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在洪武元年

第265章 李善長︰楊知縣說的在理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煌貴冑 本章︰第265章 李善長︰楊知縣說的在理

    李善長和劉伯溫這會兒都不太想搭理朱重八。

    尤其是李善長,心里更是委屈萬分。

    我李善長已經叛變了啊上位!

    自從上次那個楊癲瘋提出來王田制以後,我李善長就跟那些士紳讀書人們劃清了界限,從此以後一心一意給你朱皇帝當牛做馬,圖的就是你跟你那個瘋瘋癲癲的好女婿能少折騰我!

    可是現在呢?

    你兒子剛從寧陽縣回來,你朱重八就跟抽瘋了一樣非得搞州學縣學,還要再琢磨琢磨教材?

    你這屬實有點兒欺人太甚了!

    正當李善長心里暗自不爽時,朱皇帝卻扭頭對朱標吩咐道︰“標兒,你把那個教材里的不足之處跟善長兄和青田先生說說。”

    不足之處?

    李善長顧不得再腹誹朱重八和楊大知縣,而是趕緊回憶教材里到底可能存在哪些不足之外。

    劉伯溫也同樣是眉頭緊皺,仔細琢磨著教材里到底還有什麼問題。

    這些教材以後可是要發放到大明各處州學、縣學的,現在正在大量印刷,若是真有什麼問題,浪費紙張事小,誤人子弟的罪過可就大了。

    正當李善長和劉伯溫胡亂琢磨時,朱標卻向著兩人拱了拱手,說道︰“李公,劉公,孤在寧陽縣時,听楊知縣說起,這些教材雖足以給小學使用,但是其中缺失了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胡元當初是如何欺壓百姓,父皇和李公、劉公又是如何反抗胡元統治,徐相和常平章又是如何率兵與胡元作戰。”

    “楊知縣說,缺少了這些內容,對于現在的百姓而言並沒有什麼影響,但是以後小學里的學生們就會漸漸忘記這段歷史,自然也就會忘記李公和劉公、徐相、常平章等百官勛貴們為光復漢家河山、恢復漢家衣冠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這是不對的。”

    “所以,楊知縣讓孤回來拜托李公和劉公,一定要修撰一些小故事,讓小學里的娃子們從小就能學習到這些內容。”

    “除此以外,楊知縣還說,燕雲十六州淪于胡羶四百年,百姓早已忘了他們也是漢人,應該另外修撰一份簡單易讀的通史,讓小學的生員們可以學習歷史,以史為鑒。”

    “楊知縣縣,無論是修撰的小故事,還是通史,這兩本書都應該列入到小縣的課程當中,並且每年都要考試,以免學生們忘記。”

    隨著朱標的話音落下,李善長毫不猶豫的就點頭應下︰“修!楊知縣說的對,小學的生員們也應該學習歷史,更應該以史為鑒,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

    劉伯溫很想打開李善長的腦殼,看看里面裝的到底都是些什麼玩意兒。

    就剛剛那些話,可能會是那個楊癲瘋說出來的麼?

    從他楊癲瘋以往上奏的奏本來看,他姓楊的只會寫要修什麼內容的書,該怎麼修,頂多也就是加幾句解釋,說明為什麼要修,但是決不會說什麼不該讓世人忘記我等對驅逐韃虜的貢獻。

    所以,太子殿下剛剛說的那番話很明顯就是另行潤色加工過的,根本不可能是那個楊癲瘋的原話!

    再說了,就算是真要修撰什麼小故事,突出的也是他朱重八在反元過程中的豐功偉績,你李善長又能佔據多長的篇幅?

    萬一哪天他朱皇帝看你不順眼了,你多半也要在各種書籍里徹底消失,就算不消失,留下的多半也不會是什麼好名聲,所謂讓生員們從小學習、從小記住你的貢獻,這踏馬不就是純純的扯淡?

    但是在李善長已經搶先答應的情況下,劉伯溫也只能無可奈何的跟著拱手答道︰“臣,附議。”

    朱重八這才滿意的笑了笑,說道︰“這就對了嘛,以後等這些書籍慢慢鋪開了,不僅可以加快北方百姓歸心大明的速度,咱們君臣也能借此機會青史留名,絕對算得上是一舉兩得。”

    李善長拱手應了一 聲是,隨後又繼續說道︰“上位,臣覺得修撰這種小故事,單憑臣和青田兄可是不夠,應該喊上禮部、國子監、欽天監,還有在京的眾多勛臣,合眾人之力,回想當初都有哪些事情值得修撰成小故事。”

    “通史之事也是如此,非集眾人之力不可。”

    “另外,臣以為故宋之時的事情要寫得細一些,尤其是金、元之時的事情,更是應細寫。”

    “也唯有如此,才當得上“以史為鑒”的說法。”

    朱皇帝笑著點了點頭,應道︰“可。”

    對于朱皇帝而言,只要你李善長別來折騰咱老朱,最後能拿出一份合格的小故事書,能讓讀書人從小就知道社稷淪于胡羶的危害,咱管你去折騰禮部還是國子監?

    至于說修史的時候要把故宋時期的那點破事兒寫清楚,這個就更應該了,最起碼也要讓讀書人從小就知道金、元當初都干了些什麼破事兒。

    略微沉吟一番,朱皇帝又對朱標吩咐道︰“還有那個小學分級的事兒,你也給善長先生和青田先生說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朱標直接拱手應下,隨後又對李善長和劉伯溫說道︰“李公,劉公,小學分級這個事兒,同樣是楊知縣所提。”

    李善長和劉伯溫卻是絲毫沒有感到意外。

    畢竟你朱副皇帝去寧陽縣了嘛,那姓楊的狗東西又怎麼可能不折騰出些新花樣兒?

    就不是不知道這個小學分級到底又是怎麼個玩法?

    正當李善長和劉伯溫在心里胡亂琢磨時,朱標又繼續說道︰“當時楊知縣說,應該設定一個孩童進入小學讀書的年齡標準,比如說七歲,凡是七歲的孩童,就要進入到社學或者縣學當中去讀書。”

    “所謂分級,就是七歲的孩子進學之後就進入到一年級,學習完一年級的課程並且通過考試後進入二年級。”

    “其中一年級的課程可以設置《洪武正韻》和《洪武算符》,等到了二年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學習《三字經》和《洪武算經》。”

    “一連讀上幾年,等這些孩童把《正韻》和《算經》都學明白了,四書五經等典籍也學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讓他們去參加童生試。”

    “若是連續三次都考不上童生的,就應該由小學直接勸退回家。”

    “至于其他的像縣學、州學、府學一類的,也應該參照這種模式。”

    “因為這里面涉及到的東西比較多,尤其是涉及到朝廷給讀書人的優待,要是不加以限制,便是國庫中有再多的錢糧也支撐不起。”

    李善長笑著援了援胡須,心道這踏馬不是廢話嗎。

    寧陽縣是個什麼情況?

    其他的州縣又是個什麼情況?

    要是按照他寧陽縣的模式來鋪開小學,別說大明初期的國庫本身就空虛不已,就算國庫里堆滿了錢糧,也經不起像他寧陽縣一樣大肆撒幣補貼百姓。

    至于涉及到讀書人的優待……

    這踏馬跟老夫有什麼關系,回頭扔給禮部和國子監去頭疼也就是了

    心里打定主意後,李善長就笑著應和道︰“楊知縣說的在理,各地小學是該有一個分級制,其他像府學之類的也應該照此辦理,要不然的話,朝廷也確實供不起這許多的讀書人。”

    “要是能實施分級制度,並且如楊知縣所說的定好考試規矩,最起碼也能篩掉一些不適合讀書的平庸之輩。”

    朱皇帝再一次笑著點了點頭,隨後又笑著對朱標吩咐道︰“你在寧陽縣還學來了什麼學問,不如一並跟善長兄和青田先生說一說。

    喜歡奮斗在洪武元年請大家收藏︰()奮斗在洪武元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奮斗在洪武元年》,方便以後閱讀奮斗在洪武元年第265章 李善長︰楊知縣說的在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奮斗在洪武元年第265章 李善長︰楊知縣說的在理並對奮斗在洪武元年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