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一直通過即時戰略視野縱觀戰場。
在交火初期,並未摻和丁偉的指揮。
既有打磨丁偉的想法,也有看看他成色的意圖。
丁偉這個人吧,大局觀優越,但直接從國內戰場扔到東線戰場,總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一下。以往指揮一個團的作戰方式,根本拿不出手。
從團長到師長,再到指揮三個師的軍長。
如果適應不了戰場,那他的前途也就到此為止了,只能當參謀,當不了獨當一面的集團軍司令。
即便三個師都損失了,如果能讓丁偉磨練出來,那也是值得的。
遠處的地平線上揚起滾滾煙塵,坦克履帶碾過碎石的轟鳴聲如同悶雷般逼近。
第 23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已沖破晨霧,數十輛三號坦克組成的鋼鐵方陣在陽光下泛著冷硬的光澤,炮口直指丁偉麾下三個師剛剛鞏固的陣地。
“把反坦克炮推到前沿,標尺五百,急速射。”
陣線上的所有反坦克小組人員,全部緊急投入作戰。
明顯能感覺出甦維帝國炮兵的水平一般,在反坦克作戰上遠不如漢斯帝國的士兵精準,操作熟練度也遠遠不如。
八門反坦克炮剛從隱蔽的掩體里推出來,先頭坦克就已開火。
高爆彈呼嘯著掠過陣地,將右側的機槍碉堡炸成一團火球。
炮手們貓著腰調整炮口,炮閂撞擊的清脆聲里,第一波穿甲彈帶著尖嘯迎向鋼鐵洪流。
反坦克炮的炮口接連砰砰亂響。
真正反坦克作戰,從來不是瞄一發打一發,而是瞄向一個方位,迅速的激射。
利用一兩分鐘時間,把炮彈全部打出去,總有一枚命中對方,命中了就賺了。
45毫米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不足,遠不如漢斯的反坦克炮好用。
再加上這款火炮沉重,需要牽引使用,作戰效果不佳。
作戰效果差也就算了,數量還不夠,還沒辦法下放到連級。
數量少,反坦克能力差,炮兵操作不夠熟練,眼看攔不住裝甲部隊的突擊,果斷的拋棄了反坦克陣地,士兵也立刻後撤的煙消雲散了。
坦克的航向機槍立刻調轉過來,士兵的軍帽被流彈掀飛,露出滲血的頭皮。
陣地上的兵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
丁偉焦急如焚,額頭上的青筋突突直跳。他一把搶過電台話筒︰“榴彈炮營、山野炮營、立刻向我坐標覆蓋射擊,快!”
真是難為他了。
沒玩過多少火炮的家伙,直接拉上來應急指揮,抗衡精銳的裝甲師。
十幾門榴彈炮和山野炮在後方陣地倉促開火,炮彈帶著弧線掠過天空,落在坦克群後方炸開。
雖然沒能直接命中坦克,揚起的泥土和碎石卻暫時遲滯了裝甲師的推進節奏。
坦克紛紛減速,車長們探出炮塔觀察炮擊來源,給了丁偉麾下士兵喘息的機會。
“讓工兵把那片楊樹林燒了!” 丁偉指著地圖上的標記,
用煙霧彈掩護,重新構建防線。
這個臨場應變的做法是可行的,燃燒彈落入林區,大火洶涌而起。
濃煙順著風向陣地飄去,模糊了裝甲部隊的視線。
趁著濃煙遮擋的時機,步兵重新構建防線,拖拽來反坦克炮,兩種口徑的反坦克炮紛紛瞄向正前方。
還得借助76毫米火炮,也充當反坦克火力。
其他高射炮、榴彈炮也紛紛調轉火力,支援裝甲師突擊的前線。
剎那間,各種口徑的火炮一同怒吼,炮彈如銀河般墜落。
在密集的炮火覆蓋下,坦克推進速度再次被延緩。
士兵手上握著反坦克手雷,隨時準備沖出戰壕,來一波一換一。
裝甲師的作戰能力可真讓丁偉開了眼,他自問也接觸過小鬼子的戰車,進入西域之後一直跟周衛國的坦克師訓練。
可真正面對裝甲師進攻的時候,才感覺到莫大的壓力。
作為漢斯帝國真正的精銳部隊。
裝甲師往往配備大量的坦克,平均每個師200輛坦克,有的師配備340輛,有的師配備150輛,視裝甲師的實際配置,坦克數量略有不同。
但不管怎麼講,對方的戰術很經典,往往先利用裝甲力量不斷沖擊陣線。
再搭配火炮、訓練精良的步兵,形成快速沖擊的戰術效果。
進攻是一波接著一波,如洶涌的潮水,不斷摧毀防線。
大部分時候,還要穿插著空中火力打擊,飛機、坦克、火炮的立體作戰火力,輕而易舉的鑿穿防線。
機動性高,突擊能力優越。
這怎麼打?
靠步兵如何對抗裝甲師?
唯一能做的是召集火炮,集結三個師的兵力,靠兵力優勢硬頂著。
跟裝甲師相比,日軍的戰車部隊簡直是小孩子玩具。
豆豆車的裝甲更無法與正兒八經的中型坦克比較。
用牙簽都能捅穿日式坦克。
李峰不急不慌的看丁偉苦苦支撐。
“感覺如何,能頂多長時間,我已經讓人聯系西南方面軍了,他們配備了2個坦克師,即將調撥過來分擔我們的壓力。”
“但需要我們至少撐一天一夜。”
丁偉翹嘴一笑,于高壓之下,依然有樂觀的心態。
“長官這話是看不起我丁偉了,裝甲師再厲害,我也有三倍兵力。就算用拳頭、用牙齒,也能攔住裝甲師的沖鋒。”
“一天一夜不是問題,人在陣地在。”
心態樂觀者,不容易抑郁。
也不容易被戰場局面壓潰。
這是指揮官的優勢,能夠時刻穩住局面,壓住部隊的躁動。
“當心裝甲師的穿插分割,這是他們擅長的手段。步坦炮緊密協同,很容易沖散陣線,形成層層分割的局面。”
“你手上的反坦克火力嚴重不足,甚至只配備了一些反坦克槍。”
“我給你調一批繳獲的反坦克炮過來,應該能減輕一些壓力。”
那可真是太好了。
戰場上已經一片狼藉。
士兵只能靠著原始的手段,威脅坦克的壓進。
靠著炸藥、手榴彈、燃燒瓶等原始手段,阻擾裝甲師的壓進。
部隊竟然出現了一些韌性,通過不斷調整預備隊,堵住沖鋒的缺口,且戰且退,梯次阻擊的手法。
愣是跟第23裝甲師打的難分難解。
換成其他的指揮官,早就人海沖鋒了。
沖成功了皆大歡喜,沖失敗了就一波躺平。
丁偉並非那種莽夫,指揮的手法越發嫻熟,畢竟在華夏戰場也次次處在劣勢,早就有且戰且退的經驗了。