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墨遞出錘子,接過信封。
就在這一刻,他察覺到一個名為“泉台”的能力在錘子上被喚醒了。
不過白墨卻沒有立刻去查看。
反正也不差這一點時間,而且泉台的擁有者就在面前。
白墨拆開信封,從中拿出了紙。
一分鐘後,白墨看完信中內容。
塞回信封,收了起來。
寫信的人,正是白墨剛才正不解究竟發生了什麼的那位。
信中寫明了他的想法、做法,以及最後引用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這句話,將未來交付到了白墨手中。
白墨曾經看過一段關于劉備攜民渡江的劇情。必然不是新三國)
諸葛亮勸說劉備,如果攜帶百姓,必然拖緩行軍速度。
百姓留下,只要不做抵抗,想必曹操初入荊州,急于收買人心,不會傷害百姓。
上帝視角的確是這樣的,但當世人的視角就不一樣了,諸葛亮自己都是因為徐州被屠才來了荊州。)
劉備卻下馬走到了百姓身前,面對百姓灼灼的注視,轉身對諸葛亮道︰“軍師三分天下之謀。欲圖大業,必先取荊州。如今我已得荊州,軍師又為何要我棄之而去?”
這些後世的演繹,其實都是表達了人民對于某方面的向往。新三國除外)
可就算是這些向往誕生的想象和演繹,也比不上這封信中所說的分毫。
正如白墨之前猜想的那樣,當初錘子並沒有被奉若珍寶。
為了集中精力發展科技,他們都沒有去貪圖錘子的力量。
就算是眼前的這位,也是在去世後才因為錘子被動的能力一直存在,才留存于世的。
信中也大概講述了眼前這位的情況。
因為就是因為留存于世後有些不知所措,這位找到了寫信者,告知了自己的情況。
寫信者是少有幾個知道三一工廠存在的人。
見到這種情況,便推薦眼前這位來到了三一工廠。
同時,眼前這位的能力不僅僅是能讓自己留存于世。
就和他詩里寫的一樣。
園里的英魂也被喚醒了。
願意繼續奮戰的被喚醒跟隨著也來到了三一工廠,想要休息長眠的繼續安息。
而寫信者在處理完了這件事後,主動去研究了一下自身從錘子上獲得的能力。
確定了錘子的被動能力不會因為持有死亡而消失後,他便主動散去了一身的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