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良差點兒笑出眼淚。
為添黃和倭國盡忠?
懷良也問過香霖近之助同樣的問題。
而香霖近之助給出的答案則是︰後醍醐添黃“主上御謀反”的時候,鐮倉幕府為什麼沒有人為添黃和倭國盡忠?
這是一個很讓人蛋疼的答案。
因為後醍醐添黃策劃倒幕,試圖推翻鐮倉幕府的統治,但是最終卻因為計劃泄露而被幕府流放,並將其行動稱為“主上御謀反”添黃造反)。
長慶添黃他爹是後村上添黃,後村上添黃他爹就是後醍醐添黃。
以前長慶添黃他爺爺後醍醐添黃做為正統且唯一的添黃時,幕府都沒把他當回事兒,甚至搞出了“添黃造反”這樣一個詞語,現在長慶添黃與北倭對立,自然就更加沒人把他當回事兒了。
除此之外,香霖近之助問的另一個問題,則是更加讓人蛋疼。
倭國百姓為什麼要為一個高高在上到虛無縹緲的添黃盡忠?
在他們餓著肚子的時候,添黃讓他們吃飽飯了嗎?
在他們被武士拉去做胴切的時候,添黃拯救他們的生命了嗎?
答案是沒有。
添黃既沒有讓他們吃飽穿暖,也沒有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
所以,添黃又拿什麼來要求倭國百姓為他盡忠?
懷良微微搖頭,嘆息一聲道︰“陛下,近之助跟我說,宋朝的皇帝優待士人,所以宋朝滅亡的時候,有十萬士人願意為宋朝赴死。”
“唐朝的皇帝善待軍士,所以在唐朝滅亡之前,還有軍士願意為唐朝征戰。”
“南倭……”
“有大名和武士願意為陛下征戰,但是又有多少大名和武士願意為了陛下而赴死?”
“就算有,而且整個倭國上上下下一千多萬大名、武士、平民都願意為了陛下而赴死,難道陛下就願意眼睜睜的看著他們被殺光,看著整個倭國的土地全都落入明國人手中?”
長慶添黃臉色陰沉如水,懷良又繼續說道︰“近之助告訴我,中原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戰敗于吳王夫差,為了復仇,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每天都要嘗一嘗苦膽,以此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吳國遭受的苦難和屈辱,後來他勵精圖治,終于成功復國。”
“陛下,現在明國勢大,正是需要陛下臥薪嘗膽之際。”
“唯有忍辱負重,以後才能有克復大倭的機會。”
長慶添黃的臉色依舊陰沉如墨,直到過了好一會兒才黑著臉說道︰“朕……朕願意遜位。只是……”
略微遲疑,長慶添黃又繼續說道︰“只是在朕退位以後,難道朕就不能做倭國國王?”
懷良頓時大怒,起身指著長慶添黃罵道︰“八嘎!”
“你滴!身為大倭國添黃,身負萬世一系之重,為了整個倭國與添黃世系暫時遜位,是不得已而為之,以後復國成功,添黃世系仍不失你的名位,你怎麼能想著接受明國人的冊封,做什麼倭國國王!”
“你簡直丟盡了後醍醐添黃和後村上添黃的臉!”
“如果後村上添黃泉下有知,恐怕也會後悔讓你繼承添黃之位!”
“八嘎!八嘎!”
懷良指著長慶添黃連連怒罵,長慶添黃的臉色卻絲毫未變。
誰還不知道誰呀?
你懷良當初跟著後醍醐添黃倒幕,究竟是為了添黃的尊嚴,還是為了你自己能夠撈取到足夠多的好處?
就算退一萬步講,你懷良確實是為了後醍醐添黃而征戰,那也是因為後醍醐添黃是你親爹,因為後醍醐添黃一旦倒下,你身為後醍醐添黃的兒子,也絕對撈不到什麼好處。
包括現在。
朕身為後醍醐添黃的孫子,名義上的倭國添黃,接受明國皇帝的冊封,就是丟後醍醐添黃和後村上添黃的臉,那你接受明國皇帝的冊封,成為倭國的國王,難道就不丟後醍醐添黃的臉了?
長慶添黃在心里瘋狂吐槽咒罵,只是臉上的神色卻絲毫不變,直到懷良怒氣稍息之後才開口說道︰“好,朕知道了,朕會遜位。只是在朕遜位之後,北倭那邊又當如何?”
懷良怒火稍緩,說道︰“明國為了兩萬萬兩白銀的賠款,會支持南倭討伐北倭。”
“如此一來,倭國也算是南北合流。”
“另外,明國人已經派艦隊去攻打石見國。”
“佐佐木道譽雖然也算有些實力,但是跟明國人的艦隊比起來,終究還是差了太多,石見國早晚都會落入明國人的手中。”
“北倭一旦失去石見國,實力便會大大受損,更能加快南倭討伐北倭的速度。”
長慶添黃心中冷笑不止。
石見國在佐佐木道譽的手里,雖然不歸屬南倭,卻還是倭國的一部分,整個倭國都會因為石見國而受益。
如果石見國落入明國人的手中,那麼受損的便是整個倭國。
等到南北合流之後,北倭那些大名、武士和平民,恐怕會更加反感南倭。
到時候又該怎麼說?
想到這兒,長慶添黃又忍不住暗自嘆息。
倭國的未來由懷良這種沒什麼腦子的人來掌控,恐怕整個倭國都會越來越衰敗,說不定哪天就會被人徹底滅掉。
就像宋朝的開國皇帝說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可惜啊可惜,懷良這種沒腦子的一向不怎麼讀書,根本就猜不到中原皇帝的心思,更不知道中原皇朝的可怕之處。
直到沉默了好一會兒,長慶添黃才再一次開口說道︰“等接受了明國皇帝的冊封,完成了南北合流之後,你有什麼打算?”
懷良頓首答道︰“按照近之助說的,向明國派出遣明使,學習明國先進的文化和知識,假意服從明國皇帝的命令,靜靜蟄伏,以待時機。”
“近之助說,中原歷朝歷代,都會經歷動蕩。”
“一旦明國產生動蕩,便是倭國崛起之機,也是添黃陛下重登皇位之機。”
略微頓了頓,懷良又低聲說道︰“近之助告訴我,說是明國本身也有很多人對他們的皇帝不滿,明國隨時都有可能產生動蕩。”
“所以,還請陛下忍辱負重,暫時蟄伏,靜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