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項鏈
白若薇親昵地挽著丈母娘的胳膊,說道︰“娘,這都是我們的心意,您就收下吧。”一家人沉浸在溫馨歡樂的氛圍中,盡情享受著團聚的喜悅。
一家人正沉浸在這溫馨歡樂的氛圍里,李松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又從車廂中拿出一個精致的盒子。他微笑著走到丈母娘面前,說道︰“媽,您幫我們帶孩子辛苦了,這是專門給您準備的,您打開看看。”
丈母娘一臉好奇地接過盒子,輕輕打開,一條精美的珍珠項鏈映入眼簾。圓潤的珍珠在夕陽余暉的映照下,閃爍著柔和而迷人的光澤,顆顆飽滿,仿佛凝聚著世間的美好。丈母娘不禁微微捂住嘴,眼中瞬間盈滿了驚喜與感動的淚花。“哎呀,這麼貴重的物件,我可不能要。”
她的聲音微微顫抖,透著幾分緊張。這條項鏈一看便價值不菲。雖然不知道其具體價值,但也有所耳聞。他曾經听村里一個姐妹提過,她城里有個親戚帶的項鏈,珍珠比這個要小一號,買的時候都要幾百元。女婿這條成色更好,直徑更大,價格絕對更高。
白若薇親昵地挽著丈母娘的手臂,笑容如春日暖陽般燦爛,說道︰“媽,您就戴上吧。您為咱們這個家操持了一輩子,含辛茹苦,也該好好打扮打扮,享受享受了。這條珍珠項鏈您戴上,肯定顯得格外雍容華貴。”
李松也在一旁笑著附和︰“是啊,媽,這可是若薇精心挑選了許久,就盼著能給您一個驚喜呢。您要是不戴上,可就辜負了她的一番心意啦。”
丈母娘眼眶泛紅,雙手微微顫抖著,小心翼翼地將項鏈戴在脖子上。大舅哥在一旁立刻豎起大拇指,由衷贊嘆道︰“娘,您戴上這項鏈,簡直太好看了,瞬間年輕了十歲不止,就像從畫里走出來的一樣。”眾人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笑聲在小院里回蕩,充滿了溫馨與歡樂。
這時,村長和村里的幾位長輩听聞李松一家歸來,也紛紛趕來。李松趕忙熱情地招呼他們進屋就座,隨後從屋里拿出特意從香江帶回來的上等好茶,精心地為長輩們沏上。茶香裊裊,彌漫在屋內,眾人一邊愜意地品著茶,一邊隨意地閑聊著。話題自然圍繞著李松和若薇如今的出息展開,大家紛紛贊嘆他們年紀輕輕就能開著小轎車衣錦還鄉。
老丈人和丈母娘听著村里人對女婿的夸贊,笑得合不攏嘴。幸好他們還不知曉女婿在京都短短半年時間,便創辦了三個廠子,否則,真難以想象鄉親們會是怎樣震驚的反應。
送走鄉親們之後,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整個村子仿佛被一層輕柔的薄紗所籠罩,靜謐而祥和。各家各戶的煙囪中,裊裊炊煙緩緩升起,伴隨著飯菜的香氣,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李松不經意間發現女兒不見了,心中猛地“咯 ”一下,頓時緊張起來,眼神中滿是焦慮與擔憂。
“若薇,月月呢?怎麼沒瞧見她呀?”他的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透著掩飾不住的著急。
白若薇見狀,趕忙輕聲安慰道︰“你別急,女兒一回到村里,就跑去和小伙伴們玩耍了,趙娜陪著她呢,不會有事的,你就放心吧。”听到這話,李松懸著的心稍稍放下了一些,但還是忍不住嘟囔著︰“這孩子,跑哪兒去也不說一聲,真讓人操心。”
隨後,李松想到他們難得回來一趟,理應告知自己的父母,便去給父母打了個電話,告知他們一家已回到李家村,過幾日便去看望二老。誰料,當天晚上,外面突然傳來一陣清晰的腳步聲。李松趕忙出門查看,竟發現是父母連夜趕了回來。
大半年未見,父母雖然依舊操勞,但因生活條件較之前改善了許多,精神狀態明顯好了不少,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愈發燦爛。李松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趕忙抱著兩個孩子迎上前去。
然而,父母仿佛眼中只有孫子孫女,徑直走到他面前,一人從他懷中接過一個孩子,嘴里念叨著︰“我的乖孫兒、乖孫女喲,可把爺爺奶奶想死咯。”至于李松,兩人直接無視,仿佛他不存在一般。
李松站在原地,一臉錯愕,心中別提多委屈了。“我這親兒子,大半年沒見,就這麼沒存在感嗎?”他無奈地嘆了口氣,感覺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默默地轉身,打算找個角落靜靜,暗自腹誹︰“看來在爸媽心里,孫子孫女可比我這個親兒子重要多了。”
白若薇听到外面的動靜,趕忙從屋里走了出來。一看到公公婆婆,臉上瞬間綻放出如花朵般燦爛的笑容,快步迎上前去︰“爸、媽,你們怎麼連夜趕回來啦?一路上累壞了吧?”
李松看著媳婦出來,心里暗自嘀咕︰父母眼里只有孩子,對我直接無視,很可能對若薇也會如此,若薇會不會不高興啊?正琢磨著該如何安慰妻子時,就見父母瞬間將對孩子的熱情分出了一大半給兒媳婦。母親白念心親昵地拉著白若薇的手,滿臉關切地問道︰“若薇啊,一路上累不累呀?在外面吃得好不好,住得還習慣不?”父親李千成也在一旁不住地關心著兒媳婦。
李松這下心里更不平衡了,嘴巴微微一撇,小聲嘟囔著︰“合著就我是個外人唄。” 隨後提高聲音說道︰“你們聊,我去做飯。” 說罷,便轉身氣鼓鼓地朝著廚房走去。
白若薇敏銳地察覺到自家男人似乎有些不高興,剛準備抬腳去問問緣由,婆婆白念心輕輕拉住她,微微翻了一個白眼,佯裝嗔怪道︰“別管他,咱們婆媳倆好不容易聚聚,好好說說話。”
白若薇听婆婆這麼一說,乖巧地停下了腳步,還故意對著李松的背影露出一副得意的模樣,仿佛在說︰“你看,我現在可是婆婆的貼心小棉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