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峰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僅僅只是一袋胡椒,就讓老登產生了“廣闊海洋,大有可為”的心態。
關鍵是老登要下手搞海貿,可不僅僅只是搞一個登州榷場那麼簡單。
說白了,登州榷場只是一個貿易場所,雖然本質上也是從鄉賢士紳們的手里搶錢,但是能搶的那部分叫做“關稅和商稅”,其他環節的錢可沒辦法搶。
舉個例子。
某江南士紳張三頗有家資,糾集一批鄉間的無賴青皮之後跑到南洋佔了一個島,然後又擄掠了一些土人給他種植胡椒、香味又或者其他香料。
問︰這個操作有沒有什麼問題?
答︰在朝廷不想追究的前提下,張三的這個操作完全沒問題。
因為張三帶領一些鄉親出海打漁是不需要路引的,他們在海上迷路而漂流到某個無人小島也只能說是天意。
至于說擄掠土人給他種植胡椒?
首先,土人沒有大明戶籍。
而在《大明律》中,無論是五刑、十惡又或者是戶律、禮律、兵律、刑律,都沒有規定擄掠土人的罪名,所以張三並沒有觸犯任何一條大明律。
其次,要狀告張三的前提是有苦主。
且不說被擄掠的土人能不能活著跑來大明狀告張三,就算能,也得有官老爺們願意接下訴狀才行。
土人跟大明百姓不一樣。
別看官老爺們動不動就搞什麼放告日、息訟日之類的玩兒法,但是大明律規定的很清楚,大明百姓可以去衙門告狀,急眼了甚至可以把官老爺們捆到京城告御狀。
雖然實際執行起來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官老爺們也從來不會真把幾個泥腿子們放在心上,可是在洪武朝,老百姓是真可以捆官進京的,而且有實打實的例子。
更關鍵的是還有一個御史衙門在盯著官老爺們。
對于御史台那些人形噴子們而言,彈劾楊癲瘋是為了完成規定內的任務,糾察百姓風紀也算是份內之責,都屬于混日子的常規操作。
唯有能幫助老百姓扳倒貪官污吏,那才是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的正義之舉。
不把彈劾奏本寫出花兒來,都他娘的對不起這一身的才學!
至于蠻夷?
不好意思,不熟。
要不然你們去寧陽縣或者登州府打听打听,據說那里有個楊青天能為你們做主?
所以。
只要朝廷沒打算認真追究,那麼張三在海外搞香料種植就是完全合法的正常行為。
在此前提下,如果張三把大批香料運到登州榷場去出售,就只需要如實繳納通關費用和商稅即可。
其他的像是購買香料種子、為土人苦力購買糧食等環節,榷場方面就沒辦法插手,自然也就沒辦法收錢。
推而廣之,這麼玩兒就相當于朝廷只征收了關稅、商稅,那些士紳們也不過是破點兒小財,照樣能夠攫取到海量的利潤。
在得罪朝廷被弄死和破點兒小財之間,士紳們很清楚該怎麼選。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皇帝下詔要搞均田制、累進稅制甚至要求廢除奴籍而改為雇佣的時候,大明的鄉賢士紳們才會捏著鼻子認下。
偶爾搞點兒空印案、犁頭案乃至于黑煤窯案、孩童案和鐵器案,在大明的鄉賢士紳們眼里甚至都算不上是對朱皇帝的反擊。
那麼問題來了。
在用盡手段逼迫鄉賢士紳們放棄兼並土地之後,朱皇帝還要再弄起正規的海軍和艦隊,正式插手海貿,這就相當于要斷掉士紳們的最後一條路。
那些鄉賢士紳們會干出什麼樣的破事兒來?
楊少峰淡定無比的嘖了一聲道︰“岳父大人說的對,那些土地原本就是咱們大明的,該插的旗子一定要盡早插上。”
讓朱皇帝放棄搞海軍、艦隊以及海貿那是不可能的。
對于老登而言,出門沒撿錢都算虧了,要是再放任那些鄉賢士紳們跑到海外,用盡各種手段避開大明的稅收,那就等于是從他朱重八的身上割肉,而且還是用的鈍刀子。
所以,誰去管他們那些鄉賢士紳們死不死。
尤其是那個在古里佛種胡椒的鄉紳,回到大明再死就是最虧的,要是能死在古里佛那就最好不過。
……
正當楊少峰琢磨著讓那些鄉紳充當漢使的時候,被朱標派到淮安府的三百個恩科進士已經來到了寧陽縣的城外。
瞧著遠遠看去就顯高大無比的城牆,三百個恩科進士當中有二百八十四個人都陷入了震驚加懵逼的狀態。
直到過了好一會兒,一個進士才拉著身旁的另一個進士問道︰“李兄,你們寧陽縣這城牆……不得有五六丈高?”
被稱做李兄的進士笑著說道︰“陳兄說的不錯,寧陽縣城牆高五丈六尺,外用青磚水泥,內用碎石和熟土,青磚水泥和碎石、熟土之間還有竹蔑、鐵條互相勾連。”
姓陳的進士微微退後半步,抬起頭仔細看了看,卻還是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別說是一般的縣城,就算是許多府城,也未必有寧陽縣的規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再看看近處道路旁邊的村莊,姓陳的進士又繼續說道︰“寧陽縣的縣城高大若斯,城外百姓也都頗為富庶,駙馬爺當真是治下有方,實在是我等的榜樣,陳某佩服,佩服。”
姓李的進士笑了笑,一邊在前面帶路,一邊笑著說道︰“陳兄看到的,是洪武三年以後的寧陽縣,可不是洪武元年的寧陽縣。”
“那時候的寧陽縣,城牆不過兩三丈,還是用泥胚磚做的城牆,有毀于戰火的,有多年下來毀于雨水沖刷的,反正是或倒或塌,全沒有半分城池的樣子。”
“至于城外的百姓,有間能遮風擋雨的茅草屋便已經是謝天謝地的幸事,何敢奢望像如今這般的青磚瓦房?”
“更何況,大老爺上任之初便想盡辦法辦學,且不說對我等有再造之恩,就說這份為百姓考慮長遠的心思,便絕非一般人可比。”
姓陳的進士點了點頭,又問道︰“李兄,听說寧陽縣便是隨便找個老農出來,便都能識得五百個字,這可是真的?”
姓李的進士先是點了點頭,隨後又搖了搖頭︰“要說大部分百姓能識得五百個字,這個是有的,甚至許多人能識得一兩千個字,會寫的也不僅僅只有五百個字。”
“但要說隨便拎個人出來就能識得五百個字,那可就過了。”
“李某祖父如今花甲過半,只識得百余個字,能寫他自己的名字和寧陽這兩個字,剩下的便不會了。”
姓陳的進士傻傻的望了姓李的進士一眼。
花甲過半,那就是六十五歲。
一個六十五歲的老翁,竟然識得百余個字,甚至還能寫自己的名字。
這正常嗎?
喜歡奮斗在洪武元年請大家收藏︰()奮斗在洪武元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