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已持續一個時辰,崇禎深知再議無益,他目光冷厲地掃視著殿下群臣,怒火在眸中熊熊燃燒,不甘與無奈交織于心。
終于,他猛地站起身,伸出顫抖的手指向群臣,厲聲呵斥道︰“朕素日待爾等不薄,如今國難當頭,為何竟無一人挺身而出,進獻良策?”說罷,身軀因盛怒而微微搖晃。
此時,角落處一位年輕官員挺身而出,此人乃李啟新。他恭敬地行叩拜大禮,而後沉穩說道︰“陛下息怒,微臣有一策,雖頗具風險,卻不妨一試。
現今內庫匱乏,然民間富商巨賈眾多,可令其捐資助餉,暫解燃眉之急。同時,選拔良將整飭軍隊,嚴抓訓練,提振士氣。”眾大臣听聞此言,紛紛側目,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
崇禎眼中閃過一絲期許之光,剛欲開口,便有老臣出列諫阻︰“陛下,此舉萬萬不可,強征于商人,恐失民心,且易引發內亂啊。”崇禎頓時猶豫起來,心中反復權衡利弊。但念及大明江山危如累卵,終于一咬牙道︰“便依李愛卿之言先做嘗試,若有差池,朕自會承擔後果。”
首輔魏藻德嘴角泛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向身旁親信遞了個眼色。那親信會意,整了整官袍,上前拱手言道︰“陛下,如今闖軍先鋒距京城已不足百里,此刻若是大肆整頓、強征壯丁,恐會引發軍心民心之動搖啊。”
崇禎聞言,眉頭緊鎖,他深知此中利害,然而若不如此,又怎能抵擋闖軍的攻勢?
正當崇禎舉棋不定之際,一直沉默不語的兵部侍郎張鳳翔毅然出列︰“陛下,臣以為可雙管齊下。
一面安撫城中百姓與士兵,告知援軍將至;另一面暗中招募青壯補充兵員。闖軍長途奔襲,必定疲憊不堪,我軍若能堅守數日,或許尚有轉機。”
魏藻德卻嗤笑道︰“侍郎大人說得輕巧,哪來的援軍?莫要在此空口白話,欺瞞陛下。”崇禎亦望向兵部尚書,眼中滿是疑惑。
張鳳翔急忙回道︰“陛下,山海關外吳三桂將軍手握重兵,且已起兵進京勤王,闖軍必然有所忌憚。”崇禎眼楮一亮,未及開口,魏藻德又進言道︰“陛下,吳三桂現今剛出山海關,且攜眾多百姓同行,行軍遲緩……”
吳三桂手握三萬鐵騎與五萬步兵,對外宣稱八萬關寧軍。然松錦之戰後,實則精銳僅約兩萬,那八萬之數乃吳三桂上報朝廷之虛數,只為吃空餉,其余皆為湊數唬人的。
兵部尚書張縉彥則惡狠狠地瞪著張鳳翔,那眼神仿佛在說︰“就你能出風頭?本官尚未開口,哪輪得到你在此大放厥詞!”並暗自咒罵道︰“就你聰明?等著吧,等闖王打進京城,便將你的腦袋砍下來祭旗!”
崇禎望著台下這群大臣,只覺心灰意冷,深知朝會再無繼續下去的必要,便拂袖起身,離開了文華殿。
待朝臣們也欲散去之時,王成恩匆匆步入大殿,高聲宣道︰“陛下口諭,宣兵部侍郎張鳳翔至東暖閣覲見。”
張鳳翔跟隨王承恩向東暖閣而去。兵部尚書張縉彥望著張鳳翔離去的背影,眼中的憎惡與厭惡之色愈發濃烈,他朝地上啐了一口,猛地一揮官袍,轉身離去,心中暗自冷笑︰“你張鳳翔以為自己是于謙嗎?還妄圖力挽狂瀾?真是可笑至極,這大明已然時日無多。”
二人行至東暖閣門口,王承恩先進去稟報。少頃,只听里面傳出︰“宣,兵部侍郎張鳳翔覲見。”
張鳳翔整了整官帽官袍,穩步走進東暖閣,見崇禎端坐案前,便疾步上前,屈膝跪地,叩首道︰“臣,兵部侍郎張鳳翔叩見皇上。”
崇禎起身,親自將他扶起,並命人賜座、上茶。
崇禎開門見山地問道︰“愛卿以為京師守得住否?”
張鳳翔不假思索地答道︰“若有外兵救援,且城內能堅守些許時日,京師或可轉危為安。”
崇禎微微點頭,接著問道︰“那愛卿以為尚有哪些援兵可用?何處之兵可調遣?”
“臣以為,若要守住京城,當下離得最近者乃吳三桂,其關寧鐵騎乃是我大明精銳之師。只是此人行軍拖沓,八萬關寧軍究竟何時方能抵達京城,實難預料。”張鳳翔頓了頓,又道,“不過,尚有一支人馬可堪大用。”
崇禎聞言,心中大喜,眉頭也稍稍舒展,急切問道︰“愛卿快說,是哪支人馬?”
“黃得功!黃得功乃陛下一手提拔的勇將,多年來鎮守一方,與流寇常年作戰。其麾下有一萬永衛營,左營右營相加共計三萬人馬。而且黃得功對陛下忠心耿耿,若知曉陛下與京師有難,絕不會袖手旁觀。”
崇禎一拍腦門,懊悔道︰“朕真是糊涂了,若早向黃得功傳旨,或許尚有可為。只是他遠在鳳陽,距京師千里之遙……”言罷,不禁長嘆一聲,“況且即便他來了,僅有三萬人馬,又如何能戰勝李自成呢?”
張鳳翔進言道︰“陛下,如果黃得功千里迢迢趕來勤王,那吳三桂還好意思遷延觀望嗎?黃得功與吳三桂兩支軍隊相加超過十萬,此皆為我大明精銳,定能守住京師,擊退闖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崇禎深以為然,就連王承恩也在旁附和道︰“皇爺,張侍郎所言甚是。皇爺試想,若黃得功的軍隊都已千里勤王,那吳三桂還敢拖拖拉拉嗎?否則,他豈不怕留下千古罵名?”
崇禎眼神中漸漸有了光彩,決然道︰“所言極是!”
張鳳翔趁熱打鐵︰“吳三桂之所以遷延觀望,無非是擔心僅憑他一支軍隊前來勤王,會與闖賊拼得兩敗俱傷,況且闖賊兵力眾多,萬一不敵,損失慘重。但若有另一強軍前來勤王,他便無法再佯裝不知。”
王承恩見狀,趕忙跪地勸道︰“陛下,時不我待,趁現在闖軍尚未兵臨城下,再晚些,聖旨恐都難以發出了。”
崇禎聞听此言,眉頭舒展,當機立斷,提筆疾書一道聖旨,交予王承恩,命其即刻以八百里加急送往鳳陽府。聖旨寫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今逆賊李自成犯闕,京師危殆。黃得功素懷忠義,屢立戰功,朕心甚慰。著爾親率麾下將士,星夜馳驅,拱衛京師,蕩平賊寇,救黎庶于水火。扶大明之將傾,功成之日,朕必不吝厚賞。欽此!
而彼時,崇禎皇帝尚不知曉,黃得功已然越過北直隸,進入山東,大軍過臨清後,正火速向濟南挺進,待過濟南後北上,便可抵達京師。
王承恩雙手接過聖旨,神情凝重,不敢有絲毫懈怠,疾步走出東暖閣。見著自己最親信的宦官王二喜在側,便將聖旨遞與他,語重心長道︰“二喜啊,此乃皇爺聖旨,干系重大,大明之安危全系于此。你速帶兩名可靠騎兵,務必火速送往廬州總兵黃得功手中。”
王二喜見狀,眼眶泛紅,“撲通”一聲跪地,雙手高高舉起接過聖旨,言辭懇切︰“干爹放心,兒定不辱使命,哪怕馬革裹尸,也要將聖旨安然送達黃總兵處。”言罷,又朝王承恩磕了個頭,道︰“干爹保重。”
王承恩亦雙目含淚,忙將王二喜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好兒子,快去吧,干爹全仗你了。”說罷,王承恩朝著王二喜深深一揖,這一揖飽含著他與陛下的深切期許和托付。
王二喜神色凝重,深吸一口氣後,身形矯健地飛身上馬,身旁是兩名早已整裝待發、精悍無比的騎兵。三人背後皆插著三面色澤鮮艷、象征著最高軍情級別的紅色令旗,獵獵作響。隨著一陣急促的馬蹄聲,他們如離弦之箭般風馳電掣地打馬沖出大明門,直奔永定門而去。
待出城之後,王二喜猛地勒住韁繩,回首望向京城方向,眼神中滿是堅毅與決絕。片刻後,他翻身下馬,雙膝跪地,朝著京城的方向鄭重地磕了一個響頭,高聲呼喊︰“皇爺,干爹,你們務必挺住!小喜子拼了這條性命,也定會將消息傳到,援兵定會如期而至!”言罷,他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塵土,再次飛身上馬,雙腿一夾馬腹,那馬兒嘶鳴一聲,便如脫韁之馬般沿著官道一路向著鳳陽府絕塵疾馳而去。馬蹄揚起的陣陣塵土,遮天蔽日,漸漸模糊了他們的身影,直至完全消失在遠方的天際。
喜歡大明忠勇侯請大家收藏︰()大明忠勇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