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特別行動組2

第680章 哈達沙漠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糖果之戀 本章︰第680章 哈達沙漠

    “是的,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會一起完成任務。”林楓點了點頭,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我們朝著停機坪走去,準備登上即將起飛的重型運輸機。夜色中的大京飛機場顯得格外莊嚴和肅穆,仿佛在無聲地見證著我們的決心和勇氣,開啟一段全新的征程。

    在華夏與鷹潭國的邊境線上,橫亙著一片廣袤無垠的沙漠——哈達沙漠。

    它宛如一條巨大的黃色綢帶,將兩個國家分隔開來。這片沙漠的面積廣闊,一眼望去,盡是無盡的沙丘與漫天的黃沙,仿佛是大自然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巨大傷疤。

    哈達沙漠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數百萬年前,當時的地質運動使得這片區域的氣候逐漸變得干旱,水源逐漸枯竭,植被逐漸退化,最終形成了如今這片廣袤的沙漠。

    然而,哈達沙漠並非一片死寂之地,它的腹地曾經存在著一片連體的綠洲,那里曾是沙漠中的一片生命綠洲,是商旅和探險者們在漫漫沙漠之旅中的重要補給站。

    這片綠洲位于哈達沙漠腹地,坐標鎖定在“鳴沙山”與“月亮湖”之間。鳴沙山因其獨特的自然現象而得名,每當風起時,沙粒相互摩擦,會發出如鼓角般的聲響,仿佛是大自然的交響樂。

    而月亮湖則因其形狀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湖水清澈見底,周圍綠樹成蔭,是沙漠中的一片世外桃源。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片曾經的綠洲開始逐漸沙漠化,起初,人們並未察覺到這一變化,只是發現綠洲的邊緣開始出現一些沙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沙丘逐漸擴大,最終將整個綠洲包圍。

    曾經的綠洲變成了沙漠,而衛星也無法拍攝到這片區域,仿佛它被隱藏了起來,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這一現象引起了兩國科學家的極大關注。他們組織了多次聯合考察隊,試圖揭開這片區域的秘密。

    然而,每一次考察都以失敗告終。考察隊在接近這片區域時,總會遇到各種奇怪的現象︰指南針失靈、通訊設備中斷、甚至時間似乎也會變得扭曲。

    這些現象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不已,他們開始懷疑,這片區域是否存在著某種未知的力量,保護著它不被外界發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哈達沙漠腹地的傳說越來越多。有人說,那里隱藏著一個古老的文明,他們擁有著高度發達的科技和神秘的力量;

    也有人說,那里是一個平行世界,與我們的世界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系。

    這些傳說讓人們對這片區域充滿了好奇和敬畏,同時也吸引著更多的探險者前往探索。

    幾年前,哈達沙漠橫亙在華夏與鷹潭國之間,像一條被烈日烤得卷曲的灰黃絲帶。

    衛星地圖上,它呈現出詭異的“Ω”形——兩端各自隸屬于兩大主權,而弧頂那一段卻沒有任何行政色塊,只有一行極淡的小字︰爭議空白區。

    真正讓各國情報部門同時拉響黃色警報的,是三個月前的一次遙感異常。

    nasa 的 andsat9、歐洲哨兵二號、華夏高分四號,在同一軌道日拍到了同一張“廢片”︰

    在鳴沙山與月亮湖之間,約 2700 平方公里的區域像被人用橡皮擦抹過,所有光譜通道返回的都是“nan”。

    那不是雲,也不是設備故障——因為同一時間,相鄰 0.1 經緯度的胡楊林依然綠得刺眼。

    于是,各種代號迅速在內部簡報里誕生︰華夏軍區把它叫做“盲腸”;鷹潭國總參則稱“幽靈腹地”;而民間論壇早已流傳起一個更浪漫的名字——“沙幕”,歷史上,這塊區域曾是“連體綠洲”。

    《西域水記》有載︰“哈達之西,有泉七眼,匯而成湖,形如偃月。”那是月亮湖。湖的東北方,一座百米高的風蝕山每日發出鼓角之聲,故名鳴沙山。

    兩者之間,胡楊、檉柳、沙棗連綿成林,商旅稱之為“哈達走廊”。

    然而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一場被官方輕描淡寫為“氣候異常”的沙塵暴之後,走廊在一夜間消失了。

    駝隊再走進那片坐標,只剩下一望無際的新月形沙丘。更離奇的是︰

    ——沙粒的粒徑分布與周邊沙漠截然不同,像是被某種巨大篩網重新分級;

    ——地下 30 米處的古河道同步失蹤,探地雷達只返回一片空白;

    ——所有指向此區域的指南針都會慢半拍,仿佛時間被抻長了一瞬。

    兩國曾聯合派出考察隊,但每一次都在距目標 10 公里處“自然迷路”。北斗與 gps 的坐標同時漂移,無線電靜默,直到退出某個看不見的邊界,設備才驟然恢復。

    久而久之,地圖上多了一條“未定陰影帶”,兩國在邊界談判時默契地跳過這一頁。

    前年5 月,異常再度升級,先是華夏西北空軍的預警機在進行例行巡邏時,雷達屏幕出現“折疊”——一條筆直的航跡在哈達腹地突然 90°折向天空,持續 3.4 秒後消失。

    機組以為是大氣波導,但同一空域的民航機卻毫無感覺,幾乎同時,鷹潭國的遙感衛星在紅外波段拍到了“月亮湖”重新出現,湖水呈完美的圓形,面積與古籍記錄分毫不差。

    但當衛星 90 分鐘後再次過境,湖水又不見了,只剩下一座新隆起的沙丘,形狀恰似湖面結冰的漣漪。

    兩國科學部門交換數據後,得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那片 2700 平方公里的區域正在以 4.2 天為周期,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震蕩。

    每一次震蕩,都會留下一條新的沙丘脊線,像一道不斷收緊的指紋。

    6 月 12 日,聯合指揮部成立,代號“駝鈴a”。華夏方派出的是 701 地質所的“沙蜥”小組,攜帶量子重力儀、太赫茲探地雷達和一台實驗型“墨子μ”中微子通訊機;

    鷹潭國則貢獻了他們的王牌——“沙漠變色龍”特勤隊,全員配備自適應光學迷彩服與“寂靜之鷹”旋翼機。

    計劃分兩段︰

    第一階段,由旋翼機低空貼地飛行,利用沙丘陰影將八人小隊投放至鳴沙山脊背;

    第二階段,在震蕩周期低谷即“存在”時段)的 47 分鐘內,快速穿越至月亮湖舊址,布設 6 枚“時空鉚釘”——那是一種基于引力子共振的微型信標,理論上可以把局部空間“釘”在四維網格上,阻止它再次滑脫。

    風險顯而易見︰如果震蕩周期提前或延後 30 秒,小隊將隨空間一起“失蹤”。

    臨行前,701 所的顧慎舟教授把一枚老式機械表塞進隊長林漠北手里︰“電子計時靠不住,真到了盲區,它能听心跳。

    6 月 15 日 0417,月亮湖最後一次在可見光波段出現。

    旋翼機以 15 米高度切入陰影帶,螺旋槳的噪音被消音旋翼和主動降噪系統吞噬,只剩低沉的氣流拍打在防沙罩上,機艙里,所有人都能听見自己的心跳。

    0506,小隊抵達鳴沙山脊背。gps 立刻失效,電子羅盤旋轉,手表指針像被風撥動的麥浪。

    林漠北掀開艙門,滾燙的沙粒撲面而來,卻在離面罩 3 厘米處被一層看不見的薄膜彈開——那是“空間褶皺”的邊緣,溫度、濕度、介電常數都與外部沙漠不同,像一道極薄的玻璃幕牆。

    他們必須在 47 分鐘內跑完 11.4 公里的直線沙丘,而沙丘本身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液化”——每一秒都在重新塑形。

    小隊跳下脊背的瞬間,林漠北感到手表慢了 0.7 秒。那 0.7 秒里,他看見遠處的月亮湖像一面鏡子被石子擊碎,湖面分裂成無數片銀白,每一片都在反射不同的天空︰有的晴朗,有的雷雨,有的布滿極光。

    然後一切恢復正常,耳機里傳來顧教授沙啞的聲音︰“震蕩提前了!你們還有 38 分鐘!”

    他們開始狂奔,太赫茲雷達在腳下 12 米處掃到一條“空腔”,形狀像倒置的古城。“那是古河道!”通信兵羅南驚呼,“它沒消失,是被折疊到地下!”

    話音未落,沙丘突然塌陷。小隊連同 800 噸黃沙一起墜入空洞,失重感只持續了 1 秒——空間在這里變得像折紙。

    他們落在一條干涸的河床上,頭頂的沙幕像被縫補的天空,透出冷白色的光。河床兩側,胡楊林的枯根如同白骨,卻詭異地保持著新鮮的綠色。

    更遠處,一座由黑色玄武岩構成的“門”矗立在河灣,門上刻滿了無法識別的符號,像風蝕,又像電路。

    顧慎舟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傳來︰“……中微子通訊……不穩定……你們……在‘口袋’里……”林漠北低頭看表︰機械表停了,秒針卡在 38 分鐘的位置。

    他意識到,時間在這里不是流逝,而是堆積。小隊靠近玄武岩門時,所有電子設備同時重啟,屏幕上跳出一行字符——“歡迎回來,維護者。” 隨後是一段音頻,像是無數人在同時低語,卻能分辨出每一個音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黑龍特別行動組2》,方便以後閱讀黑龍特別行動組2第680章 哈達沙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黑龍特別行動組2第680章 哈達沙漠並對黑龍特別行動組2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