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風跟著蘭馨來到梅馨苑,進入一座大廳里。
主位前擺著一座屏風,背後坐著的人影若隱若現。
李長風心道,又搞這種。真當我好騙啊?老子早就知道你是誰了!
廳里已經坐著一人,乃是曲妙音。
“參見公主殿下!”李長風行禮。
“坐!”唐玉宣喊道。
“多謝公主!”
李長風坐在曲妙音對面,朝對方點頭致意。
唐玉宣道︰“春節期間,四海升平,普天同慶,然而有一地,卻是不甚太平。”
原來,乾國東北董州,如今由異姓王羅運邦坐鎮。
羅家是乾國的開國功臣,由高祖封王,世襲罔替傳承至今。
董州北臨妖域,肩負著鎮守一方拒敵于國門之外的重責。朝廷特許董王自領兵權,只需按期朝貢,其余諸事皆可自行裁斷。因此原因,董州儼然已是國中之國的存在。
像董王這樣高度自治的鎮邊王,乾國還有兩位。一是西北的涼王,二是西南桂王。
羅運邦有三個兒子,長子羅國宏,次子羅國強,三子羅國勝。按乾國的嫡長子繼承制,羅國宏當仁不讓被立為世子。
實際上,嫡長子繼承制雖是主流,但也不是堅不可摧。歷史上,不論是皇家還是世家大族,非嫡長子繼承家業者比比皆是。前提是,嫡長子無能,失去了父輩的恩寵。
然而,羅家的情況比較復雜。三個兒子都是出色的將帥之才,而且志向遠大一個不輸一個。
羅國宏作為世子,長期跟隨父親處理州務。羅國強和羅國勝則一直在外領兵守邊。
先前還好,近一年來,羅運邦身體一日不如一日,眼看權力交接之日即將到來。手握兵權的羅國強和羅國勝便有了不一樣的心思。
今年春節之時,舉國上下合家團圓。羅家父子齊聚一堂,然而家庭氛圍非但不和諧,反而是劍拔弩張。
羅國宏欲借團圓毒殺兩個弟弟,以絕後患。不料身邊早已安插有兩個弟弟的眼線,事情自然也就敗露了。
至此,三兄弟徹底撕破臉,決定不裝了。
羅國強和羅國勝逃出董州城,返回各自大本營,整備兵馬,對董州虎視眈眈。
然而,兩兄弟皆沒有冒然出兵。因為他們都知道,董州城里也有五萬守軍,而且城堅池深,輕易不可破。
誰先出兵與大哥交戰,就正中了第三方的下懷。三兄弟都想坐山觀虎斗,都想成為最終得利的漁翁。
如今,董州三兄弟仍處于僵持狀態。但是這一仗,或許不可避免。
消息傳到天京,各方震驚。
太子唐玉靖認為,這是撤掉董王,收加董州兵權的大好時機。朝廷應以董州擁兵自重,蓄意謀反為名,出兵征討。趁羅家兄弟反目不和,正好各個擊破。
二皇子唐玉瀾認為,應該出面安撫調停。畢竟董州是戰略要地,董王多年固守有功,此時攻打,必讓天下人心寒。而且,就算朝廷收回了董州,以後還要自己派兵鎮守,反而多了不少麻煩。
兩位皇子旗下的大臣,也是各站一邊,支持相應的策略。
玉宣公主這邊,暫時沒有發表意見。
這件事,不論支持哪一方,都有利有弊,很難抉擇。
更加惱火的是,一向喜歡模稜兩可和稀泥的她,發現這次拿在手上的不是稀泥,而是磚頭,根本和不動。
皇帝也是猶豫不定,限兩位皇子和玉宣公主三日內各自拿出一套方案,再做最後決定。
這一次,玉宣公主的意見顯得格外重要。他支持誰,就將以多數支持的優勢讓策略得以實施。
時間已經過去兩天,玉宣公主也有了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她沒有第一時間向皇帝稟告,而是想听听李長風的意見。
“所以,公主的想法能透露一下嗎?”李長風問道。
唐玉宣道︰“本宮認為,應該以朝廷威嚴鎮壓,必須遏制戰事發生。至于撤不撤掉董王,倒不重要。”
曲妙音解釋道︰“戰事一起,必將生靈涂炭。公主仁慈,不願意看到董州百姓受難。
董州一亂,妖域恐怕趁虛叩開國門,若是楚國興兵,大乾便將南北受敵。
就算這種最壞的情況沒有發生,其他鎮邊王也有起兵渾水摸魚的可能。”
李長風可以理解,唐玉宣還有一大難處。先前已經建議她聯合太子,先削弱二皇子勢力。但是她現在並不想以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便與太子的想法相悖。
這是大是大非,如果不能站在同一戰線,其與太子之間的關系必然產生裂隙。
“這件事,出得好,出得妙。”李長風突然呵呵一笑。
唐玉宣不喜道︰“李公子,你這是何意?國家動亂,百姓蒙難,你還幸災樂禍不成?”
李長風自信滿滿地說道︰“這件事,將成為一個絕佳的契機,從此消除藩王的隱患。豈不是正合了公主之意?
我有一計,可解燃眉之急。不僅能平息董州的風波,不動刀兵不起戰事,還讓太子和二皇子都覺得受益,而無話可說。”李長風道。
曲妙音驚訝地看著他,顯然不太相信有如此兼顧所有的完美策略。
屏風後面的唐玉宣,也是頓了好幾息方才問道︰“真有此計?快說!”
李長風道︰“羅家之所以會走到這一步,其實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三兄弟都想繼承王位。而是他們每個人都認為,只要自己沒有繼承王位,失去的恐怕不僅是對家業的掌控,更有可能是自己和妻兒的性命。
三兄弟都是有才有志之人,這對羅家來說反而並不是什麼好事。三人相互之間都在猜忌。唯有置他人于死地,自己才能高枕無憂。
若是換一種情況,三人中只有一人特別優秀,另兩人不論是假裝還是實質,只要表現得無欲無求,甚至荒淫無度,便不會鬧出這些事來了。”
曲妙音道︰“就像凌王府的唐亦恆,外人看他是沉迷賭博,縱情聲色,實際上是明哲保身之舉。
這些道理,其實大家都懂。關鍵是董州的情況已經出了,現在不是分析原因的時候,而是尋求解決方案。”
李長風道︰“要平息風波,就要讓每個人都得到好處,最大限度消除猜忌。方案我已經有了,而且起了個名字,叫做浩恩令!事實上,在處理凌王之事時,我就開始為這個方案做鋪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