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有未來嗎?

第551章 喜歡就是一種感覺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富再人 本章︰第551章 喜歡就是一種感覺

    喜歡就是一種感覺

    ——兼論“為何我們愛大海”。

    一、題旨從“為什麼”到“就是如此”

    在理性主義的語境里,一切情感似乎都必須給出理由我喜歡某物,是因為它具備可量化的優點;我厭惡某事,是由于它帶來可計算的損害。然而,人的經驗里還有一類情感,天然抗拒因果律的追問。它像潮汐推上岸的浪沫,輕輕觸踫足踝,又匆匆退回深海;我們尚未厘清它的成分,已被它的溫度與氣息徹底俘獲。這種情感,我們稱之為“喜歡”。喜歡大海,便是這種情感的典型顯影沒有合同條款式的交換,沒有績效指標式的衡量,只有一句近乎倔強的自白——“我就是喜歡”。

    二、喜歡與認知先于語言的震顫

    認知心理學指出,人類大腦的邊緣系統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後,僅需02秒便可產生情緒反應;而負責邏輯推理的前額葉皮層則需要05秒以上才能啟動。換言之,在我們能用語言解釋“為何喜歡”之前,身體早已做出選擇。站在礁石上,看浪牆從天際線緩緩隆起,轟然碎裂成億萬顆水珠;那瞬間胸腔里涌起的空曠與澄明,先于任何形容詞抵達意識。所謂“沒有理由”,並非真的沒有原因,而是原因沉潛于神經系統幽暗的溝壑里,逃逸了語言的捕撈。

    三、喜歡與價值超越功利的凝視

    古典經濟學假設“理性人”會最大化自身效用,但若將此模型用于解釋“喜歡大海”,便會陷入尷尬海水無法直接飲用,海浪可能掀翻船只,海風攜帶的鹽分會腐蝕金屬。然而,每年仍有數千萬人奔赴海岸線,只為讓浪花沒過腳踝,讓潮聲淹沒耳畔的市聲。這種“非理性”的奔赴,恰恰揭示了人類價值的另一重維度——審美維度。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審美判斷是“無功利而令人愉悅的”。喜歡大海,正是審美判斷的極致案例我們不為佔有,也不為消耗,只為在那片蔚藍面前,讓自己成為純粹的“凝視者”。

    四、喜歡與自我鏡像與回聲

    拉康的鏡像理論認為,主體在辨認鏡中形象時,第一次將破碎的肉體經驗整合為完整的“自我”。大海亦是一面巨大的鏡子,它映出我們的渺小,卻也映出我們的遼闊。當我們在沙灘上留下一串腳印,下一波浪涌來便將其抹平;這種“瞬間即永恆”的辯證,讓人在無常中觸摸到某種恆常。喜歡大海,其實是喜歡那個在潮聲里被重新編碼的自己一個暫時卸下社會身份、僅作為“存在”而呼吸的自己。

    五、喜歡與時間記憶與綿延

    柏格森將時間區分為“空間化的時間”(鐘表時間)與“綿延”(dur e)。前者可切分為秒、分、時,後者則是意識不可分割的流動。喜歡大海,往往源于某次綿延中的頓悟也許是一個少年在夏夜第一次看見熒光海,浪尖浮起幽藍的星屑;也許是一位老人在冬日黃昏,望見遠海孤帆如一枚被遺落的郵票。這些瞬間不會隨鐘表時間線性累積,卻在記憶里反復回流,每一次回流都疊加新的光影與溫度。于是,“喜歡”不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條不斷自我增生的時間長河。

    六、喜歡與倫理從“我”到“我們”

    當個體的喜歡匯聚成群體的喜歡,情感便衍生出倫理重量。海洋保護運動的興起,並非基于“海洋對人類有用”的功利計算,而是基于“我們喜歡它,所以不能讓它受傷”的情感律令。在此意義上,喜歡是一種最原初的倫理沖動它無需論證,便要求守護;它無需回報,便願意承擔。正如詩人所言“我們愛海,于是海成了必須活下去的理由。”

    七、結語懸置問題的答案

    如果有人執意追問“你到底為什麼喜歡大海?”或許最誠實的回答是

    “我並不知道,也不打算知道。就像浪花不必解釋自己為何奔向沙灘,海鷗不必解釋自己為何盤旋于風暴之上。喜歡是一種感覺,而感覺的使命不是答案,而是保持問題的鮮活。”

    于是,我們背對論證,面朝大海。讓咸澀的風灌滿肺葉,讓浪的節拍與心跳同頻。在這一刻,所有“為什麼”都沉入蔚藍的深處,只剩一句澄明而古老的告白——

    “喜歡,就是大海本身。”

    喜歡我還有未來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我還有未來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還有未來嗎?》,方便以後閱讀我還有未來嗎?第551章 喜歡就是一種感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還有未來嗎?第551章 喜歡就是一種感覺並對我還有未來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