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我坐在書桌前給你寫這封信時,窗外的玉蘭正落得滿地都是,像極了你二十多歲時總愛在傍晚蹲在樓下撿的那些花瓣。那時候你總說花瓣落地太快,就像時間,抓都抓不住,可現在我看著這些花瓣,突然想告訴你︰慢慢來,真的沒關系。
你還記得嗎?十年前的你總在焦慮時間不夠用。早上睜眼第一件事是算今天能擠出多少小時,通勤時耳機里塞著速記課程,午休時扒著飯刷單詞app,晚上躺到床上還要在備忘錄里列明天的待辦清單,直到眼楮酸得睜不開,才發現又有三件事沒做完。那時候你總覺得,一天不做滿八個小時“有意義的事”就是浪費,可越逼自己,越覺得時間像指縫里的沙,攥得越緊漏得越快。
其實現在的我想告訴你,真正的積累從來不是靠“趕”出來的。就像你當時總在練的鋼筆字,一開始你逼自己每天寫兩小時,結果手腕酸得握不住筆,字反而越寫越潦草。後來你調整了節奏,每天只寫三十分鐘,坐在書桌前慢慢磨,寫累了就抬頭看看窗台上的綠蘿,反而三個月後,連書法老師都夸你筆鋒穩了不少。你看,連寫字都需要喘口氣的時間,何況生活呢?
你當時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個半小時的時間段里,只要做一件三十分鐘有意義的事就好。現在想來,這真是個聰明的決定。別小看這三十分鐘,它就像給時間打了個小繩結,既不會讓你覺得虛度,又不會把弦繃得太緊。你可以用這三十分鐘背二十個單詞——不用貪多,記得住的才是自己的;也可以讀幾頁書,不用逼自己一天啃完一本,能記住某句話、某個人物,就不算白讀;哪怕只是坐在桌前練一張字帖,感受筆尖劃過紙頁的阻力,也是在和自己相處。
對了,你當時還糾結過“寫小說算不算有意義的事”,甚至把它歸成了“記錄”。現在我要告訴你,算,太算了。你那些在深夜里敲下的字,那些對著電腦屏幕皺眉的時刻,那些覺得“寫得真爛”又舍不得刪掉的段落,都是在悄悄搭建屬于你的世界。十年後的今天,我整理舊電腦時翻到你當時寫的初稿,雖然文筆生澀得讓人臉紅,但字里行間的認真勁,連現在的我都覺得感動。你看,當時你以為的“記錄”,其實是在給未來的自己攢寶藏啊。
還有你說要學的抖音,別覺得那是“浪費時間”。你當時總覺得刷短視頻是在消磨意志,其實不然。你看你後來跟著上面的教程學拍vog,把周末去公園拍的落葉剪成短片,配著自己寫的文字,雖然沒多少人看,但你剪輯時眼里的光,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亮。生活本來就不是只有“有用”和“沒用”兩種選項,能讓你覺得開心、覺得新鮮的事,都是在給日子添顏色。就像你當時學做的手賬,貼貼車票、寫寫心情,現在翻起來,比任何日記都更能讓我想起那天的陽光有多暖。
你總怕來不及,怕三十歲的自己會後悔現在不夠努力。可現在我站在三十歲的路口回頭看,最感謝的不是那個逼自己連軸轉的你,而是偶爾敢停下來喘口氣的你。記得你當時有個小本子,專門記“今天開心的三件事”,有時候是“買到了甜西瓜”,有時候是“听到一句好听的歌詞”,有時候只是“今天的雲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才是撐著你往前走的力氣。
積累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它更像一棵慢慢長的樹。你當時背的單詞,後來在看英文紀錄片時突然听懂了一句台詞;你當時練的字,後來在給朋友寫賀卡時被夸“字真好看”;你當時隨手拍的視頻,後來成了我現在做自媒體的啟蒙。那些你以為“沒用”的時間,其實都在悄悄發芽,只是當時的你急著趕路,沒看到土壤里的變化而已。
別總覺得“及時行樂”是放縱,真正的及時行樂,是懂得和時間好好相處。想吃的那家蛋糕,別等“有空”再去;想約的朋友,別等“不忙”再聚;想看的晚霞,別等“做完事”再抬頭。你要知道,十年後的我不會因為你少背了十個單詞而遺憾,但會因為你錯過了二十歲那年夏天的晚霞而可惜。
現在的我偶爾還會翻開你當時的日程本,上面有被紅筆劃掉的“未完成”,也有被藍筆圈起來的“今天很開心”。那些紅筆劃不掉的,其實都變成了藍筆里的光。就像你當時總擔心“來不及”,可現在的我站在這里,告訴你︰所有你認真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所以啊,二十多歲的你,別著急。把時間切成一個半小時的小塊,在里面種上三十分鐘的花,剩下的時間,就用來看看雲、吹吹風,或者只是發發呆。慢慢來,真的沒關系。十年後的我會在這里,帶著你攢下的那些小確幸,笑著告訴你︰你看,我們做到了。
窗外的玉蘭還在落,我把它們撿起來,夾進了你當時最喜歡的那本書里。就像把十年前的時光,輕輕放進了現在的日子里。你看,時間從來都不是敵人,它是我們的朋友,陪著我們慢慢長大,慢慢變好。
所以,放輕松,慢慢走。我在十年後等你,帶著滿口袋的陽光和你當時種下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