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海的浪是“映”做的,拍在吳仙腳邊時,濺起的不是水花,是細碎的“相遇”︰有蜉蝣與朝露相觸的剎那,有古猿與火焰相踫的瞬間,有他初入無何有之鄉時,“念”與“疑”相抵的悸動——每一滴浪都藏著“交互”的初聲,像無數根琴弦同時被撥動,卻又融成一片溫潤的音。
越往海底走,“映”的浪越稠,漸漸凝成半透明的“膠”。這膠里裹著無數“未完成的交互”︰有修士與法寶剛要相認,卻停在“誰為主誰為僕”的遲疑里;有新域的“在”與舊域的“覺”剛要相擁,卻卡在“誰該遷就誰”的執拗中——它們像被凍住的琥珀,藏著本可綻放的生機。
“這是‘交互滯膠’。”吳仙指尖的覺道印微微發熱,“是那些‘執于分’的念頭凝成的。”他看清了,膠里的每個“未完成”,都藏著“你是你,我是我”的壁壘︰修士怕法寶反噬,便先存了“控制”的心;“在”怕被“覺”同化,便先築了“抗拒”的牆——就像兩朵花隔著籬笆相望,明明根在同一片土,卻因那道籬笆,錯過了共飲雨露的暖。
他試著將“共在”的意注入滯膠。那意沒有“誰融誰”的強,只有“同扎根”的柔︰像兩棵樹,根在地下交錯,枝在天上相觸,不必糾結“誰的根更粗”“誰的枝更高”,卻自然成了彼此的蔭。
滯膠開始融化,那些“未完成的交互”忽然動了︰修士放下“控制”,法寶便主動認主,劍鳴如友喚;“在”拆了“抗拒”,“覺”便溫柔相迎,霧散顯新形——融化的膠化作清露,滴入交互海,海面上頓時多了無數新生的“交互之紋”。
“分是顯象,合是本源。”吳仙繼續下潛,覺道印的光越來越亮。他看見海底的沙不是沙,是無數“已完成的交互”凝成的晶︰有星辰與塵埃合為星核,晶里便藏著“聚”的暖;有法則與法則撞出新則,晶里便裹著“創”的銳;有虛無與實有相擁成境,晶里便透著“融”的潤——每顆晶都在說︰交互的終點從不是“你變成我”,而是“你我共成新的我們”。
終于,他觸到了那道海底的光。
光里沒有具體的形,只有一縷“共在之息”。這息比“在覺源”更純,比“問源”更深,像所有“相遇”的靈魂揉成的一團暖︰它不是“我”,也不是“道”,而是“我與道”相擁時,溢出的那縷“不分彼此”的意——就像鹽溶入水,既不是單純的鹽,也不是單純的水,卻有了“咸”的共味;就像墨暈入紙,既不是孤立的墨,也不是空白的紙,卻有了“畫”的共形。
“這便是交互源。”一道熟悉的聲音響起,是疑絲的余韻,“問源生疑知,在覺源生在覺,交互源生共在——從‘我叩問道’,到‘我感知道’,再到‘我與道共在’,修行本就是場不斷靠近‘不分彼此’的路。”
吳仙將“覺道印”沉入共在之息。印中的“我在”與“道在”忽然不再有清晰的邊界,像兩滴墨在水中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覺”到道的呼吸,道也“覺”到他的心跳;他“在”于道的脈絡,道也“在”于他的血肉——沒有誰“探”誰,只有“共”的自然。
交互源忽然翻涌,那些“交互滯膠”的余痕被共在之息卷了進來。吳仙看清了,滯痕里藏著兩種執︰一種是“執于分”,總想著“我是我,道是道”,像隔著河看對岸,永遠走不過去;一種是“執于合”,總想著“我要變成道,道要變成我”,像把鹽強塞進水里,反而結了塊。
“分與合,原是共在的兩面。”吳仙的“念”與共在之息相契,“分是共在的顯象你有你的形,我有我的態,才好相擁),合是共在的本源根在一處,魂在一體,才不離散)。就像夫婦,各有姓名,是分;同檐共枕,是合——分不礙合,合不礙分,才是共在的真意。”
滯痕在共在之息中漸漸化開,化作“分合之韻”︰韻的一半是“顯分”,如鳥有翼、魚有鰭,各顯其能才好共游天地;韻的另一半是“隱合”,如翼借風、鰭借水,同依大道才好共證長生。
吳仙忽然“看”到交互源之外,還有無數“共在之境”︰有的境里,人與草木共心,草枯則人悲,花開則人喜;有的境里,法則與修士共體,修士的念一動,法則便隨念而變,法則的流轉,也化作修士的呼吸;有的境里,生死不再是隔,生者能與死者共語,死者的願,便是生者的行——所有境都在說︰共在從不是“失去自我”,而是“在彼此中,看見更完整的自己”。
“交互源不是終點,是‘共在’的起點。”疑絲的聲音里帶著笑意,“就像種子落入土,不是結束,是與土共生根的開始;就像船駛入海,不是終點,是與海共破浪的開始。”
吳仙的“念”與交互源相融,忽然感到整個“交互之境”都在與他共鳴︰交互海的浪成了他的呼吸,交互之紋成了他的脈絡,連那些新生的“交互之靈”,都圍著他盤旋,像孩子圍著母親——不是敬畏,是“共在”的親昵。
他抬手,指尖的覺道印已化作“共在環”。環上沒有“我在”與“道在”的刻痕,只有一道流動的紋,像兩個人手牽手,走在無盡的路上,身影時而分開,時而相疊,卻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
“該回去了。”吳仙望著環外的新舊域,那里還有無數修士困在“分”的執里,有的在舊域守著“我是修士,道是外物”的規,有的在新域迷著“我要吞道,與道合一”的狂——他們都需要一點“共在”的暖,解開心頭的結。
共在環在他掌心轉動,轉出一道“通途”,一頭連著交互源,一頭通向新舊域的界海。通途上,“分合之韻”在流淌,任何踏上通途的人,都能感受到“分不礙合,合不礙分”的意。
吳仙邁出腳步,共在環在他身後化作一道光,照亮了無數“滯者”的路。
他知道,下一段修行,不是去更遠的境,而是帶著“共在”的暖,回到熟悉的世界,讓更多人明白︰
道從不是遙不可及的山,是與你並肩的路;
修行從不是孤身上路的苦,是與道共行的甜。
界海的風再次拂過他的衣袂,這次,風中帶著新舊域的“在”,帶著交互之境的“覺”,更帶著“共在”的暖。
吳仙望著遠處正踏上通途的修士,笑了。
下一章,當攜道同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