間儒學大家。

    是秦朝博士出身,輾轉歸漢,仍為博士,號稷嗣君。

    秦時以文學征,待詔博士,叔孫通因精通經術而被秦始皇征召入宮,做了待詔博士。“文學”,解釋為精通經典學術,經典學術應該涵蓋儒家學說。“博士”,秦朝的官名,負責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博士”指博學多聞,通達古今之士,相當于皇帝的顧問。“待詔”,意思為等待詔命,即職位尚未空缺等待任命,又或者隨時等待皇帝傳召。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農民起義時,叔孫通先後跟從項梁、楚懷王以及項羽。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叔孫通歸從漢王,拜為博士,號稷嗣君。

    叔孫通平時素來善于領務揣摩,能伺人主之喜怒,遂乘間入見漢高祖劉邦,說道︰“儒生們雖然不能幫著你攻城佔池,但他們卻可以幫著你來守天下。請你讓我去找一些魯地的儒生,讓他們來和我的弟子們一道給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禮儀。”

    漢高祖劉邦說︰“這會不會太復雜呢?”

    叔孫通解釋說道︰“五帝用的音樂各不相同,三王用的禮儀也不一致。禮,是根據著不同時代的人情世態所制定的一套規矩準繩。孔子所說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禮儀各有什麼增損,我是知道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禮儀不一樣。我可以參照古代的禮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東西,來給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

    高祖劉邦听後,說道︰“您可以試著辦,要注意簡便易學,要考慮我能夠做到。”

    于是叔孫通就到曲阜一帶找了三十多個儒生,不料其中有兩個人拒絕參加,他們罵叔孫通說︰“您所侍奉過的主子差不多有十個了,你都是靠著拍馬屁博得你主子的寵愛,現在天下才剛剛安寧,死的還沒有埋葬,傷的還沒有恢復,你就又鬧著制訂什麼禮樂。禮樂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積德百年以後才能考慮的事情。我們沒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兒。您的行為不合于古人,我們不去,您自己去吧,別玷污了我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叔孫通見狀,笑道︰“你們可真是些榆木腦袋,根本不懂時代的變化。”

    于是叔孫通就帶著他所找的三十多個人回了長安,把他們和劉邦身旁舊有的書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繩子,立上草人,前後演習一個多月,爾後叔孫通對劉邦說︰“您可以去看看了。”劉邦到那里看著他們演習了一遍,放心地說︰“這個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叫群臣們排練、演習,準備十月歲首朝會正式使用。

    秋去冬來,轉眼漢高祖七年前200年),長樂宮建成了,各地的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們都來參加十月的朝會。當時的儀式是這樣的︰天亮之前,史記首先是謁者執行禮儀,他領著諸侯大臣們按次地進入殿門,院子里排列著保衛宮廷的騎兵、步兵,陳列著各種兵器,插著各種旗幟。這時有人喊了一聲︰“ 趨。”于是殿下的郎中們就站到了台階的兩旁,每個台階上都站著幾百人。功臣、列侯、將軍,以及其他軍官們都依次站在西邊,面朝東;丞相以下的名種文官都依次站在東邊,面朝西。

    九行人分別設立了九個儐相,專門負責上下傳呼。最後皇帝的車子從後宮出來了,他貼身的人員拿著旗子,傳話叫大家注意,然後領著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們依次向皇帝朝賀。從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誠惶誠恐,肅然起敬。群臣行禮過後,又按著嚴格的禮法擺出酒宴。那些有資格陪劉邦坐在大殿上頭的人們也都叩伏在席上,他們一個個按著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給高祖劉邦祝酒。等到酒過九巡,謁者傳出命令說︰“停止。”哪一個稍有不合禮法,負責糾察的御史立即把他們拉出去。整個朝會從始至終,沒有一個敢喧嘩失禮。這時漢高祖劉邦才心滿意足地說︰“今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皇帝的尊貴。”于是立即提升叔孫通作了太常,賜給了他黃金五百斤。

    而叔孫通則趁此機會對高祖劉邦說︰“我的那些弟子們已經跟我好多年了,是他們和我一塊兒制定的這套禮儀,請陛下也能給他們一些官做。”

    高祖劉邦一听,立即任命那些人都當了郎官。叔孫通出宮後,把漢高祖劉邦賞給他的那五百斤黃金都分給了那些儒生。儒生們都高興地說︰“叔孫通可真是個聖人,他能把握住形勢的需要。”

    叔孫通的朝儀設計可謂是簡明易行,充分考慮了當時的政治需求和社會現實。他的貢獻不僅僅是為漢高祖劉邦提供了一個朝廷運作的框架,更是為漢朝的穩定打下了基礎。因功,他被拜為奉常,其弟子也都得到了封賞。叔孫通在漢朝初期的影響力不斷上升,成為了權臣之一。

    叔孫通降漢後,最初常向劉邦引薦盜賊、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後來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制禮作樂時,引薦了同行的儒生。叔孫通曾表示,君主在進取、爭奪天下時,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到了守護成果的時候,文人、儒生便比較可靠。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濟公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濟公傳奇》,方便以後閱讀濟公傳奇第441章 序侯封功定朝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濟公傳奇第441章 序侯封功定朝儀並對濟公傳奇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