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蕭處楠穿越到了遼朝,你們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歷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見證遼朝的建立與發展︰遼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你們可能會遇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並建立遼朝的場景。
2. 體驗遼朝的四時捺缽制度︰遼朝皇帝實行四季巡守制,你們可以在不同的季節參與不同的捺缽活動,體驗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融。
3. 參與遼朝的農業與畜牧業︰遼朝鼓勵農牧業共同發展,你們可以參與到農業生產和畜牧業活動中,了解遼朝的經濟基礎。
4. 探索遼朝的法律制度︰遼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法律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人,你們可以研究這一獨特的法律體系。
5. 欣賞遼朝的藝術與文化︰遼朝在繪畫、雕塑、音樂等領域有很高的成就,你們可以欣賞到遼代的壁畫和陶瓷藝術。
6. 了解遼朝的宗教信仰︰遼朝佛教非常盛行,你們可以參觀佛教寺廟,了解當時的宗教文化。
7. 參與遼朝的軍事活動︰遼朝軍隊強大,你們可能會遇到遼朝與宋朝、西夏等國的戰爭,或者參與遼朝的軍事訓練。
8. 體驗遼朝的社會生活︰遼朝社會相對開放,你們可以體驗到遼朝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生活特色。
9. 見證遼朝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遼朝與宋朝、西夏等國有著復雜的外交關系,你們可能會遇到遼朝的外交使節或參與遼朝的外交活動。
10. 了解遼朝的衰亡︰遼朝最終被金國所滅,你們可能會見證遼朝晚期的動蕩和遼朝貴族的抗爭。
這些體驗將使你們對遼朝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
遼朝907—1125年),又稱遼國、契丹 [110],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又稱大契丹,民間或稱大蕃。 [108]與北宋、西夏並立。共傳九帝,經歷二百一十九年。 [1]
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23]。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滅後晉,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遼”,改年號為“大同” [45]。遼聖宗時期,太後蕭綽和聖宗耶律隆緒在韓德讓等蕃漢臣僚的輔佐下,對契丹社會實行了全面改革, [104]是遼的全盛之世。 [103]興宗後期,遼朝統治顯露衰敗跡象;道宗和天祚帝時期,則是危機四伏。 [105]1125年被金朝所滅 [67]。遼朝亡後,遼朝宗室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建立西遼,1218年被蒙古所滅。 [8]
遼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東北包括黑龍江、烏甦里江流域和庫頁島;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和山西北部,包括幽雲十六州。幅員萬里,是中國北方歷史上著名的草原游牧帝國。 [9] [106107]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後吸收農耕技術,為了保持民族性將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分開管理,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10]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遼朝歷代帝王
共9個詞條39.4萬閱讀
耶律阿保機
在位時間︰916年926年
耶律德光
在位時間︰927年947年
耶律阮
在位時間︰947年951年
耶律
在位時間︰951年969年
遼朝帝王年號
共28個詞條1.5萬閱讀
神冊
起訖時間︰公元916922
天贊
起訖時間︰公元922926
天顯
起訖時間︰公元926938
會同
起訖時間︰公元938947
遼朝時期帝王陵
共5個詞條1.4萬閱讀
乾陵
遼寧錦州北鎮市
慶陵
內蒙古巴林右旗
遼祖州祖陵遺址
內蒙古自治區
懷陵
遼懷州
中國歷史時期及朝代
共25個詞條352.7萬閱讀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中文名
遼朝
外文名
iao dynasty
別 名
大遼、大契丹、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國
時間範圍
916年 至 1125年
都 城
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帝 王
遼太祖、遼太宗、遼景宗、遼聖宗、天祚帝等
貨 幣
圓形方孔錢
開創者
耶律阿保機<21111年)
宗 教
佛教,儒教、薩滿教等
人口數量
約 900 萬12世紀初)
主要民族
契丹族、奚族、漢族、阻卜、女真、室韋等 [11]
目錄
1國號
2歷史
?契丹緣起
?太祖建國
?南下中原
?帝位之爭
?全盛時期
?興道衰落
?走向滅亡
?余部勢力
3疆域
?領土範圍
?行政區劃
4政治
?南北面官
?四時捺缽
?頭下軍州
?宮帳制度
?五京制度
5軍事
?軍制
?軍種
6經濟
?農業
?畜牧業
?手工業
?商業
?人口
7文化
?文字
?宗教
?藝術
8科技
?醫藥
?天文、歷法
9外交
?與五代、北宋
?與高麗
?與西域諸國
10社會
?風俗
?飲食
?節慶
11皇帝世系
?遼代
?北遼
?西遼
?東遼
?後遼
國號
播報
編輯
國號作為國家或王朝的標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鮮明性與使用的穩定性,有遼一代則不然,曾多次反復用“遼”“契丹”為國號 [12]。後梁貞明二年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據《新五代史》《東都事略》等中原史料記載,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改號大遼。 [3]遼大同元年947年,後晉開運四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並在開封登基,“改晉國為大遼國”。 [3]遼聖宗統和元年983年,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又改稱大契丹;遼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北宋治平三年),復號大遼 [1315]。
多數學者持“遼”為“鑌鐵”的觀點,清人張穆《蒙古游牧記》以“鑌鐵”為“遼”之譯言。有學者認為“遼”來源于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一號得名于“遼遠”之意。 [100]《契丹國號解》對前人的觀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評價,並提出了“大中”說,認為“契丹”就是“大中”,而契丹國則是“大中國”之義。 [99] 有學者研究“遼”與契丹語“遼”的內涵,強調遼“雙國號制”的意義。也有學者主張契丹是改“晉”為“大遼”,而非改“契丹”為“大遼” [20]。
關于契丹首次改國號為“遼”的時間,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種說法 [1617]。關于遼改國號的次數,一般學者都認同這樣的見解,即遼太宗時改國號為遼,遼聖宗時復號契丹,至遼道宗時復改國號為遼 [18]。從眾多遼代墓志中在契丹或遼的國號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樣來看,到遼道宗時,儼然以中國自居了 [19]。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遼曾九改九復國號,也就是說,遼曾改國號達18次之多。
遼朝國號變遷
年代
漢文國號
非漢文國號
916—937年
大契丹
大中央契丹 [2122]全稱)
大契丹、契丹國、契丹簡稱)
938—982年
大遼燕雲漢地)
大契丹遼朝故地) [15]
983年—1065年
大契丹
1066年—1125年
大遼
歷史
播報
編輯
契丹緣起
契丹之名,始見于北魏。 [57]而漢文記契丹事,以《資治通鑒》為最早,東晉義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襲契丹”。契丹稱號見于朝鮮《三國史記》更早,東晉太元三年378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麗“北邊,陷八部落”。早期契丹居于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 [69]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 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部。 [55] [70]契丹族日益興盛,並向南發展。北齊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十余萬人、數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 [56]後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隋初又分別臣附于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游牧于遼西地區,諸部落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 [143]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契丹人
六世紀前期,契丹族尚為部落階段,于唐初形成部落聯盟,君長為大賀氏,八部之間如遇有戰事及征兵,諸部在一起召開會議,獵則別部,戰則同行。 [70]唐武德六年623年)契丹遣使到長安,向唐高祖進貢名馬、豐貂,但其政治立場仍趨向于突厥頡利可汗。 [58]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大賀摩會率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唐朝皇帝曾賜給契丹首領旗鼓,後來成為契丹可汗權位的象征。 [59]唐朝又于貞觀三年629年)以室韋、契丹族人置師州。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後唐太宗以契丹人為松漠都督府在今赤峰、通遼一帶),以大賀窟哥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 [60]
武則天執政時,契丹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李盡忠與其妻弟孫萬榮反,攻陷營州,殺營州都督趙文 ,盡忠自立為無上可汗,這是契丹人首次稱汗。 [61]武則天派兵圍剿,卻被盡忠擊敗。 [62]唐開元二年714年),李盡忠堂弟李失活與奚族首領李大 到長安見唐玄宗。四年716年),唐玄宗恢復松漠府,以李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衛大將軍。 [63]開元二十年732年),唐軍大破契丹,俘獲甚眾,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 [64]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滅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賜契丹可汗迪輦組里漢名為李懷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賜以靜樂公主。半年後,懷秀不堪安祿山欺凌,殺公主與奚族一起反唐。之後,與安祿山多次交戰,勝負參半。 [6566]唐天寶五載746年),唐朝封胡剌可汗遙輦楷落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楷落在位至安史之亂結束,唐朝與契丹之間大規模戰爭基本結束。
甦可汗時契丹依附回紇,自甦可汗開始唐朝不再冊封契丹首領為松漠都督。鮮質可汗時曾七次遣使至長安朝貢唐朝,昭古可汗時遣使四次。 [71]會昌二年842年)唐朝破回鶻,耶瀾可汗遙輦屈戍內附。咸通年間,可汗習爾之遣使者到長安朝貢之後,契丹部落在一百年的低谷後又逐漸強大。 [67]唐末,痕德廑可汗遙輦欽德時契丹征服了奚、室韋,多次入侵幽州、薊州,結果遭割據勢力劉仁恭報復。 [68]痕德可汗死于天佑三年906年)十二月。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興起,世代擔任契丹部夷離堇,權威日盛。
太祖建國
五代時期,隨著契丹族社會的發展和社會階段的提高,遙輦氏部落聯盟開始向耶律氏轉化。耶律阿保機生于唐朝咸通十三年872年)。 [77]阿保機任遙輦氏痕德堇可汗的撻馬 沙里扈衛官),組建侍衛親軍。阿保機迅速崛起。率領撻馬部扈衛隊)戰勝了小黃室韋、越兀、烏古、六奚、比沙 等近鄰小部落,阿保機的伯父被殺後,阿保機繼承了伯父的于越的職位,並擊潰以蒲古只為首耶律釋魯的部落豪強。相繼降小黃室韋,破越兀、兀古、六奚諸部,被國人譽為“阿主沙里”沙里,契丹語“郎君”)。 [72]到了痕德廑可汗時期,耶律阿保機擔任夷離堇,專事征伐,大破室韋、于厥及奚帥轄剌哥,進大迭烈府夷離堇。 [73]天復三年903年),阿保機北攻女真,南取河東、懷遠軍,略地薊北今河北北部),升于越、總知軍國事,成為部落聯盟的實際操縱者。 [74]天佑三年906年)在欽德死後,阿保機不再從遙輦氏家族選擇可汗,而是把旗鼓收歸自己所有,自己擔任了契丹部的可汗,從此,可汗的選立就轉入迭剌部耶律氏家族了。 [75]
遼太祖阿保機雕像
唐天佑四年907年)正月,耶律阿保機當選為契丹大首領,即皇帝位。尊母蕭氏為皇太後,立皇後述律氏,群臣上尊號曰天皇帝,皇後為地皇後。 [76]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並且握有蒙古地區的產鹽區,在軍事與經濟方面都十分強盛。 [23]但是隨著契丹國家的發展,耶律家族內部為了爭取可汗的被選舉權,阿保機本家族兄弟們便首先起來反對他,由此發生了“諸弟之亂”。梁開平五年911年)五月,阿保機弟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耶律安端策劃謀反,安端的妻子粘睦姑得知後就報告了阿保機,阿保機不忍心殺掉這些兄弟,就和他們登山殺牲對天盟誓,然後赦免了他們。 [78]梁乾化三年913年)五、六月,阿保機領兵進擊諸弟的第三次謀亂,經過三次平叛,阿保機基本消滅了本家族的反對勢力,鞏固了最高統治權。 [79]
神冊元年916年),群臣為阿保機上尊號為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即遼太祖。 [80]遼太祖收留因河北戰亂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們。並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神冊三年918年)遼太祖建皇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兩年後創建契丹大字並推行之。在軍事方面,他于天贊四年925年)東征渤海國,于舊地建立東丹國以統治渤海遺民,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遼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圖,然而于攻滅渤海後的隔年,在回師途中病倒,最後去世。他的妻子述律皇後述律平)宣布攝政,以皇次子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屠殺政敵數百人以穩定政權。天顯二年927年,後唐天成二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皇後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天顯五年930年,後唐長興元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統一了契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南下中原
天顯九年934年)四月,後唐均王李從珂廢弒其主李從厚自立為帝,耶律倍自後唐上書遼太宗耶律德光請求討伐唐末帝李從珂。 [81]八月,遼太宗親自率軍南伐。天顯十一年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遼太宗出兵助其反對後唐。 [82]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十一月,遼太宗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即晉高祖。 [83]
幽雲十六州形勢
會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劉䐂、盧重冊為遼太宗上尊號為“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聖皇帝”。大赦天下,改元會同。同月,後晉使臣獻上幽、薊、瀛、莫、涿、檀、順、媯、儒、新、武、雲、應、朔、寰、蔚十六州,並獻上圖籍,至此“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遼太宗下詔,以皇都為上京,改名為臨潢府,升幽州為南京。 [84]割取幽雲十六州後,遼太宗將幽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遼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 [85]
會同五年942年)石敬瑭的養子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他不願向契丹臣服,上表稱孫不稱臣。遼太宗趁機率軍南下,意圖一統中國 [23]。會同六年943年)十二月,遼太宗親自赴南京,打算率軍南下中原討伐後晉,命趙延壽、趙延昭、耶律安端、解里等由滄、恆、易、定等州分道而進,遼太宗親率大軍跟從。 [86]會同九年946年),後晉統帥杜重威挾眾將降契丹,契丹攻入開封,晉出帝被迫投降,後晉滅亡。 [87]會同十年947年)正月初一日,遼太宗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東京汴梁,于大同元年947年)二月初一日下詔建國號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 [8889]雖然遼太宗有意長久經營中原地區的意圖,然而因縱兵掠奪人民財物,以及不讓諸位節度使返回鎮地,招來中原人民的反抗。不久,原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自立為帝,國號漢。 [91]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後,諸鎮和後晉舊將多起兵響應。廣大百姓也群起反抗,大部多至數萬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縣城,殺死契丹任命的官吏。澶州起義軍首領王瓊,攻入州城,圍擊契丹將領耶律郎五;東方起義軍攻破宋、亳、密三州。 [90]可見契丹在中原的統治難以維持。四月,遼太宗被迫引軍北返,最後在欒城病逝。
帝位之爭
遼大同元年947年,後晉開運四年)位于中原開封的耶律吼等將領擁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皇太後述律平想讓其第三子耶律洪古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不同意遼世宗繼位。述律太後派耶律洪古與遼世宗在遼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最後遼世宗打贏了這場戰爭。在經過大臣耶律屋質的勸阻之下,述律太後才認同遼世宗的帝位。遼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佔領中原的期望,多次對中原用兵。然而遼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天祿五年951年,後周廣順元年)九月,遼世宗協助北漢攻打後周,行軍至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時,由于其他部隊未到,先行駐扎在火神澱。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
遼天祿五年951年,後周廣順元年)耶律察割發動政變,殺遼世宗並自行稱帝,遼太宗之長子耶律 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耶律察割後,被立為帝,即遼穆宗。遼穆宗雖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遼穆宗前期,朝廷內部不穩,離心離德,大臣經常發生叛亂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應歷二年952年,後周廣順二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後周,陰謀敗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後伏誅。應歷三年953年,後周廣順三年)十月,耶律洪古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覺後被捕。應歷十年960年,北宋建隆元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洪古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耶律洪古,耶律洪古入獄而死。
由于政局動蕩不安,迫使遼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強盛的後周。應歷九年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發動北伐,遼朝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投降。周軍隨後攻克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也舉城投降。當時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遼穆宗甚至有意放棄燕雲十六州 [24]。最後周世宗因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歸後周領有,而遼軍加強防御,不敢南下。由于遼穆宗本人喜好殺戮,經常親手殺人。同時又愛好打獵到“竟月不視朝”,最後于應歷十九年969年,北宋開寶二年)二月被侍人所弒。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即遼景宗,改元為保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全盛時期
張成思、潘樹聲繪國畫《契丹與契丹文字》 [101]
遼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賢臣如室𠠬、郭襲,使遼朝出現一陣清明。遼景宗對遼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松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上層比較穩定。遼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遼景宗前期,遼朝與北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後,于遼乾亨元年979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北漢,遼朝派數萬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與宋軍交戰,被擊潰,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改變戰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薊。宋太宗乘勝進攻幽州,遼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成功擊敗宋軍,宋太宗僅以身免。由于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後蕭綽協助處理。
乾亨四年982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遼景宗病逝,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尊母蕭綽為皇太後,並由蕭太後攝政。當時蕭太後30歲,遼聖宗12歲,而蕭太後之父蕭思溫于保寧二年970年,北宋開寶三年)被害,無嗣,使得蕭太後也沒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余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太後及遼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蕭太後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在這些行動後,遼聖宗和蕭太後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太後攝政二十七年,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契丹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遼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後執政時的遼朝風貌,反對嚴刑峻法,並且防止貪污事件。在文教方面,遼聖宗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業。
北宋立國之初即有意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先後于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遼聖宗為了防止高麗與北宋結盟,進而威脅遼朝東部。于統和十一年993年,北宋淳化四年)發動高麗契丹戰爭以降服高麗,于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的東征時最遠攻入高麗開城。之後為了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及避免契丹貴族威脅皇權,蕭太後與遼聖宗于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鋒,遼將蕭撻凜戰死。遼軍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贈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之後遼聖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于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夏三朝鼎立的局勢。
興道衰落
契丹太平十一年1031年,北宋天聖九年)遼聖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生母蕭耨斤即法天太後)自立為皇太後並攝政,並把遼興宗的養母齊天皇後蕭菩薩哥迫死。法天太後重用在遼聖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遼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法天太後對遼興宗並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重元為帝。耶律重元把這一事告訴遼興宗。遼興宗怒不可遏,于重熙三年1034年,北宋景佑元年)用武力廢除法天太後,迫法天太後“躬守慶陵”,大殺太後親信。七月,遼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後。而後,把法天太後接回來,並與她保持十里的距離,以防不測。遼興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終沒有填平 [23]。
遼興宗在位時,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遼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遼朝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遼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遼興宗曾與其弟耶律重元賭博,一連輸了幾個城池。他對自己的弟弟耶律重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後傳位給耶律重元。皇子耶律洪基即為後來的遼道宗),也未曾封為皇太子,只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已。這種下了遼道宗繼位後,耶律重元父子企圖謀奪帝位的惡果 [23]。
宋夏戰爭後北宋內外交困之際,使得遼朝趁機侵宋。在征求張儉的意見後,一面派其弟耶律重元和蕭惠在邊境制造欲攻宋的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于重熙十一年1042年,北宋慶歷二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宋朝派富弼與遼方使節談判,此即重熙增幣。雙方于九月達成協議,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基礎中,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遼興宗還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因此,在遼宋和好之後,遼夏關系惡化並發生戰爭。遼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均遭失敗,但西夏最後願意向遼朝稱臣進貢 [23]。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遼道宗繼位後,清寧九年1063年,北宋嘉佑八年)七月耶律重元听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不久被遼道宗所平,耶律重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遼道宗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並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遼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耶律乙辛誣陷皇後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有染,遼道宗听信讒言而賜死皇後,史稱十香詞冤案。同時耶律乙辛為防將來太子耶律靭登基對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靭,並將其殺害。後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向遼道宗進“挾谷歌”遼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
遼大康五年1079年,北宋元豐二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遼道宗游獵的時候意圖謀害皇孫耶律延禧,遼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耶律乙辛的陰謀。大康九年1083年,北宋元豐六年),遼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事敗被誅。壽昌七年1101年,北宋建中靖國元年)正月,遼道宗去世,皇孫耶律延禧繼位,即天祚帝。當時西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求援,並求天祚帝女尚公主為妻。最後遼天祚帝于乾統五年1105年,北宋崇寧四年)將一個族女耶律南仙提升為公主嫁給夏崇宗,並派使者赴宋,勸北宋對西夏和談。
走向滅亡
金滅遼之戰
遼天慶二年1112年,北宋政和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故址在今內蒙突泉縣突泉鎮西北約60公里的寶石鎮境內),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諸位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九月,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天慶四年1114年,北宋政和四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並未將完顏阿骨打當作一個重大威脅,但是所有他派去鎮壓完顏阿骨打的軍隊全部戰敗。天慶五年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國元年)天祚帝為了解決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軍擊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遼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遼朝內部。同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年號收國,定都會寧。 [25]同年秋天,金軍攻下遼朝黃龍府,遼朝受到嚴重的打擊。此後位于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天慶六年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金收國二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機佔領了遼東京和沈州。
天慶十年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金天輔四年)金軍攻克遼上京,守將蕭撻不也投降,到保大元年1121年,北宋宣和三年,金天輔五年)遼朝已經失去一半的領土。而內部又發生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最後遼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而結束,但是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投降金朝。保大二年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正月,金軍攻克遼中京,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
天祚帝的流亡
由于位于遼南京的耶律大石與李處溫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向,他們擁立耶律淳為帝,即天錫帝,史稱北遼。天錫帝降天祚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于金朝,乞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遼德妃稱制,改年號為德興。此時遼臣李處溫父子覺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貫,欲劫持遼德妃納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內應。後她發現他們罪行而賜死之。當年十一月,遼德妃五次上表給金朝,只要允許立耶律定為遼帝,其他條件均答應。金人不許,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關,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遼德妃帶著隨從的官員投靠天祚帝,被天祚帝誅殺 [23]。
保大三年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金天輔七年)正月,在上京的回離保蕭干)叛金,八月平定。保大四年1124年,北宋宣和六年,金天會二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收復首府燕州和雲州,但是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遼天祚帝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白城子),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金天會六年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海濱王耶律延禧病故,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
余部勢力
大石西遷和西遼疆域
在遼朝覆滅後,遼朝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金天會八年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由于受到金兵的壓迫,耶律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天會十年1132年,南宋紹興二年),耶律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史稱西遼西方稱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首都虎思斡魯朵 [23]。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皇統三年1143年,南宋紹興十三年),在耶律大石死後,西遼經歷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與屈出律的統治。最後興定二年1218年,南宋嘉定十一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疆域
播報
編輯
領土範圍
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到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到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涿州、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遼史》稱“幅員萬里”。 [26]
遼朝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帶,在遼太祖及遼太宗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遼太祖時征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與渤海國。契丹會同元年938年,後晉天福三年)遼太宗時取得燕雲十六州,並一度佔有中原。統和二十四年1005年,北宋景德二年)遼聖宗與北宋簽定澶淵之盟,最後確定了與宋的邊界。
漠北地區于天顯六年931年,後唐長興二年)設立“轄戛斯國王府”,隸屬上京道;統和二十三年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建成了鎮州、防州、維州三邊防城皆在今蒙古烏蘭巴托西、西南),以鎮州又稱可敦城,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哈達桑東北古回鶻城)為西北路招討司駐地,並駐軍鎮戍,開闢屯田。西北路招討司是遼西北邊疆地區的最高軍政機構,負責鎮守西北邊疆地區,管轄阻卜等部落。遼咸雍四年1068年,北宋熙寧元年)設置烏古敵烈都統軍司為統轄兩部的最高機構,其最高長官為統軍使有時仍稱都詳穩),由契丹人擔任。僻處今鄂嫩河及貝加爾湖東南面的萌古部,在大康十年1084,北宋元豐七年)向遼廷遣使進貢,其酋長接受了遼廷封授的部族官稱號令穩、詳穩,成為遼的屬部,例如,成吉思汗的五世族祖,海都次子察剌哈寧昆又譯察剌孩領忽)受有遼朝的“令穩”即領忽,小部族官)官號,四世族祖必勒格被遼廷升號“詳穩”即想昆,大部族官),父子相繼任遼屬部官。 [27]遼代也築有長城,稱為遼代長城遼邊壕)。
行政區劃
遼代的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此外,遼朝效仿宋朝路制,相繼設置了八個專司理財的路,分別是︰上京路、中京路、南京路、東京路、西京路、遼西路、平州路、長春路。 [111114] [115116]
遼朝如同宋,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為控制因戰爭獲的土地而設置的,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置的前進基地。
道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五京道
道名
治所
轄地範圍
上京道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
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144]
中京道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
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
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
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
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後,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重熙十三年1044年,北宋慶歷四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路
遼朝將全國劃分為8個財賦路專司理財,但從遼末記載來看,八路事實上成為了遼朝州縣區域的劃分單位,時人謂之“契丹天下八路”。 [111112] [116]
八財賦路
路名
財政機構
駐地
上京路
上京鹽鐵司
臨潢府
中京路
中京度支司
大定府
南京路
南京三司使司
析津府
東京路
東京戶部司
遼陽府
西京路
西京都轉運司
大同府
遼西路
遼西路錢帛司
興中府
平州路
平州路錢帛司
平州
長春路
長春路錢帛司
長春州
參考資料 [111114] [115117]
府
府
分類
詳細
京府
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
大蕃府 [28]
南面大蕃府二 [2930]︰黃龍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
北面大蕃府四︰南大王府、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奚王府
以上共計六大蕃府,其中南面兩大蕃府行南面漢官制,北面四大蕃府行北面部族官制。這六大蕃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散府
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此六府有別于大蕃府,不統轄州,僅置刺史或防御使,與刺史州、防御州同級。 [118]
州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縣
遼代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余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頭下州縣名稱,常采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雲民,建密雲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聖宗時期逐漸廢除。
政治
播報
編輯
南北面官
遼南京
為了統治當地漢族,遼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南北兩面官的兩院制。如《遼史》所言︰“太祖神冊六年,詔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 [121]
遼朝統治者實施統而有別、劃區而治的政治統治︰一是契丹各部族和北方諸族地區,也包括以被俘漢族人口設立投下州縣城市等地區,以實行軍政合一的部族體制為主。二是特殊行政區域“屬國”,即太祖攻滅渤海後,于其地建東丹國,封皇子耶律倍為東丹王,設官命職“一用漢法”,主要機構設三省六部,所任官員多由契丹人、渤海人擔任。三是對相繼取得的幽薊十六州及其他地域,“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仍實行州縣體制,州設刺史或節度使,縣設縣令。 [121]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並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有實授、遙授之分。職事官與散官及階、勛、憲餃、封爵、食邑戶數等配套。遼代官名多有契丹語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隱掌管皇族政教,夷離畢掌管刑獄,乙里免為誥命夫人,等等。
遼世宗任用賢臣耶律屋質,進行一系列改革,將遼太宗時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並,成立南北樞密院,廢南、北大王。後來南北樞密院合並,形成一個樞密院。遼世宗的改革使遼朝從部落聯盟形式進入中央集權的時代。
遼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地使用不同法律。早期有民族歧視,至聖宗時契丹人法也用漢律來斷。這反映漢人地位的提升。一般來講遼代刑罰較重,而且皇帝往往隨意殺人,無法無天,穆宗尤甚。
四時捺缽
捺缽,漢語譯為“行營”、“行在”、“營盤”。遼朝雖先後以遼上京和遼中京作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這是因為遼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為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特性,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時巡守”,“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皇帝在游獵地區設的行帳,以區別于皇都的宮帳。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遼太宗時,取燕雲十六州後,其國土包括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為保持契丹族的騎射善戰傳統的經濟生活,仍然過著“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的生活。正如《遼史》中記載的“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在這種特殊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體制上,逐漸形成了一套縣有鮮明游牧契丹民族獨特特點的四時捺缽制度。契丹皇帝四時巡行的宮帳也稱牙帳),即春捺缽、夏捺缽、秋捺缽、冬捺缽。
頭下軍州
“頭下軍州”是遼代有一種特殊的地方建制。“頭下”一詞的語源及其語義,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王國維在談到元朝的投下時,謂“此語本出契丹”,亦即認為“頭下”是契丹語的譯音。契丹建國後,宗室、外戚所擁有的頭下城,凡由朝廷賜給州、軍稱號者,便成為頭下軍州。頭下軍州制度的創立遠早于太宗會同三年。 [93]此類州的設置原則、職官銓選、稅收等均與其它州有別。遼代“頭下州”與“頭下軍州”的設立還是有一定原則的,而且會有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另外,“頭下軍州”也集中見于遼代上京道。作為統治中心,遼朝中期以後上京地位才逐步略遜于中京。有建州資格的為橫帳諸王、國舅、公主,皆為首領或貴族階層。私奴、媵臣則屬于其家兵、部曲之類。既然“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這種部曲的地位決非一般俘虜可比。有了這樣一種行政管理體制,頭下軍州在地方級行政建制中的特殊地位就很清楚了。其官制系統,應當存在由朝廷任命的節度使;由“本主部曲”構成的刺史以下的職官。 [92]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關于頭下軍州節度使的設官情況。主管官節度使由朝廷任命。節度使以下,在徽州條中提到“節度使以下,皆公主府署”。這里面含有節度使由朝廷任命之意,與其它記載相同。而“府署”,似可理解為“本主部曲”。刺史級頭下州的設官,“刺史”是沿用傳統官稱,又根據遼代頭下州的具體需求而設的。在設官方面,無論是節度使級州城中的刺史,還是刺史級州城的主管官,“皆以本主部曲充”。當然,此類州的州主多與皇帝有密切的關系,自行任命節度使以下的官員也不會受到皇帝過分的責怪。 [92]
宮帳制度
斡魯朵制度,即宮帳制度。“斡魯朵”始見于突厥文碑銘注︰譯文中將斡魯朵統譯為“宮”) [94],而在古代史籍中相對完整的記錄,則只有《遼史》卷31《營衛志》“宮衛目”︰皇帝“居有營衛,謂之斡魯朵”。它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的社會傳統,屬于游牧社會習慣法的範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立君主專制的政權之前,斡魯朵就已經存在于契丹社會。帳制,在契丹生活中與部族組織形式密切相關。如《營衛志》“部族目”記載︰“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處。”以氏族為單元是部落社會的基本形態。 [95]
有遼一代,每位遼帝皆有自己的斡魯朵。皇後、宗室和大臣中僅應天、承天兩位皇太後各建一宮,孝文皇太弟耶律隆慶建有一宮,韓德讓“擬諸宮例”建文忠王府,可視為一宮。這些斡魯朵的所有者,或為遼帝,或為執政太後,或為親王,或為位極人臣之大丞相。其所居之斡魯朵,“可以說是遼朝統治者的大本營”。 [97]這種特權,決定了在遼朝社會生活中斡魯朵始終處于中心位置。很多遼朝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察割之亂”“重元之亂”等皆發生于斡魯朵內。斡魯朵是一支由遼帝親自支配的軍事力量。由隸宮部族人戶組成的宮分軍是遼帝維持統治重要的軍事支撐。遼中後期在對鄰國作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宮分軍又是宿衛遼朝北疆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隸宮提轄司人戶是遼朝漢軍的重要來源,以“家丁”的形式配合宮分軍作戰。 [98]
皇帝所在或前朝皇帝神主所在的“行宮”,是“斡魯朵”的核心內容,同時斡魯朵又因其保衛皇帝的職責而有廣大的外延。它包括一支規模極大的斡魯朵軍宮分軍),以及提供斡魯朵軍的斡魯朵戶宮分戶)。斡魯朵軍與征自各部族的皮室軍,是捺缽扈從武力的兩個主要部分,兩者分屬于諸斡魯朵和北樞密院。隨著年代的推進,斡魯朵的數目逐漸增多,至遼末,已有十三個斡魯朵,合諸斡魯朵,自成一體系,直屬于皇帝。這一體系,與掌管契丹等部族的北樞密院體系、掌管漢人、渤海等州縣人戶的南樞密院體系並列。與斡魯朵之建置相應的戶籍,稱為“宮籍”,隸宮籍者為宮分戶,是隸屬于各宮院之戶口。同屬宮分戶,相互間地位高下懸絕。 [96]
五京制度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遼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游牧生活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缽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軍事
播報
編輯
軍制
遼代武士
其兵制中斡魯朵中的宮衛騎軍兵甲,教練完習,簡選天下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既擔任保衛任務,又出兵打仗。另外還有部族兵、漢軍、渤海軍等。契丹是游牧民族,善于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生產經濟活動,也是軍事練習。有戰爭很快即可集合成軍。
遼朝的軍隊,平時約在二十萬至三十萬左右,而契丹部族全民皆兵,遼所能動員的兵力在總人口當中,比例很高,為164萬2800人。由于保留著原始部族的痕跡,並處于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迅速轉化的歷史階段,軍事制度初期多與本民族社會制度合為一體,進入長城以南地區後,既保有本民族特色,又逐步接受漢族影響,具有民族融合的特點。
遼朝皇帝親掌最高兵權。下設北 南樞密院。北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構,一般由契丹人主管 南樞密院亦稱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因而出現一個朝廷兩種軍事體制並存的局面。
軍種
遼軍大體分為宮帳軍 部族軍 京州軍和屬國軍。宮帳軍,征集直屬皇帝的著帳戶壯丁組成,是契丹族親軍,供宿衛和征戰,“以行營為宮,選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部族軍,主要由契丹以外的部族壯丁組成,供守衛四邊。以上兩種部隊是遼軍的主力。京州軍,亦稱五州鄉軍,征集五京道各州縣的漢族 渤海族等的壯丁組成。屬國軍,由臣屬國壯丁組成。後兩種部隊為輔助兵力。遼初,貴族男子人人服兵役,年齡在1550歲之間的列籍正軍,兵器 戰馬自備 [31]。“正軍一名,馬三匹,打草谷 守營鋪家丁各一人”,“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谷騎四出抄掠以供之”《遼史•兵衛志》)。後來,“沿邊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積谷以給軍餉。”《遼史•食貨志》)遼軍以騎兵為主,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槍。後期從宋朝傳入拋石機式的火炮,編有炮手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