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十年暮春,汴梁城柳煙如織,紫宸殿內卻彌漫著肅穆之氣。
數百名貢生身著青衫,在冰涼的漢白玉丹陛上跪成整齊方陣,連呼吸都壓得極輕。
垂拱殿的蟠龍藻井垂下十二道絳色帷幔,將晨光濾成細碎金斑,灑在嘉佑帝明黃色的龍袍上。
“眾貢士平身。”
嘉佑帝抬手示意,執起明黃策題卷軸,沉聲念道︰“朕承祖宗之業,兢兢以守,然燕雲十六州,久淪異域。自石晉割棄,已歷數朝,其間周遼和戰紛紜,澶淵之盟雖保百年和平,然燕雲之地未復,朕心常戚戚焉。
今問諸卿︰燕雲十六州,據山河之險,控南北之沖,其于我大周國防、民生、經濟,究竟有何深切影響?若欲收復,當如何謀劃?是應厲兵秣馬、興師北伐,還是另尋良策,以最小之代價,復我疆土、安我黎庶?…”
話音未落,階下已泛起細微騷動。
百年往事如刀,瞬間劈開記憶。
太祖趙匡胤在封樁庫前擲下黃金,誓要贖回故土;太宗趙光義血染高梁河,箭傷最終成了催命符;澶淵城下的盟約墨跡未干,周遼邊境卻已太平百年。
嘉佑帝的目光掃過微微發抖的貢生,繼續朗聲道︰“若無燕山天險,遼騎旬月可抵黃河。然澶淵之盟後,榷場貿易通有無,河北百姓亦享百年太平。”
他的聲音忽而沉下來,“邊防、經濟、民心,戰與和之間,如何權衡?”
殿外忽起大風,銅鈴叮咚作響。
有貢生偷偷抬頭,見嘉佑帝與身後的御案上的策題形成無形威壓。
這道題何止是考校治國方略?
從石敬瑭割地到當下變局,四百年風雲在方寸策問間激蕩,既考學子對邊防、經濟的洞見,更試他們能否在機遇與危機並存時,為大周尋得破局之道。
“卿試為朕詳陳之。”
嘉佑帝念罷,將策題重重拍在御案上。紫宸殿外,汴河商船往來如織。
殿內,數百名貢生提筆懸腕,筆尖懸在素絹上方,似懸著大周的國運。
盛長柏垂眸凝思,指節輕輕叩擊掌心,往日研讀的《武經總要》與各地民情奏疏在腦海中飛速掠過。
他提筆時,字跡工整如刻,先詳述燕雲為中原門戶,失之則北方無險可守,邊民常受擄掠之苦;又言及百年和平下,貿然北伐恐傷民力。
他提出“屯田實邊,暗修堡寨,以商路誘遼人內附,待其內亂再圖進取”之策,條分縷析,字句間透著儒臣的持重與遠見。
顧廷燁劍眉緊鎖,少時隨父練武的記憶翻涌而上。
他握筆的手青筋微顯,揮毫寫下︰“燕雲一日不復,中原一日難安!澶淵之盟不過權宜之計,遼人狼子野心,豈可信其百年之約?”
主張效仿太祖遺策,先訓練精銳騎兵,再聯合西北黨項牽制遼國,待時機成熟,兵分三路直取燕雲。
字里行間氣勢磅礡,盡顯武將的凌厲鋒芒。
沈括摩挲著案上的狼毫,目光深邃。
他作為徐子建的弟子十分精通理科數術。
先是繪制簡易的燕雲地形圖,標注山川關隘、物產分布。
繼而從經濟角度切入︰“遼人據燕雲,控冶鐵、畜牧之利。我朝若復此地,可設市舶司,以絲綢、茶葉易其戰馬,既富國庫,又強軍備。”
隨後提出改良火器、組建水軍,從水陸兩面形成戰略威懾,其見解新穎,充滿務實的科學思維。
蔡京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無的笑意,落筆時筆走龍蛇,辭藻華麗至極︰“陛下仁德,澶淵之盟乃蒼生之福。然燕雲故土,魂牽夢繞。臣以為可效仿甦秦合縱之術,聯合高麗、西夏,許以重利,共圍遼國。待其疲于奔命,我朝以仁義之師收復失地,必能事半功倍。”文章駢散結合,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暗藏迎合聖意的圓滑。
甦頌推了推眼鏡,從天文歷法角度切入︰“燕雲地處北境,星象主兵。昔年太宗北伐失利,或因未察天時。今當設觀星台于邊境,觀測天象,擇吉而動。”
繼而論述發展海運,繞過遼人控制的陸地商路,以經濟優勢瓦解遼國根基,將自然科學與治國方略巧妙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韓治面色凝重,作為大相韓章的孫子,政治主張自然是偏向保守派的。
他沉吟良久後寫道︰“戰端一開,生靈涂炭。臣懇請陛下廣開言路,重開榷場,以文化浸潤遼人。選派大儒至邊境講學,傳播禮儀之道,待其民心歸附,燕雲之地或可不戰而還。”
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飽含對百姓的悲憫,盡顯儒者仁心。
只是想法過于理想化,對付遼國以及西夏這種少數民族唯有將他們打服,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紫辰殿內靜謐無聲,案幾上鋪開的宣紙在燭火映照下泛著柔光。
就在其他人奮筆疾書之時,徐達卻在座位上閉眼沉思。
徐達的奇怪舉動引起了嘉佑帝的好奇,他對一旁的內官問道
“張忠全那個少年是誰?其他人都動筆了,他怎麼不動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內宮總管張忠全有著過目不忘的能力。
他看了一眼徐達後面對嘉佑帝說道“回稟陛下,那個貢士是徐大人的表弟徐達!”
嘉佑帝點了點頭。
“哦,朕想起來了!
徐公明那個表弟會試好像考了第二名!”
兩人說話間,徐達睜開眼楮,臉上露出自信的表情。
只見徐達提筆懸腕,墨汁在宣紙上暈染出蒼勁字跡︰
“陛下明鑒,臣細究今歲正旦宴會上,遼國使者應答間多有破綻。
據此推斷,遼國皇帝耶律洪基與皇太叔耶律重元嫌隙已生,此等矛盾若任其滋長,不出數年必釀蕭牆之禍。
臣以為,我朝可暗中聯絡耶律重元,許以錢糧軍械,推波助瀾令遼國內亂不休。
待耶律重元若僥幸登位,再扶持其庶子耶律不貼,以‘嫡庶爭位’為由頭激化內斗,使遼國陷入持續動蕩,國力漸次虛耗。
待其疲敝之時,我朝可先取西夏,一則開疆拓土,二則麻痹遼國戒心。待西夏平定,便可整合西疆、河東、河北精銳,直取燕雲十六州與遼東故地。
更可借登州水師跨海攻伐高麗,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屆時遼國腹背受敵,必難抗衡我朝虎狼之師!”
……
酉時正刻,殿外陣陣鐘聲響起。
一名禮部的官員走到紫辰殿中間高聲宣布。
“殿試結束,考生離場!”
殿試結束後第二日,嘉佑帝下旨宣布殿試考官名單。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膺昊穹之眷命,臨億兆之黎元,宵旰憂勤,惟以選賢任能為治國之本。今嘉佑十年春闈在即,遴選俊彥,關乎邦本。茲特簡拔群僚,共襄盛典。
參知政事申時行,器宇端凝,才猷練達,著授權知貢舉,總領殿試諸事,以專責成。
參知政事文彥博,德望崇隆,謀猷深遠;樞密副使、龍圖閣學士徐子建,學貫古今,公忠體國;翰林承旨歐陽修,文壇領袖,士林楷模,著同任副考官,權同知貢舉,協理考校,務必拔擢真才。
翰林學士王安石、梅堯臣,博通經史,文藻華贍,著充點檢試卷官,細閱策論,遴選題材優長之卷。
天章閣侍講海如林、集賢校理張師中,持正守廉,堪當重任,著封印卷首,以杜徇私之弊。
館閣校勘張洞、王獵,學行兼優,謹嚴審慎,著充覆考官,再核文卷,務使評判公允。
爾等各宜恪盡職守,秉至公之心,循既定之規,使寒士得展抱負,賢才咸登龍門,以副朕求賢若渴之意。
欽此!
嘉佑十年四月三日。”
徐子建听說自己被定為殿試副考官。
他上奏表示,家中有親屬參考,請辭權同知貢舉。
嘉佑帝不許,在朝堂上當眾宣布,徐公明才學斐然忠心為國,特許擔任殿試副考官。
喜歡重生古代︰庶子的開掛之路請大家收藏︰()重生古代︰庶子的開掛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