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你,想對你說的一些話
此刻我坐在書桌前,窗外的梧桐葉又落了一層,風里帶著深秋的涼意。桌上的日歷顯示著2033年,算起來,正好是十年後的今天。提筆給你寫這封信時,指尖竟有些發顫——我知道你此刻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像只被風吹亂方向的蝴蝶,總在擔心翅膀扇動的幅度會不會驚擾了誰,卻忘了自己本可以飛得更高。
想跟你說的第一句話,也是這十年里我反復咀嚼出的道理︰先顧好自己的菜園,再去打量鄰居的籬笆。 你總覺得“顧及他人”是種美德,可後來才明白,沒有邊界的體諒,就像給菜田澆水時總往別人家的地里灌,最後自己的秧苗旱死了,別人的菜地也澇得一片狼藉。
記得你二十幾歲時總愛糾結買菜的事嗎?每次去菜市場都像在做一道復雜的數學題︰媽媽最近胃不好,得買些軟乎的茄子;弟弟愛吃辣,得捎把小米椒;連合租的室友昨天隨口提了句想吃豆腐,你都記在心上。結果呢?拎著滿滿一兜菜回家,才發現自己想吃的小青菜忘了買,站在廚房看著一堆別人愛吃的食材,突然就沒了做飯的力氣。那時你以為這是“周到”,現在才懂,這是把自己的需求排在了最後,像個總在給別人遞話筒的主持人,卻忘了自己也有想說的話。
十年後我學會了一個詞,叫“課題分離”。心理學家說,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就像不同的拼圖,你不能搶過別人的拼圖替他拼,更不能因為擔心別人拼不好,就把自己的拼圖拆了給別人當零件。就像買菜時,你需要先想清楚“我今天想吃什麼”“我的身體需要什麼營養”,這是你的課題;別人想吃什麼、吃得慣不慣,那是他們的課題。你可以問問他們的想法,但不必為結果負責——就像你做油燜大蝦時,不必糾結“會不會有人覺得太咸”,你先做出自己喜歡的味道,願意吃的人自然會夾一筷子,不愛吃的人也可以夾旁邊的青菜,沒人規定一桌菜必須所有人都愛吃。
你總害怕“做得太多”或“做得太少”,其實這背後藏著一種深層的不自信︰你覺得自己的價值要通過別人的認可來證明。就像你每次做飯前都要反復問大家“夠不夠”“要不要再加個菜”,仿佛少做一道菜就是怠慢,多做一道菜就是浪費。可後來我發現,真正舒服的關系里,沒人會因為你少做一道菜就記恨你,也沒人會因為你多做一道菜就感激你——大家更在意的是你做飯時是不是開心,而不是你有沒有精確計算每道菜的分量。
前幾天整理舊物,翻到你25歲的日記,里面寫著︰“今天幫同事改方案到凌晨,自己的報告卻沒寫完,被領導批評了。可同事說謝謝我的時候,突然覺得值了。”看到這里我笑了,不是嘲笑,是心疼。那時的你總把“被需要”當成存在感的來源,就像把自己的蠟燭傾斜著給別人照明,最後自己的燈芯積了一層灰。
十年後我才明白,“做好自己的事”不是自私,而是一種清醒的分寸感。 就像園丁不會因為擔心隔壁的花開得不好,就把自己的花移栽過去;廚師不會因為客人可能不愛吃辣,就永遠不在菜里放辣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和偏好,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就像你不可能讓一道菜同時符合甜黨和咸黨的口味。
你還記得那次部門聚餐嗎?你提前半個月就開始操心菜單,反復統計誰不吃香菜、誰不能吃辣、誰在減肥要少鹽,最後訂的餐廳所有人都覺得“還行”,卻沒人說“好吃”。散場時你听到有人小聲說“其實我今天想吃火鍋”,突然就紅了眼眶。那時你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費了那麼多心思,卻沒人真正開心。現在我想告訴你,因為你把自己的喜好藏得太深了,深到連自己都忘了——其實那天你也想吃火鍋。
這十年里,我見過太多像你這樣的人︰總在替別人考慮,卻把自己的需求壓成了一張薄薄的紙。他們在酒桌上總想著給別人倒酒,自己的杯子卻空了大半;在團隊里總想著幫別人完成任務,自己的工作卻拖到最後;甚至在感情里,總想著對方想要什麼,卻從沒問過自己到底想不想要。
後來我漸漸學會了“先問自己”︰點外賣時先想“我今天想吃什麼”,而不是“他會不會覺得我點的太油膩”;選工作時先想“我能不能從這份工作里獲得成長”,而不是“爸媽會不會覺得這份工作不穩定”;交朋友時先想“和這個人在一起我開心嗎”,而不是“我拒絕他的話,他會不會不高興”。
你可能會擔心,這樣會不會顯得太“自我”?其實不會。就像你去買水果,總不能因為別人愛吃酸的,就買一筐自己咬不動的青隻果吧?你首先要保證自己吃得舒服,才有能力去分享——你可以把自己買的甜隻果分一半給別人,但不必為了別人而委屈自己。
前陣子我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她在誓詞里說︰“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後才是你的妻子。我會好好愛你,但我也會好好愛自己——我會堅持每周去跳一次舞,會保留和閨蜜逛街的時間,會在你想獨處的時候,也給自己留一片空間。”台下掌聲雷動,我卻想起了你。那時你總覺得愛一個人就要“付出所有”,就像做菜時把所有調料都一股腦放進去,最後反而蓋過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十年後的你,終于學會了“做減法”︰把那些不屬于自己的責任卸下來,把那些沒必要的顧慮丟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就像整理衣櫃時,把別人送的、自己不喜歡卻一直沒舍得扔的衣服捐出去,留下的每一件都是穿起來舒服又好看的;就像清理手機相冊時,把那些為了應付別人而拍的照片刪掉,留下的每一張都是自己真心覺得美好的瞬間。
你知道嗎?當你開始專注于自己的事時,反而會收獲更多的尊重。就像你認真做一道自己愛吃的菜時,那種投入和開心是藏不住的,別人嘗一口,也會被你的快樂感染;當你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時,那種認真的態度會讓你閃閃發光,別人自然會認可你的能力;當你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時,那種從容和篤定會讓你更有魅力,別人反而會更願意靠近你。
現在的你,可能還在為很多事情焦慮︰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擔心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擔心一不小心就得罪了誰。其實這些擔心,就像做菜時總擔心“鹽放多了怎麼辦”,越擔心手越抖,最後反而真的放多了。不如試著放松一點,就像第一次學做菜時那樣,哪怕做得不好吃,也是一次勇敢的嘗試——至少你知道了“原來這樣做不好吃”,下次就知道該怎麼調整了。
十年後的今天,我依然會偶爾想起那個在菜市場里猶豫半天的你︰手里攥著錢包,看著攤位上的菜,腦子里像有個小算盤,算著誰愛吃什麼、誰不愛吃什麼,最後卻忘了自己想吃什麼。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心疼了,因為我知道,正是那些猶豫和糾結,才讓現在的我學會了清醒和篤定。
最後想對你說︰ 去買自己愛吃的菜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吧。不必擔心太多,也不必顧慮太多。你要知道,當你把自己的日子過成一道好菜時,自然會有人聞著香味而來——他們愛的,從來不是你刻意討好的樣子,而是你認真生活時,眼里閃爍的光。
願十年後的你,想起現在的自己,會笑著說︰“謝謝你,那時的你,終于敢為自己而活。”
十年後的我
2033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