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歷一六七零年,烈武四年二月十二日,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內燭火通明,朱慈炯負手立于巨幅輿圖之下,身後眾將環繞。
朱和济安安靜靜的站在父皇身後,不動聲色的觀望著眾人的神色,小小的少年已初具皇太子的氣度。
晉王李定國的奏報已在于三日前通報眾人,令涉及的各方預先思考對策,今日正是聚集眾人討論的時刻。
大殿中的氣氛沉重壓抑,無論是文臣、武將,還是科學院、醫學院的眾人,個個都是面色沉郁如墨。
此番征戰,堪稱大明復興以來最重大的一次失敗,也給眾人當頭澆下一盆冷水,大明尚未無敵,軍國大事須慎之又慎。
“眾愛卿,此番傷亡非戰之罪,乃是朕心急了!”朱慈炯痛心疾首的率先發言,也定下了基調,“眾將無過,今日只談對策。”
朱慈炯一言既出,軍方的將領們長長舒出一口氣,其中也有幾分預料之中的篤定感。
"陛下,臣願領兩萬蒙古精騎入疆!"明安達禮被皇帝特意下旨召回,自然深知其心意,“蒙古的漢子久處高原,更易適應。”
明安達禮略停頓下,繼續誠心實意的說道︰“朝廷這幾年在蒙古省投入頗大,將士們的家屬都分了地,種上了土豆、玉米,再也不缺糧了。”
“科學院新弄出來的毛紡機,讓鄉親們的羊毛也能賣個好價錢,日子愈發好過了,都很感恩朝廷的恩典。”
“朝廷在各處設置的商貿處,做起買賣來也很公平,百姓們再也不用過物資緊缺的窘迫日子,食鹽、茶葉都是物美價廉。”
“哦,還有呢,朝廷在省里幾處新開的煤炭、鐵器、乳品工廠,也給百姓們帶來不少好處呢。”
“總之,蒙省百姓們的日子真的好起來了,他們感佩朝廷的恩典,愈發願意支持家中子弟為國效力,軍中子弟自然要為國效死。”
隨著明安達禮的娓娓道來,張煌言、李永華、李時茂、張履祥、宋應星等文官體系眾人,盡皆與有榮焉,這可是他們實打實的功績。
姜光軍、兀爾特、金俊、李虎,董軍等軍方將領,更是滿心歡喜,他們更加深刻的知道︰大草原自此不再是中原的威脅,反而是堅固的藩籬。
“嗯,將軍深明大義,朕準了!”朱慈炯亦是笑意滿滿,“惟望草原的漢子們,再立新功,朕不吝獎賞。”
“陛下,晉王奏報的不錯,可從各軍抽調適應高原的將士!”姜光軍起身進諫,“據統計,雲南、四川和青海等地將士,可調兩萬余。”
“嗯,準奏!此事便由愛卿負責,盡快完成。”朱慈炯從善如流。
太醫院判張明遠手持書卷,興沖沖的奏報道︰"陛下!太醫院翻遍典籍,發現高原病癥與 " 山嵐瘴氣 " 同源,可用景天配伍草藥熬湯,輔以艾灸關元、氣海二穴!"
他抖動著手中的書卷,"不僅如此,臣等還特意問詢了出身青海、川藏等地的醫者,他們亦說此法有效。"
"好!太好了。" 朱慈炯大喜過望,興奮地直拍手掌,"愛卿你即刻調配各處醫者和草藥,即刻配置藥品並撰寫治療方子,火速送往哈密。"
“嗯,這樣,愛卿再選派一批身強體健的醫者,令他們盡速趕去前線,早日令將士們恢復健康。”
“諾!陛下放心,微臣將親率醫者隊伍趕去前線,必令將士們盡速恢復。”張明遠豈會放棄建立絕大功勛的機會。
“嗯,極好!朕準了。”朱慈炯非常滿意,在朝廷有危難之際,臣子如此願為表率,自是極好的事情。
“陛下,微臣覺得,對于新疆和西藏的征伐,不必急于一時,可以從長計議。”張煌言趁機諫言,試圖改變大明的先軍戰略。
總理大臣一言既出,就是代表著整個文官系統的態度,大殿內頓時安靜了下來,眾人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等待結果。
武將們的反應尤其劇烈,董軍、姜光軍、金俊等青壯派幾度欲出言反駁,但礙于張煌言的身份以及朱慈炯的眼神,只能無奈等待。
“張愛卿,你繼續向眾卿說說吧!”朱慈炯研制了青壯將軍們的反彈,這才溫言對著張煌言說道。
眾人此時才有所醒悟,驚覺這位一貫沉醉于征伐的帝王,或許改變了想法,大明的國策或將因此劇變。
張煌言深深吸了口氣,趁著這次極其難得的時機,把握朱慈炯思想轉變的機會,沉聲講述自己的認知︰
“陛下,諸位同僚,大明自甲申以來歲歲征戰,華夏大地已飽經戰亂摧殘,天下確需休養生息了,百姓也要略微喘口氣了。”
“諸位再想一想,放眼當今天下,大明的軍事是不是已冠絕天下,加上科學院的加成,更是勝各國遠矣。”
“而這一切,都植根于大明的強大國力,都植根于大明億萬百姓的富足!沒有這些,一切都將成為無根之木。”
“陛下、諸位同僚,以為在下所言然否?”
文臣們自然重重點頭,表達了對本派大佬的最誠心的支持;武將們也不得不輕輕頷首,承認張煌言所言不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皇太子朱和济也是頗為贊同,開始更加頻繁的觀察眾人的臉色和反應,尤其是朱慈炯的反應,試圖從中找出一些答案。
朱慈炯則不動聲色,只等待張煌言繼續述說最終的諫言,想必會給眾人一個大大的“震撼”。
張煌言略觀察眾人反應後,聲調繼續拔高了三分繼續說道︰“諸位還應知道一事,大明能支撐幾次大規模征戰,不僅僅是依靠自身的國力。”
“最大的依仗,則是全賴陛下英明,領軍完成了對緬甸和安南的征伐,將兩國數百年積累的財富盡數取來,方才最終支撐了大軍所需。”
“如果排除了這些財富,大明自身的國力,可遠遠無法支撐海陸大軍所需,財政恐早已入不敷出。”
“到了今年,海陸數十萬萬軍四處征戰,但取回的財富卻日益減少,財政的困窘已迫在眉睫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要提醒陛下和各位同僚,日前朝廷完成了對全國人口的統計,全華夏不過七千一百五十余萬人。”
“如此情況下,大軍就算橫掃天下,便當真能夠長治久安麼,便當真能夠將之化為華夏的一部分麼。”
“因此,老臣斗膽諫言,懇請陛下偃武修文,將資源投入到內政發展上,讓大明國力和人口更快積累,也讓百姓過幾天富足的日子吧。”
武將們聞言後豁然抬頭,姜光軍更是猛地往前一步,拱手為禮後便急不可待的想要開口。
朱和济頓時興致勃勃起來,大眼楮里精光四射,想要看看姜叔叔說出何等道理,如何反駁偃武修文之說。
喜歡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請大家收藏︰()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