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玩政治的心都髒。
李善長和劉伯溫這種混到大明朝堂最頂尖的大佬,已經達到沒有最髒,只有更髒的程度。
畢竟李善長還只是惦記著多簽幾份條約,而劉伯溫已經看到了問題的本質。
“條約不條約的都好說,唯有多弄礦才是正經事兒。”
劉伯溫直接捋著胡須說道︰“就像眼前這份《癸丑條約》,雖然有兩萬萬兩白銀的賠款,每年也有七千萬兩的息子錢,但是倭國能頂得住幾年?”
“三年五年的時間內,倭國興許還能頂得住,十年八年,乃至于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倭國別說結清賠款,恐怕他們連息子錢都給不起。”
“真到了那時候,倭國還要不要留著?”
李善長嗯了一聲,正打算開口說話,朱皇帝卻咳了一聲,說道︰“那個,倭國應該是等不到三十年之後了。”
“咱標兒派人給咱送了封信,說是打算把勛貴們的封地全都改到倭國。”
“善長先生家的琪哥兒,青田先生家的璉哥兒,過幾年都得去開拓倭國那邊的封地。”
“至于大明這邊兒,你們的封地會保留一部分,但也只會是很小的一部分。”
隨著朱皇帝的話音落下,李善長和劉伯溫頓時長舒了一口氣,甚至整個人都變得更加精神。
改換封地好啊。
移封到海外更好啊。
要是封地一直在大明,咱們這些老兄弟哪怕是告老還鄉,他朱重八和那顆黑芝麻湯圓都得擔心咱們魚肉鄉里。
封地不在大明,咱們這些老兄弟告老還鄉之後就能安安穩穩的滾去封地頤養天年,就算再怎麼魚肉鄉里,他朱重八和那顆黑芝麻湯圓也只會當做看不到。
而且倭國距離大明並不算太遠,從登州府坐船往來倭國也十分方便。
最最關鍵的是,大量的勛貴全都擠在倭國那個屁大點兒的地方,而各家勛貴之間又有彼此看不順眼的情況,他朱皇帝和太子殿下也不必擔心勛貴們抱團。
總之就是一句話,把封地換到海外,看似吃虧,實則能保命,甚至能讓子孫後代多佔些便宜。
心中有了底氣,劉伯溫也不再藏拙,而是捋著胡須說道︰“既然上位和殿下已經安排好了倭國,那臣便不再多說倭國,只說帖木兒汗國以及歐羅巴之地。”
“臣不太清楚上位和殿下對于帖木兒汗國和歐羅巴之地有什麼安排。”
“臣只擔心一件事。”
“那就是咱們大明的各種工坊會越來越多,所生產出來的各種事物也會越來越多。”
“若僅僅只是把帖木兒汗國和歐羅巴之地當做一處銷路,恐怕他們也沒有那麼多的錢財來購買咱們大明的東西。”
“唯有從他們的各種礦藏下手才行。”
李善長斜了劉伯溫一眼,問道︰“你從他們的礦藏下手,豈不是讓原本就窮的帖木兒汗國和歐羅巴變得更窮?”
劉伯溫直接呵的笑了一聲,說道︰“善長兄此言差矣。”
“帖木兒汗國和歐羅巴再怎麼窮,礦藏是擺在那里不會變的。”
“而要開采他們的礦藏,就必須雇佣他們當地的百姓。”
“反正你不能指望咱們大明的百姓會遠赴海外去采礦。”
大明的百姓,做一天工能賺六十文的工錢,這是他朱皇帝親自規定的。
換成棒子家的勞工或者帖木兒汗國又或者歐羅巴的勞工,一天十文錢就足以打發他們。
這里外里的差距可就足足有五十文錢。
一個勞工差五十文錢,二十個勞工就能差一貫錢。
一個小的工坊可能只有幾十個人,可換成一座礦山,可能就得幾千甚至幾萬、十幾萬的勞工。
這里面又會差出多少錢?
哪怕是把其中的八成差價都拿來修路、植樹,剩下兩成差價歸入國庫,對于大明而言都足以算得上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劉伯溫又繼續說道︰“他們的百姓能通過礦山掙到錢,他們的國主自然也就能從百姓身上收到稅。”
“那些蠻夷們有了錢,就能買得起咱們大明諸多工坊所生產出的東西。”
“能讓蠻子們勉強活下去,他們就不會想著奪回礦山又或者其他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哪怕其中出了幾個野心勃勃之輩……”
劉伯溫意味深長的笑了笑︰“听說歐羅巴那邊小國林立,差不多一個布政使司或者一個府就敢稱國,想必他們也不可能把心往一處使吧?”
李善長直接嗯了一聲,只是琢磨了好一會兒後才長嘆一聲道︰“還是麻煩的緊。”
劉伯溫微微一怔,問道︰“怎麼麻煩了?”
李善長搖了搖頭,捋著胡須說道︰“雖然帖木兒汗國和歐羅巴諸國的礦藏就擺在那里,但是你想打它們的主意,首先就得把帖木兒汗國跟歐羅巴諸國都打服,打老實,讓他們跟棒子和猴子還有矮矬子一樣听話才行。”
“有登州艦隊在,咱們大明固然不怕跨海遠征,但是打下來的地盤需要保護,諸多海上要沖同樣需要設立衛所和收稅的巡檢,這里外里加起來,又得是幾萬人的缺口。”
“就咱們大明現在的局面,你上哪兒去弄這幾萬人?”
隨著李善長的話音落下,朱皇帝和劉伯溫忍不住齊齊嘆息。
說來說去,又他娘的繞回了原點。
缺人。
遼東布政使胡惟庸天天喊著缺人。
山東布政使汪廣洋天天喊著缺人。
就連某些不要臉皮的知縣老爺都天天喊著缺人。
更別說無底洞一般的寧陽縣和登州府。
一想到寧陽縣,朱皇帝就忍不住伸手揉了揉額頭,又望著李善長問道︰“善長兄,這幾年咱們往寧陽縣遷移了多少百姓?”
李善長暗自斟酌一番,答道︰“僅僅只是這兩年,就遷移了約七千戶,三萬余人。若是再加上洪武二年、洪武三年遷移過去的,差不多得有近四萬人。”
四萬人,這他娘的都堪比江南一些大縣了!
結果可倒好,某個混賬東西還是天天喊著缺人,甚至連女工都極度緊缺,似乎再給他四萬人都還嫌不夠!
朱皇帝越想就越氣。
這他娘的不是為難咱老朱麼?
往寧陽縣遷移四萬多人你喊著缺人,往登州府前前後後遷移了十二三萬人還你是喊著缺人。
咋的,咱把整個大明的百姓都遷過去才能滿足你的胃口?
這個混賬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